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4 > 正文
编号:11713918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95kb)。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青岛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2005级研究生 李钊

    一、机械通气的目的

    (一)生理目的

    1. 支持或维持肺部的气体交换:

    ①维持正常肺泡通气,使PaC O2和pH 保持在正常范围。

    ②维持正常动脉血氧合,Sa O2> 90 %,Pa O2> 60 mm Hg。

    2. 增加肺容量:

    ①在吸气末使肺部扩张:每次呼吸后使肺部得到充分的扩张,以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并改善氧合和肺部顺应性。

    ②增加功能残气量(FRC): ARDS 时使用 PEEP 维持和达到 FRC 的增加。

    3. 减少呼吸功:

    气道阻力增加或肺顺应性降低、呼吸功增加时,可减轻呼吸功和呼吸肌负荷。

    (二)临床目的

    1. 纠正低氧血症。

    2. 治疗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纠正危及生命的急性酸血症,3. 缓解呼吸窘迫,当原发疾病缓解和改善时,逆转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4. 纠正呼吸肌群的疲劳

    5. 手术麻醉及ICU 的某些操作、疾病,为安全使用镇静剂和/或神经肌肉阻断剂。

    6. 降低全身或心肌的氧耗量:

    7. 降低颅内压,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急性闭合性颅外伤,可使用机械通气进行过度通气来降低已升高的颅内压。

    二、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

    (一)预防性通气治疗:指征:

    1. 发生呼吸衰竭高度危险性的患者

    ①长时间休克;

    ②严重的颅外伤;

    ③严重的 COPD 患者腹部手术后;

    ④术后严重的败血症;

    ⑤重大创伤后发生严重衰竭的患者。

    2. 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

    ①心脏术后;

    ②心脏功能降低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进行大手术后

    (二)治疗性通气治疗:指征:

    1. 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

    ① COPD 急性恶化所致呼吸衰竭,有缺氧和 CO2潴留症状,紫绀、烦燥不安、神志恍惚和嗜睡等。(这类患者常能耐受缺氧和 CO2潴留,一般先保守治疗,如控制感染,改善通气。不急于机械通气治疗。)

    ②继发于严重创伤、休克、严重感染、中毒等之后出现的 ARDS。呼吸衰竭早期表现为低氧血症。如 FiO2为 0.6 时,PaO2< 60 mm Hg,可考虑机械通气。

    ③严重胸部外伤后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时。

    ④急性肺充血或肺水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试用机械通气治疗。

    2. 肺外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中枢功能不全,进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如颅内高压、脑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镇静剂或麻醉剂过量等。

    ②神经肌肉疾患所致的呼吸衰竭: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由于神经传导功能受损,从而影响了呼吸机的活动,导致通气不足、缺氧和 CO2潴留。

    ③心脏骤停复苏后,为预防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可短期应用呼吸机。

    三、机械通气的禁忌证

    通气技术进展,以往为禁忌证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在监护下采用适当的通气模式(PSV)进行机械通气。但某些情况下应禁忌:

    ① 巨大肺大泡或肺囊肿

    ② 张力性气胸伴 / 不伴纵隔气肿,没有进行适当引流时。

    ③ 大咯血发生窒息及呼吸衰竭,因气道被血块堵塞,正压通气可把血块压入小气道。此时应先吸净气管内的血块,使气道通畅后再行机械通气治疗。

    ④ 活动性肺结核播散。

    四、机械通气治疗和呼吸机的调节

    一、吸入氧浓度(FiO2)

    机械通气初吸入氧浓度设定在较高水平, FiO2调至 0.7-1.0,保证组织适当的氧合。测第一次血气后,FiO2逐渐降低,使PaO2维持可接受水平,即PaO2> 60 mm Hg。(如FiO2在 0.6 以上才能维持一定的SaO2 ,应考虑使用 PEEP。)

    二、潮气量(Tidal Volume,VT)

    常规设定 VT 为 10 -15 ml /kg 体重。机械通气的 VT 大于自主呼吸时的 VT(5 -8 ml/kg 体重),目的为预防肺泡塌陷。(肺顺应性显著减少的疾病。较大 VT可导致吸气峰压(PIP)的明显增加,易并发气压伤。)

    三、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 R R)

    R R 设置接近生理呼吸频率,即 10 -20 次/分。通气治疗初需完全通气支持。按VT大小来决定 R R,呼吸机的运行过程中,应根据 PaCO2和 pH 以及自主呼吸的情况,随时调整RR。( COPD 患者,使用较慢的 R R ,由于 R R 降低,可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呼出气体。这样气体陷闭会减少。肺顺应性较差(ARDS)的患者可使用较快的频率,及较小的VT以防止因为气道压增加而产生的气压伤)

    四、灵敏度(Sensitivity)

    灵敏度与触发水平有关,触发水平可调节在某一水平,使呼吸机释放出吸气流量。吸气流量的触发有:压力触发和流量触发。

    (一)压力触发(Pressure -Trigger)

    灵敏度设置:低于吸气末压力 2 cm H2O。灵敏度设置应较容易地触发呼吸机而产生气流。如用较大力量触发呼吸机,或产生气流的时间发生延缓,则可增加呼吸肌群工作强度。触发灵敏度太高,患者可一次接一次的触发通气。

    (二)流量触发(Flow -Trigger)

    压力触发型呼吸机,患者需要作一定的功,才能触发通气,作功需要一定的延缓时间。而流量触发型呼吸机,不需患者作功来触发呼吸机,无延缓时间。呼吸机可通过近端流量传感器实际监测进入肺部的流量,触发反应极快,影响因素小,故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呼吸功,同步效果好。

    五、流速率(Flow rate)

    吸气流速率:吸气时间的决定因素,也为 I:E 的决定因素。应调节适当的流速率, 使 I:E 维持在理想的水平,也使 VT和 R R 保持在适当的水平。VT应在适宜的时间内输送给患者,流量应适当或超过患者的吸气流量,否则患者将产生"空气饥俄"(Air hunger)感。较高流速率(> 60 L/分)可缩短吸气时间,可使呼气时间延长,降低吸:呼比值(I:E),适用于 COPD 患者的通气治疗, 避免空气陷闭。但增加流速率也会产生副作用, 即增加吸气压力(PIP),并影响气体分布。呼吸机流速率可从 12 L 调节到 180 L/分。

    六、流速波形(Flow Wave Patterns)

    常用有四种波形:方形波、正弦波形、加速波形和减速波形。选择流速波形取决于临床情况,及此种流速波形对产生最佳气体分布的效应和对吸气压力的影响。

    七、 吸与呼比例(I:E)

    I:E 是吸气与呼气时间的比例,通常 I:E 设定在 1:2,①较短的吸气时间能扩张大部分顺应性较好的肺泡,以减少死腔;

    ②如果吸气时间较长,则可能增加平均气道压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