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185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针灸治疗.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4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2KB,3页)。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针灸治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过后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语言不利等症状,称为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 血管病后遗症用经络治疗效果很好。治疗过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经络线逐段接通经气,也就是打通经络,让

    经络线每段都有得气感。这一步因涉及的经络和穴 位比较多,比较繁琐和费时,但这是治疗的基础,刚开始治疗时和

    接下来的每个疗程开始的第 1~2 次要按此步骤治疗。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治疗达到逐段接气通 经、经络初步通畅

    后,可采取简化治疗,以省时省力,利于坚持治疗。

    基础治疗

    取穴:

    第一组:①风池-风池;②新设-新设;③大椎—风府;④大椎—百会;⑤大椎—人中。

    第二组:①大椎—肩井;②大椎—肩髃;③大椎—臂臑;④大椎—曲池;⑤大椎—外关。

    第三组:①肩髃—极泉;②曲池—少海;③阳池—大陵;④内关—外关;⑤合谷—后溪;⑥劳宫—外劳宫。

    第四组:①大椎—命门;②大椎—腰阳关;③大椎—十七椎;④大椎—长强。

    第五组:①长强—环跳;②长强—秩边;③环跳—承扶;④环跳—殷门;⑤环跳—风市;⑥环跳—委中;⑦环跳—委

    阳。

    第六组:①委阳—足三里;②委阳—三阴交;③委阳—承山;④委阳—飞扬;⑤委阳—解溪。第七组:①膝阳关—曲泉;②阳陵泉—阴陵泉;③三阴交—悬钟;④太溪—昆仑;⑤申脉—照海;⑥太冲—涌泉。

    第八组:①肩部阿是穴—手部阿是穴;②髋部阿是穴—足部阿是穴。

    【风池】颈后枕骨下两侧,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新设】风池穴直下,后发际下 1.5 寸。

    【大椎】低头,颈后下正中高大的隆突(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府】颈后枕骨下正中凹陷中。

    【百会】前、后发际中点连线与两耳尖直上连线交点处。

    【人中】面部,鼻柱下人中沟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

    【肩井】大椎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

    【肩髃】肩部,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臂臑】三角肌下端,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 7 寸处。

    【曲池】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外关】腕关节背侧横纹上 2寸,两骨之间。

    【极泉】肩下的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少海】曲肘,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

    【阳池】腕背横纹中间。

    【大陵】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

    【合谷】手背,第 1、2 掌骨之间,近第 2 掌骨缘中点处。【后溪】轻握拳,第5 掌指关节后缘,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劳宫】手掌中央,第 2、3 掌骨之间。

    【外劳宫】手背,与劳宫穴相对处。

    【命门】腰部,第 2腰椎棘突下。

    【腰阳关】腰部,第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十七椎】腰部,第5 腰椎棘突下。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环跳】臀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管裂孔连线上,内 23与外 13连接点。

    【秩边】臀部,平第4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寸(上直对肩胛骨内缘)凹陷处。

    【承扶】大腿后侧,臀下横纹中点。

    【殷门】承扶穴与腘横纹中点(委中穴)连线的上 37 与下 47 交点处。

    【风市】大腿外侧中线上,当直立垂手时,中指指尖处。

    【委中】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

    【委阳】屈膝,腘窝横纹外端两筋间。

    【足三里】外膝眼(犊鼻穴)下 3 寸,距胫骨前缘 1横指处。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承山】小腿后侧正中,人字纹尖凹陷处(伸腿向上提足跟时,可显露人字纹)。

    【飞扬】昆仑穴直上7 寸,承山穴外下方。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

    【膝阳关】阳陵泉穴上 3 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曲泉】屈膝,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悬钟】外踝尖上 3寸,腓骨后缘处。

    【太溪】足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昆仑】足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申脉】足外踝下缘凹陷中。

    【照海】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太冲】足背,第 1、2 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涌泉】足底中线的前、中 13 交点处,当足趾跖屈时,足底前呈凹陷处。

    【肩部阿是穴】手臂靠近肩部的内侧,找压痛敏感点,在健侧取穴。

    【手部阿是穴】手背外侧靠近腕关节处,找压痛敏感点,在健侧取穴。

    【髋部阿是穴】大腿靠近髋部的内侧,找压痛敏感点,在健侧取穴。

    【足部阿是穴】脚部外踝前约1 寸,找压痛敏感点,在健侧取穴。

    一定要先做健侧,做完健侧后再做患侧。每组穴位 1~2 分钟,每天 1~2 次,10 次为一疗程,休息 2天后继续下

    一个疗程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4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