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883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卢勤.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7日
第1页
第7页
第20页
第28页
第32页
第84页

    参见附件(724KB,94页)。

    中文名: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作者: 卢勤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书号: 9787540737207

    发行时间: 2006年12月1日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简介: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本书是卢勤的最新力作。在具体的家教过程中,家长们有很多难题,所有的家教难题卢勤都有办法。《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本书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教育孩子的实例,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以近两年卢勤在各个城市的讲演内容为主。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全面体现了卢勤几十年家庭教育的思想精粹,经典的家教理念和成功的实用秘诀。其中的“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快乐人生三句话”、“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妈妈‘弱’一点,孩子会更强”、“走进孩子的心灵”等精辟论断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家教理念,成为家教的热门话题。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作者简介:

    从来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得到了亿万孩子和家长的信任、爱戴和崇敬!

    卢勤,高级编辑。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形象大使。

    卢勤从34岁起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热情地称为“知心姐姐”。她以亲切、平易、认真、深情、理解及独具特色的亲和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守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三八红旗手” ”、“巾帼建业标兵”等称号。

    她所著的《写给年轻妈妈》发行量达200多万册,获国家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做人与做事》发行量突破150万册,获国家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写给世纪父母》获“中国图书奖”;《告诉孩子,你真棒!》发行100多万册,还有《告诉世界我能行》、《好父母 好孩子》都是畅销书,其中《好父母 好孩子》是中国图书2005年、2006年家教类销售第一名。《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是卢勤的最新力作。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 目录:

    第一章 家庭教育新概念

    第二章 家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收获

    第三章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第四章 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第五章 教育孩子关键词

    第六章 智慧父母的教育细节

    第七章 今天的孩子缺什么

    第八章 良好习惯早养成

    第九章 引导孩子爱学习

    第十章 怎样帮助孩子的学习

    第十一章 平时抓紧,考试不慌

    第十二章 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

    第十三章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第十四章 给孩子成功的力量

    第十五章 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第十六章 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

    第十七章 缓解冲突的七个忠告

    第十八章 做最好的妈妈

    第十九章 爱的教育

    第二十章 培养孩子好形象

    第二十一章 妈妈“弱”一点,孩子会更强

    第二十二章 家庭教育的误区

    第二十三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二十四章 磨难是人生的财富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作者: 卢勤

    目录及前言

    现在的家长压力太大了。回想我们的父母辈,每个家庭四五个子女,很少听

    说哪个父母常去寻找夜不归宿的儿女,四处给子女请家教,倾家荡产也要送儿女

    上重点中学,也没听说哪家子女一辈子不工作不劳动,只在父母身边做寄生族,哪家子女用刀子逼家长要钱。---------------

    目录---------------

    第一章家庭教育新概念001

    一做孩子喜爱敬佩的父母002

    二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教004

    三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007

    第二章家教——

    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收获012

    一好父母的言传身教012

    二徐力母亲的催逼教育014

    三赏识教育如温暖阳光019

    四哈佛女生的家教启示021

    第三章把孩子培养成财富026

    一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026

    二教孩子懂得回报028

    三接受孩子的爱030

    四我向父母学尊重031

    五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035

    六人和人比什么036

    第四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042

    一成长比成功重要

    ——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042

    二经历比名次重要

    ——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043

    三对话比对抗重要

    ——别跟孩子较劲044

    四付出比给予重要

    ——给孩子爱你的机会045

    五激励比指责重要

    ——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046

    第五章教育孩子关键词048

    一告诉孩子“你真棒”048

    二告诉孩子说“太好了”053

    三父母感悟“太好了”058 四让孩子喊出“我能行”064

    五告诉世界我能行070

    六“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075

    七快乐人生三句话078

    第六章智慧父母的教育细节080

    一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080

    二多传正信息,少给负信息082

    三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083

    四多用肯定式,少用否定语086

    五维护孩子的尊严088

    第七章今天的孩子缺什么090

    一缺失童年快乐090

    二缺失学习动力092

    三缺失精神文化093

    四缺失亲情沟通096

    五缺失成就感098

    第八章良好习惯早养成100

    一一年级很重要100

    二家里规矩有方圆101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3

    四教孩子学习爱思考105

    五爱,从讲卫生做起106

    第九章引导孩子爱学习108

    一孩子为什么厌学109

    二找找学习的成就感112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15

    四“我是在帮你们学”120

    五怎样做孩子才努力121

    六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122

    七要严守时间124

    八把时间交给孩子125

    第十章怎样帮助孩子的学习128

    一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128

    二培养孩子的勤奋努力132

    三训练孩子的想像力136

    四每天阅读十分钟140

    五教孩子集中注意力143

    六请别打扰孩子145

    七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147

    八为什么孩子学习有困难148---------------

    前言(1)---------------

    我做“知心姐姐”已有几十年了,每天与孩子、父母打交道,于是,我更容易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我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写成

    了书,很多家长都读过,说是得到了很多启示,有的家庭从此“阴”转“晴” ,一路阳光灿烂。可是,有的家庭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

    家长到处打听,求助,要我“帮帮忙” ,我桌上的两部电话从未歇息过,我每周

    都应邀到全国各地作讲座,我在央视及其他电视台、知名网站做的节目也一直在

    继续,但家教问题就像被揭开盖儿的汤锅,一些细节源源不断地冒出。——与家

    长通上话后,往往首先是对孩子的一番“控诉” ,然后是一把辛酸泪,说明自己

    多么不容易,最后说:“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她),可他(她)还这样,我简直

    没法活了!”

    现在的家长压力太大了。回想我们的父母辈,每个家庭四五个子女,很少听

    说哪个父母常去寻找夜不归宿的儿女,四处给子女请家教,倾家荡产也要送儿女

    上重点中学,也没听说哪家子女一辈子不工作不劳动,只在父母身边做寄生族,哪家子女用刀子逼家长要钱。

    过去的家庭,一家人住在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

    沟通朴实真诚。现在的家庭,物质上丰富了,独生子女出现了,家庭教育问题相

    继出现了。

    独生子女的教育意味着 100%的成功或失败,孩子几乎成了大人的全部。殊

    不知就是这个“全部” 、 “一切” ,会剥夺孩子的快乐,会让父母失去希望!因为

    孩子从来就不是父母的“全部”、“一切”,他从脱离母体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现在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太多,在精神上给孩子的却又太少,要知道给

    他金钱让他挥霍、留下遗产让他继承,都不能足以让孩子一生幸福,让自己晚年

    快乐,把财富留给孩子很容易,但把孩子变成财富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我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首先是父母的人生观要摆正,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快

    乐健康,积极向上,有成就感,有事业心,劳动、创造、享受,生活幸福,家庭

    和睦,孝敬长辈,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首先要从盲目变得清醒,要明白成功的最佳目标未必是你

    认为最有价值的,而是你的孩子最可能实现的;不是要选最好的,是选最合适的。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然后才能成功。望子成龙没有错,但没有做人这个基础,这个龙也飞不起来。要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人格,真诚对待

    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具有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拥有最多

    物质财富和考取好大学不一定就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怎样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赏识孩子,给他自信。每一个孩子都像一个未被开发的宝藏,而如何挖掘,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探索。盲目地爱和家长式地

    训斥、指责,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你真棒”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蕴含

    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它不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种看待孩子的角度,它体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

    夸孩子一定要夸得具体,由衷,告诉他哪儿棒,比如,孩子给你倒水喝了,你就要告诉他,你倒水这件事是关心父母,很棒。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一个难

    题,你要告诉他这就是独立思考,很棒,以后继续这样,什么困难都能解决。孩

    子都不了解自己,需要大人给他指出棒在哪儿。

    要规范孩子,让他长得正。家长要学会向孩子说“不” ,要有规范,有批评。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脆弱异常,因此,要

    让孩子在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

    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

    前言(2)---------------

    家庭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要耐心,细心,有智慧。有的父母最初是

    溺爱孩子,之后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

    上,希望孩子帮他们实现,但却不去考虑孩子的能力与感受,当孩子没有达到预

    定的期望值后,父母又没有很好的引导,有的甚至对孩子丧失信心,从希望到失

    望再到气急败坏、无可奈何。一步错,步步错,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激化。

    还有重要的一点: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

    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家长切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种种细节,都在这本书里,奉与广大读者。

    2006年11月

    第一章家庭教育新概念

    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作贡献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

    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很多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

    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若想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

    育思想和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念,21 世纪的家长为什么会

    在家庭教育中产生困惑?主要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的家长要在一代人的

    时间中走完人家现代化国家几代人的路程,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现在我们应该既

    把子女当作子女,也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家长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我们

    必须抛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陈腐的观念。

    如今,在各国的家庭中,孩子的地位有了很大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

    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家庭不必为温饱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做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们为家

    庭作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

    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作贡献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取

    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很多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

    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

    这个现实,给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 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惟一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

    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

    的培养表现出“五过” :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致使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五无” :无情、无能、无望、无

    奈、无责任感。

    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 ,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

    盾也在加大。

    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

    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

    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于是今天,家庭教育呈现出

    几大渴求:孩子渴求现代父母,父母渴求现代家教,家教渴求有效方法。

    ---------------

    做孩子喜爱敬佩的父母(1)---------------

    杰出的父母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他们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

    孩子。

    几年前,上海浦东三林镇妇联的“母亲素质大调查”调研活动曾遇到这样的

    情况:一边是母亲盼子成才的沉甸甸的爱,一边却是孩子对这份母爱的排斥和抗

    拒。

    这个以全镇近千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令母亲们大吃一惊。认为母亲缺

    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的占 31?郾 5%;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

    养的占 75?郾 8%;希望母亲改变教育方式,和他们多交朋友的占 80?郾 2%;要求

    母亲尊重个人爱好,给予独立成长空间的占 80?郾 2%。而另一方面,仅有 3?郾

    7%的学生能接受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认为母亲能令自己敬佩、仰慕的仅占接受

    调查者总数的 7%。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远远超过传统的“慈母

    形象” 。他们理想的“现代母亲”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

    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

    样。

    孩子们的要求并不过分。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

    可是让传统的父母一下子变为“现代父母” ,难度还是挺大的。当孩子们向

    我诉说对父母的“不满”时,我常常让他们对父母多一点体谅和宽容,可孩子们

    有时并不服气。

    我的一位女友和上中学的儿子关系闹得挺僵,请我去调解。一天,我去她家,单独会见她的儿子。这个大男孩上小学时参加过我组织的夏令营,对我很热情,也很乐意和我聊。

    “我妈对别人客客气气,对我却总是大发脾气。每天我妈下班一回来,我打

    开门,只要见她脸拉得老长,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关紧,省得挨骂。”

    说着儿子举出几件实例。

    “你妈也不容易,她在单位是领导,操心的事不少,她回家又要做饭,照顾你,够累的,爱发脾气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没等我讲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 “自打我上学,我

    妈脾气就这么坏,更年期怎么这么长?您给我来个倒计时,更年期哪天结束?我

    也好有个盼头!”

    我忍不住笑起来。

    我很同情这个男孩,事后我对他妈妈说,我们不能怪孩子不理解我们,我们

    也该改变改变自己了,尽管改变自己不容易。平时,我们很在乎孩子的物质要求,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情感世界,特别是忽略了自己在孩

    子心目中的形象定位。

    女友听到儿子对她的看法,说了句: “如今当父母真难,我们小时候哪有那

    么多事!”可她还是答应,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新世纪当父母真难,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新世纪当父母真好。

    孩子离现代化近。家里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就会时常带进来现代化的气息,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在变化,今天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也不同。尤其当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些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闯入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我们所使用的许多产品

    不断更新换代,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也包括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政

    治经济的变革,它的贬值越来越快。我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教子模式,越来越不适

    应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后,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

    化。到那时,我们身上只带一张卡片,就可以走遍全球。人们将越来越感到学习

    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寸步难行。

    专家建议父母们不妨学会在孩子面前“化化妆”——用新知识,新技能包装

    自己,“演演戏”——每天花上几十分钟,学点新知识,设计一些“脚本” ,用自

    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新鲜的话题引导孩子。

    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先反思一下:您是否唠叨?您是否开口

    就讲学习方面的事?您是否喜欢窥探孩子的隐私,并作为话题教训他?您同孩子

    讲话是否总是居高临下,不断提要求?您是否经常倾听孩子说话?您训斥孩子时

    是否听他的辩解?您是否经常暗示自己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孩子采纳了您的部

    分要求您是否认为他听话?之所以请您反思,是因为孩子在长大,或多或少会表

    现出逆反心理,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做法是改变我们自己的

    做法,打开与孩子交流之门,缩短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

    做孩子喜爱敬佩的父母(2)---------------

    孩子们天天在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我们,逼迫我们去学习新东西,督促我们

    朝现代化靠近,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在 21 世纪,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变是

    常态,不变是病态。因此,作为 21 世纪的父母,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 21

    世纪的尺子来量量自己,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努努力,当好“现代父母” !

    ---------------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教(1)--------------- 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妈妈曾向我讲述了一件让她困惑的事。

    女儿上初中了,整天蹦蹦跳跳,爱吃爱玩,对东西很不爱惜。新买的衣服,穿几天就不喜欢了,扔到一边不予理睬,对家人也漠不关心。

    妈妈准备对女儿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她花了 400 元,买了两张票,陪女儿去看芭蕾舞剧《白毛女》。

    看后,她问女儿有什么感想,女儿想都没想就说: “喜儿去当白毛女,我看

    是让她爸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

    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了,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去当白毛女?”

    女儿的回答让妈妈目瞪口呆。

    “我女儿好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怎么什么也不懂,真拿她没办法!”

    这位妈妈困惑了。自己小时候看《白毛女》电影时,为喜儿流了那么多眼泪,恨死了黄世仁,可今天同样的故事,孩子怎么看不懂了呢?

    我对她说,孩子不懂历史,又没有体验,她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当然会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

    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父母所经历的风雨,是孩子理解父母、宽容父母的

    前提。

    别怪孩子不懂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科学、民主应该是适应时代的家庭教

    育观念。

    父母要用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理论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对别

    人的经验和常识要进行分析,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不约而同地以一种思维模式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把他揽在怀里说: “那儿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不要哭,妈妈会早早来接你。”

    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会摸着他的头说: “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争取做

    个好学生。”

    孩子上了高中,我们也没忘记嘱咐他不要贪玩了,或者说: “不要熬夜,要

    劳逸结合。”

    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说:“学会照顾自己,需要什么给家里写信。”

    孩子走向社会,我们又说: “不是在父母身边了,性子要收一收,和同事处

    好关系,好好工作。”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画好了框规范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爱。

    然而,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位母亲不这么做,她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他:你要

    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

    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要能面对掌声,在胜利时能够谦

    逊而不趾高气扬。她告诉他: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

    的强者温文尔雅。并且她和他一起向上帝祷告:请赐予他足够的幽默感,让他尽

    可能庄重而不盛气凌人,让他在拥有未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这位母亲就是林肯的继母——萨利·布什。她是用勇气和坚强铸造孩子的心

    灵。

    在家教中,我们应注意在家庭中不能包办代替,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当孩子

    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做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

    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骚。卡尔威特有个教育细节:如果在星期天孩子执意要 9 点以后起床,那么在午饭前不能给他吃任何东西。因为吃早点的时

    间已经过了,如果想吃早点,就必须在 8 点钟以前起床。

    我们应该向孩子指出,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家长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不同意某

    个行为准则,然后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如有必要,可以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

    这些准则。

    当您的孩子抱怨您处理某件事情不当或有误时,您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

    敢于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增加您同孩子的感情。

    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不羞辱孩子,不求全责备,多鼓励孩子。

    ---------------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教(2)---------------

    家长还应注意不偷听孩子电话,不拆孩子的信,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允许孩

    子有自己的隐私。

    什么是“现代家庭教育”?李岚清同志曾作出过科学的论述: “家庭教育应

    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正确做人转

    变,由单方面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呆板的、单一的、简单的家教已经行不通了,父母要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

    各方面得到孩子的敬佩与爱戴。

    看来,我们要重新学习了。

    ---------------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1)---------------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不重视体育,孩子可能成为废

    品;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兽人。不重视智育,孩子可能成为次品;只

    重视智育,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成为社会的危害。不重视德育,孩子

    可能成为危险品;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可能会无能。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类

    都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今天,对孩

    子的教育又增加了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

    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更趋完善。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

    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

    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走向社会之时,首

    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挑选,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关注这个市场的“行情”。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每年的五、六月份都要接到一些大学的

    请帖,要他去做择业就业方面的演讲,因为他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

    那是他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为了寻找工作,他走进《泰晤士报》

    总经理办公室,问: “你们需要编辑吗?” “不需要。 ” “记者呢?”“也不! ”“那

    么排字工、校对员呢?” “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 ” “那么,你们

    一定需要这个了。 ”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结果,福格被留了下来,干报社的宣传工作。25 年后,他升至总编的位置。

    这一佳话见报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学的座上宾,给学生们作择业方面的报告。

    然而,每次演讲,他对自己的这一经历总是避而不谈。他讲得最多的是一位

    护士的故事。

    这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实习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

    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人因车祸而生命垂危,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亨利

    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就要缝合,这

    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 “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十二块纱布,可

    是你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 ”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

    地回答。

    “不,不行。”这位实习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

    了十二块纱布。”

    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起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

    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

    获得了这份工作。

    当今,人才市场有三个变化特别引人注目。

    (一)由单向选择变为双向选择

    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包分配。毕业生只要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可以了,只要“服从分配”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在

    单向选择中,用人单位也只能是“爱你没商量” , “厌你没办法”,不要也得要。

    作为毕业生,不想去也得去,否则要按“不服从分配”论处。

    在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单位有权选择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

    生也有权选择单位。学生从学校毕业,不是填写毕业分配表就可以找到工作,而

    是要接受人才市场的严格挑选。

    对毕业生来说,同样有了择业自由。愿意去的单位,你可以自己去争取,不

    愿去的单位也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去,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2)---------------

    这些变化,给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二)从看重“硬件”到看重素质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际展览中心附近,每逢那里举办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才

    交流会,就会出现塞车现象。我常常到交流会上参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交

    流会的盛况一点儿也不过分。

    前几年,招人单位看“硬件”的多,问的问题也大多是这样的:“是本科吗?”

    “是研究生吗?”“有北京户口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北京一所学院在校内举办了人才招聘会,有近百家公司参加,也吸引了不少外校的学生。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一个应届毕业生拿着自荐书高声喊道:

    “我要到湘潭电机集团工作! ”周围的同学都把目光对准他,他没有胆怯,又喊

    了两声。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正在现场招聘的湘潭电机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

    “好,就要你了!”随后与这位同学签订了求职意向书。

    这位人事部负责人说,他们这次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需要应聘者具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不少,但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并不多。从学生的

    推荐材料来看,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有十几个人,而敢于当众大喊三声的只有几

    个。最后,他们就录取了这几个人。

    他还说,这种招聘方式可能并不完善,却是对前几年招聘方式的一个反思。

    过去招人,过分看重学生的学历和成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

    出色,甚至能力欠缺。所以,现在招人,在学历合格的条件下,更看重学生的实

    际能力。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一道理。一位中学校长

    深有感触,他说: “两个学生来我校实习,一个是学习尖子,但管理能力差,他

    管的班乱哄哄的,学生根本不听他的;而另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创造性,很会管理,同学喜欢他,他管理的班很快成为优秀班集体。你说这两个学生我要

    谁?当然要第二个。我要的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三)从注重笔试到注重面试

    凭着一张试卷可以进入大学,但凭着一张试卷就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时代已经

    过去。你要想得到你向往的职位,很重要的一关是通过面试。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面试,甚至面试胜过笔试。这是

    我通过拜访择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

    小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

    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小音不懂金融,只懂英语;

    这次招聘,人家只录用十个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

    竞争中,小音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那么多人竞争,你是怎么成功的呢?”我问小音。

    “我过了三关,”小音说, “第一关是问我的经历。对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都干过什么,当没当过干部,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组织过什么社团……问

    得可详细啦!我做过学生会工作,所以这一关的通过占了不少便宜。第二关当然

    是笔试,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过!”小音得意地说:“不过,最难过的是第三关。”

    “为什么?”

    “第三关是面试。面试最难,因为你摸不透他们要考你什么。实际上,从一

    进入面试室,主考官就开始留意你的一切了,比如走路的姿态好不好啦,目光是

    不是自信啦,说话的表情怎么样啦……通过你的不设防,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你

    身上的东西。当时,一位考官问我: ‘你为什么要到我们银行来?’这个问题可

    难不倒我,因为我事先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家银行的百年历史了解得非常清

    楚,所以对答如流!”小音说到这里,眉目间透着自信。

    “考官接着问我: ‘如果你能来我们银行,希望做什么工作?’说实话,我

    并不愿意到前台去收银,我希望到后面搞联络,我的口语好,擅长与人交往,这

    样可以发挥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这样讲,人家肯定会认为我有缺陷,所以我

    回答说:‘干什么我都能够胜任。’”

    ---------------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3)---------------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

    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 “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

    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 ”这位博士生当时

    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

    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质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

    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

    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

    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

    会失分。更有一些父母放纵孩子,缺乏管教,或是教孩子耍心眼,孩子以自我为

    中心,损人利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被社会认同,一生都不会幸福。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

    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是教育的宗旨。

    第二章家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收获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 “家庭教

    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

    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

    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

    好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庭德育实在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无德,他的身体越健壮,智力越发达,就更助长他作恶,对社会更加无益。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

    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

    觉之间得到熏陶。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小学生具有

    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已退休的李振霞是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但人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她作为四个

    博士的母亲这一身份。

    李教授有三个儿子,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

    的博士,一个是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浦金斯

    大学的博士后。 “老实说,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我网回了四个博士。 ”说到这儿,李教

    授找出了一张手绘仕女图递给记者,已经泛黄的纸页上记着这幅幼稚作品的诞生

    时间:1971 年 10月5日。

    “怎么样?我女儿画的。”言语间流露出慈祥、爱意和骄傲。

    “我们给她取名叫‘萤’,希望她像萤火虫一样,能自己照亮自己就够了。”

    结果呢,金萤上学时书读得好,下乡时猪养得好,做医生时手术做得好,出国后

    又逐步成为霍浦金斯大学基因工程研究的骨干。

    身教重于言教。李教授非常喜欢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 “家庭教

    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

    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

    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金萤说: “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

    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

    灵。”

    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因为他的爱心、师德闻名于教坛。他培养女儿的目标是儿

    女一生能善良,快乐,勤奋。女儿晴雁小时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普通,胆小,腼腆,学习感悟力一般,在李镇西的言传身教下,她优秀成才,品德臻于完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2006年10月4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四川大学李晴雁的一篇文章——《80

    后:我们是一群昏迷的宠物》 ,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及家长、教师关于价值观的讨

    论。人们在思考的同时,无不称赞李晴雁思想的正直纯真,文笔的洒脱。

    李老师非常爱孩子,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不冒尖,李老师一直非常注意保

    护她的快乐感,坚持认为学习的快乐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他舍不得女儿轻看自己。

    一次,李老师的女儿说自己考试考得不好,糟透了,感到难过,觉得自己是“差

    生”了——

    “爸爸,你的女儿没考好,给你丢脸了!”

    李老师说:“也许在今天看来,你没有考好,你觉得是天大的‘灾难’ 。但五

    年、十年、二十年……当你真正在精神上成熟并经历战胜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

    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期中考试,你会觉得这一次挫折不过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

    漩涡而已,简直微不足道!我愿意和你一起再次高声朗读一位诗人的话: ‘没有

    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本来女儿的话令李老师心痛而不安。而作为爸爸,他表达的却是一段感

    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静的哲理。

    李老师常常说:“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关于李老师教育女儿成才的事,清华附小副校长、教育专家窦桂梅深有感触

    地说:李老师对于女儿品质的守望远甚于学业,而最后是让人羡慕的收获。 “可

    是,今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意,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总把自己

    的孩子看成是天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普通人。每次考试都被理想化地认

    为应该是满分,因此,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这种失望,对孩子的自信心而

    言,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的确,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

    子的学习成绩及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

    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徐力母亲的催逼教育(1)---------------

    几年前,在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

    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

    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 12 年。

    为什么一个 17 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

    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同几名记者一起,来到金华市。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表情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

    亲的凶手!

    我们交谈了 100 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

    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母亲的艰难的生命

    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起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

    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

    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

    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

    “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两居室,我有自己的

    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

    习惯,有时会把不愿讲的事情记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

    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

    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

    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

    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 ‘你是谁,你

    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

    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

    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觉得孤

    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 ‘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打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 “你是否因

    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说: “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

    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

    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会

    儿,晚了 10 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

    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

    听。

    “上高中以后。母亲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 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

    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

    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到周六

    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生活太单调了,我觉得

    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你和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

    问便越来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母亲开着电视机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

    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 ‘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

    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 10 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

    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到鞋柜上有一把铁榔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

    徐力母亲的催逼教育(2)---------------

    “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

    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昏。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

    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突然发

    高烧,要马上送医院。妈妈背起我,一步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

    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婴儿不利,强

    忍着剧烈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听说辣

    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

    对我花的心思太多了。”

    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对

    徐力说: “你想过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

    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每天

    侍候他们,洗脸、做饭、干家务,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

    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 “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

    手把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

    会的讲台,我讲的题目是《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 1700 人的会场里

    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 “我看过中央电视

    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 ‘妈,我怎么越看

    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榔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

    ‘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

    到了许多类似的说法。

    徐力的同班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

    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

    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

    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

    为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甚至将自己的意志

    强加给他,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

    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

    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

    的感觉。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遵守社会的规

    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

    无存,促使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事实上,徐力的良知已经在他杀死母亲之前就

    丧失了。失去了尊严,正是那些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徐力事件发人深省。因为,徐力家庭发生的事件虽是个案,但相似的家庭也

    蕴藏着危机,有的家庭里甚至隐藏着悲剧的隐患!

    自那以后,我一直关注徐力。

    徐力现在表现很好,在 6 年时间里他每天为减刑而努力,至今已获得减刑 6

    年,被判刑 12 年的徐力很快就可以走出高墙了。

    有人认为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徐力事件不能完全归咎于应试教育,但与应试教育是有关系的。根据了解到

    的情况来看,应试教育其实对徐力并没有带来多少压力,当时他学习成绩优秀。

    但应试教育却给徐力母亲带来了巨大压力,她一心希望儿子成绩更好一点,希望

    他能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于是就一直逼他、压他,不让儿子去操场上运

    动,甚至不让儿子看电视、报纸。有一次我去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徐力时,正遇上徐力的爸爸。他爸爸与我聊起一件事:一天晚饭后,徐力母亲对他说“去

    看看你的宝贝儿子在干什么” 。这个时候是学生饭后活动时间,他母亲猜测儿子

    很可能在操场上。到了操场以后,他们果然看到儿子在玩。徐力看到母亲后吓得

    绕着操场跑了几圈,然后一个劲地向妈妈表白“我没玩,我没玩”。徐力爸爸说,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他心里就想,儿子怎么会被他妈妈吓成这个样子。

    ---------------

    徐力母亲的催逼教育(3)---------------

    徐力是在长期心情压抑而且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终于因为母亲一句似乎不

    近人情的话而引发了可怕的杀母后果。

    第一次到金华见过徐力后,我就决定:要尽自己的努力,拯救徐力的心灵,让他走出罪恶的深渊,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我想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都相

    信一个事实:亲情的阳光足以融化一个人心中的坚冰;一时迷失的孩子只要通过

    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000 年 11 月 11 日,我到金华市参加全国“知心家庭学校”现场推进会。

    绕道杭州,去看望了徐力。当时我给徐力带去了毛衣、袜子和水果。徐力看到我

    时又惊又喜,眼中噙满泪花。听管教所的干部说,徐力被判刑后情绪一直比较低

    落。于是,我又与徐力进行了一番长谈。要让他明白:不应该这样自暴自弃,只要努力,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有阳光。

    徐力表示要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日走出高墙,重新成为社会

    的有用之才。同时,他表达了想参加高教自学考试的愿望。我鼓励他: “你现在

    没有妈妈了,今后我会经常来看你。”

    2001 年新年前夕,我收到了徐力的新年礼物——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徐

    力说:“……我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正确途径,才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我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重演,所以我希望‘知心姐姐’能把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天

    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们……”

    同年春天,我又接到一个好消息,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把唯一一个夜大报

    考名额给了徐力。听到这一消息,我买了一件红色 T 恤衫赶到杭州看望徐力,并

    对他说,红色是好运的象征,希望你穿上这件红色 T 恤衫,祝你考试成功。过了

    一段时间后,徐力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考试那天他穿上了那件红色 T 恤衫,最

    终通过了录取考试。

    2002 年春天,我邀上全国著名的少年法庭法官尚秀云一起去看望徐力。尚

    妈妈的教导,又给了徐力极大的鼓舞。那天,徐力流着泪说: “现在我才明白,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

    当一个 19 岁的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母亲的时候,却已永远失去了亲生母亲,这是多大的悲剧啊!

    徐力真的变得开朗起来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心思埋在心底。有什么想法,他就说给来看望他的爸爸听,说给我听,他们不在眼前时还说给警官听,或者说

    给住在一起的其他犯人听。而且,徐力还懂得了怎样面对压力,想办法把压力变

    成动力。自从参加了夜大学习后,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徐力像蚂蚁啃骨头

    一样自习,通过了一门又一门课程考试。徐力说:“现在我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更不会一味埋怨。”我鼓励他:“太好了,你能这样做真了不起!”

    现在徐力在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里当一个小组长,负责 20 多个组员。我

    曾问徐力出狱后有什么打算。徐力说:“将来想自己办一个公司,干一番事业。”

    我当即给予赞扬。我也为徐力联系了可以接纳他的工作单位,目前有三家单位愿

    意接纳徐力,其中一家还是外资单位。这家外资单位已为接纳徐力的事专门开过

    董事会,最终同意接纳徐力。

    说到底徐力是一个能教育好的孩子,社会应该给他出路。

    ---------------

    赏识教育如温暖阳光(1)---------------

    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无穷的力量。

    一些世界名流回忆他们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时候,经常被

    家长称赞“你很棒” “你很聪明” “你将来一定有出息” 。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

    之一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 “你将会成为一个了

    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 ”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师,偶尔唱唱歌。但他的

    父亲不断鼓励她,说他唱歌很有潜力,终于他在 22 岁那年从事保险业,从而争

    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发展唱歌的天赋。成名之后他说: “如果没有父亲的激励,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话让我用勇气和

    信心走向成功。”

    优秀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做了一件让他自己感觉很自豪的事情,或者让家长感觉很骄傲的事情,家长都是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向所有亲友炫耀他的“成功” 。这就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放大他的优点,而且

    夸赞时一定要当着他的面,是有意识的表扬。

    赏识可以鼓舞人的勇气,激发他的自信。周弘的女儿周婷婷一岁半时因注射

    庆大霉素造成双耳失聪,然而婷婷却取得了以下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6

    岁多便能认很多汉字;10 岁出版了 6 万字的科幻童话;11 岁荣获“全国十佳少

    先队员”称号;她先后 3 次跳级,仅用 9 年便学完了中小学 12 年的全部课程;

    16 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17 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后来以优异

    成绩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又被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

    录取。现在,周婷婷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周弘说,他给女儿测过几次智商,都处于正常人的范围,丝毫没有“天才” “神童”的迹象,但他就是通过一次次

    的鼓励、赏识,使女儿达到了常人达不到,甚至都不敢想像的人生境界。周弘像

    欣赏婴儿说话一样,欣赏着女儿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在欣赏中教育,在教育中

    欣赏。他终于领悟到:在教育女儿的同时,女儿也教会了他很多;他正是通过女

    儿那颗纯洁的童心,在读一本充满真善美、充满良知的书,使他认识到人生的价

    值,找到了新的自我。

    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艺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要遵循了以下

    几个赏识原则。

    (一)及时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

    果越好。就像批评教育孩子一样,一定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这样就能强化

    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

    (二)表扬要具体,切忌说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

    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来,家长就不能只说:“今天你真乖啊! ”指向性

    不强,你可以说: “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就要

    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奖励。

    (三)注意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让孩子有满足感。 “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

    精力做这件事,真好!”“这孩子还真行,这么难的问题他竟然解决了。真不错。”

    “你很有潜力啊,下次一定做得更好。 ”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敏感的,态度真诚

    的激励,才会让孩子接受。不能习惯性地在激励的时候,再加上消极的评语。

    (四)激励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激励,恰

    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

    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五)奖励可以有精神的,也可以有物质的,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

    (六)不能仅仅是赏识而没有教育,赏识一定是和教育引导连在一起的。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孩子深信他是什么样的人。 ”赏识教育如

    同阳光育苗,多给孩子阳光吧。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

    赏识教育如温暖阳光(2)---------------

    四哈佛女生的家教启示

    19 岁的上海女孩汤玫捷,上高中是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但是却成为 2005

    年国内惟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更获得了哈佛校长提供的每学年 4.5 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在中学 400 名学生中排名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种魅

    力,居然让世界名校为她敞开大门!哈佛究竟看中她什么?

    说真的,我也特别想知道答案。

    一个星期天,汤玫捷和北京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一起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觉

    得眼前一亮:真漂亮!汤玫捷特健美,个子高挑,说话朴实。

    “你就是 2005 年的‘哈佛女孩’?”我好奇地问。

    “我叫汤玫捷。请别叫我‘哈佛女孩’ ,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我是地地道道

    的中国制造——MADEINCHINA!”汤玫捷说话干脆利索。

    “哈佛究竟看中你什么呢?”我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问。

    汤玫捷笑了, “狡猾”地解释说,她的一个校友,专门去哈佛招生办打听了

    关于为什么录取自己的事。那里的老师讲了三点:第一点,汤玫捷这个人很严谨,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而且在许多比赛当中,获得了让哈佛认可的奖项。第二点,汤玫捷上高二时,曾作为上海惟一一名中学生赴美学习过一年,在这一年的经历

    中,汤玫捷给美国当地学校和所有与她交往过的同学家长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

    象;美国的历史老师更是在推荐信中夸奖说: “汤是一个热情、勇敢、自信、不

    太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三点,进哈佛也要经过一系列考试,完成一系列申请

    材料,在这些方面,汤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申请者。

    其实,汤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来自她不一样的个人经历。

    汤玫捷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退休工人。夫妇俩对女儿惟一的

    要求是:“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因此,他们从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

    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从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小学

    时,汤玫捷就以全票当选了中队长;从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

    理事,还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出过指导小朋友上网的小手册……

    那些大大小小包括“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赛第三名”

    等 76 个市级以上的奖项,都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汤玫捷多彩的青春年华。对此,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 “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自己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兴

    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一定会去做!”

    “那么,你都喜欢什么?”我问她。

    汤玫捷又笑了。“喜欢旅游啊。可我旅游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跟旅行团走,二是不要导游。跟着旅行团走的最大坏处就是,到一个景点拍一堆照片,然后赶

    鸭子似的轰你上车,急匆匆奔向下一个景点……这种方式我特不喜欢。所以,不

    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是选择自助式旅游。”

    “不要导游又是为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一个导游能够用语言描述的,而是一个我自己用心感

    受到的世界。就说一些名胜古迹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很具体的标志性建筑,但

    实际上,那些东西离寻常百姓的生活实在是非常遥远。打个比方说,北京人不会

    天天去天安门吧,我在上海当然也不会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这样吧?太不实

    际了!离人们的生活太远了!所以,我旅游的时候,从不以一个游客的心态去观

    看一个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关注人们是怎样在那里生活的。要想做到这

    一点,就不能光听别人的解说,还得靠自己走遍那些土地。而且我认为,在一个

    人的成长历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应该再加上一条,‘和万人交流’,这才是完美的学习。”

    “看来,你比较看重的是经历,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点我很赞同。”我高兴地说,“在我们周围,有些人外出旅游就是遵循‘上车就睡觉,下

    车就尿尿,到处去拍照’的死模式,结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 !这正是因

    为他们没有用心去体验,身在心没在。”

    ---------------

    赏识教育如温暖阳光(3)---------------

    “太对了!”汤玫捷提高嗓门说, “依我看,这个道理跟素质培养其实差不多

    嘛。比方说上美术班,你一进去,指导老师就像导游一样,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

    样的,这一笔应该怎样画,那一笔应该涂成什么颜色……可我认为,真正的美术

    学习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美的热爱,对美

    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操纵手中的画笔,自己走进这个门。”

    汤玫捷说得很对,进兴趣班、参加各种比赛……其实只是一种经历。只要是

    自己愿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没有名次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

    没有感受。

    聊到开心的时候,汤玫捷还忍不住告诉我说,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

    一个好朋友计划独自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于是她俩就

    隐瞒了真相,把这趟出游说成是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果没等回来事情就彻底穿帮

    了,她还被爸妈责罚一个多月不准出门。对此,汤玫捷却毫不后悔: “我觉得这

    是一个选择问题。与其说要帮助一个人提高素质,达到未来的某种成功,倒不如

    让他从小就学会选择。”

    汤玫捷和同学的这次私自出游虽然受了罚,却也证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

    爸妈妈发现,孩子离开大人半个多月,没缺胳膊没少腿,就连旅行袋和行李也都

    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不但先前自己担心的“钱被抢了”、 “包搞丢了”之类的事

    根本没有发生,而且看到女儿这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还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以

    后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她了。后来,女儿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交流,父母几

    乎就没担心过,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说真的,假如没有这么一段经历,我的父母肯定会说:美国太危险了! ”

    对这一点,汤玫捷显得很自豪。

    的确,美国学校之所以最终确定了她,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人际交往能力

    特别强。

    而汤玫捷也是抱定了“和万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国的。

    美国希德威尔私立中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著名的中学,云集着上流社会的子

    弟,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就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两名中国留

    学生。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却给美国孩子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不爱说,不

    爱笑,更不爱户外运动,整天就知道埋头傻学,学得像木头桩子一样;数学成绩

    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课上有出色表现又能怎么样?要是有种的话,就跟我们去

    体育场,和我们比试比试。

    所以,希德威尔中学校长到上海复旦附中挑选交流学生时就提出要求:最起

    码来交流的这个孩子得能说话;千万不要来了又不说话,呆上一年就走!既然是

    交流嘛,美国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好奇,更希望你给他们带去

    自己国家的不同文化。

    汤玫捷在美国学习了 9 个月后,彻底扭转了全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对中国孩子

    的印象。 到美国后,汤玫捷就读于 11 年级。但是,她所选修的课程却跨遍了所有年

    级,有些甚至还是大学的内容。在国内,她的英语还算不错;可是到了美国,立

    刻就显出了差距。不过,这可难不住自信的汤玫捷,聪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

    英语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国家庭中,女主人是个学历史的自由撰稿人。虽

    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习惯。所以每到那时,汤玫捷就会放下手中的事,风雨无阻地陪着这位“临时妈妈”每天遛狗一个半小时,还陪着她养鱼、 喂猫……

    你可千万别小看每天的这一个半小时。 “收获也许是在‘新东方’里呆几周都不

    能达到的。”汤玫捷这样说。

    汤玫捷与“临时妈妈”的谈话内容,论远纵横天下以及 200 年的美国历史,论近则囊括当下的所有新闻;她还天天坚持翻阅英文报纸,对某一则消息有了自

    己的想法后,找机会就要和“临时妈妈”议一议。就这样,只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她就出色地过了语言关,那发音,那语调,听起来都相当的“美国化”了。

    ---------------

    赏识教育如温暖阳光(4)---------------

    正如希德威尔中学希望的那样,汤玫捷不但爱说爱笑爱交流,而且在运动场

    上也时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打篮球我会抢着第一个运球上篮,冲浪时我也是第一个踏上冲浪板。我并

    不知道冲浪有很多危险,甚至我还不会游泳!但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就会对

    事情的结果有个大致估计,然后便坚决去做!曾经有人说,我被哈佛录取有着这

    样那样的原因。其实要我说,倒不如说哈佛觉得这个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上手快,掌握得也快,体现了一种勇敢和自信,以及百

    分之百的投入热情。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老王卖瓜’啊?”

    人常说见多识广,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也说过: “不要竭尽全力和你的同

    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自己强。”

    对于汤玫捷,与其说机会等她,不如说她找机会,积极的人生,开阔了她的

    眼界,而她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性格,是她父母从小放飞了她的心灵——做到你自

    己最好的状态。

    第三章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我听说,有个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妈妈买了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给她吃。

    一天,姥姥来看外孙女。妈妈又买来了好吃的,这次是先给了姥姥,这个孩子便

    大哭大闹起来,甚至骂姥姥“贪心” 。姥姥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了女儿,又带大了外孙女,如今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哲学家孟子就

    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孩子。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悄悄地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困难越来越多。

    社会上更多的人在关注孩子,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注。让孩子学会关心,不仅

    要让他们学会关心同龄的有困难的小伙伴,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身边的老年人。

    作为孙子孙女,应该如何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

    我听说,有个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妈妈买了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给她吃。

    一天,姥姥来看外孙女。妈妈又买来了好吃的,这次是先给了姥姥,这个孩子便

    大哭大闹起来,甚至骂姥姥“贪心” 。姥姥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了女儿,又带大了外孙女,如今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过年过节的时候,是最能考验孩子们对老人们的爱是不是真诚、是不是深刻

    的时候。

    一次,我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节目的录制,讨论的话题是 “压

    岁钱”。

    在场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还有少数的年轻父母和孩子。

    谈起小时候得到压岁钱的情景,许多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位老奶

    奶说: “小时候盼过年。年三十晚上,当我们睡着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一枚

    铜板(几毛钱)用红纸包上,压在我的枕头下。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睁开眼睛就

    能摸得到。钱虽不多,却盛满了长辈的期望。”

    但是,谈到今天孙子孙女要压岁钱的情景,许多老人充满了痛苦和焦虑。“唉,现在的压岁钱变味了!”一位老奶奶说,“我的小孙子才 4 岁,大年初一来拜年,匆匆鞠了个躬,就大声说:‘奶奶,拜年给钱!’瞧他妈妈怎么教的!”

    还有几位老人说: “现在孩子用给压岁钱的多和少来衡量老人是好是坏,孙

    子把给钱多的叫‘好姥姥好姥爷’,把给钱少的叫‘抠奶奶抠爷爷’ (抠:小气的

    意思)。”

    “现在一过年,我们做老人的就十分紧张!”

    一位老奶奶流着泪说: “过年前,我的孙子对我说,奶奶,过年您给的压岁

    钱一定要给‘四个脑袋’(面值为 100 元的钞票)的,不是‘四个脑袋’的您就

    别往外掏了。我有 5 个孙子,只好拿出了 500 元钱,可第二个月我就没有生活费

    了,因为我的退休金只有 500 元!”

    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把

    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共和国的大厦正是用他们辛勤的劳动甚至

    是用生命建造起来的。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的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

    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每个家庭的功臣。没有他们的养育,就不会有我

    们及我们的子女。而他们养育我们的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我们的国

    家正面临着很大困难,职工的收入都很低,大多数家庭不富裕。就是在那样困难

    的日子里,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了。现在,我们长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孩

    子,而我们的父母却已经年老体弱,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了。

    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关心照顾我们的老人,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教孩子懂得回报(1)---------------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该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 人们都说,母亲是最无私的,不要求孩子回报。我觉得,对于今天的独生子

    女,母亲应该要求回报,并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自己的妈妈和家人,怎样去回报

    别人。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问题是,我们今天有许多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未有过回报的

    实践,于是也未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

    自然规律。

    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问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问母亲为这顿饭菜付出了

    多少辛苦,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

    “绝食”。

    妈妈给的零用钱,他理所当然地收下,还不时说着: “怎么才给这么点儿,抠门儿!”

    花起钱来,他大手大脚,一次可以买十几串羊肉串、几十瓶饮料请客。他从

    未想过,妈妈爸爸挣来这些钱有多么不容易。

    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父母的劳动,为什么不珍惜钱和物,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

    切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他享用是理所当然的。

    一年春节过后,我们报社一位年轻能干的女记者从外地探望母亲归来,对我

    讲了一番话,使我大为感动。

    她说,这次回去探家,她特地问起自己小时候的事,自己是怎么出生,怎样

    长大的。没有想到,在自己眼中一向豪放并不怎么细腻的妈妈,却把她小时候的

    事情讲述得十分细致。

    “许多小事妈妈都记得清清楚楚,”女记者激动地说, “快出生之前,我在妈

    妈肚子里屁股朝下。为了便于生产,我妈天天要跪着转动身子,费了不少力气。

    生我的时候也遭了大罪,因为我的个头太大,不好生……我结婚以后,我妈寄来

    的钱,我都心安理得地花了,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一年前,我曾经对我

    妈说过,每月要给她寄 100 元,可我却从未兑现过,妈妈也没有向我要。这次,听妈妈讲了我小时候的事,我特别感动,回北京后,马上寄去 1400 元,从我许

    愿的那个月补起!我妈真是不容易,我得好好孝敬她……”说到这里,她的眼泪

    直在眼眶里打转。

    我也差点流泪。

    过去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这位年轻的女记者虽然还没有孩子,但通过

    和母亲的交谈,她了解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过去心安理得靠母亲接济的她,终于懂得了用女儿的心去回报母亲,这真是难能可贵啊!

    怎样让孩子们知道母亲的不易呢?

    我建议搞个《我是怎样长大的》征文活动,让孩子都去访问自己的妈妈或关

    心过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小知道,在他们的成长中,妈妈爸爸付出的心血,周围

    人们给予的关心和爱。

    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当它长成大树,变成木材,建成高楼大厦时,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妈妈爸爸和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

    老师、同学和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孩子要把这些爱牢牢地记在心中,好好

    学习,努力工作,长大以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祖国的爱、人民的爱、亲人的爱。

    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亲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

    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无情无义的孩子的出

    现,是对家长过度溺爱的报应。

    孩子只要了解了妈妈的辛苦和不易,就一定会热爱妈妈、回报妈妈的。

    回报与酬谢不同。回报是一个人从内心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代表着一

    种深深的情谊;而酬谢,是一种还礼,一种答谢,多少掺杂了一些经济的利益。

    儿女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亲情。母亲并不希冀什么

    回报,而每个孝敬父母的孩子都知道回报,也都在默默地、自觉地回报。正是这

    种亲情,维系着每一个家庭,成为家庭幸福的凝聚力。

    ---------------

    教孩子懂得回报(2)---------------

    所以,一个家庭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亲情

    的深浅,家庭凝聚力的大小。

    一个母亲,不必企盼子女当大官,发大财,只要你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养

    成人,你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

    ---------------

    接受孩子的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个

    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地伟大,于是感悟到一

    种深深的爱意。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

    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今天许多

    的父母,却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在独

    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

    大”,比孩子有“实力” ,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

    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的

    孩子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

    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 “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儿!谁

    用你倒茶,多考个 100 分比什么都强!”

    一个男孩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 “妈,我帮你

    干!”妈妈马上挥挥手说: “不用你,把你的书念好,就是关心你妈了。妈妈可不

    希望儿子长大当厨师,妈要你当研究生!”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

    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

    了。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

    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是父

    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爱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

    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父母来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

    让孩子当大伞,父母做小鸡,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

    我向父母学尊重(1)---------------

    有一个北京男孩,叫郭沫。他像个小绅士,说话做事大大方方,对人总是彬

    彬有礼。我是在一次选拔赛中认识他的。那时,世界环境大会将在中国召开,我

    们《中国少年报》要开一个“手拉手地球村”小记者新闻发布会,想找两个孩子

    做新闻发言人。这可是个好机会!立刻就有几十个优秀同学报名参加。经过两轮

    激烈竞争,我们选中了郭沫当主持人。当时他是北京崇文小学六年级学生。

    郭沫小小年纪怎么会这样气质高雅、出类拔萃呢?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两年后,我偶然看到郭沫写的一篇作文,题目叫《尊重》 ,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那时郭沫已在人大附中上初二了。

    郭沫的作文写得真棒!

    我妈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虽然她自认为学问做得不够好,但那是她自己的

    谦虚,不管怎么说,她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了。一般人都会觉得,知识分子往

    往自视清高,看不起人,不易与人相处。但我从妈妈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

    在我们家住的大院内,有一个收废品的人。他看上去有 50 多岁的样子。由

    于风吹日晒,面孔又黑又红,皱纹密布,实际年龄其实看不出来了。在没有废品

    可收的时候,他就衣衫褴褛地蜷坐在石阶上,以看过往的行人消磨时光。所有经

    过的人,或者根本不注意他,或者只是偶尔投去怜悯的目光。大多数人只是在忽

    然发现家里的破烂需要处理了,才想起他。

    我的妈妈也在他这里卖过一次废品。以后,每次路过石阶时,就好像熟人似

    的会与那个叔叔(以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称呼的,因为我们都叫他“收破烂

    的” )打声招呼,譬如: “还没收摊哪!”他见了妈妈也常说声“下班了?”虽然

    只是几句极为简单的寒暄话,但我发现,每次那个人的眼睛都会因为有人和他说

    话而发亮,当然,后来我懂了,这是一个人受到尊重的一种反应。

    从妈妈和他的简单对话中,我丝毫看不出妈妈对他的鄙视,一切都很自然。

    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妈妈还给他个遮风挡雨的东西。春节前最后一次卖废品时,妈妈还给了他一瓶酒。他对妈妈的感激,也只能体现在他收我们家的废品时,总

    是上门服务,有时还多给几毛钱(我估计现在没有人会在乎几毛钱) 。比如,一

    大捆报纸应该给 8?郾 5 元,他就说,给您 9 元吧。而妈妈自然不会收,总会说,就给 8 元吧。最有意思的是,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在一个十分繁华的地

    方,忽然看见他骑着那辆破三轮车帮助什么人干活。他兴奋地和妈妈打招呼,没

    有丝毫自卑;妈妈也大大方方地和他寒暄。我和爸爸都笑了,说人家以为你们真

    是朋友呢!妈妈说,怎么不可以真是朋友呢!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对那些看门的大爷、修鞋的师傅、卖菜的大婶都友好地

    打招呼。我学会了尊重。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也是渴望尊重的。他们的

    生活没有保障,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不公比我们多。如果社会再对他们看不起,再

    冷漠,再伤害,他们可能就会铤而走险。人本来是生而平等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民主文明社会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

    他人,才会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春节过完了。收破烂的叔叔也从老家回来了。我们又在往常那个石阶旁见到

    了他,他满面春风地对我们说:“年过得好吗?”

    原来,郭沫是从妈妈那儿学会了尊重。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不同的人。你早上背着书包上学校,一路上会遇见公

    共汽车的售票员阿姨、卖早餐的叔叔;在学校里,你会见到老师和同学;有机会

    参加演唱会的话,你可以看见众多明星。不同的职业只有分工的区别,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打个比方吧,社会就像一台电脑,有的人是硬盘,有的人是显示器,还有人做鼠标……哪一个部件出了毛病,电脑都很难正常运行。有的零件,看起

    来不起眼,却是不能缺少的,比如键盘。郭沫从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便发自内

    心地热爱和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好的品质也就因此形成。

    ---------------

    我向父母学尊重(2)---------------

    “尊重他人,才会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这是郭沫总结出

    的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我听过一个美国男孩拉凡·斯蒂恩讲的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

    重中,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这样,我们自然就学到了从商的技能。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

    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

    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有一天,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

    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这天

    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

    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

    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

    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

    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

    亮酒窝,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

    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随

    便看,尽管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 20 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

    “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

    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

    计 27 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 3?郾 98 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 ”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

    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你看,拉凡·斯蒂恩从父亲对待贫苦小顾客的态度中,懂得了怎样尊重一个

    平凡的孩子。

    为什么要赔钱把小飞机卖给那个小男孩?因为父亲知道小男孩是想“为他的

    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 ,父亲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小男孩的爱心,因为大爱无

    价!

    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飞机白送给小男孩,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因

    为父亲明白,小男孩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当男孩子展开手掌,数出比飞机价格低得多的 27 美分时,父亲却说“你的

    钱正好够”,这让男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斯蒂恩在父亲的感染下,还学会了看人。当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刚走进商

    店时,斯蒂恩看到的是他破旧的衣服和乱七八糟的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斯

    蒂恩改变了他的眼光,当男孩走出商店时,他“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

    的男孩”。

    有的同学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

    工人,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

    的裁缝,我们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

    有园林工人,我们城市的绿化哪儿来?

    生存,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普通的劳动者。

    面对平凡,你要真诚地去爱,爱能使你自觉去尊重人,尊重劳动果实。当你

    学会了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

    ---------------

    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刚才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青年人的理想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在生活中去寻

    找,有的时候一句话就会使你产生一个梦想。最近我去参加一个电视栏目,认识

    了两个中学生。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这两个中学生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他

    们认识了一位生物学家。这个生物学家告诉他们,中国有一种叫白头叶猴的濒危

    动物,仅在我国广西有两百只。现在人们要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保护这些野

    生动物,结果这两个人就有了一个梦想。于是他们从 2003 年开始利用这几年的

    寒暑假去跟踪调查白头叶猴。

    环境非常地困难,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兽和虫子的天堂。每天睡觉之前都得

    先抖抖被子看里头有没有蛇,早晨起来先抖落抖落脚上的鞋看看有没有蝎子。这

    种猴是很难看到的,有一些老猎人一辈子都没看到过,所以他们的追踪很辛苦。

    有一天他们太累了,这个叫董月的女孩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她突然感觉不对,觉得腿刷刷地有东西在爬,原来她坐在了蚂蚁窝上……这种事他们遇到了许许多

    多,但是他们有一个梦想,一定要研究出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一定要保护我们

    国家仅有的这 200 只白头叶猴。于是他们就有了精神,三年的寒暑假都在大森林

    里度过。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这两个孩子的论文最近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少年

    科学家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男孩儿今年进了清华大学,女孩儿进了北京大学。

    我心里特别佩服他们,他们有梦想,他们实现了。 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来维持生计。

    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并

    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大雁要往哪里飞?”父亲回答

    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 ”他的大儿子眨

    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父亲。牧羊人说:

    “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有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 “我是

    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到任何

    想去的地方。 ”父亲的话使两个儿子产生了飞起来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天,牧羊人带回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动力,使它飞向空中。两个儿子觉得

    很好玩儿,照着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他们因此兴致倍增,并引发了

    造飞机的想法。经过反复试验,世界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一位专家说得好,生命是有阶梯的,我突然想到了一种植物——竹子。竹子

    是一节一节长高的,它长了一节又一节,所以生命是有阶段的。我们家长要等待

    孩子一节一节地往上长,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就长很高,那样肯定没有基础,所

    以生命的成长是有过程的。

    专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小赢靠智,大赢靠

    德,人要学会做人做事才有可能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不害怕,遇到成功也不自

    满,才能不断地前进。所以,一个人有一种生命的欲望,再加上一种持续生命的

    动力,那这个人将来是不得了的。

    ---------------

    人和人比什么(1)---------------

    一位“抓狂”老爸打来电话,诉说了他的烦恼。

    我天天开车去学校门口接送儿子。以前,放学铃声一响,儿子很快就能和伙

    伴们一起冲出来,有时还会吆五喝六地“点”上几个小家伙,一同“塞”进车厢;

    可是现在,我经常要等得眼睛都快变蓝了,全校人也差不多走光了,儿子才不紧

    不慢地一个人溜达出来。我问他,哪知这臭小子竟说:“老爸,以后别把咱家‘拓

    拓’车停在校门口了。那边有条没人的巷子,您就停那儿吧。我保证,一放学立

    马就奔过去。为什么?咱真丢不起那个人哪!您是不知道,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平时不咋地,成天臊眉耷拉眼的。可这段时间真‘捡到宝’了,甭提多‘拽’了,打‘嘴仗’谁都干不过他!没办法啊,谁让他爸开的是宝马呢!车牌号还挂了 N

    多个 8!再掰掰手指头数数,我们同学家里有帕萨特的,有本田的,个个风光着

    呢!再不济有辆普桑(普通桑塔纳) ,也勉强说得过去。可瞅瞅咱家的小奥拓,让我在同学面前一点脾气也没有,特跌份儿! ”好家伙,我还没嫌弃他学习不好

    呢,他倒先埋怨起我了!知心姐姐您说,照这样发展下去,成天比吃比喝比排场,就是不比学习成绩,可怎么了得啊?我是不是该修理他一顿才好?

    这位爱攀比的儿子,确实把他的老爸气得够呛,也伤得够呛。

    的确,像这种盲目的攀比之风,目前在中小学生当中非常盛行。我也问过许

    多同学,班上同学之间都在比什么呀?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狂比”。

    第一是“狂比”穿的。套用一句老话“脚上没鞋穷半截儿” ,所以看人先看

    脚,看谁脚上的鞋子牌子硬,用鞋来证明自己有身份。有个男生告诉我: “我们

    选鞋的标准主要是看广告,NBA 明星科比、奥尼尔、姚明穿的都是名牌,他们穿

    什么,我们就买什么。一双鞋花上八九百块,甚至一千多块, ‘飙鞋’的时候,才不‘跌份儿’ ! ”一位女生对“飙鞋”也特有看法: “在我们班上出现了一种特

    别奇怪的现象,你跟别人说话,他却会说,等你穿上‘阿迪达斯’才配跟我说话!

    有一次,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男生故意踩我的新鞋,我让他别踩,可他居然说, ‘阿

    迪达斯’踩‘安踏’是理所应当的!您说,他是不是特欠抽啊!”

    第二是“狂比”用的。谁用的东西最时尚,谁就最能代表潮流,在班里也就

    最有“地位” 。一般来说,手机“拼”得最凶,看谁的价钱最贵、功能最全、内

    存最大。而且,什么都得比一比,比谁家的电脑高级、比谁家的汽车豪华……

    第三是“狂比”吃的。12 岁的园园过生日,妈妈就和她商量,不如请几位

    好朋友在家吃顿饭庆祝一下。可园园却不同意,还说: “那天同学过生日,请我

    们到大饭店‘暴撮’一顿,花了两千多块!可您却让我在家里请客,又寒碜又小

    气,我才不丢人现眼呢!”于是妈妈苦口婆心地说: “各家的条件不一样,礼轻情

    义重嘛!”园园听了嘴一撇:“您也太老土了!现在流行什么您都知道吗?钱本身

    并不重要,要舍得花钱才是硬道理!今儿多花点钱摆上几桌,立马挣足了面子;

    以后大不了吃他一个月的方便面,反正同学们又不会知道。”

    第四是“狂比”花的。就是比谁家阔气,好像家里钱越多自己就越值钱。上

    数学课,老师教千位数,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实际的千位数。一位女生刚

    说家里的洗衣机价值 1000 元,马上就被一位男生“压”了回去: “我们家那台

    4000 多呢!”其他同学也抢着说:“我们家的电脑花了 6000 块……”“那叫什么

    破电脑?我们家的是品牌机,1 万多块呢!”“我们家的背投电视也是一万多!”“1

    万块也叫钱?我们家的宝来汽车就值 20 多万!”“牛什么牛?说出来吓死你!我

    们家别墅……”

    第五是“狂比”谁家父母的“官儿”大。在有些孩子眼里,父母的职业、职

    位成了为自己树立威信的“资本” 。一个一年级的小男生曾经亲口对我炫耀说:

    “那天,班上一个同学和我闹别扭,居然敢对我说:‘我爸是警察!你要再惹我

    的话,我就让他来抓你!’我就马上告诉他: ‘我爸是公安局长,专管你爸!借他

    仨胆儿,你爸也不敢来抓我!’您猜怎么着,那小子再也不敢‘乍刺儿’了。”

    ---------------

    人和人比什么(2)---------------

    在北京电视台《知心家庭·谁在说》节目的录制现场,一位军人观众说: “今

    天我是和儿子一起来录节目的。来的时候,儿子硬是让我换上军装。我问他为什

    么?他说,让您换您就换吧,就冲您肩上那么多的杠杠星星,上镜头特有面子!”

    你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五大“狂比” ,我当然不希望你们是这“狂比”风潮中

    的一分子。因为“狂比”于人于己,危害无穷,我曾经和许多的同学、家长、老

    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一致认为,它同样具有五大“公害”。

    一害自己,比来比去,比没了自己。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并没有错,但是,假

    如你们把名牌衣物看得比自身还重要,就会迷失了自我。我的一位朋友,应邀参

    加了某个电视明星与钻石大王的婚礼。婚礼一结束她就跑来告诉我,新娘戴的那颗大钻石漂亮极了,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我问她:“那新娘子漂亮吗?”她想

    了半天才说:“真不好意思,我没注意看,当时光顾看那颗大钻了。 ”这位明星难

    道不悲哀吗?由于钻石的昂贵,使原本耀眼的光彩黯然失色。当一个人过多注重

    身外之物是否名贵时,往往就会丢掉自身的价值。

    二害家人,比来比去,比没了亲情。本来你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或许

    由于虚荣心作怪,和别人攀比,扮“酷”耍“派” ,使原本收入并不高的家庭陷

    入经济拮据,加重父母负担,扰乱正常生活,使家人失去往日的温馨。

    三害同学,比来比去,比没了朋友。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用友谊连结的,真诚

    的友谊是无价的;加入了“金钱”成分,友谊就会变质,交友更会变为交易。用

    金钱收买的朋友,永远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喜欢的是你们的钱,而不是你

    们这个人!

    四害学习,比来比去,比没了志气。有个男生考试不及格,就花了 500 元请

    客。饭桌上,同学们嘴上不说,但心里压根就瞧不起他。可他依然误认为有钱就

    有了地位,整天无心学习,就想着怎么弄钱,结果荒废了学业,最终一事无成。

    五害前途,比来比去,比没了幸福。人人都希望获得幸福,可幸福并不是金

    钱和地位,而是一种内心的感觉,一种经过努力奋斗获得快乐的享受。当你们用

    父母的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得到的只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那

    绝不是真正的幸福。

    其实,人和人每天都处在比较之中。关键是看你们比什么,怎么比。如果是

    比学习、比能力,我不但不反对,还要高举双手赞成哩。可是,如果你们是像上

    面所说的那样盲目“狂比”,那么,我就得提出四条忠告了。

    (一)人品比物品重要。用名牌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智慧

    来丰富自己。只有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瞧得起你;只有你抬起头,挺起

    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别人才不敢小看你。消费,永远不能建立在“让别人瞧

    得起”的基础上。

    (二)身内比身外重要。首先,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非常有钱的父亲带着全家来到乡下。他很想让小儿子看看穷人过得多么

    可怜,于是,就特意选了一个最穷的家庭,在那儿住了一天一夜。回城后,父亲

    问儿子:“这次旅行感觉怎么样?”“非常好!”“那你现在该知道穷人的生活是什

    么样了吧?”父亲又问。“是的。”“哦,说说看,你都看见什么了?”“我看到:

    我们家只有一条狗,而他们家却有四条;我们家花园中央只有一个游泳池,而他

    们家却有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我们家花园里有许多照明的路灯,而他们家却拥

    有满天的繁星;我们家的院子虽然很大,而他们家的院子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上。”儿子说完后,父亲变得沉默无语。最后,儿子又补充说道: “谢谢您,爸爸,您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多么地贫穷。”

    这个故事恰恰告诉我们:贫穷与富有的差异并不在于那些身外之物,而是取

    决于自己的内心。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正像古希腊人所说:

    “如果你顺其自然地生活,你就绝不会贫穷;如果别人怎么说你便怎么做,那你

    就永远不会变富。”

    ---------------

    人和人比什么(3)---------------

    (三)亲情比金钱重要。世间最珍贵的就是亲情,是父母与儿女的骨肉之情。

    家境贫寒的卢素玉考上重点高中时,母亲体弱多病,父亲也已经 60 多岁了,下

    岗后在街边摆了个修鞋摊。素玉从来不把同学们带回家中,因为父亲很显老,以

    至于有的同学会傻乎乎地叫声“爷爷”;她也从不在同学们面前提起父亲的职业。

    高二那年,素玉被评为区优秀学生代表,到市里参加表彰大会。散会后,她和几

    个同学走在路上,恰巧经过父亲的修鞋摊。素玉忽然发现,老父亲的头上多了许

    多白发,便忍不住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父亲抬起头,惊讶地望着女儿,随

    后很快地朝她摆了摆手。 “这是你爸?”一个同学吃惊地叫道。素玉点点头,脸

    上不由得有些发烫。那天晚上,父亲回家时心情特别好,还破天荒地喝了点酒……

    后来,母亲告诉素玉,父亲那天真的很自豪、很高兴,因为闺女居然当着一大群

    市里最优秀的孩子的面,叫了自己一声“爸” !就是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亲

    情,永远是生命中最温暖的成分。做儿女的只有丢掉虚荣,才能享受到这份亲情

    的温暖。

    (四)创造比享受重要。享受自己用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享受父母或别人

    的劳动成果快乐得多,幸福得多。一次,有个同学对我说,他参加赛跑得了倒数

    第二名,就怪爸爸没给他买双耐克鞋。我马上说道:“不对!当你把新鞋踩在脚

    下,和放在眼前去争取的时候,那种动力是不一样的。 ”接着,我又给他讲了一

    部外国影片《天堂的孩子》 :一个贫穷的家庭有一双儿女。小兄妹俩只有一双球

    鞋,只好轮换着穿。每天哥哥一放学,就得拼命往回跑,跑到家附近的路边把鞋

    脱给妹妹。跑来跑去,他居然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可是有一天,就在他俩换鞋的

    时候,小球鞋掉进水沟里漂走了……后来,学校贴出布告,区里举行赛跑,第三

    名可以得到一双新球鞋。哥哥一心想给妹妹挣到那双新鞋,于是也报名参赛了。

    经过全力拼搏之后,他居然得了第一名!但是,他得到的奖品却不是那双新鞋。

    哥哥伤心地哭了……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每当想起小哥哥伤心的眼泪时,我就

    会想:穿上一双鞋去跑步,和为了得到一双鞋去跑步,那劲头真是不一样啊!

    你们知道吗?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制止校园攀比风气

    的做法也有不少。比如说,德国教育部门就在重新考虑采用统一校服的制度,来

    制止越来越多的校园名牌追捧者;新加坡的学校明确规定中学生不准穿戴名牌;

    日本不准中学生烫发;就连英国贵族学校的皇室子弟,参加社会实践时,也必须

    与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国,北京市教委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更是首次将“生活不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

    这一切做法只是为了表明,社会将不再把财富留给你们,而是要把你们变成

    财富。未来就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

    比!当然要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谁的目光最远大,看谁的脚步

    最坚定,更看谁为自己的将来准备得最充分!

    面对攀比,好好想一想,人和人到底应该比什么?

    “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

    这是沈阳市下岗职工子女的铮铮誓言,相信对你对我都是一种鼓励。

    第四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一名少年犯这样回忆他的犯罪历史: “5岁那年,妈妈带着我乘公共汽车,我顺利逃票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夸我很聪明。以后我就常常逃票,结果长大我就变成了抢劫犯。 ”由此可见,让孩子成人比成功重要的意义。当前父

    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

    成长比成功重要---------------

    ——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现在的父母有个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念书。

    我组织夏令营,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煮鸡蛋发呆,我说: “你不爱吃鸡蛋吗?”

    “爱吃! ” “那你怎么不吃呢?” “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 ” “你们家鸡

    蛋长什么样?”“我们家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一问才知

    道,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切成四块摆好了放在

    面前吃。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

    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

    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一名少年犯这样回忆他的犯罪历史: “5岁那年,妈妈带着我乘公共汽车,我顺利逃票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夸我很聪明。以后我就常常逃票,结

    果长大我就变成了抢劫犯。 ”由此可见,让孩子成人比成功重要的意义。当前父

    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家长们的急功近利。以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孩子其他的需求

    根本不去管。而人的成长有多方面的需求,不是单打一智力的发展。现在有很多

    孩子学习成绩虽然很好,可是因为心理发生了问题,结果最终也考不上大学。这

    些孩子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常常对家长说,孩子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鼓励比指责重要。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而不仅仅成为一个成绩好的

    学生,就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

    家长要对孩子一生负起责任,那就要想明白你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架考

    试的机器。反过来说,心态很好、充满自信的孩子,也一定会成为各方面都优秀

    的孩子,也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

    前两天召开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我们一起到了传媒大学,一个学

    生问我一个问题,一个记者发现井盖掉了,终于有一辆自行车掉下来,拍摄一张

    照片,你怎么看。这是一个缺德的记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哪能把你的

    照片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太没有道德。白岩松说话了,有一个记者拍了一张震

    撼世界的照片,一只巨大的老鹰追捕非洲的孩子,老鹰把孩子吃掉,这张照片获

    得国际大奖,人们谴责他,你看到你为什么不救他,他说没救下来,人们不再谴

    责他,他自己良心受到谴责,后来自焚而死。这是道德的力量,成人比成功重要。

    ---------------

    经历比名次重要---------------

    ——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心态决定成败,厨师让小和尚去打油,说千万不要洒了,小和尚手哆嗦,洒了。厨师大怒:告诉别洒,还洒了!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你再

    去,一边看看外面的风光有多好。小孩子说我不是打油的料,盯着还洒一半,看风光还不洒光了?老和尚说洒光也没事,主要看看外面有什么就行了。小和尚拿

    着油,开始看风光,春光真美,低头一看手里油一滴没洒,厨师盯着孩子的油,油洒了一半,老和尚关注孩子见识,手里油一点没洒,心态决定胜败。路还是那

    条路,小和尚还是那个小和尚,心态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今天的爸爸妈妈心态坏到了极点,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一考试就说,好

    好考,考不好回来我揍你。孩子一考试就紧张,有个孩子说过去考试后是单打,现在是男女混合双打,妈妈说你给咱们家多考一分,给咱们省下三到五万块钱。

    自从我上学后,父亲就变成了挣钱机器,我就变成了挣分的机器,我们家没了快

    乐,变成战场。有的孩子因为成绩排名在后而跳楼,重点学校很多时候发生这种

    现象,我们在乎的是孩子的结果,忽视孩子的过程,结果往往都不好。

    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

    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

    有的家长是“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

    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

    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

    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

    对话比对抗重要---------------

    ——别跟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四五十岁的父母也爱跟孩子“较劲” ,双

    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比如谈

    到早恋,许多家长就简单粗暴地阻挠,强行压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他希望得到

    大人的尊重,又对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强,心灵的大门只朝着

    同龄人开放,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

    今天的爸爸妈妈喜欢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一个初二女孩的妈

    妈跟我说,女儿上了初二,一个柜子锁得严严实实,一天妈妈发现钥匙放在柜子

    上,喜出望外,想看女儿的日记,爸爸说别那么干,妈妈只好把钥匙放了回去。

    女儿回来后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妈妈说没看,女儿说钥匙上那根头

    发丝没见了,还说没看,她打开柜子发现里面纹丝不动,说,对不起,冤枉你们,告诉你吧,我所有东西上都有记号。

    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肯定有秘密,要给他们留一点空间,留一点秘密,让他们有隐私,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缺少朋友、渴望朋友是

    现在许多孩子的愿望,他们都有交异性朋友的需求,家长不能强行禁止,而要与

    孩子对话,了解他们,引导他们。

    ---------------

    付出比给予重要---------------

    ——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今天爸爸妈妈给孩子的爱是无原无则,今天的孩子无情无义,多少父母流下

    了痛苦的眼泪,过去是父母打孩子,今天是孩子打父母。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 只对孩子付出爱,会让他们没有责任感,只会一味索取。一位下岗女工知道

    孩子喜欢吃虾,咬牙从市场买来,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眼

    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口。“别动!”13 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爸爸妈妈说,什么都不要你干,你考第一就行了。现在无情的孩子、无能的

    孩子比比皆是。某校校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开学后来了许多新生,一

    位母亲为孩子每天穿哪件衣服都编了号。有一天下雨了,这个孩子却穿着单衣外

    出,结果感冒了,孩子却在责怪父母为什么穿这件,我都感冒了,家长说,实在

    对不起,我不知道今天变天。有一个孩子参加冬令营,孩子从小跟他妈一被窝,现在住上铺,晚上害怕,钻到下铺大男生被窝里,被一脚踢出来,说他同性恋,钻到另外一个孩子的被窝,又被轰了出来。过分溺爱,只知道给予,只会害了孩

    子。

    娇生不能惯养,自作不能自受,独立必须自主,从小吃得苦中苦,将来才能

    少吃苦。今天的孩子将遇到巨大的适应社会的问题,今天家庭教育的问题已经凸

    现出来,我们光顾着照顾,研究生到了 20 岁只知道在家吃膨化食品,什么也不

    干,该长大而没长大,没让他做应该做的事情,你能替孩子做事代替不了孩子的

    成长,这是今天特别应该引起学校注意的事情。

    ---------------

    激励比指责重要---------------

    ——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别瞧人家,大胆为自己的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

    子排第 49 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振作

    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

    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 21 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

    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

    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

    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

    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

    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

    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

    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怀

    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 “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今天的爸爸妈妈老是看不到孩子哪儿好,老是看着别人孩子比自己的孩子

    好,孩子在一生中,第一个认识就是妈妈爸爸对他的认识,爸爸妈妈对孩子正确

    看待,孩子才有希望。

    有一个女孩说,我妈天天跟我说,你怎么不是哈佛女孩。有一天我气极了,说我还希望我妈是吴仪呢。这种教育,你指责我,我指责你,家庭不可能和谐的,你欣赏我,我欣赏你才会好起来。什么叫教育,可能我说得不对,教育就是挖掘

    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

    每天打开孩子的一个宝藏,也有一个秘诀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

    到棒的感觉。

    第五章教育孩子关键词

    “你真棒”是正信息, “你真差”是负信息,人对生存价值的需求比生存本

    身更强烈。当一个人被贬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当一个人被别

    人悦纳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

    告诉孩子“你真棒”(1)---------------

    我在江西南昌接“知心热线”时,一个男孩打来电话说: “知心姐姐,听说

    你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告诉孩子,你真棒! 》 ,我妈平时老对我说: ‘孩子,你真

    笨!你瞧人家多棒!’我要用零花钱买一本,送给我妈,告诉他,我也很棒!”

    孩子为什么要为妈妈买书呢?当然是想得到妈妈的赞扬!

    《告诉孩子,你真棒!》最受欢迎的就是书名中的三个字——你真棒!

    在南京一个销书的摊位,我亲眼看见一个男孩拿着妈妈的手指着自己的鼻子

    说:“妈,就买那本,告诉孩子,我真棒!”

    在天津一场报告会后,一位母亲拿来一本几个月前在书店买的书,告诉我:

    “我女儿把您的书名改了!”我一看,“棒”字上用铅笔打了个‘’ ,换成了“差” 。

    《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下变成《告诉孩子,你真差!》了。

    “您是不是老说孩子差?”我问。

    “没错。女儿在学校挺优秀,可我老看不上她,觉得还可以再优秀些,总说

    她差,她对我的意见大啦。”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每个人都有‘棒’的地方,人是为自己‘棒’活着,不是为‘差’活着,如果孩子认为在妈妈眼中是‘最棒’的,她就一定会棒起来。 ”

    一位叫江贵华的妈妈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中讲述了她和女儿看《告诉孩子,你真棒!》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突然向我提出要到外面的小河边去练黑管,说我在她身旁总唠

    叨她吹不好。这时我想起您在书中说的 12 岁的张天吉,在树林子里面对一位“耳

    聋”老人拉小提琴的故事,欣然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但是,对于出了家门不在我

    视线里的女儿,我还是放心不下,就尾随跟踪。嘿,我看见了,她比在家还投入;

    我听见了,她比在家吹得还流畅;我悟到了,她自己学比我在她身旁当“督学”

    还灵验。您不是说吗,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还开天辟地头一回表扬了女儿:“孩子,你吹得真棒!”女儿很惊诧地问我:

    “妈妈,您对我前后怎么就像两个人,您是不是看什么神奇的书了?” “世上没

    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 ”我支支吾吾不想说明白。女儿“扑哧”一声笑了,像是

    猜出了什么。

    晚上,我看了您的书后,在书里顺手夹了一根牙签。第二天晚上翻开书时发

    现牙签不见了。我猜想一定是女儿也在看这本书。我瞒着女儿是因为我在书上空

    白的地方,写了不少读后感,比如“我也是分数妈妈”、 “我也总给女儿讲别人比

    她强的故事”、“我也偷看过女儿的日记”、“我这是‘更年期’与‘青春期’的碰

    撞”……这些忏悔的批语,我不好意思让女儿看到,怕影响当妈的形象。

    我天天晚上看您的书,天天发现牙签不见了。后来,女儿向爸爸告了我的状,说我“看书保密的事”,我也“指控”了女儿“侵犯妈妈的隐私权”。后来,还是

    她爸爸主持了一次“三方会谈” ,这场“读书误会”才云消雾散。女儿还即兴咏

    诗一首: “太阳月亮两班倒,妈看‘真棒’星星笑,我看‘能行’阳光照,唠叨

    妈妈变伟大,知心姐姐她真好。”

    “你真棒”是正信息, “你真差”是负信息,人对生存价值的需求比生存本

    身更强烈。当一个人被贬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当一个人被别

    人悦纳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个道理,对大人小孩都是一样有效的。父母也需要被孩子激励,被孩子悦

    纳。

    在《告诉孩子,你真棒! 》一书中,我曾送给爸爸妈妈们两句妙语,一句是:

    享受你的儿子,对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另一句是:欣赏你的女儿,对

    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

    没想到,简简单单两句话,改变了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许多同学告诉我,他们特别爱听爸爸妈妈讲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让他们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

    《深圳青少年报》的副主编李青松是位年轻妈妈,一次见到我,她兴致勃勃

    地说:“我看了你的书,就常对 3 岁的儿子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儿

    子特来神,什么活都帮我干。一天,他让我帮他挠痒痒,我最烦挠痒痒,于是马

    马虎虎地在他背上划了两下,只听儿子甜甜地说:‘有妈妈没妈妈就是不一样!’

    这句话,就像一支兴奋剂,我立刻来了精神,特卖力气帮儿子挠了起来。你说怪

    不怪!”说完,她哈哈大笑,眼里却闪着泪花。

    ---------------

    告诉孩子“你真棒”(2)---------------

    我也忍不住笑了: “我看不怪!这说明不光是孩子需要大人的鼓励,大人也

    同样需要孩子的鼓励。”

    “你真棒”三个字有三种神奇力量。

    第一种力量:“你真棒”能让人学好。

    有一次,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王刚曾是个坏孩子》 ,把我吓一跳,谁不

    知道扮演和珅的王刚是个知识渊博的艺术家,怎么曾是“坏孩子”?

    而王刚自己却说,他上小学时,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和家长确实都认为他是个

    坏孩子,王刚说: “我在上课时拿个自己糊的写着‘令’字的三角旗,老师背过

    去写字时,我往右边一挥,左二排的学生就‘啊’地一叫,老师回过头一看,我

    却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老师再背过去写时,我又往右边一挥,右二排学生又 ‘啊’地大叫。后来老师打个时间差,逮住了我。这样,老师就把我从前几排的座位挪

    到了最后一排。这样的事例发生几次以后,老师跟我妈说,上五年级时你们最好

    给你孩子换一个学校。这就是变相开除我了。老师还让全体同学孤立我,说我是

    个坏孩子。所有的家长也不让自己孩子跟我玩,说我会把他们带坏。那时,我妈

    都不敢到学校参加家长会。爸爸妈妈恨死我了,说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儿子?

    “那天之后,我就开始逃学。学校也没有告诉家长,所以家里也不知道。每

    天一大早,我就背着书包出门了,到处晃悠,去得最多的就是古旧市场。有时也

    去看电影,当时长春在放《流浪者》 ,一毛钱一场,也不清场,我就一遍一遍地

    看,我觉得我就是个流浪者。

    “逃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当时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孤单,没

    有一个人理我。也不敢跟家里说,说了我爸肯定是一顿暴打。怎么办呢?快到那

    年的期末,我实在扛不住了。有天晚上,我突发奇想,花了一夜的时间,给毛主

    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主席的忠诚,还画了两幅画,水彩的,一幅是小白兔在吃萝卜,还有一幅是解放军在保卫祖国,背景好像是台湾。我还

    放进了一张我和妹妹王静的合影, 她才1岁, 刚会走路。第二天一早我把信封好,写上‘北京毛主席收’,投进了信箱。”

    王刚照旧逃学。

    “7 月上旬的一天,老师让一个同学带信给我,要我一定要到学校去一趟。

    我见了班主任,班主任朝我笑,我心里开始发毛,他从来不朝我笑的,他说王刚

    同学,你跟我去教导主任那儿,教导主任也朝我笑,他说我们一起到校长那儿,校长也朝我笑。他问你家在北京有亲戚吗?我说有,我有一个四姑在北京。他问

    有在党中央工作的吗?我说没有。这时他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袋。我一看,上面

    写道,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某某小学四年级 2 班王刚小朋友收,下面是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我十几天前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大概是回信了。他们问能打开吗?我说打开吧。信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写来的,信

    中写道:‘王刚小朋友:你6月24日写给毛主席的信还有图画和照片都收到了,谢谢你,今寄去毛主席照片一张,请留作纪念。希望你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日期是 1959年7月3日。

    “我记得当时我们校长的手都哆嗦了,他说这不仅是你的光荣,也是我们全

    校的光荣,快去广播室,向全校广播。在校广播室里,他很激动地向大家宣布了

    这件事,接着由我来宣读这封信,那是我第一次通过广播‘播音’ 。接下来,各

    种赞誉就来了。接着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也都来人了,说这不仅是你们学校的光

    荣,也是我们区、我们市的光荣。后来我们学校一个教自然的老师,他编了一个

    两幕的话剧,叫《他转变了》 ,由我来演我自己。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话剧。说

    来也真有意思,事实上,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好学生,非常地好。这

    封信完全改变了我的命运。”

    王刚说得对,谁不想学好,一个从未被人夸奖过的人,怎么能有自信?对那

    些学习差的同学,也许正是一句真诚的赞美,让他真的“棒”起来,就像王刚一

    样!

    ---------------

    告诉孩子“你真棒”(3)---------------

    第二种力量:“你真棒”三个字能让人优秀。

    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赴美读高中的中国女孩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父亲的心。他怎么也不会相信,仅仅在 4 个月前,他的女儿,还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刚去美国不久,女孩(英文名:斯蒂芬)语言首次得了满分!老师一句“你

    真棒”让女孩心花怒放。接着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得满分。有人问老师问题,老

    师跟他们说: “问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 ”老师还在全班大声赞扬: “你们要努

    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

    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

    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真棒”!

    第三种力量:“你真棒”三个字能让人友好。

    谁都不愿意身边总有一个说你这不行那不行的人,谁都希望被别人认同。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

    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与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学会悦纳别人。

    一个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走出以自我中心与同伴交往

    的过程。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的价值,就是让他们走进一个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世

    界——一个属于他的朋友的世界,从中发现朋友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真诚

    地向朋友学习,在成长的路上能够手拉手一起进步。

    在手拉手活动中,城市孩子发现了陌生的农村朋友朴实、真挚、有爱心、会

    劳动、爱学习的长处,农村孩子也发现了城市孩子开朗、活泼、有知识、有才干、会动脑的长处。他们相互肯定,相互纳悦,于是成为影响自己一生的好朋友。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说一句坏话,一句激励别人的

    话,做一件有用的事,有意义的事,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人与人相处,要相互鼓励,多给别人发出正信息。

    有位信使叫多克,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句鼓励的话

    语,在将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他也留下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

    好的一天” ,要“笑口常开” ,“别再烦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因为多克

    年龄太大而没有要他,但多克没有泄气,他自告奋勇,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

    者,协助医生救助伤员。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没有人会死在这里。 ”这句话在医院里引发了一场争论。医院领导说他疯了,要求擦掉,也有人认为这无伤大雅,不必擦掉。最后,大家决定把那句话留下来。

    没想到,不但伤员,就连医院的工作人员也都渐渐地把那句话记在了心里。

    病人看到这句话坚强地活着,医生和护士们也尽力给予病人最精心的照顾。

    你看,语言多么神奇,它能创造奇迹!

    对自己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交一个朋友;一句伤人的话,可以多一个

    冤家;对他人来说,一句睿智的话,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一句愚蠢的话,可以贻

    误人的一生。

    面对他人,你决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当你看到别人的成绩,你一定要说声 “你

    真棒” ,改变角度就改变了关系。赞美永远是不过时的交往艺术。只要你学会从

    别人身上寻找优点并给以赞美,你将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告诉孩子说“太好了”(1)--------------- 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很多事。而每件事都有正反两面,这样看也许是

    快乐,那样看没准儿就是烦恼。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可是个大本事!

    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它的一面写着“太

    好了”,另一面写着“太糟了”。

    要知道,这个法宝会产生两种惊人的力量:它能让你获得财富,拥有幸福,享受快乐;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让你整天和烦恼纠缠不清,让你一生都不快

    乐。

    所以,面对得失,享受快乐,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得少。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经常会挂在同学们的嘴边:苦不

    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人家老前辈!这话虽然听着有些调侃的味道,可是,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面对艰苦环境?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上

    个世纪,红军和革命老前辈已经交出了他们的答卷。然而我们呢,作为新世纪的

    新新人类,我们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我想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但我始终认为:艰苦的环境,对总

    是说“太糟了”的人是天大的苦事;但对经常说“太好了”的人来说,却是一件

    快乐的好事。

    在一次企业人才论坛会上,我刚好遇到了一个 IT 精英——一位海归的留美

    博士。当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很有感触地对我说: “知心姐姐,您真应该

    对现在的孩子们好好说说。人这一辈子,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目标,从小就

    必须接受艰苦生活和学习的磨炼;而面对这些艰苦和磨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更是至关重要!”

    后来,他还特意写来一封信。……说真的,知心姐姐,比起我那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来说,现在的孩子不

    知道要优越多少呢!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每个星期一的早晨都要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挂着书包和生活用品,一头挂着这一个星期的米面干粮,光着脚板,走上几

    十里山路去上学。无论风吹雨打、冰天雪地,从不间断。有时,心里也会打起退

    堂鼓,那时我就这样对自己说:看来我将来一定是干大事的!否则老天也就不会

    如此考验我的意志了!……上大学的时候,每逢春节寒假,同宿舍的室友们都赶回家过年了,只剩

    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北京。因为,我实在掏不出钱来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哪怕是一张半价的学生票!大年三十晚上,一个人坐在冷清的宿舍里,听着窗外

    劈里啪啦的爆竹声,想着远在家乡的老爸老妈,我真的好想哭哇!可是,我最终

    还是强忍住泪水,冲着房间的墙壁大声喊道: “太好了!你们终于都走了!这么

    大的房间我可以一个人住了!而且,三十天哪,上图书馆、上自习室、上饭堂打

    饭,再也不用排队,再也没人和我争抢座位了!”……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环境变得更加艰苦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有障碍,很难与人沟通交流;衣食无着,生活必须自理,全靠利用课余四处替人打工挣钱;

    课业紧张,同样因为语言关系,不得不比其他同学多花甚至一倍的时间和精

    力……但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始终支持着我,让我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对了,我还在房间里贴了这样一副对联鼓励自己。

    房一间,床一张,光棍一条,远渡重洋生活无依无靠;

    愁作喜,苦作甜,泪眼作笑,胸有骄阳日子有滋有味!

    读完这封信后,我真是敬佩不已。面对艰苦环境,能够如此乐观,真是了不起!

    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说孩子们特愿意和知心姐姐去夏令营,平时显得很娇

    气的孩子,参加夏令营后就会变得很独立、很勇敢。为此他们非常纳闷,一个劲

    地向我打听:你们究竟用了什么魔法?我笑着告诉他们说:魔法其实很简单,就

    一句“咒语”——太好了!

    有一次,我们带了三十多个北京孩子前往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郊扎

    龙自然保护区,参加“感受大自然”夏令营。

    ---------------

    告诉孩子说“太好了”(2)---------------

    出发前,夏令营在全国妇联活动中心大厅里举行了出征仪式,许多领导都来

    为孩子们送行。当时,大厅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光家长就来了一百多个。

    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营长讲话。作为夏令营的营长,我首先请全体同学把

    眼睛闭上,然后缓缓地说: “小营员们,我们即将前往的地方是丹顶鹤的故乡,一个神话一样美丽的地方。那里天很蓝,云很白,草很绿,丹顶鹤很漂亮!但是,那里的蚊子、小咬也很多,咬起人来特别狠,感觉会很疼;如果你觉得自己忍受

    不了,现在还可以决定不去。再有,一会儿仪式结束后,你必须自己扛着行李走

    到火车站去,相信你可能从来没扛着东西走过这么远的路;如果你走不动,也可

    以现在就申请不去。好,打算不去的同学现在请举手。 ”讲完话,我有意停顿一

    下,看着孩子们。可全场没有一个人举手。

    “大家睁开眼睛吧!”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都做好了去的准备?”

    “是!”声音震耳欲聋。

    “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试着换一种心态: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从好的方面去想,真心实意地说一声:‘太好了!如果下雨了,我们正在野

    外,又没有雨伞,大家就要说: ‘太好了!太好了!今天可以挨雨淋了!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风雨见世面。在家时想淋雨,爸爸妈妈肯定不答应呢!如果进村

    子踩了一脚粪,我们就想: ‘太好了!我终于踩着粪了。换作平日在城里,想踩

    还踩不着呢!’每个人就只能说‘太好了’,而不要说‘太糟了’。 你们能做到吗?”

    “能!”声音比上次还大。

    “那么,我还要和爸爸妈妈们说几句,”面对上百名家长,我大声问道, “听

    了我的介绍,你们当中有没有舍不得让孩子去受苦的?如果有,现在就可以先把

    孩子带走。”

    “舍得!”家长们居然也像孩子一样高声喊着。

    “好!如果这样,我也对父母们提个要求:等孩子从夏令营回来时,无论他

    变成什么样,你们都要说‘太好了’,而不能说‘太糟了’。”人群中发出笑声。

    “好!全体出发! ”我下达了“一号”指令。孩子们纷纷自己背起行李,全

    场没有一个家长上前帮忙。队伍出发了。

    很快我发现,队伍中有一个矮矮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又大又沉的背包。想来

    这包行李一定是妈妈亲自帮她整理的。妈妈认为,肯定能亲自把女儿送上火车,下了车也肯定会有人帮女儿拿行李。可是她想错了,这回没人帮忙!我一直跟在

    小姑娘身后,但始终没有帮她一把。因为我相信,她能行!不一会儿,小姑娘脸

    上的汗水和着泪水一起滚落下来,可她嘴里却狠狠地一直念叨着: “太好了!太

    好了!”再看看她那痛苦的表情,分明是在说“太糟了”! 到了扎龙,那里的风光确实很美,丹顶鹤也确实很漂亮;可是,蚊子和小咬

    也确实很多,一团团像轰炸机一样,疯狂地追咬着小营员们。只见孩子们一边紧

    闭双眼拍打蚊虫,一边始终大叫着: “太好了!太好了!这里的蚊子够聪明,不

    用特工侦察就知道咱北京孩子的血最甜!”

    “嘘,小点声!当心把附近的蚊子全招来!”

    “这还用保密吗?地球人都知道!”

    “哈哈哈……”

    闭营式上,孩子们更是争着上台发言。那个背大包的小姑娘第一个上去就说:

    “我被蚊子咬了 108 个大包,因此我要说句‘太好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

    说:“有了这次经历,以后再挨咬我就不怕了!”一个男孩幽默地说: “来到扎龙,最欢迎我的就是‘蚊子兵团’!经过一番‘亲密接触’ ,我喂了蚊子,蚊子喂了丹

    顶鹤。所以说,我为保护丹顶鹤做出了‘贡献’ !就因为这一点,我要夸自己一

    句‘太酷了’!”小营员中爆发出一阵笑声,而我却忍不住流泪了。

    回到北京时,家长们全都赶到火车站迎接孩子。虽然已是晚上 10 点多,可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兴高采烈,见到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 “太好了!下次夏

    令营我还要去! ”爸爸妈妈看到孩子脸上、胳膊上被咬得大包小包,非常心疼,可也都咬着牙说:“太好了!下次还让你去!”

    ---------------

    告诉孩子说“太好了”(3)---------------

    如果说“知心姐姐”有什么魔法,那么,魔法就是——“太好了”这三个字,谁用谁灵。

    所以,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反复为大家讲解这三个字的魔力。

    “太好了”这三个字虽然普普通通,可却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仿佛就是振

    奋人们精神的号角,能够把你心中的失望和沮丧吹掉,激发出一股努力向前的勇

    气;能够把你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不愉快的心情,转化成推动你继续前进的坚强

    动力。如果有一天,你能够真的做到把艰苦看作快乐,那你的一生就会减少许多

    烦恼,增添许多欢乐!

    身在苦中不觉苦,将来才能少吃苦。

    面对艰苦,你保持着“太好了”的心态,那你是主动的,你大脑所有的细胞

    都处在兴奋的状态,所以你不觉辛苦。

    面对艰苦,你是“太糟了”的心态,那你是被动的,你所有的大脑细胞都处

    在疲倦的状态,所以你就会觉得紧张,觉得辛苦。

    身体的劳累很大程度是因心理的疲劳造成的,所以乐观地面对艰苦的工作和

    环境,便能防忧消愁。

    我总结“快乐人生三句话”的教育法,最初是受上海的一位研究记忆法的先

    生的启发。

    他给我讲了如何用“太好了”这三个字改变他和他儿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过去因为儿子学习差,他和妻子常常吵架,每次儿子考坏了,他

    们夫妻二人就互相埋怨,还要训斥儿子是“笨蛋” ,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差,有一天,终于落到了全班的最后一名。这位先生想,心烦也没有用,不如换一种

    方法试试。他接过儿子的考试卷,微笑着说: “太好了,儿子!这回你再也没有

    什么负担了!” 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您是不是有病了?”这位先生说:“没病。你想

    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再担心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

    前跑,就是在进步!”

    儿子大受启发,一想,对啊,在童话《龟兔赛跑》里,乌龟还能跑第一呢!

    于是,他心里高兴起来,轻松起来。第二次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的第 19 名。

    爸爸拿过考试卷子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比上回已经前进十几名了!”

    听了这话,儿子也很高兴。

    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的第 5 名,爸爸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

    了不起!离第 1 名就差 4 个人了!”

    “后来,我儿子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 1 名!”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洋溢着一

    种满意的笑容。

    他的故事很有道理。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们就很需要这种心态,应该从小学

    会乐观地、潇洒地面对人生,将来肯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爸爸妈妈说出的“太好了”三个字,为什么对孩子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因为这三个字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巨大的信任,激励着孩子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力

    量去克服困难,这样就调动了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叫

    “先接受现实,再改变现实” 。有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一生中不会被任何

    困难和挫折打败,他总会有办法站起来,再重新开始,总是会想办法去解决遇到

    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不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

    父母感悟“太好了”(1)---------------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自杀?探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父母过高的期望,令

    孩子失去求学和生活的乐趣;二是孩子自身心灵脆弱、心理不够健康。

    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企盼孩子幸福。在有些父母眼中, “成功”就

    是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当官、挣钱。他们以为这一切得到了, “孩子

    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位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心封闭而想到了轻生,企图

    在西客站跳楼自杀,经过民警几个小时的规劝才被救下。某大学一位年轻的数学

    教授,只因学生对他评分不高,觉得没面子,就在大学校园内的树林里上吊自杀。

    大学的文凭、受人尊敬的工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更没有带来

    成功。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20 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戴尔·卡耐基讲过:“人人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

    之路只有一条,简单地说,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情。幸福与不幸福,并不是由个人

    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快乐?

    有位心理医生做出了最精辟的解释:快乐就是“我的思想愉悦时的一种心理

    状态”。

    人生是快乐史,也是烦恼史。生活中,每个人会感受到快乐,也会遭遇到烦

    恼。不同的是,有的人快乐多于烦恼,有的人烦恼多于快乐。

    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

    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家庭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

    好,快乐的事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 有位妈妈对我说,她有两个儿子,因为心态不同,命运就大不相同。大儿子

    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 “太糟了! ”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 “太

    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

    “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 ”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

    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

    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

    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

    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

    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看,”她说, “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不偏不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

    如此不同呀?”

    我说: “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

    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名记者问英国文学家萧伯纳: “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

    区别在哪里?”萧伯纳回答: “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

    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人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

    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人就是悲观主义者。”

    幸福与快乐,不是父母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在心灵的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太好了”,另一个叫“太糟了”。

    叫“太好了”的人,每天在你心中编织着欢愉的网络,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

    笑着说声,“太好了” 。他有一种力量,能把负变成正,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

    变为有利。靠这种力量,他能把你带入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

    那个叫“太糟了”的人,每天在你心中编织着痛苦的网络,无论遇到什么,他都

    紧皱着眉头说:“太糟了!糟透了!烦死了! ”他给你带来的永远是烦恼,跟随着

    他,你走进的是一个悲惨的世界。

    ---------------

    父母感悟“太好了”(2)---------------

    “太好了”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 21 世纪人类解除烦恼的一剂良药。

    你想让自己和孩子都获得解除烦恼的能力吗?那就走进“太好了”的世界,用“太好了”的心情去对待自己,对待孩子,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好心情是可以互相感染的。爸爸妈妈有了好心情,孩子也会快乐起来;老师

    有了好心情,学生也会快乐起来。

    女儿要去考试了,胆怯地说: “妈妈,我真害怕,考不了第一,别的同学会

    怎么看我?”你微笑着说: “太好了!我的女儿要上考场了!别想结果,只想过

    程。平时怎么学,考试就怎么写。妈妈不在乎第一,而在乎你平时的努力。”

    女儿考试获得了好成绩,你会微笑着说:“太好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女

    儿考砸了,你也微笑着说: “太好了!这回你知道自己哪儿不会了!成功永远躲

    在失败的后面。” 儿子想当班干部,最终当选了,你微笑着说: “太好了!你有机会为大家服

    务了!”如果落选了,你也要微笑着说:“太好了!你把成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有时,我们对快乐的看法会本末倒置。如:“好好学,成功了,你就会快乐。”

    其实应该说:“你快乐,你就可以好好学习,可以更加成功。”

    孩子拥有了“太好了”的心情,就拥有了让人生快乐的财富。

    “快乐的人生”不是去享受别人给你的快乐,而是在忍受痛苦中找到自己的

    快乐。

    有个人家中挂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一张白纸,上面画有一滴墨点。一位客人

    进来看到了,奇怪地问:“你们家怎么把墨点挂在墙上?”

    这人笑答:“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整张白纸都写满快乐,墨点只表示一

    点点痛苦。”

    客人又问:“去掉墨点,不就都变成快乐了?”这人说: “去掉痛苦就显不出

    快乐了。问题是,不要让墨点遮住你的眼睛。”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是快乐与痛苦的交响曲。有些父

    母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快乐,自己去承担痛苦,其结果是孩子并没感到快乐,因为他不知道痛苦是什么。

    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难事,她都会从容不迫,不急不慌,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有这样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去东北下乡插队的第三年,腰部受伤,摔

    倒在玉米地里。老乡们把我送进部队的 32l 医院。内科主任周依群是个和蔼可亲

    的人。他认真检查了我的病情,严肃地说: “你必须住院治疗! ”我一听, “哇”

    地哭了。周主任好生奇怪:别人排着队要住院,住不进来才哭,让你住院你怎么

    还哭?

    “我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我说。

    周主任笑了: “先别想钱,你是北京知青,先住进来,看病要紧。身体养好,干工作的时间多着呢!”

    起初,住院的事没敢写信告诉妈妈,我怕她着急,等到病情稍好一点才写信

    告诉了她。很快,妈妈从北京来信了。我打开信一看,呆住了,信中说: “太好

    了!你终于可以休息了,你太累了! ”我一下子被妈妈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

    感动了,心里豁然开朗!仔细一想,对呀,我能躺在这么亮堂温暖的病房里“养

    精蓄锐”,真是“太好了”!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为什么不去享受呢?这样一想,我

    立刻高兴起来,马上恢复了活力。我原本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腰稍好一些,我又帮医院病房出黑板报,又帮部队排节目,成了病房里“最受欢迎的人” 。结

    果,病好了医生还不愿让我出院。

    以后的三十年中,每次生病受伤,我就会想起妈妈的话: “太好了!你可以

    休息了,你太累了!”我总是积极地面对疾病,高高兴兴配合医生的治疗。

    一次,我的脚骨骨折,打上了石膏。我一不做,二不休,把脚架在床上,在

    家写起书来。我的好朋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和著名电视制片人

    杜禹到家里来看我,我们谈笑风生,开心极了。离开我家,敬一丹问杜禹: “咱

    们今天干什么来啦?”杜禹说:“看卢老师来了。”“卢老师怎么啦?” “不是有病

    了吗?”“什么病来着?”“不是脚骨折了吗?”“怎么没看出来呀!”---------------

    父母感悟“太好了”(3)--------------- 后来,我在敬一丹写的书中读到这一段文字。敬一丹对我的乐观主义精神大

    加赞赏,我当时就想打电话告诉她,那是受我妈妈的“传染”。

    的确,好心情是可以“传染”的。

    我妈临终前的一年,从床上摔下来,骨折了。她平心静气地躺在自家床上静

    静地调养。谁去照顾她,她都笑脸相对。每次医生来家给她看病,她总是和颜悦

    色地说:“大夫,您来了,麻烦您了!”然后说出许多感激的话。大夫们都说: “有

    病的老人一般脾气都怪,瞧这老太太心态多好,那么通情达理!”

    楼上一位老奶奶也骨折了,却是整天在床上又哭又骂、不吃不喝,儿孙们慌

    成一团。听说我妈好得快,立刻派了三名“代表”下楼来讨教“妙方”。

    我妈给他们开了三个方子: “一、想得开。回去告诉你妈,摔也摔了,病也

    病了,怨谁也没用,三分治,七分养,好好养着,伤筋动骨一百天。二、吃得进。

    爱吃什么吃什么,爱喝什么喝什么,没有叫儿女给你买去。三、想得美。甭想那

    么多,老人有病,身边有儿女照顾,这就是福分,好好享受吧!”

    几位“代表”如获至宝,回去传达了妈妈的三条“妙方” 。听说这“药”还

    挺灵,老奶奶听进去了,也想明白了。一样的病,人家楼下“老姐姐”比自己还

    大七八岁,却能想得开,自己有什么想不开的。于是她不哭不闹,也开始吃饭吃

    药了。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特别佩服我妈,她把人生这本书读透了。她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图虚名,不慕奢华,而是高兴地享受每一天。有这样的好妈妈,真

    是儿女最大的福气。

    妈妈的好心态遗传给了我,我从小就是个“乐天派”,总想给别人带来快乐。

    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说我“在众人面前永远是神采飞扬” ,遇到些沟沟坎坎也不

    大在乎。没想到,我这种性格让别人觉得我身体很棒。其实,了解情况的只有我

    先生和我儿子。因为,我把笑脸面对着众人,身体的痛苦只有家人了解。我脚骨

    折打了石膏,还被北京西城团委请去给辅导员讲课,他们的理由是: “卢老师,您的脚不能走路,可您的嘴还能讲话呀! ”我只好架着拐“走”进会场,到台前

    一看,我笑了,桌子下放了一床大棉被,让我放脚用!

    这事儿不知怎么让浙江团省委少年部长俞能知道了,他说: “太好了!你这

    回有时间了!”硬是把我请到杭州去讲课。我是坐着残疾人用的轮椅上下飞机的,见了面我对俞能说: “太好了,你让我享受了一次残疾人的待遇!如果不骨折,哪有这种体验呀!”俞能说:“这回你要好好谢谢我!”

    人们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现在这个“经”已经变成了“家家

    有本快乐经”了。

    一个工作繁忙的人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总结了一句话: “有声有色地工作,有

    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友。”

    一位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总结了“快乐老人”的“五老” :一、老本

    (身体);二、老伴;三、老底(储蓄);四、老房(房产);五、老友(朋友)。

    我的老同学、国际艺术学校副校长贺谊芳也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人,她的脸

    上永远绽放着灿烂的微笑。同学们问老师:“什么叫灿烂?”老师说: “你们看看

    贺校长的脸就知道了!”

    “贺校长的快乐经”是什么呢?她讲了三条:

    一是延长快乐。快乐没到来,提前享受快乐;快乐来到,全身心投入快乐;

    快乐过去,不断回味快乐。

    二是缩短烦恼。烦恼没来,不提前去想;烦恼到来,一定不投入,扔到太平洋;烦恼走了,再也不想,不跟别人说,说一遍必是烦一遍。

    三是筛选记忆。一生有酸甜苦辣,只把快乐留住,把烦恼变成收获。

    她还写了一个纸条放在抽屉,每天读一遍,上面写着: “高兴,高兴,真高

    兴,怎么那么高兴呢! ”同事中谁有了烦恼,她就把这句话送给谁,让他“天天

    读”,而且还打电话“抽查”,周围的人在她影响下,也快乐起来了。

    ---------------

    父母感悟“太好了”(4)---------------

    这方法是不是挺好,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四让孩子喊出“我能行”

    人人都渴望“成功” ,不同的人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在农民心目中是

    庄稼丰收,在工人心目中是产品畅销,在作家心目中是作品出版,在父母心目中

    是孩子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但是,在处于做梦年龄的孩子

    心目中,“成功”反倒成了恐惧、担心与压力的代名词。

    成功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 “我不行”

    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自我放纵”到“自我约

    束”,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对“成功”新的理解,是从双腿残疾的“网络中学生”王换生的成长经历

    中得到的。

    2001 年末,中央电视台一位女编导打电话给我,请我为一个访谈节目做专

    家点评。访谈的主角是 17 岁的中学生王换生和他的妈妈。

    在电话里,我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

    王换生 1984 年出生在北京通州区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妈妈同千千万万的妈

    妈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更渴望孩子学业成功,长大成为有用之才。然而灾难降

    临了,7 岁的换生进入小学刚一个月,同班两个同学打闹时碰撞到他,导致大腿

    骨骨折,更不幸的是骨折部位有一个病灶点,被医生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从 7 岁开始,王换生每年 365 天中有 100 多天是穿着石膏“裤子”卧床在家,连身都不能翻,即使是拆掉石膏也必须用双拐辅助着走路。九年当中,换生经历

    了八次大手术。从小学到中学,尽管他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一般人的一半,但最

    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且成为一个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性格坚强、勇于

    拼搏的共青团员。

    2000 年,16 岁的王换生刚刚做完第八次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更不用

    说去学校上课了。但就在这时,他报名上了北京汇文网校。学校老师来家访,看

    到他家境贫寒,家里连台电视机都没有,决定免费为他提供学习的机会。亲戚、朋友为他凑钱买了台电脑,他开始正式接受远程教育。2001 年 7 月,他考入区

    重点高中——通州运河中学,每天拄着双拐去读书了。

    王换生靠什么战胜病魔,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呢?他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又起

    了什么作用呢?

    访谈节目录制那天,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我和女编导在寒风中等待着母子俩

    的到来。

    他们来了——王换生架着双拐,和他的妈妈肩并肩朝我们走来。我的第一印

    象是:换生个子高高大大,一张娃娃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他的妈妈朴朴实实,风风火火。

    “发现孩子有病,您和孩子是怎么面对的呢?”我问他的母亲。

    “只能靠自己!我一直是这样告诉儿子的。 ”换生的妈妈李荣女士讲了这样

    一个故事。

    “儿子上小学时,放学我背着他走,听见有孩子在背后追着叫他‘瘸子’ ,我的泪水和汗水一齐往下掉。回到家,儿子哭了,我也心疼,可我还是对他说:

    ‘你把双拐扔掉站起来走一走。你做不到,这就是你跟别的孩子的不同。你一定

    要明白,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瘸子,你比别人多了两根拐杖,所以要不怕别人

    说。可是,瘸子又怎么样呢?瘸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你去学校是为了学知识,不是去看别人的脸色,去听别人怎么说,要学会忍耐。妈不能跟你一辈子,你要

    自食其力。”

    换生说: “妈妈说得不错。人,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虽然是残疾人,但不

    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我应该好好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最终做到自食其力,将来回报社会。妈妈的教导让我懂得,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

    “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 ”这充满阳刚之气的话语,是换生笑迎苦难的动

    力,是妈妈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

    父母感悟“太好了”(5)---------------

    当我知道换生的妈妈为了给儿子的电脑配置升级,每日省吃俭用,房顶漏了

    都舍不得花钱修补,我非常感动,当场送给换生 1000 元,电视台的编导们也凑

    了 1000 元,支持他学习。

    在人生的路上,王换生是个成功者。他的成功,并非是靠自学考上重点高中,而是学会了体验成功。从换生脸上胜利者的微笑中,你能够读出他内心的快乐与

    幸福。

    换生的妈妈给孩子最重要的财富,是让一个残疾的孩子从小体验到“成功的

    感觉”。

    孩子在做第一次手术前,天真地问妈妈: “妈妈,做手术疼不疼?”妈妈没

    有哄骗孩子而是直接告诉他: “很疼很疼,但你要坚强,要咬牙坚持。如果你大

    喊大叫,会对手术后身体恢复有伤害,另外会影响病房里其他的病人……”妈妈

    的话让小换生懂得了,无声也是一种给予。

    手术中,他的嘴唇咬破了,牙咯咯响,但他坚持一声不吭,他成功了!第二

    次,第三次……他忍住了剧痛,八次大小手术他都挺过来了!

    积极的态度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挑战的机会。科学证实,当我

    们有过一次成功的经历,我们大脑里便会“刻镂”出一种行为模式。要是你设法

    把这个成功的行为模式重新唤起或“重放”,它就会自行发生作用。

    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成功的孩子,往往没有机会养成成功的习惯。可惜的是,今天就有许多从未体验过成功的、遇事总认为“我不行”的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724KB,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