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904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20日
第1页
第7页
第11页
第21页
第31页
第190页

    参见附件(1329KB,298页)。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对做什么事都是非常好的,那么逻辑思维该如何提升呢,通过阅读这本麦肯锡的逻辑思维法,帮助你轻松提供自己想事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关于理论和论证的科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逻辑推理。在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逻辑推理时会采用三段论推理,此推理方式需要论证中具备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印证三段论需要遵守的论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一个三段论必须包括意义明确的三项;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出现的位置上也必须周延;中项至少要进行一次周延;一个有效的三段

    论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假设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一定也是否定的,同理,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前提也是否定的;以及假设两个前提都是全称的,那么结论也一定是全称的。

    详细介绍

    谁的思维率化,谁就能拥有未来。要想适应这个新时代的不断更迭,先须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引导正确的结果。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从逻辑思考到搞笑执行的规律与方法》就是这样一本关于教你如何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一些麦肯锡人常用的逻辑思维,通过对他们思考方式的描述,将他们的逻辑理念和分析方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明白麦肯锡人在遇到问题时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书中还运用了许多的事例,结合事例对麦肯锡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麦肯锡的逻辑思维,掌握应用麦肯锡逻辑思维的方法。看一遍,茅塞顿开,看两遍让你找到自己的核心问题,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如虎添翼。

    作者资料

    高杉尚伊

    曾为麦肯锡的内部高管培训师,毕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领域涵盖竞争策略学、心理学、管理学,是当今的人才培训师。在思维方式、逻辑技巧、工作法上的培训颇多成就,多年致力于形式逻辑思维的研究,获得耶鲁大学商学杰出贡献奖。

    目录预览

    第一章 什么是逻辑思维

    第二章 用逻辑思维思考

    第三章 如何掌握问题

    第四章 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结果

    第五章 麦肯锡五个工作原则的逻辑性思考

    第六章 成果思考,目的的重要性

    第七章 金字塔结构:逻辑思考的核心技巧

    第八章 反直觉思考,从问题本身出发

    第九章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第十章 紧急性和重要性决定优先级

    第十一章 从问题背后着手问题本身逻辑

    第十二章 7S模型管理方法的系统性逻辑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截图

    目 录

    前语

    第一章 什么是逻辑思维

    1.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

    2. 推理是逻辑思维包含的一种现象

    3. 六种主要的论证方法帮助我们证明三段论的论点是否正确

    4. 重构论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问题的本质

    5. 非形式逻辑是研究论证的重要方法

    第二章 用逻辑思维思考

    1. 理性接受度是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否的衡量尺度

    2. 要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理性接受度之外

    3. 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

    4. 比喻语言是间接使用逻辑思维的延伸

    第三章 如何掌握问题

    1. 问题的本质就是与现实的不匹配

    2. 识别问题的类型是我们掌握问题的关键

    3. 掌握问题必须重视各个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4. 2080原则作为划分问题的解决顺序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 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结果

    1. 判断逻辑思维的正确性是引导正确结果的前提

    2. 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有正面影响

    3. 注意在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是引导正确结

    果的补充

    4. 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中的相关验证方法是引导正确结果的有

    效保证

    5. 正确结果对逻辑思维可以反推证明其正确性第五章 麦肯锡五个工作原则的逻辑性思考

    1. 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2. 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

    3. 客户才是根本

    4. 麦肯锡的主观工作也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5. 项目完成后的可持续性工作

    第六章 成果思考,目的的重要性

    1. 成果输出的两个应该注意的事项

    2. 交出成果的两个难题

    3. 寻找答案的方法

    4. 让效率和成果齐头并进

    第七章 金字塔结构:逻辑思考的核心技巧

    1. 金字塔结构暗含的逻辑思维

    2. 金字塔结构的两种类型

    3. 金字塔结构的子结构之间存在着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4. 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构建金字塔结构

    5. 金字塔结构的优点

    6. 金字塔结构的实际运用技巧分析

    第八章 反直觉思考,从问题本身出发

    1. 生活经验给你带来的假象

    2. 外部环境对你的思考方式会带来影响

    3. 大数据分析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4. 临界点带来的积极反馈

    5. 反直觉思考会戳破运气的肥皂泡

    第九章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1. 逻辑树分析法的逻辑思维

    2. 逻辑树分析法的两种分析方法3. 逻辑树的三个类型

    4. 逻辑树分析法的优点

    5. 逻辑树分析法的实用技巧分析

    第十章 紧急性和重要性决定优先级

    1. 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决定优先级暗含的逻辑思维

    2. 如何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确定优先级

    3. 优先级的四种情况

    4. 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决定优先级的优点

    5. 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确定优先级的实用技巧分析

    第十一章 从问题背后着手问题本身逻辑

    1. 问题背后是必然存在的

    2. 问题背后和问题本身的逻辑联系

    3. 如何从问题背后着手问题本身

    4. 不可忽视问题背后对问题本身的影响

    第十二章 7S模型管理方法的系统性逻辑

    1. 战略制胜是最终目的

    2. 战略依靠完备的组织结构进行支撑

    3. 人员才是最终决定结果的唯一因素

    4. 7S模型管理的实用技巧分析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从逻辑思考到高效执行的规律与方法 高杉尚

    伊著.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9

    ISBN 978-7-5057-3810-2

    Ⅰ. ①麦… Ⅱ. ①高… Ⅲ. ①企业管理 Ⅳ. ①F2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91838号

    书名 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从逻辑思考到高效执行的规律与方法

    作者 高杉尚伊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 710×1000毫米 16开

    19印张 220千字

    版次 2016年9月第1版

    印次 2016年9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057-3810-2定价 39.80元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楼

    邮编 100028

    电话 (010)64668676

    如发现图书质量问题,可联系调换。质量投诉电话:010-82069336前语

    麦肯锡公司是由芝加哥大学的杰姆斯·麦肯锡教授于1926年在美国

    创建的一家公司,到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成立了近百年,成为全球最著

    名的管理咨询公司。

    麦肯锡公司的诞生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的新纪元,身为创始人的麦

    肯锡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为企业界的“医生”,其职责在于治疗企业在管理

    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疾病”。在这样的理念下,麦肯锡一天天成长起来,并且不断壮大。

    麦肯锡的客户包括各种企业的总裁、高级主管、部长、大公司的管

    理委员会、非营利性机构及政府高层领导等,无论对方来自哪一个领

    域,麦肯锡都能给予他们想要的、对他们切实有帮助的答案。这使得麦

    肯锡的名声越来越大,如今,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都曾向他们请教过管

    理方面的问题。麦肯锡成了管理咨询界的一个神话,同时,麦肯锡内部

    的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麦肯锡人的思维也成为众多企业家,甚至

    普通人想要学习的东西。

    在麦肯锡,有许多独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使麦肯锡长立

    于世界管理咨询领域顶端的必要原因。而当我们对他们这些思维和管理

    模式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所有思维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而

    并非是他们的直觉。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他们同样会根据逻辑去思考

    问题,处理问题。

    本书列举了一些麦肯锡人常用的逻辑思维,通过对他们思考方式的描述,将他们的逻辑理念和分析方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明白麦

    肯锡人在遇到问题时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书中还运用了许多事

    例,结合事例对麦肯锡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而能够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麦肯锡的逻辑思维,掌握运用麦肯锡逻辑思维的方

    法。

    希望每一位读者在读过此书后,都能够对麦肯锡的思维有更多了解

    和感悟,并能将之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

    更加顺利。第一章 什么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关于理论和论证的科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逻

    辑推理。在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

    质,找出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逻辑

    推理时会采用三段论推理,此推理方式需要论证中具备大前提、小

    前提和结论。印证三段论需要遵守的论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一

    个三段论必须包括意义明确的三项;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出现

    的位置上也必须周延;中项至少要进行一次周延;一个有效的三段

    论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假设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一定

    也是否定的,同理,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前

    提也是否定的;以及假设两个前提都是全称的,那么结论也一定是

    全称的。1.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

    对于“逻辑”一词,人们耳熟能详,可逻辑的真正定义是什么?我们

    又如何在别人犯了逻辑错误时正确地指出其逻辑不合理之处呢?我们不

    妨参悟一下逻辑的组成部分。

    首先,逻辑是由推理和论证构成的,推理和论证的内容是什么呢?

    一个或者多个信念,被用来支持另外一个信念。推理是过程,论证是结

    果,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推理和论证,当推理论证

    的主体用一个或者多个信念支持另一个信念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逻辑的概念简单到一看就能记住,这并非什么幸运之事,因为越是

    简单的解释就越证明它的概念范围非常大,推理论证就是如此,它们既

    可以是强的,也可以是弱的,甚至可以是不成立的。比如这样一个推理

    论证:所有马都是哺乳动物,如果杰克是一匹马,那么杰克是哺乳动

    物。这个例子是典型的强论证,因为如果作为依据的信念(所有马都是

    哺乳动物,并且杰克是哺乳动物)是真实的,那么它所支撑的论证——

    杰克也是哺乳动物也是真实的。

    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没有来自天空的水是热的,因此,没有来自

    宇宙的水是热的。这种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弱,因为提供的原因

    ——“没有来自天空的水是热的”可能是真实的,而用它去支撑“没有来

    自宇宙的水是热的”则是虚假的。可见,在一些尝试性的推论中,用来

    支撑另一个信念的某个或多个信念有时候可能无法达到目的。

    再来看第三个例子:没有香蕉是草莓,因此所有的桃花都是花。在

    这个案例中,“因此”出现在两个信念之间,而“香蕉不是草莓”被用作“所有桃花都是花”的一个原因,但事实上却不是,尽管这两个信念都

    是真实的,然而它们的论证关系不成立。

    我们现在似乎明白了,论证的成立和不成立是逻辑最重要也是最核

    心的构成部分。论证是推理过程中信念或者思想之间最关键的逻辑关

    系,逻辑的本质就是要研究这种关系和其他关系,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的

    因素。

    第一,描述推理的模式;第二,描述并评价推理好坏的特征;第

    三,指定能最大限度解释推理所具备的特征的规则。

    这三个因素是逻辑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讲述的是逻辑关系,它

    最核心的任务是识别论证的共同形式;第二个维度负责甄别这些关系中

    好和不好的特征;第三个维度指定了确切可靠的推理原则,这个原则能

    帮助人们认识推理的所有特征。

    这么多维度同时出现,可能会让某些人不明就里,换个实用性的角

    度看,这三个维度的存在对推理的构成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第三

    维度,因为这个维度决定着推理的可靠性,它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

    现实性。实用性在于能够制定出用来完成或者改进推理的规定,然而这

    个维度还需要依靠其他两个维度的支撑,就像一个立方体要具备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第一和第二维度对充分推理有帮助性的规则要

    求,能够让推理确立的一般逻辑关系具备精确的描述意义,同时还要具

    备足够的标准来确定逻辑关系成立或者不成立。

    前面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推理,那么论证作为一个独立词汇,也有着

    它自己具体的解释:它是一个或者多个描述支持另一个描述的关系,比

    如描述的内容是真诚的且具有推理能力的,那么描述者就应当确信自己的描述,从而依靠描述来表达自己的信念。因此无论是论证还是推论,这两个词汇都是相同的关系,和推理一词相比,更在乎结果的正确与

    否。

    既然论证更倾向事物的结果,那么它就比推理有着更高的精确性要

    求,也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描述之间的关系都能成为论证。举例来说:

    北京是大城市,上海更大,但是深圳最大。这句话是由三个简单的描述

    构成的,然而它并非是一个论证,因为它没有尝试去解释北京、上海和

    深圳哪个最大的逻辑关系,描述缺乏支持,没有以论据的形式进行排

    列。

    再来看一个正例:我思故我在。虽然只有简单的五个字,但它符合

    我们对论证的定义:它提出了一个断言,而且至少用一个描述来支撑,这才体现了论证的基本特点。

    在我们解构了逻辑的组成部分之后,我们再来看逻辑的整体。人们

    通常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范性的科学,而这种推理和论证

    是纯形式的,与内容无关,并且逻辑研究的是纯客观的,这就表明了逻

    辑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特征,它是人们思想的工具。

    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哲学的演进和提升带动了逻辑学的进步,到了现代,逻辑学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逻辑研究的推理和论证

    成为人类诸多心理现象中的一种,它更多从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而

    以认知为切入角度,能让我们更精确地理解逻辑的本质。

    认知逻辑是现代逻辑中的一个分支。认知逻辑刻画认知主体对命题

    的认知态度,比如知道、相信、怀疑等的客观过程。逻辑学家们发现,刻画群体的认知状态需要新的关于群体的认知逻辑。这个概念听起来晦涩难懂,让我们把视线放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和别人对某个事物进行

    争论的时候,如何遵循逻辑的法则说服对方呢?那就需要我们从群体认

    知出发,让对方运用这个共同的逻辑去验证他自己的错误。

    如果把逻辑视作一件工具,那么合理运用这件工具的就是逻辑思

    维,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供辨识有效推理和无效推理的标准,也就是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听起来有点可笑或者不知所以然的例子,逻辑不仅

    要验证这些例子的真伪,更教会人们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论证,这恰

    好解释了逻辑的构成部分。

    逻辑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严格的理性精神,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的问

    题时,往往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首先精确地确定问题出在哪儿,把

    那些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

    可操作模式和方法,或者是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分辨对错

    真假等,这些都是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

    回归主题,我们再简单消化一下逻辑的定义:它要求我们从一个清

    晰的概念出发,将一些信念和信念的推移转化为可以接受规则指导的操

    作,并且这个操作可以无限重复,广泛应用在其他事例中,一旦出现了

    限制性,则证明这个逻辑本身存在缺陷。

    爱因斯坦曾经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

    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

    因果联系。仔细品味这句话不难发现,爱因斯坦所强调的正是“逻

    辑”——如何验证因果联系。

    逻辑是专注于推理研究的哲学分支,尽管在这点上和其他哲学和科

    学有相似之处,然而还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心理学的分支——认知心理学也需要研究推理,但更关注推理底层的心理过程,而逻辑专注于这一

    过程的结果,也就是推理过程中信念和组成信念的要素之间的某种关

    系。只要掌握了逻辑的核心概念并检验它的三个要素,我们就能构建正

    确的逻辑思维,我们的认知水平也将保持在“理性”和“清晰”的层面。2. 推理是逻辑思维包含的一种现象

    什么是推理?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

    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

    推理等。

    推理是逻辑中一种形式存在,当我们不能考察某个事物的全貌而只

    能通过部分内容进行推理时,那么推理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逻辑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对固定目标进行反

    应的一种基本方式,其中包含了对概念的界定、判断的结果以及得出判

    断结果的前提——推理。因此,推理是整个思维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之一。由于思维的规律是思维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之间构成的联系,因

    此推理的规律也由这个基本内容决定。

    推理遵循着逻辑的三个规律: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

    矛盾律,人们认为逻辑是专门研究思维的学科;矛盾律是其中的一

    例,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矛盾律是你说一句话阐述某个道

    理,但又不能讲一句话否定了前面那一句。比如你不能说“昨天我吃饭

    了”,接着又说“昨天我没吃饭”。矛盾律要求一个人在其表达的意思中

    不能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同时又否定。

    具体来说,同一次描述当中不能存在矛盾,然而当时间、地点发生

    了变化以后,是允许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的。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次描述中有特定含义的词应指向同一事物。

    比如我们都知道“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其意思是指二者一样,不存在任何差别。然而不知所以然的人会问:“半斤是五两,怎么和八两一样

    呢?”这是因为古代一斤是十六两,半斤正是八两。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在描述中混淆了定义,比如对

    斤的概念,那就会让别人无法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就违反了同一律。

    排中律,是指在一对相互矛盾的叙述中,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的,有

    一个是错误的。比如有两句话:1. 昨天是星期二。2. 昨天是星期三。排

    中律讲的是这两句描述中必定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的。因为星期

    二和星期三之间是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的。然而要注意的是,如下两句

    话,就不适用排中律:1. 这只猫是白色的。2. 这只猫是黑色的。因为黑

    色、白色在这里并非矛盾关系,而是对立关系,在黑、白两色之外还存

    在其他颜色。

    由于逻辑的概念内涵较大,因此人们为了在实践中更快速地认知和

    评价事物,会以简单的逻辑方法为工具。所谓简单的逻辑方法,是指在

    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关系的过程中,用明确的概念作出恰当的判断和

    合情合理的推理。

    在战国时期,哲学家詹何是个擅长推理的思想家,他能够足不出户

    而知晓天下,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推理可以弱化观察的作用,而更

    着重思维的能力。推理从属于逻辑,逻辑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

    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推理,所以有了逻辑推理这个名词。

    逻辑推理的定义是,从一个真的前提推导出一些真实可信的结论,通常包含着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总体到个

    别。归纳与之正好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总体。

    所谓归纳法,是从部分导向整体,从特定事例导向一般事例的过程,它以经验和实证作为基础,并从基础中得出结论。比如小明喜欢运

    动,所以他身体健康;小刚也喜欢运动,他也身体健康,这一类被称为

    归纳推理,也就是能通过案例得出结论:凡是爱运动的人,都能使得身

    体很健康。还有,花的生长需要阳光,水果的生长也需要阳光,农作物

    没有阳光会死掉,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所谓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

    证方法。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汉代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个例子,指出为人

    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替法西斯卖力,为那些剥削和压迫人民的

    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

    还要重。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推理的论据,是一个大前

    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是“小前

    提”;“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是结论,同时又是论点。

    由此可见,推理是逻辑的一种现象,它印证了逻辑具备的三个维

    度:描述推理的模式,描述并评价推理好坏的特征,指定能最大限度解

    释推理所具备的特征的规则。

    逻辑实际上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台球为例,白球和黑球初始位置

    固定,当白球撞击黑球的固定位置时,黑球必定按照某个路径前进,即

    使有一万次撞击,路径也都固定,两个固定事物之间的影响也一样是固

    定的。可以理解为人在打桌球时考虑用怎样的撞击角度才能让黑球入

    袋,这就是思考逻辑的可能性,以思维理解逻辑从而推理出理想结果的过程。

    总的来说,逻辑和推理的关系是,逻辑是推理的思维方式,是推理

    的工具。逻辑代表着客观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是“因

    为”和“所以”的确定关系。注意:这两个定义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定

    义中逻辑是可以错的,第二种定义中逻辑已然代表了绝对的正确,即不

    合逻辑就是错。3. 六种主要的论证方法帮助我们证明三段论的论

    点是否正确

    推理是逻辑思维包含的一种现象,而推理中最重要的一个论证方法

    是三段论。根据史籍记载,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

    出了关于三段论的系统理论。

    三段论也叫直言三段论,是传统逻辑中的一类主要推理,在现代逻

    辑定义中,我们将直言三段论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在逻辑上,结论

    是从应用大前提于小前提之上得到的。比如,金属是导电体,铜是金

    属,所以,铜是导电体。又如,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郁

    金香是绿色植物,所以,郁金香要进行光合作用。再如,凡是有角有蹄

    子的动物都不是吃肉的,这个动物是有角有蹄子的动物,所以,这个动

    物不是吃肉的。

    印证三段论需要遵守六个论证方法。

    第一,一个三段论必须包括意义明确的三项。

    三段论的结论是其中两个词项以某种关联相联系的直言命题。但是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当只有存在第三个词项同时分别联系这结论中的主

    项和谓项时,二者之间才有关联。换句话说,想要让三段论从两个前提

    有效得出结论,就要包含三个项目,且每一个项目要在三段论中出现两

    次,而大项作为结论的谓项和大前提的主项或者谓项,小项作为结论的

    主项和小前提的主项或者谓项,中项在两个前提中出现一次,一般作为它的主项或者谓项。

    如果出现了四个词项,则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间就没有起媒介作用的

    词项,因而不能推出确定结论。

    第二,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出现的位置上也必须周延。

    论证的有效性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的结论能够从前提当中推导

    而出,然而当论证的结果比前提确定了更多的内容,那么论证无效。三

    段论的结论所表达的内容一旦超出它的前提所表达的内容,一定是无效

    的,也就是说三段论中的小项和大项在结论中是周延的,然而在前提中

    出现是确实不周延的。

    保证结论所断定的范围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从而保证结论的

    可靠性。违反这条规则的逻辑错误叫“周延不当”,又分两种情况:一是

    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这种逻辑错误叫“大项周

    延不当”;二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这种逻辑

    错误叫“小项周延不当”。

    第三,中项至少要进行一次周延。

    通常三段论的中项只能出现在两个前提位置的词项,也只有在大项

    和小项连接时发生作用,所以结论中的大项和小项产生了关联。然而中

    项只有在至少一次的前提中指代称类的一切对象时才有意义,而一旦中

    项只是在大前提中指代称类的部分对象,而在小前提中指代称类的另一

    部分对象,可以认定,大项和小项分别和中项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关联,二者必然无法相关,三段论也不能被支撑。

    比如,所有野生兔子都是有毛的哺乳动物,有些有毛的兔子是分散攻击类的动物,所以有些分散攻击类的动物是野生兔子。

    “至少进行一次周延”能起到使大项和小项发生必然联系的媒介作

    用;否则,大项与小项的联系就是或然的,不能推出确定结论。再比

    如:马是脊椎动物,鹿是脊椎动物,因此,鹿是马。

    上述列举的两个例子都是违反“至少进行一次周延”这个原则的,所

    以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第四,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

    当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否定的,那么它的中项和大项所代指的

    类,或者部分或者全部都是相互排斥的。另外,假设三段论的小前提是

    否定的,那么中项和小项所指代的类,同样是或部分或全部相互排斥。

    由于小项和大项所指称的类之间关系不明确,那么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

    论。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判断,那么就断定了中项和大项、小项之间

    有不相容的关系,也就是没有共同的外延,那么,中项就无法起到媒介

    作用,就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

    比如,播音系的学生不是学前教育系的学生,张三不是播音系的学

    生,所以张三是学前教育系的学生。这个推论也不是正确的,因为学前

    教育系和张三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第五,假设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一定也是否定的,同

    理,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前提也是否定的。比

    如,所有的年满十八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小王不是年

    满十八岁的守法公民,所以小王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六,假设两个前提都是全称的,那么结论也一定是全称的。比如,有些团员是商人,有些青年不是商人,有些青年不是团员。这个推

    论就是无效的。

    这六条原则中,每一条都规定了让直言三段论有效的必要条件,所

    以遵守其中任何一条规则的三段论都能满足令其有效的条件。但是这并

    不能构成有效的充分条件,只有当六条规则全部被遵守时才能成为有效

    三段论的充分条件,所以这些原则提供了检查的有效性的判断依据。而

    且这六个原则的特点是,一旦其中一个方法存在着使用上的偏差,另外

    一种方法也能被检查出来,所以三段论形式上如果出错是可以被识别出

    来的。

    确保使用有效性规则和错误的方法来检验三段论形式的有效性,要

    遵守两条执行法则,第一条法则是用心记住哪条规则和错误是相关联

    的,另一条法则是要记住规则和错误不是能阐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

    法,规则是当我们断言三段论的有效性时要记住的准则,而错误是隐藏

    在违背三段论有效性时应记住的指示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当六条原则

    全部具备时才能构成三段论有效的条件,有效的三段论必须是保留真值

    的。4. 重构论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问题的本质

    运用麦肯锡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找到本质。

    无论进行科学研究或是从事日常工作,我们都应该认清一件事,即只有

    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好

    比一架机器突然停止了运作时,我们不能单纯看到它停止了运作这一表

    象,还要明白它因为什么而停止了运作,对其进行检查,找到根本原

    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让它恢复运作。若是我们不求本质,一味向

    机器中灌入机油,或是用强硬的手段推动机器运作,那么不但不能解决

    问题,还可能令机器损坏。

    当我们明白研究问题本质的重要性后,另一个问题便产生了。几乎

    所有问题的本质都不是显而易见的,在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又一层的表

    象,甚至有一些表象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干扰和迷惑,使我们无法凭借

    肉眼一下子看穿这些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那么,要怎样做才能看到

    问题的本质呢?

    根据麦肯锡的理论,想研究问题的本质,我们就需要学会分析论

    证。分析论证是逻辑思维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同时也是最基础的技能。

    一个不懂得分析论证的思维者不但算不得一个合格的思维者,而且连思

    维领域的大门都难以迈进。

    分析论证中包含重构论证和论证评估,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地基

    和楼房。盖楼时,只有先打好地基,才可以盖楼,否则楼盖到中途就会

    出现问题。在分析论证时,只有先进行重构论证,才可以进行论证评

    估,没有经过重构论证,论证评估就不够严谨,所得到的结果也很可能

    存在各种细节上的问题。所以我们说,重构论证的存在是进行论证评估的先决条件。

    究竟什么是重构论证呢?重构论证,即当我们无法在论证中弄清楚

    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所进行的分析推理

    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理清思路,确定论证是否存在和成

    立。

    按照麦肯锡逻辑思维的标准,想要重构论证,我们必须要先懂得识

    别论证,确定一段文本中是否存在论证,存在几个论证,每个论证之间

    有怎样的关系,进而对论证进行准确评估。判断论证是否存在的方法很

    简单,若是信息中出现了具有论题性质的文字或语言,并且存在支持此

    论题的依据。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段信息当中存在着一个论证。

    在识别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神贯注,对可能包含论证的一切

    信息进行仔细观察或聆听,从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过滤掉不重要的信

    息。以麦肯锡的逻辑思维为基础,若是信息中确实存在论证,我们便可

    以对此信息分析,识别出信息中的前提和结论,然后将它们有序地组织

    起来,进行重构。

    在很多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所以”、“因此”之类的词汇,这

    些词汇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后面跟着的是论题,所以也被称为“论题

    指示词”。与其相似的词汇还有“于是”、“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我

    们可以推断”、“可以得出”等。论据同样也有相应的指示词,比如“因

    为”、“由于”、“假如”、“毕竟”、“根据”等。这些指示词可以帮助我们识

    别出论据和论题。

    重构论证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将所有论证的逻辑顺序进行

    调整,然后将论题放在最后即可,用十二个字去概括,即“规整语言,调整顺序,补充完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前提和结论,我们要有一

    个正确的区分。如果区分不正确,就无法确认论据是否真的支持论点。

    在规整语言时,我们应该保持表述的统一性,用统一的语言去表示

    相同意义的词句,同时简化句子的成分,将一个复杂句式简化成多个简

    单陈述句,并将无关的成分去除,无关成分如前文提到的指示词。最

    后,我们要适当调整每个论证的前提,将它们的顺序变得更直观、更有

    条理,同时将缺失的部分还原。

    举个例子:“22楼住的都是美女,安迪住在22楼,所以安迪是美

    女。”在这个例子中,“安迪是美女”是断言,也就是结论;“22楼住的都

    是美女”和“安迪住在22楼”对“安迪是美女”这个断言起着支持作用,也

    就是说“22楼住的都是美女”和“安迪住在22楼”是前提。

    将这个例子进行重构,除去指示词,将论证放在前面,论点放在后

    面,可以写作:

    (1)22楼住的都是美女。

    (2)安迪住在22楼。

    (3)安迪是美女。

    在重构的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论据1和论据2的顺序并不会对结论

    产生影响,无论哪一条放在前面,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同的。而且虽然指

    示词已被去除,但是当我们看到结论时,脑海中仍然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一个论点指示词。虽然句1和句2前面也可以加论点提示词,然而在加了

    论点提示词后,我们再去读全句,就会发现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

    的。若我们将句1定义为论点,那么重新排列的句子便是这样的:“安迪

    是美女,安迪住在22楼,所以22楼住的都是美女。”安迪只是22楼的一

    位住户,她的相貌水平无法代表所有住户的相貌水平,所以很明显,这

    个论证是不成立的。

    若我们将句2定义为论点,那么重新排列的句子便是这样的:“安迪

    是美女,22楼住的都是美女,所以安迪住在22楼。”这句子看似合理,却禁不住推敲。22楼住的都是美女,并不能说明其他楼就没有美女,安

    迪既可能住在22楼,也可能住在其他楼,所以这个论证也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些时候,前提和结论会被省略,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比较熟

    悉的人之间,或是谈话双方都明白所谈论的话题的背景时。比如在“莉

    莉是鲍比的女朋友,鲍比很伤心,所以莉莉需要安慰他”这句话中,“莉

    莉需要安慰他”就是一个论点,“莉莉是鲍比的女朋友”和“鲍比很伤

    心”是论据。但当谈话双方都知道“莉莉是鲍比的女朋友”这一前提时,这一论据就可以省略,可以在交谈过程中直接说“鲍比很伤心,所以莉

    莉需要安慰他”。

    此时,我们将省略了一个前提的论证进行重构,可以得到:

    (1)鲍比很伤心。

    (2)莉莉需要安慰他。

    这一重构的论证虽然缺少了一个前提条件,但两者的关系仍然非常

    清楚,1为论据,2为论点。若是以句1为论题,整个论证将会变成:“莉

    莉需要安慰他,所以鲍比很伤心。”在缺少一个前提的情况下,这个他

    所指代的人便不够明确,句子的意思很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鲍比因为莉

    莉需要安慰别人而伤心,另一种是鲍比因为莉莉需要安慰自己而伤心。即使我们将省略的前提加回到原论证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不明显。而

    以1为论据,2为论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歧义。这便是为什么按照麦肯

    锡逻辑思维进行的重构论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研究问题本质的原因。

    既然重构论证对于研究问题本质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

    能让我们的重构论证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拥有更加严谨的逻辑思维呢?

    有一种方式不妨一试,那就是多阅读一些经典的原著选读。

    在经典的原著选读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原始的哲学论证。这些论

    证分散于作品中,没有经过提炼和排列,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对它

    们进行挑选和排列,这便是一种关于理解力和重构力的训练。此外,我

    们还可以参照一些近代哲学家所发表的与经典著作相关的作品,以此来

    检查我们对原著的理解是否正确,重构的论证是否正确。5. 非形式逻辑是研究论证的重要方法

    何为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事实上也属于逻辑的一种,只不过它

    在进行分析时,不以逻辑形式的概念为主要分析工具,也不以逻辑的有

    效性为主要评价功能。如果我们将逻辑看作科学研究中经无数次严谨周

    密的实践而得到的定理,那么非形式逻辑就好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到的经验,虽然没有通过公式的推导,却同样真实可行。

    现阶段,关于非形式逻辑的比较通俗的定义为:以讲述日常生活中

    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为任

    务。简单地讲,非形式逻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推理。

    在国内,人们有时也会称它为批判性思维或论证逻辑。

    非形式逻辑最早出现于西方,出现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

    于德国逻辑学家斯克兹的《简明逻辑史》一书中。只不过在那时,非形

    式逻辑还不是很普及,只在一些重要的能力型考试中才会出现。直到20

    世纪70年代末,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一同席卷了欧洲和北美,形成

    一股大浪潮,这股浪潮持续了十几年,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在此

    期间,欧美的多所大学之中也开始增设非形式逻辑的课程,麦肯锡的许

    多成员也都接受过这一课程的培训。

    形式逻辑的产生大多与数学家有关,非形式逻辑则不同,它的产生

    基本与数学家无关,却与法学家有关。在这些法学家眼中,数学家们研

    究出来的逻辑过于专门、局限,不适用于日常生活,所以他们研究出了

    非形式逻辑,用来解决普通人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今,人们已对非形

    式逻辑达成共识,将它视为一门清晰的明确的学科。形式逻辑的缺陷在于它们不够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的语言具

    有丰富多样的特性,即便形式逻辑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它们过于符号

    化、模式化,完全不足以将人类所有的情感和意图表达出来。此外,形

    式逻辑以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为研究核心,需要首先确保前提为真,之

    后方可进行推理,在人类的生活中受到很大局限。根据麦肯锡逻辑思维

    进行研究,更多时间里,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事情的直观合理性,而不是

    逻辑的有效性。非形式逻辑的出现弥补了形式逻辑中的不足,它更贴近

    人们的生活,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非形式逻辑有哪些特征呢?在麦肯锡逻辑思维模式里,首先,它需

    要以传统形式的逻辑为基础。其次,它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为主

    要功能。再次,它能够同时体现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此外,它还可以

    兼顾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体现案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帮助学生

    们更好地学习哲学和数理逻辑。

    非形式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修订和扩充。在非形式逻辑学家的眼

    中,论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静态结果的论证,另一种为动态结果的论

    证。这两种类别的产生也使非形式逻辑学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前

    者,被称为形式论辩学派,另一派支持后者,被称为语用论辩学派。两

    派在论证方面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何将论证进行归类。相比之下,后一派

    在对论证归类时表现得更加大胆,突破了传统的主流逻辑。

    非形式逻辑是一种逻辑尝试,这种尝试可以对能够用于评估、分析

    和改进非形式推理的逻辑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随着非形式逻辑的发

    展,语用论辩学派渐渐占据了优势。

    逻辑思维中最忌讳的是先入为主的观点。然而许多人在应用形式逻

    辑思维时,却会不自觉地,甚至习惯性地将主观意识作为评判的标准。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并且不允许任何人质疑或反对他们的逻辑,于

    是在与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一旦对方谈及与他们逻辑不同的观点,他

    们就会努力以自己的逻辑去辩驳。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其利也有其弊,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忽略

    其中一方面,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一方面。比如作为汽车的生产商,他们会着重强调汽车大量应用所带来的好处,对同时存在的负面影响极

    力弱化甚至闭口不提。而换作一些相对激进的环境保护者,他们就会大

    力强调此事带来的危害,而不去提及此事对社会带来的好处。这两种思

    维都过于主观,此时,若是有人以非形式逻辑思维去劝说他们任何一

    方,他们都会认为此人是在为另一方说好话。

    运用非形式逻辑思维则可以客观地、批判性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

    好的一面,也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根据麦肯锡的研究,运用了非形式

    逻辑思维之后,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况便不会产生。比如对于一位运用了

    非形式逻辑思维的人来说,汽车的大量应用既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又能

    让人享受到更舒适的生活,但同时它的大量应用也造成了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交通的阻塞。这便是从客观的角度对事情的本质进行分

    析,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更全面。

    从麦肯锡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懂得应用

    非形式逻辑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无法解决的纠纷之中。除了上述所举的

    关于汽车大量应用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杰瑞和马丁合伙开了一家快餐店。开业初期,为了吸引更多的顾

    客,马丁提出增加一个甜品柜台。按照马丁的逻辑,增加一个甜品柜台

    可以吸引更多女性顾客,使她们带着她们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或家人前来

    消费。这样一来,店的营业额就会大大提升。按照杰瑞的逻辑,创业初期应该求精求稳,等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再

    去考虑多样化经营。在他看来,增加一个甜品柜台无疑会使店内增加许

    多开销,比如制作甜品的原料、烘焙甜品的机器,而且还要多雇一名服

    务员专门负责甜品柜台。此外,每日摆放在柜台中的甜品若是无法全部

    销售,只能浪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一家刚刚开业的小店来

    说,增加这些开销很可能导致店内资金短缺或赔钱。

    杰瑞和马丁就此事进行了商谈,在商谈过程中,马丁一心想到开设

    甜品柜台之后可能带来的利润,却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避而不提,只是不

    断强调这样做会给店里带来怎样的好处,并举了一些自己在其他地方见

    过的类似成功案例。他认为成功的案例是可以复制的,既然别人这样做

    可以成功,那么他们的店这样做也一定可以成功。

    杰瑞并非不认同马丁的提议,只是不赞成在这样的时间内实施这样

    的计划。他仔细考虑了马丁的提议,计算了成本和可能获得的利益,又

    对小店所在位置周围的消费群体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了不可行的结

    论。然而当他将这一切分析给马丁时,马丁却一心认为杰瑞不赞成他的

    提议,只是在找借口拒绝。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马丁和杰瑞两人在逻辑思维上的

    差别:马丁遵循的是形式逻辑,杰瑞遵循的则是非形式逻辑。马丁思考

    问题时,只考虑到自己的逻辑,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杰瑞思考问题时,不但考虑了自己的逻辑,也考虑了他人的提议。

    对于没有非形式逻辑思维的人来说,他们只接受他们已有的认知,并且只相信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他们不接受任何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建

    议或事实分析,所以当他们在某件事上与别人产生分歧时,对方无论如

    何解释都不能平息他们的怒火。即使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他们也会认为劝解的人站在另一边。

    再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两个人因为一件事情吵架,双方都认

    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没有错,于是拼命指责对方,并将事情说给第三人

    听,想要寻求第三人的支持。第三人在听过两人的表述后,根据麦肯锡

    逻辑思维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两人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错误,却也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于是分别对两人进行劝解。

    第三人在劝解的时候,首先认可两人做得对的地方,然后再指出他

    们不足的地方,希望他们可以理解对方。然而只要劝架的人说了一句与

    他们逻辑不同的话,他们就会认为劝架的人是在偏袒另一方。

    站在麦肯锡逻辑思维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懂得运用非形

    式逻辑思维去思考的人会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不偏不倚。正是因为它

    具有这种特质,所以我们说非形式逻辑思维是研究论证的重要方法。第二章 用逻辑思维思考

    逻辑思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之

    所以生活得很混乱,很累,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缺少逻辑,进而

    导致他们无法理解遇到的各种概念,无法分清哪些是自己应该承受

    的,哪些又不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也无法处理好身边的事情。懂得

    运用逻辑思维思考的人头脑清晰,思维缜密,办事有条理,有系统

    性,从而可以避免许多麻烦。想要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就要先拥

    有正确的逻辑思维,之后再去学习如何有效地运用它。1. 理性接受度是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否的衡量尺

    度

    我们想要到达一个地方,首先要确定那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然后

    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走错了方向,却

    还不停地加快前进的速度,那么我们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做事也是

    同样的道理。

    在麦肯锡的原则中有一条是,发现正确的问题,然后做正确的事,并且正确地做事。想要做正确的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真

    正的问题又在哪里。这里我们所说的目标不可以是笼统的、模糊的,比

    如赚很多钱,或者有很高的地位之类,而应该是准确的、清晰的,比如

    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或是让自己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百

    强之内的企业家。以学习为例,如果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格即

    可,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而如果目

    标是真正地学到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理解和思

    考。

    按照麦肯锡的原则,在做一件事前,我们必须先发现问题在哪里,并且确定我们所做的事是正确的,然后才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这件事。

    麦肯锡接触过的客户中,有些人的问题便是在于他们连自己的目标是什

    么都不确定。这些人只会一味地问“我该怎么办”,而不去思考自己究竟

    想要在哪一个领域或哪一件事情上有所发展。他们眼中关注的只是薪水

    的金额,而不是个人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更不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

    算。对于这样的人,麦肯锡不会给他们任何建议,因为实在没有建议能

    够真正帮到他们。还有一些时候,去麦肯锡寻求帮助的客户心中并非没有目标,然而

    他们所选择的目标却是错误的,是无法实现的,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客户们无法对自己选择的事情有一

    个正确的判断。就好比一个不了解电脑构造和原理的人,突然遇到电脑

    无法开机的情况,便打电话给维修人员,要求维修人员给他换一个电

    源。在他看来,可能是电脑的电源坏了,无法供电,而维修人员经过检

    测,发现其实是他电脑的主板出现了问题。

    在麦肯锡的逻辑思维中,对于想要成事的人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

    是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是正确的。然而如何才能确定它是否正确呢?理性

    接受度是一个关键性的标准。

    理性接受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人为主的理性接受度,另一

    方面是以论证为主的理性接受度。不同的人理性接受度不同,所以他们

    在进行判断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越是具有理性的人,越容易准确判

    断出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应该做的;相反,那些不够理性的人在判断事

    情正确与否时,往往没有头绪,出现偏差,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同样的一件事,理性接受度强的人一定比理性接受度弱的人更容易

    看清其本质。这是因为理性接受度弱的人会在判断时加入自己的情感和

    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结果。一位理性接受度较弱的管理者在挑选

    项目负责人时,可能因为能力最强的员工曾经当面顶撞过他而不用此

    人,改用态度良好但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员工。若是管理者的理性接受度

    强,那么即使自己仍然对此人的言行心存不满,也同样会认可此人的能

    力,并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任命此人为项目负责人。

    对于理性接受度较弱的人来说,冲动和情绪化总是难免的,而冲动

    和情绪化又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很多理性接受度较弱的人时常会感到头脑一片混乱,无法清楚地思考和判断。对于这些人,麦

    肯锡资深顾问奥姆威尔提醒他们,如果暂时无法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是否

    正确,那么就不要着急,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后我们再从论证的角度去看理性接受度。在这方面,理性接受度

    主要指的是论证是否具备逻辑关联性和理由的支持,即是否能够令人从

    理性的角度接受。当前提与结论之间具备较强的逻辑关系时,论证的理

    性接受度较高;当前提与结论之间具备较弱的逻辑关系时,论证的理性

    接受度较低;当前提与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系时,论证不具有理性接受

    度。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受寒易导致感冒的发生,所以天冷时人们应该多穿衣服。

    在这个论证中,“受寒易导致感冒的发生”是前提,“天冷时人们应

    该多穿衣服”是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密切,所以此论证的理

    性接受度较高。

    (2)汤米所在班里的学生都成绩优异,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

    100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汤米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

    在这个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也有着很强的逻辑关联,如果前提是真

    的,那么结论就一定是真的,所以此论证的理性接受度较高。

    但若是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逻辑关联较弱,前提是真的,结论也不

    一定是真的,比如“汤米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他班上的温蒂

    和西蒙也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断,汤米所在班里的学生每次年级考试都

    能排进前100名”,这个论证的理性接受度就比较低。(3)早上我吃了一个鸡蛋,所以现在我特别想睡觉。

    在这个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联,我们无论遵循什么

    原理都无法根据前提推断出结论,所以此论证完全不具有理性接受度。

    发现正确的问题之后是做正确的事。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管

    理。企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则导致资金上的

    损失,重则导致整个企业链瘫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所做的事情

    是错误的,那么做的时候越投入,事情完成得越完美,造成的损失也就

    越大。

    以建筑业为例,有一位施工队长命工人们在一块地面上建一根三十

    米的烟囱,工期两个月。工人虽然感到诧异,却也没有多问,一起认真

    地干了起来。两个月后,烟囱建好了。然而当有人来验收工程时,他们

    才知道施工队长下达的命令是错的。对方想要的是一口三十米深的水

    井,而不是一根三十米高的烟囱。如此一来,他们不但拿不到工钱,还

    要多花大量的时间将烟囱拆掉,并且无偿为对方打一口井。除此之外,整个施工队还要因为耽误工期而支付高额的赔偿。

    再举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使盒式

    磁带录音机快速成为各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盒式录音机渐渐被淘汰,人们开始对小巧便携的录音笔产生了兴趣。此

    时,曾以生产盒式磁带录音机闻名的企业若是继续大量生产盒式磁带录

    音机,即使生产出的录音机造型更加美观,质量更好,也仍然会滞销。

    而且,生产效率越快,生产的数量越多,损失就会越大。

    按照麦肯锡的建议,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之后,接下来则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仍以学习为例,如果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的

    成绩,就应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课后认真

    复习上,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如何作弊才能不被发现上。

    谈到正确地做事,不得不谈到执行力。就个人而言,执行力表现为

    一个人办事的能力;就企业而言,执行力表现为经营能力。企业的执行

    力与团队中每个人的执行力都有关。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执行力,团

    队才能有执行力,企业才能有执行力。简单来说,执行力就是行动力,执行力越强,说明行动效率就越高,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的。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想要正确地做事,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执行力。

    何为有效的执行力?麦肯锡认为,有效的行动力是在清楚目标之后,所

    做的真正对达成目标有帮助的行动力。有效的行动力可以及时纠正过程

    中一些小错误,处理好突发情况,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好时间,兼顾功

    能和效率,确保行动的进行。

    用理性接受度去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否,然后发现正确的问题,做

    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不是难事了。2. 要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理性接受度之外

    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理性接受度,知道人们可以用理性接受度来衡量

    逻辑思维是否正确,然而并不是世上所有的论证都在理性接受度之内。

    又或者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的理性接受度不足以承受面前正在发生的

    事。此时,就要求我们拥有正确的心态。另外,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

    物,一旦现有的理性接受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必须适应它,接受它,不能抱着旧逻辑不放。

    之前我们提到过,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性接受度,所以人们经常

    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在自己看来十分正常和普通,却被

    其他人看作另类,而其他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自己看来又十分难以接

    受。麦肯锡将这样的情况都归为理性接受度不同所导致的矛盾。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子承父业,兄弟共同支撑一家公司是一件非常

    平常的事情。然而即使是亲兄弟,在逻辑思维领域也会有不同。按照哥

    哥的逻辑,想要接手企业应该从基层做起,先去分公司实习,了解公司

    业务,与客户接触,清楚公司运营状况,积累经验之后再逐级提升。按

    照弟弟的逻辑,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是父亲最亲近的人,父亲的一切都

    理所应当属于自己,所以自己完全有资格直接坐上集团副总的位子,最

    低也应该是分公司的总经理,完全不需要从基层员工做起。

    对于这对兄弟而言,对方的逻辑都不在自己的理性接受度之内。在

    哥哥看来,弟弟的要求是蛮干胡来;在弟弟看来,哥哥的要求是在浪费

    时间。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人来说,很显然哥哥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论证中的逻辑性更强。麦肯锡接手过许多案例,十分清楚一家企业从无到有,到成长为一

    家可以在同行业领域中立足的大企业是怎样的过程。创业期间,创业者

    经历的艰辛不计其数,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一个对企业一无所知

    的人如果不从基层做起,直接操作核心项目,即使天资再聪慧,也很难

    真正理解项目的根本,更容易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犯下无法挽回的错

    误。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父亲的经营天赋确实可以遗传给儿子,但管理

    一家企业不能只凭天赋,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在弟弟的逻辑

    中,经验远远比不上血缘重要,只要自己当上集团副总,自然什么都明

    白了,这种逻辑本末倒置,自然站不住脚。然而哥哥在无法推翻弟弟逻

    辑思维的情况下,只能放正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对弟弟抱有

    成见,整日将目光放在弟弟身上,认为弟弟的所有决定都是错误的。

    倘若一件论证的逻辑是正确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也有着极其紧密的

    联系,只是超出了我们自己的理性接受度,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麦肯

    锡认为,此时我们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过激,不可偏激,即

    使无法说服自己从根本上理解这一论证,也要学着用平常心去面对,承

    认论证的正确性。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大学时,罗西和女友约定毕业后一同去法国发

    展并定居,并提前一年就做好了详细的计划。然而就在他们快要毕业

    时,女友的母亲突然病重,需要长期有人照顾。女友从小与母亲相依为

    命,无法离开母亲,于是向罗西表示她必须留下来,如果罗西仍然坚持

    之前的计划,去法国发展和定居,两人只得就此分手。

    按照女友的逻辑,她是母亲一人抚养长大的,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于情于理她都必须留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前提是母亲抚养她长大,并且只有她一个孩子,结论是她应该照顾母亲,两者关联紧密,论证的

    理性接受度强。

    按照罗西的逻辑,两人就出国的事已经详细计划了一年,一切都准

    备就绪时突然中止计划,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前提是计划已经定好,准

    备已经做足,结论是两人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两者之间有关联,但紧密

    程度稍低,论证的理性接受度也稍弱。

    对于罗西而言,女友的逻辑超出了他理性接受度的范围,却又比他

    的逻辑性更强、更有力度,所以此时他的无法接受并不代表对方的逻辑

    是错误的。按照麦肯锡的逻辑,此时罗西需要的是认可女友的决定,并

    且学着接受对方的决定。即使他最后不得不一个人去法国,不得不接受

    两人分手的事实,他的心里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女友,或者认为女友不与

    他同行是天大的过错。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理性接受度的改变。正如本节开头提到的,世

    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理性接受度也是如此。以女子的教育为例,在

    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其

    逻辑为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学会思考,向往自由,不安分守己,不顺从丈夫,如此一来必然引发社会的混乱。

    如今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是荒谬的,这一论证也实属谬论,但在当

    时的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这一逻辑,并因此限制女子受教育,不

    许女子学习知识,甚至连女子自身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运用麦肯锡的

    理论进行分析,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这一逻辑基本符合所有人的理性

    接受度,所以才能成为社会中普遍的论证,得到人们的认可,视之

    为“正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论证逐渐显示出它

    的缺陷和不合理,其逻辑性也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的思

    想开始发生改变,对这一论证的理性接受度也逐渐变弱,不再认可曾经

    的逻辑。按照麦肯锡的理论,当时代已经改变,环境也已改变时,仍坚

    持旧论的人无法成事。所以若是有人在时代的进步中仍坚持“女子无才

    便是德”这一论证,以此论证为真理去做事,自然会遭到人们的否定和

    排斥。

    对于一家企业,不考虑变化而一味守旧不但无法发展,还可能使企

    业被时代淘汰。上一节中盒式录音机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盒式

    录音机已被时代淘汰时,再去按照旧的论证,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提

    高产品的质量和美观程度是不够的。麦肯锡建议,此时这些企业需要考

    虑的是了解顾客们的需求,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突破只能生产盒

    式录音机的局限。或许这样的改变不符合他们传统的理性接受度,但却

    是确实能有效让企业生存下去的方法。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的事情时有发生,逻

    辑思维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的人也时有出现。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在

    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理性接受度较弱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现

    象更是很平常。麦肯锡建议,当我们暂时无法接受其他逻辑的时候,我

    们首先需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失去理智。

    生活中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时激动失去理智的反面案例有许

    多,比如因与人争辩不过动手伤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逻辑是正确的结果

    反而落入他人陷阱,或者为了尽快找到事实反驳对方而令自己陷入困

    境。

    逻辑思维不够强的人在遇到反驳时很容易头脑混乱,越是急于向对方证明,就越是容易出错。所以麦肯锡才会提醒我们,一定要冷静,这

    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理清头绪,看清事情的本质。即便实在无法看清事情

    的本质,至少不至于让自己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一旦我们失去冷静,原本不清晰的思维就会更加混乱,漏洞百出。

    如果对方的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这样做恰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让他们

    发现我们的弱点,对我们进行更强烈的攻击,扰乱我们的思维,让我们

    陷入更深一层的逻辑混乱。所以当我们面前的论证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

    时,切记要安抚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主观思维占了优势,而要尽力让自

    己的思维平静下来,从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这样

    才能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3. 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

    以语言来表达各自信念的标准方式叫语句。语句只有两种性质,非

    真即假。比如“天空是蓝色的”这句话,它表达了一种状态即天空的颜色

    是蓝色。如果天空真的是蓝色的,那么这句语句为真,如果天空不是蓝

    色的,那么这语句为假。

    语言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实现沟通。人类的语言有四种主要功能:

    一、传递信息,即将某一事实描述给听者;二、下达指令,即让听者去

    做某事;三、表达思想和感受,令听者了解自己心中所想;四、做出承

    诺,让听者明白讲话者的态度。每一种功能中都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

    表现形式也叫言语行为。

    若说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人们应该不会觉得陌

    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说很多话,也会听到很多话,但在这

    些话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无用的呢?以麦肯锡逻辑思维为标

    准去分析,同样的时间里,一个人说出的有用的话越多,证明这个人的

    逻辑思维越强,反之则证明这个人的逻辑思维越弱。

    在麦肯锡公司中,有一种沟通方法非常流行,由于这种方法与电梯

    有关,因此被称为“电梯测验”。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麦肯锡公司检验陈

    述者的陈述咨询报告,其目的是通过了解对方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将他

    的意图表达清楚,来判断此人是否具备快速应对能力。这一方法也已成

    为麦肯锡录取新人的考试题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电梯测验时,考官会先给他们假设一个前提:

    你和你的团队已经为一个项目努力了很久,你们考虑到了所有项目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你们的项目设计非常完

    美,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报告会当天,你拿着你们连夜审核过的报

    告,屏气凝神地走向你们的客户,准备向他们汇报,就在此时,听取你

    们报告的首席执行官突然离开座位,说他有急事需要马上离开,但是他

    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他乘坐电梯的途中向他进行汇报。

    乘坐电梯从你们所在的楼层到达楼下大概有30秒的时间,你需要在

    这有限的时间内将你们团队的方案高度浓缩,然后将中心意思简单明了

    地告诉这位首席执行官。如果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他对你们的项目

    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产生兴趣,那么你们就有可能失去这一次难得的机

    会。那么问题来了,你会怎样向他讲述你们的项目?又是否能确定让他

    接受你们的方案呢?

    这样的面试问题曾难住了许多人。30秒的时间太过短暂,对于一名

    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大的人来说,只是稍微思考一下,时间就过去了一

    半。还有许多人在听到这个情况后,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应对,就

    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机会也从他们身边溜走了。

    麦肯锡公司会用这样一个假设来测试面试人员,是因为语言的表达

    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明显,不能快速作答的

    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自身观念,也不具备

    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咨询业务的公司,麦肯锡是

    不会接受这样的人在公司里从事咨询工作的。

    客户前来咨询,自然是因为凭他们自身的能力无法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才需要一位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对

    咨询人员抱有极大的希望,咨询人员在解答他们的问题时一旦有所犹

    豫,哪怕只是几秒钟,都会让他们对咨询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咨询人员不能快速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取得客户的信

    任,那么结果就会更糟。

    在其他领域,电梯测验也同样适用。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

    人员都非常重视电梯检测的结果,CTR风险投资公司的罗杰·布瓦斯韦

    特就曾表示,如果一个人在进行商业汇报时不能通过电梯测验,那就说

    明这个人没有准备充分,对自己手中的资料不够理解,又或者是在一开

    始就没有理清结构,就他而言,与这样的人展开讨论是一件不可能的

    事。

    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的逻辑性

    决定了交流是否顺畅,意思是否表达明白,以及信息是否传递正确。麦

    肯锡在接触过的客户中发现,逻辑思维较强的人在讲话时条理清晰,语

    言组织严密,一切表述都合情合理。他们能够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将

    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在听者面前,令听者明白他们遇到怎样的困

    难,需要怎样的帮助。

    逻辑思维稍弱一些的人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只是他们在

    表达的过程中会增加一些辅助性表述,使表述的时间增长。这些人因为

    逻辑思维稍弱,所以在处理信息时速度稍慢,也容易将一些逻辑关联不

    那么强的内容看成必要信息。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还是能够抓住重

    点,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想不清楚。若是在交谈过程中被人打断,或突然

    被提问,他们会出现短暂的迟缓和停顿,但是稍作思考后,他们还是可

    以做出准确的回答。

    逻辑思维混乱的人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会将不重要的事情当成重要

    的事情去讲,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所看到的问题往往只是

    一个片面的表象,并非本质,一旦中途有人打断他们,或是提问,他们脑中就会乱作一团,找不到方向。所以经常需要在逻辑思维较强的听者

    的引导下才能将事情的整个流程讲述明白,说到问题的重点。

    没有逻辑思维的人讲话时会令听者完全听不懂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他们在咨询时脑子里从来没有考虑过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

    发生这样的问题。他们所担心的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而事实上,这表

    象完全不重要。他们讲话时很容易跑题,常常因为对谈话中某一个词汇

    有兴趣,便转移话题,从咨询问题变为闲话家常。即使听者能够听得懂

    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并且一直在倾听,然而当谈话结束时,却几乎没

    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麦肯锡指出,对于企业而言,缺乏沟通可能产生的成本损耗远远要

    超过沟通过度所产生的成本损耗,然而若是沟通的品质得不到提升,那

    么再多的沟通都是徒劳的沟通,不仅产生的成本损耗会更加严重,比如

    无法得到与重要问题有关的信息或观点,产生重复性的劳动,得出错误

    的结论等,还会令企业在策略上出现重大问题,导致已完成的工作无

    效,不得不返工等,造成的损失将会更严重。

    如今,许多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节省无效时间,提

    升企业工作效率,都在企业内部引入了麦肯锡的电梯测验。由于电梯测

    验所针对的对象是逻辑思维极强的人,有些企业将这一测验的难度稍微

    降低了一些,增加了测验的时间,以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比如让员工

    在半个小时内介绍完一个大型项目的方案,或在会上用5分钟向大家阐

    明自己的思路。一些大学院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们轮流

    在早自习时间进行10分钟的演讲,或在课堂上给每人1分钟的时间,就

    某一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知名人士和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没有时间去听每一个人详细向他们汇报各种方案,所以对于他们来

    说,30秒的测验仍然是最佳的方式。一位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就对所有向

    他推荐剧本的人定了30秒的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对方的谈话中如果没

    有他感兴趣的内容,他绝对不会继续听下去,而如果对方的谈话中有一

    点令他感兴趣,他就会给对方一个机会进行详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电梯测验的方式锻炼自己的逻辑

    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在看新闻的时候对新闻进行分析和概括,提取出最精练的摘要,然后转述给其他人,看对方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转

    述明白新闻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进行多次训练之后,我们的逻辑思维

    能力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4. 比喻语言是间接使用逻辑思维的延伸

    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可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纵向延伸又称直

    线延伸,这种延伸的优点在于能使人养成泾渭分明的习惯,缺点在于容

    易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过分追求完美,排斥所有干扰,并且性情会有些

    格格不入。横向延伸的优点在于能够打破局限,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缺点在于容易形成发散思维,令人不自觉地将多种逻辑

    交织在一起,最后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逻辑思维的延伸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直线延伸的表现形式多为

    行为刻板,小心谨慎;横向延伸的表现形式反应灵活,话题转换快,善

    用比喻语言也是其中的一种。

    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将

    两种有相似点但性质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又叫打比方,依据描

    写或说明的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类喻、借喻等。

    逻辑思维偏向于纵向延伸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逻辑思维偏向横向延

    伸的人能够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相提并论。对于偏向纵向延伸的人来

    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无论他们的相似度有多高,都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事物。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两种颜色,除了黑就是白。对于偏向横向

    延伸的人来说,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几乎没有哪个事

    物是完全独特的存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黑和白,还有偏黑一些的白,以及偏白一些的黑。

    比喻语言的出现增加了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本体和喻体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虽然我们可以说本体很像喻体,但本体毕竟不是喻体,喻体所有的特质本体不一定全都有,喻体所

    适合的场合本体也不一定适合。麦肯锡指出,运用比喻语言时,语言中

    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时会被掩盖,其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干扰。

    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擅长以逻辑思维思考问题,这或许与文化差异有

    关。在中国有一种传统,叫“点到为止”,起初用于比武场合,后来人们

    将这视为一种礼貌的表现,在与人谈话时也习惯点到为止,特别是向他

    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渐渐地,语言的发展让人们发现了另一种相对委

    婉,又能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比喻语言。

    按照麦肯锡的理念,逻辑思维的表达是直接的,而比喻语言则是从

    逻辑思维中延伸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表达不够直接,有时还会令人

    们对本体产生误会。在如今的生活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就是市面上

    出现的各种各样所谓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由一位名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

    所作的一系列能够激发人们志气的小故事。杰克收集了大约100个曾在

    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励志故事,并以新的视角去对每个故事进行了讲

    解。在出版了几本心灵鸡汤后,杰克的故事资源出现短缺,于是他召集

    了一群编辑为他收集和整理故事,虽然编辑们都保证所讲的故事是真实

    的,但至于这些故事是否真的属实,他也无法确定。

    心灵鸡汤进入中国后,一些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纷纷效仿出

    书。书中的故事五花八门,读起来确实能够让人感到振奋,然而仔细推

    敲,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并不符合逻辑,特别是那些使用比喻语言进行

    描述的故事。

    很多故事中强调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例如羽翼未丰的小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学会了飞翔,所以职场中的新人只要不断勇敢

    尝试就一定能够成功。按照麦肯锡的逻辑去思考,职场新人确实需要不

    断勇敢尝试,但是具体能否成功,还要看新人的天赋、为自己设定的目

    标、努力的方向是否符合目标需要等。

    在学习做好一件事的道路上,职场新人与羽翼未丰的小鸟确实有相

    似之处,但职场新人毕竟不是小鸟。小鸟能飞是因为它本身具备飞翔的

    条件,并且受到了本能的驱使,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因素,只要单一地挥

    动翅膀即可。职场新人在工作中却没有这种本能驱使,想要成功,首先

    要确定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具备实现该目标所需的基本能力,之后才有

    资格去进行尝试。

    比喻语言中并非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只是在这些逻辑中,前提和结

    论的关联性没有那么强烈。比如汤姆说麦克是一块木头,那么汤姆的意

    思并不是说麦克长得像块木头,而是麦克身上有木头的特征——不开

    窍,死板,反应不灵敏。虽然这两者在逻辑上没有很强的关联性,但由

    于大多数人都能明白木头的含义,因此不至于对这一论证产生歧义。

    语言的间接使用除了比喻,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用问句来表达请

    求、声明等意图。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可以把门关一下吗”时,他

    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询问对方的意见,而是希望对方直接做出行为上的回

    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难道你不因为你做过的事而感到惭愧

    吗”时,真实的意思也并不是让对方仔细思考是否应该感到惭愧,而是

    直接发出声明和责备。

    麦肯锡发现,虽然这种间接使用表达的内容相对委婉,但在讲话者

    和听者双方对背景达成共识时,其中的逻辑并不受到影响,并且能够完

    整地传达。即使听者不认可讲话者的逻辑,也能明白讲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当两人不处于相同的逻辑领域时,听者和说者之间就会产

    生误会,进而激化矛盾。

    汉斯是一位酒吧歌手,一次,他在好友文森的生日宴会中认识了巴

    特。巴特是一名大学教授,虽然与朋友讲话时风趣幽默,但性格比较保

    守,不喜欢娱乐场所,也不喜欢狂欢。汉斯在宴会中听到巴特与文森聊

    天,认为巴特是一个有趣的人,于是主动上前与巴特攀谈,告诉巴特他

    是文森非常要好的朋友。巴特并不喜欢汉斯表现出来的痞气,但出于礼

    貌,他还是客气地与汉斯聊了几句。

    汉斯热情地邀请巴特参加自己几天后在酒吧的一场演出,并强调会

    有很多“有趣”的环节。巴特从汉斯的表情和语气中感觉到这样的场合他

    不喜欢,婉言拒绝,然而汉斯却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只是客气,便一再邀请。最后,巴特对汉斯的纠缠有些厌烦了,带着怒气告诉汉斯

    自己最讨厌这样的场合,也最讨厌汉斯这样的人,两人不欢而散。

    用麦肯锡的思维去分析,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汉斯和巴特对于“有趣”的理解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有趣”指的是热闹和狂欢,能够释放激情,谈吐

    风趣幽默。在巴特的逻辑中,“有趣”指的是学识上的渊博,思想有深

    度,能够在精神领域进行交流。汉斯认为“有趣”的人就应该喜欢“有

    趣”的事,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逻辑上的“有趣”并不是别人逻辑上的“有

    趣”。

    (2)汉斯和巴特对于“朋友”的定义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在巴特的逻辑中,朋友的朋友只算得上是相识的人,与能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没有必然联

    系。

    (3)汉斯和巴特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相同表达方式的理

    解也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当对方的拒绝很委婉,语气平缓而客气时,不是

    自己讲得不够吸引人,就是邀请的程度不够。在巴特的逻辑中,自己已

    经婉言拒绝,对方就应该能够明白他不喜欢这样的场合。

    上述三点中,前两点是关于个人的逻辑思维,第三点则是关于逻辑

    的间接表达。麦肯锡建议,当两个人在逻辑思维方面达不成共识时,最

    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才能避免误会的产

    生。第三章 如何掌握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有些问题显而易见,有些问题则隐藏得很深,需要追根究底才能发现其本质。只有对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

    准确地掌握问题的本质,进而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解决问

    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选出

    最适当的方案。此外,列举并检测此课题的各式代替方案,评价各

    种代替方案,以及实施解决策略都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方式。1. 问题的本质就是与现实的不匹配

    何为问题?麦肯锡认为,问题之所以被称为问题,是因为它不符合

    事情发展的正常规律,对事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所以,问题的本质

    就是与现实的不匹配。比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爆胎、发动机过

    热、刹车失灵、油量不足等影响汽车正常行驶的情况都叫问题,驾驶员

    在驾驶途中操作失误也叫问题。

    问题的产生都是有缘故的,这些缘故就是问题的原因,也就是问题

    产生的本质。爆胎的原因可能是车胎气压过高或不足,轮胎漏气,轮胎

    磨损过重,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则是车主对车胎保养

    不当,没有注意随时检查。驾驶员操作失误的表面原因可能是一时失

    神,但真正导致他失神的原因,则可能是过于疲惫,开车前喝过酒,患

    了感冒或者是身边有人干扰等。

    麦肯锡指出,有的时候,客户不敢直面他们的问题,或不清楚真正

    的问题在哪里,于是将一些表面现象当成原因,这些表面现象就相当于

    上述例子中的车胎气压过高,轮胎磨损过重,驾驶员失神等。这些原因

    有时会令咨询人员感到庆幸,因为如果客户能够主动说出原因,他们就

    可以省去许多分析和调查的麻烦。然而,麦肯锡却提醒每一位咨询人

    员,一定要抵得住这种表面原因的诱惑,多提一些问题,多搜集一些证

    据,以对这些问题表面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找到真正的

    原因。

    这原理其实就像医生为病人诊断时,不能单凭病人的描述就判断病

    人得了什么病,而是要让他们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来

    判断他们得的究竟是什么病一样。当病人去医院,对医生说自己头痛时,只要医生足够负责任,便不会什么都不问,直接给病人开一些管头

    痛的药,或是止痛药,而是会多询问病人一些问题,确定头痛的频率和

    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的症状等。有时,医生还会建议病人进行脑部

    CT,或是磁共振,以确定脑部是否有病变。

    如果医生不加细诊和检查就给病人开药,后果很可能相当严重。比

    如头痛,虽然看起来是件小事,但若是因为脑部病变而产生的头痛,不

    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极可能错过最佳时间,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病人

    死亡。再比如说胃痛,如果是因为溃疡而导致的胃痛,却一味服用止痛

    药的话,不但无法真正治愈,严重时还会导致胃穿孔和胃出血。从这一

    方面看,咨询师与医生的工作性质极其类似。咨询师若是只看表面原

    因,可能就会导致客户公司出现损失甚至破产。

    如何发现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麦肯锡建议咨询师们,在暂时无

    法清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时,可以建立可行性的假设,通过证实或证伪

    这个假设来进行具体分析,好的假设可以起到指示灯的作用,为咨询师

    们节省大量的时间。

    麦肯锡公司成立数十年,早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对

    许多行业的特征及其常见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案例和经验都

    是咨询师们可以借鉴的资料。当一位新客户向咨询师说明了自己现在所

    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公司的情况后,咨询师就可以根据成功案例

    的模式,以客户的问题和资料为基础,进行一个初始假设,然后将自己

    的假设与团队中其他成员进行讨论,找到可能的答案。

    对于初次接触到的问题,人们总是难以一下子就准确地找到突破

    口,而是需要进行详细的前期准备。麦肯锡建议,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因为学习是了解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客户所提出的问题属于一个咨询师未曾接触过,并且公司也不曾处理过的新领域,那么咨询师的任务

    就比较重了。首先,他需要大量阅读近年来的新闻和年度报告,先对这

    一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最后才能进行

    假设。

    在进行假设时,麦肯锡提醒我们,一定要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假

    设,如果一个假设看似合情合理,却并不适用于问题本身,那么这个假

    设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不会起到任何有效作用,只会浪费时间和

    人力。假设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

    力。如果想用假设去锻炼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锻炼,而不要用在具体的问题处理上。

    与现实不匹配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生活中任何方面,所以问题的产生

    也是随时随地的。麦肯锡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发现,很多时候,在同一

    个环境中,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与人有关,所

    以在分析问题时,不能以环境为参考标准,而是要以人的特点为参考标

    准。

    身处同样职位的两名职员,因为各自的资质不同,在工作中的表现

    也不同。或许其中一位职员在工作技能方面十分优秀,却不擅长人际交

    往,做任何事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另一位职员虽然工

    作技能不如其他同事,却很容易与其他同事相处融洽,得到同事们的支

    持。对于这两位职员来说,他们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问题,虽然问题的

    表现内容可能相同,但是问题的本质却是相反的。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在对方眼中,恰好是最不成问题的事情。这就说明,环境并不是决定问

    题本质的绝对因素。

    对于工作技能出色,却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来说,他可能意识得到管理者不愿意重用他的原因是他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却意识不到其他

    同事不支持他的根本原因。用麦肯锡思维进行分析后,他才发现问题出

    在自己与人交谈时用词不当,语气不佳,并且平时对其他人的态度过于

    清高,以至于其他的同事不愿与他共事。

    对于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技能却不如他人的人来说,他可能会认为

    管理者不愿意重用他的原因是对他有偏见,却意识不到自己能力不足以

    担任负责人的事实。用麦肯锡思维进行分析后,他才发现自己每次的任

    务能够顺利完成只是因为有同事肯帮他,但凭他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完

    成任务的。

    在麦肯锡看来,只要这两位职员能够意识到各自问题的本质,在本

    质上进行改善,他们目前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前者只

    要多改变自己对人的态度,放下自己的高傲,以诚心待人,多关心一下

    身边的同事,同事们对他的印象就会改善。后者只要多充实自己的头

    脑,锻炼自己的工作技能,不要将心思都放在人际关系上,个人的工作

    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由此可见,问题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可以被解

    决的。

    虽然环境不是决定问题本质的绝对因素,但麦肯锡提醒我们,环境

    和时间等外在因素也会对问题的本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一名大四

    的学生来说,如何取得好成绩,考入心仪学校的研究生是一个大问题,若是他成功考取了研究生,那么他会因问题得以解决而不再受到困扰;

    但若是他考试失败,之后放弃了考研而直接工作,那么他同样不会再受

    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原因却是所处的环境变了。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生活中,人们总是劝身边的人适应环境,但对

    于一位有着社交障碍的人来说,他即使十分努力,却也很难适应身边的环境,若是让他勉强自己像其他人一样,与人交际应酬,这种不匹配不

    但他本人会感到痛苦,效果也不会很好。但若是他选择了一份不需要与

    外界过多接触便可以维持生活的工作,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顺利生

    活下去,那么不匹配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由此可见,虽然问题的本质是与现实不匹配,但这种不匹配是可以

    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去匹配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去匹配

    人。问题不会永远是问题,与现实的不匹配也不一定会一直保持下去。

    关键是看我们是否能够发现这种不匹配的本质,以及是否能够根据不同

    的本质对症下药,将这些不匹配一一解决。2. 识别问题的类型是我们掌握问题的关键

    我们已经知道,问题的本质在于与现实的不匹配。麦肯锡经过总

    结,认为问题与现实的不匹配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方式。

    其一为恢复原状型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事情的某些环节发

    生了问题,进而导致整件事情都发生了问题。麦肯锡指出,此类问题的

    解决方法为,只要将有问题的环节恢复原状,那么整个问题就都能得以

    解决。这就好比一位病人因得了肺炎而发热,一旦肺部的炎症消了,热

    也就会随着退了。

    在企业中,决策上的问题一般产生于经营者的判断失误,但若是运

    营过程中的问题,则一般产生于某一个或几个部门,比如采购部下错了

    订单,导致企业购入了一批完全无用的物资,白白损失大量资金;财务

    部算错了账,导致企业在进行报销时多报了钱款;又或是后勤部门没有

    及时对库存进行清点,导致企业在急需大量提用某些备品时,库存无法

    满足企业需求。

    麦肯锡提出,对于恢复原状型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掌握状

    况”,对发生的状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上文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中,“企业购入了一批完全无用的物资”,“报销时多报了钱款”和“库存

    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都是状况。明确状况后,要进行应急处理,防止状

    况恶化,比如暂停犯错员工的工作,令其先冷静下来,避免因为急于补

    救思考不清而继续犯错。

    之后,我们需要对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当知道其原因

    为“采购部下错了订单”,“财务部算错了账”和“后勤部门没有及时对库存进行清点”后,我们应采取应对措施,将购错的物资退货,将多报的

    钱款追回和命后勤立刻补齐需要的备品,使状况复原。最后,我们还需

    要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以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其二为预防隐患型问题。这种问题虽然暂时没有大碍,可若是放任

    不管,将来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麦肯锡指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在事态还没有严重时将隐患解除,以避免隐患越来越严重,最后引

    发不可挽回的灾难。比如在烧制一批陶瓷花瓶之前,发现这一批花瓶中

    有一部分上面有裂缝,那么这些有裂缝的花瓶就不应该马上进行烧制,而是应该返工进行修补,否则即使烧制完成,也只会成为次品,不但影

    响销售,还浪费成本。

    在企业中,隐患可藏于各处。大到企业决策中的风险隐患,小到企

    业大楼中的安全隐患。隐患之所以被称为隐患,说明它们的存在常常很

    隐蔽,难以被人们发现,这就要求各方面的负责人提高警惕,时刻留意

    企业的丝毫异常,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麦肯锡指出,想要解决隐患型问题,其核心在于“诱因分析”和“预

    防策略”。虽然在解决第一种类型的问题时,我们也会涉及“预防”,但

    前者的预防是在问题发生后,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发生;后者的预防则

    是在问题发生前,预测该问题会出现并提前进行预防。

    具体分析前,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情况假设出一个可能出现的问

    题,这个问题可能是人力、物力或财力上的损失,也可能是事情发展的

    一种不良状态。之后,我们需要对可能引发这些问题的条件即诱因进行

    分析。分析清楚后,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此外,我们还要多

    考虑一步,如果预防策略失败,问题真的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例如策划部门主管发现一名员工经常在开过方案讨论会后躲进楼梯

    间打电话,神情闪烁。按照麦肯锡的逻辑思维,假设这位员工是在与企

    业的竞争对手通话,那么他就极有可能是在向竞争对手泄露企业内部方

    案。企业在任何方面的方案计划都属于商业机密,一旦被人外泄,就很

    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若真的如此,主管就需要对该员工多加留

    意,关注他工作时的态度,平时是否有其他反常行为,必要时可以予以

    试探。一旦发现此人确实有此意,必须严惩不贷,不给他留任何机会。

    其三为追求理想型问题。这种问题表现为期望与现实之间有落差,换种角度去看,其实算不上问题,因为即使对它放任不管,也不会产生

    不良状态。比如一家企业预计年利润为10亿元,而实际的年利润为8亿

    元。虽然企业产生了很高的利润,但是由于利润没有达到预期值,产生

    了落差,因此仍然算得上是一个问题。

    麦肯锡指出,想要解决此类型问题,其核心在于“选定理想”和“实

    施策略”。无论个人或是企业,在追求理想之前,要先确定自己的强项

    和弱项各在哪里,切记不能盲目把别人的成就定为自己的目标。只有正

    视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才能为自己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目标,并且朝着

    这个目标,努力实现预期值。

    企业中追求理想而产生的问题十分常见。理想与现实之间本就存在

    差距,何况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阻碍,影响企业原本的计划,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当企

    业中出现这种追求理想型问题时,麦肯锡建议,身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

    理者,必须端正态度,意识到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盲目责

    备基层员工。企业的态度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弄清根本原因,不承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盲目要求员工必须实现预期目标是行

    不通的。麦肯锡为每一类型的问题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但同时也

    希望人们可以意识到,在许多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属于一个类

    型,而是综合了两个甚至三个类型的问题。以上面提到的因肺炎而发热

    的病人为例,虽然消除肺部炎症便可以退热,但是病人经过一场大病

    后,身体素质会有所下降,为了避免肺病复发,他会向医生询问一些预

    防肺病的方法,于是问题便从恢复原状型问题转为预防隐患型问题。如

    果病人再向医生询问一些关于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那么问题又从预防

    隐患型问题转为了追求理想型问题。

    一家生产手机的企业在年初制订了一个计划,到年底时,年销售总

    额一定要比上一年翻一倍。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企划部的人员策划了多

    项宣传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销售部的人员也拜访了许多

    客户,努力进行销售,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这家企业的手机开始出

    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家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很大,虽然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厂里的工人

    有限,设备也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产量。于是工厂负责人决定,将一些简单零件的生产外包给一些小工厂,再从小工厂将零件取回,由

    自己的工人进行加工。然而就在新一期抢购活动推出后不久,其中一家

    外包的小工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工人纷纷离开,延误了工期。本该月

    底完成的零件生产也没有完成,严重影响了整体生产进度。参加了此次

    抢购活动的顾客因为付过订金后迟迟拿不到手机,纷纷表示不满,一些

    顾客已提出退款要求。

    在这一案例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外包工厂倒闭,失去生产力,影响整体生产进度。(2)如果顾客们的不满得不到解决,可能影响企业声誉,也会影

    响之后的各种促销活动。

    (3)手机的销量受到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按照麦肯锡的逻辑思维,这三个问题分别属于三种类型。第一个问

    题属于恢复原状型问题,生产进度的延迟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合作工厂来

    解决。第二个问题属于预防隐患型问题,作为销售和公关部门,需要想

    出有效的安抚顾客的办法。第三个问题属于追求理想型问题,想要达到

    预期目标,眼前的计划已不够,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

    在识别问题类型时,我们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到一些外在干

    扰的影响,并被这些干扰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麦肯锡提醒我

    们,在识别问题类型时,我们必须全神贯注,摒弃头脑中的杂念,将注

    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问题上。这样才能识别出问题的真正类型,找到有效

    的处理方法。3. 掌握问题必须重视各个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在哲学范畴中,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

    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这种关系

    被称为普遍联系。世上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所以每一件事

    情的发生既可能缘于另一件事情的发生,也可以引发其他事情的发生。

    问题的存在也不是单独的,很多时候,我们眼中所注意到的问题背

    后,还隐藏着更多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去看问题,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统一的整体,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结构。问题也属于世界中的事物,所以问题也有其内在结构,不同的问题之间会根据其不同的内在结构而

    产生不同的联系。

    世界上的联系可分为五种: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

    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以及本质联系与非

    本质联系。运用麦肯锡思维将问题之间的关系分类:从横向看,问题之

    间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主要联系与

    次要联系;从纵向看,问题之间可以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为问

    题的内部也是问题的本质,所以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也等于是本质联系

    与非本质联系。

    麦肯锡提醒我们,由于问题既有表面的又有本质的,因此在对表面

    性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注意,我们看到的两个问题很可能不是真正的问

    题,彼此之间的关联也不见得准确,这就是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区

    别。

    一对情侣因为看什么电影发生了争执,最后吵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因为想看的电影不同而争执,但极有可能在此之前,他们之

    间就有一些矛盾,看电影只是一个导火索,并不是真正的炸药。如果真

    是因为之前有矛盾,那么这场争吵就不会因为其中一人退让,去看另一

    人喜欢的电影而解决。电影与吵架之间就是间接联系。

    如果两人只是单纯因为电影而争执,那么不需要别人劝说,他们最

    后也会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自动平息争吵,并且开开心心地去看电影。

    这种情况下,电影与吵架就是直接联系。

    一天晚上,玛莎一边走路一边喝汽水,快到家时,她喝光了汽水,随手把汽水罐扔在了路边。第二天早上,玛莎出门时,因为走得急,没

    有留神脚下,一不小心踩在昨天自己扔的汽水罐上,摔倒并崴了脚。在

    这个故事中,玛莎踩到汽水罐是她摔倒的直接原因,而玛莎乱扔汽水罐

    是她摔倒的间接原因。那么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问题联系呢?

    按照麦肯锡的思维去分析,玛莎乱扔汽水罐是她踩到汽水罐的原

    因,但这一原因却具有偶然性,如果她第二天走路时留意脚下,就不会

    踩到汽水罐,所以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偶然联系。另外,玛莎摔倒和崴

    脚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她有可能只是摔倒却没有崴到脚,所以这两

    个问题之间也是偶然联系。但是踩到汽水罐摔倒这件事却是必然的,所

    以这两个问题之间是必然联系。从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的角度去分析上

    面的事情,就摔倒这件事而言,走得太急,没有留意脚下是主要联系,其他的都是次要联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指的是两个问

    题从本质上发生联系,比如财务部的莉莉和人力资源部的杰瑞因为共同

    挪用公款受到了处分,从表面上看,两个人分属不同部门,挪用公款一

    事不应与杰瑞有关。然而主管在调查时发现,莉莉和杰瑞其实是一对情侣,两人准备结婚,但是没有钱付房子的首付,于是想出了暂时挪用公

    款,之后再趁人不注意的时候补回去的办法,所以他们二人犯下的错误

    之间有着本质联系。如果他们二人没有特别的关系,并且是分别为了自

    己的目的挪用了公款,那么他们二人所犯下的错误之间就是非本质联

    系。

    当许多问题同时存在时,麦肯锡建议人们一定要重视各种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有些问题之间存在相关性,有些问题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对

    于存在相关性的那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策略,去解决。对于不存在相关性的那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它们分门别类,这

    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一家印刷厂的厂长一直抱怨自己厂子里的生产速度太慢,效率太

    低,并多次开会,命令工人们加快速度,提高效率。然而无论经理如何

    催促,生产速度仍然没有提上来。厂长感到很气愤也很无奈,于是强迫

    工人和职员们加班赶工,结果仍然不理想。厂长没有办法,只好请了一

    位曾接受过麦肯锡指导过的朋友帮他想办法。

    厂长的朋友依照麦肯锡的方式对工厂内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

    工厂中存在许多问题,而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厂内各部门的设备过于老化。电脑配置过低,运行速度过

    慢,导致软件运行不畅。正常情况下一分钟可以导出的打印文件,在这

    些电脑上需要多花费一倍的时间才能成功导出。同时,低配置的电脑令

    职员们在制图、排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等待,制作过程的时间自然增

    加。此外,负责印刷的机器中,有几台也因为过于老旧,时常出现问

    题。每次出现问题,工人们都需要走正常流程,申请维修,等待批复,等待维修,维修后调试。从机器发生故障到可以继续使用需要至少一天的时间。每当有机器发生故障时,生产效率都会大大下降。

    职员们在制图时,因为电脑反应速度慢,每制一幅图都要夹杂一些

    等待时间。起初,职员们还会因担心工作无法完成感到着急,但渐渐

    地,他们也就养成了习惯,在等待电脑处理文件的时间里闲聊,或是做

    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即使等待时间已过,电脑已经完成了

    处理,他们也会因为正在闲聊得开心而不能立刻意识到,这样无形之中

    也浪费了许多时间。

    (2)工人和职员们的工资过低。工厂中的大多数的工人都是已在

    这里工作五六年的老员工,在这五六年中,物价一直在上涨,而他们的

    工资却只涨过一次,而且涨幅非常小。至于年终奖,则只发过三次,而

    且每次只有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薪资待遇使工人们失去了工作热

    情,认为既然干多干少拿到的钱都一样,不如少干点。工资过低也导致

    了职员的流动性大,年轻的职员在工作一年后,发现在这里不但个人发

    展空间很小,工资待遇的提升空间也很小,便辞职了。年纪稍长一点的

    职员求的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当工作多年,薪资待遇却满足不了生

    活需求时,他们也开始考虑换一份工作,工作热情度下降。

    员工流动性大,对于印刷厂而言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新员工入

    职之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新员工在培训期间无

    法为印刷厂创造效益,同时老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带新员工,工作效率

    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工人和职员的工作效率下降有两个共同原因,一是设备

    的老化,二是薪资待遇过低。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无论负责印刷

    的工人还是负责排版制作的职员,工作效率都会有所提升。厂长的朋友

    依照麦肯锡的原则给厂长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给职员们的电脑进行升级,提升电脑配置,加快电脑运行速度,同时更换厂内过老过旧、时

    常出现问题的设备。其次,适当提高工人和职员们的薪资待遇,保证年

    终奖的发放,以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

    厂长接受了朋友的建议,淘汰了厂内所有运行不良的电脑和设备,提升了工人和职员们的待遇,并制定了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虽然这一

    次改革花费了大量资金,但由于设备运行速度加快,而且员工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印刷厂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利润也增长了许多。

    在上述案例中,印刷厂的生产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有关联,也

    与印刷厂的硬件有关联,不同职位员工之间的工作效率也有关联。厂长

    的朋友正是运用麦肯锡的思维发现了这些关系,最后才找到了最简便的

    方法,一举多得,做最少的工,却解决最多的问题。4. 2080原则作为划分问题的解决顺序的有效手段

    2080原则,也叫8020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等。这一法则

    的提出者是当今世上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然而这一法则

    的基础,则是社会系统的代表人物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针对意大利20%的

    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推论出来的。其主要内容为:80%的价值

    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

    根据2080原则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不平衡关

    系。2080原则可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比如在社会中,20%的人口

    拥有80%的财富;在企业管理中,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在销

    售管理中,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等。这些原则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并令人们意识到,在处理问题

    时,只要将关键的20%处理妥当,那么剩下的80%也就可以随之得到解

    决,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去解决最多的问题。所以,人们也

    将其称为“省力法则”。

    麦肯锡认为,2080原则对于企业的运营和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它既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也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应用于

    营销学。对于个人而言,这一原则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更好的人生规划。

    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件事情为例。每个人在进行未来规划时,往往

    会列出许多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要如何去做。然而在这些需要达成的目

    标中,有20%是真正适合自己去做,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其余的80%只

    是由于各种外在影响才想要做的。根据2080原则,与其费力试图在那

    80%自己不擅长的,并且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中取得成就,不如将精力集

    中在自己擅长的,适合自己的20%上。这样更容易取得成功。现在的年轻人自小注意特长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很多人都拥有

    不止一项的特长,既能文,又能武,既会实干,又有口才。在过去,人

    们总是说技多不压身,然而,现如今,越是多才多艺的人越难以给自己

    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他们擅长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当他们面临选

    择时,就会产生犹豫和两难,分不清自己究竟应该朝着哪一方面发展。

    麦肯锡建议,如今的年轻人在进行未来规划时,可以先将自己的优

    势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选出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最容易做好的。

    如果一个人对数字有着惊人的敏感度,从小擅长记数和运算,那么最适

    合他的道路就应当是与数字有关的。即使他平日也喜欢唱歌跳舞,但若

    是他从事演唱事业,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比他做一名精算师或经济学家

    要多得多。

    还有一些时候,人们虽然做好了对未来的规划,从事了自己最擅

    长、最适合的工作,然而因为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琐碎的事情

    更多,在工作时,人们也会常常忙得晕头转向,陷入混乱之中。对于这

    样的情况,麦肯锡给出的建议同样是,运用2080原则对自己的工作内

    容进行判断,当事情多得无法全部处理完善时,优先选择那些做起来效

    率更高,更容易取得显著成效的事,暂时放下那些效率不高,也不容易

    取得显著成效的事。

    一位部门经理工作多年,一直非常尽职尽责,凡事都要亲自过问,即使已经安排给下属,他也不会因此放松,而是时时查看下属的工作进

    度和成效。所以他每天都非常忙碌,虽然每天都加班,还是时常担心手

    中的工作会做不完。在他的妻子住院待产期间,总经理十分体谅他,允

    许他每天多抽出一些时间去医院陪伴妻子,同时将他的部分工作分给了

    其他人。然而他手中有一个项目,从开始就一直是他负责跟进和接洽,无法转给他人,所以他每天仍有许多工作要处理。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工作时间减少了,但是这位部门经理却惊奇地

    发现,他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许多。终于,他意识到是因为这段时

    间里,除了照顾妻子外,他将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项目的跟进上,没有

    再去干涉下属如何处理一些日常琐事,也没有将精力放在其他的地方。

    正是因为那些分散他精力却又不重要的80%不在了,他才能够更投入在

    那重要的20%中,将这20%做得更好。

    在麦肯锡眼中,掌控最重要的少数因素是掌控全局的关键。麦肯锡

    将这一原理视为制胜的法宝,传授给许多向他们进行咨询的人,使那些

    人受益匪浅。同时,在麦肯锡的内部,所有人也都谨遵这一原理,尽管

    他们的工作非常多,有时多到即使多花两倍的时间也同样忙不完,但是

    一旦他们发现加班时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即使继续加班也不可能完成

    眼前的工作时,他们就会选择回家休息。因为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与

    其花费大量时间在没有效率的工作上,还不如回家休息,养精蓄锐,第

    二天再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对于企业来说,2080原则的应用可表现的作用就更加广泛。首

    先,既然已知重要的利润来自于少数的重要优势,那么作为企业经营

    者,就需要首先了解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时代的发展让每个行业领域都

    充斥着无数的竞争对手,各种各样的新企业层出不穷,有些以创新为竞

    争力,有些以创业资金为竞争力,有些以人脉为竞争力。麦肯锡指出,想要在他们中间站稳脚跟,并创出名声,弄清自己的企业在哪些方面有

    优势非常重要。

    每当有顾客向麦肯锡咨询如何提高企业效益时,麦肯锡的咨询师都

    会反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哪里。如果他们连这个

    问题都回答不上来,那么麦肯锡的咨询师是不会直接给他们建议的。按照2080原则,令企业亏损最大的必然也是那20%的重要亏损项

    目。当弄清楚自己的企业主要盈利点在哪里,主要亏损点在哪里后,企

    业才可以根据这些结果,制定出有利于自己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专属策

    略。对于那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始终不见成效,反而使

    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的项目,企业应适当停止项目的运行。对于支出严重

    超出收入的部门,可以适当精简人员,留下精英,减少平庸之人。

    一家餐厅一直以“平等对待所有客户”为宗旨,无论对待高消费的

    VIP顾客,还是对待只点几样家常小菜的普通顾客,态度都是同样热

    情,菜品质量也是同样好。然而经营了一段时间后,经理发现虽然每天

    都有很多人光顾,但营业额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出现赤字的倾向。经

    理请教了麦肯锡的咨询人员后,回到店中,仔细审核了餐厅的日常开

    销,终于发现了问题。

    餐厅为了始终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所有食材选取的都是最好的,并

    且十分注重日常店里环境的维护,以至于在这些方面支出了大笔开销。

    然而虽然每天都有许多顾客光临,但真正能够为餐厅带来高利润的却是

    只占总人数20%的VIP顾客,其他80%的普通顾客在餐厅里的消费只能

    勉强平衡成本的支出。同时,由于普通顾客用餐时间过久,导致一些

    VIP顾客来店用餐时找不到位置,只好离开,也降低了餐厅的利润。

    意识到上述问题后,餐厅的经理决定改变经营策略,增设VIP用餐

    区域,减少普通顾客的用餐区域,并修改了菜单,减少部分菜品,将普

    通顾客可点的菜肴变成每日供应不同的菜品,这样便不用每天都大量准

    备所有食材。经营策略改变后,VIP顾客来店中用餐的次数增加,并介

    绍了许多朋友来此用餐,高雅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这些顾客流连忘

    返,于是VIP顾客的数量也增加了,餐厅的营业额也随之提高了。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原始社会那般,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市场

    的多样化使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使人

    们长久以来的努力付诸流水。当目标客户已经从市场中渐渐消失时,如

    果坚持守旧,不肯改变经营模式,改变目标客户的定位,那么即使再努

    力,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当意识到主要盈利的模式和能够创造最大

    利润的客户群体时,就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多下功夫,而不是将时间

    和精力浪费在不能创造利润的方面。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有序地解决

    问题。第四章 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结果

    在运用逻辑思维对事情进行思考和判断时,由于不同的人具有

    不同的逻辑思维,因此对事情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决定

    的方式也不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严谨的过程,有些时候,在各种各样的逻辑思维中,一定有一些是正确的,有一

    些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逻辑思维时,要先确定自己的逻

    辑思维是否正确。若是逻辑思维不正确,那么所得到的结论也必然

    不正确。1. 判断逻辑思维的正确性是引导正确结果的前提

    麦肯锡认为,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是引导出正确结果的必然条件。

    这就像病人只有做对了检查才能确诊病症,才能接受正确的治疗,最后

    得到康复一样。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理性接受度是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

    否的衡量尺度,那么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便是如何让自己具有理性接

    受度,进而以此去判断逻辑思维的正确性。

    理性接受度,顾名思义,是与人的理性有关。麦肯锡认为,对于一

    名理性思维较强的人来说,理性接受度较强,接受事实真相,进行正确

    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也就较强。所以,想要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先

    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也就是

    说,它与逻辑推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性思维越强,逻辑推理能力

    越强,逻辑推理能力越强,理性思维也就越强。理性思维强的人在遇到

    事情时,脑中的思路清晰,能够根据强有力的依据对事情本身进行观

    察、比较和分析,而后综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并用抽象的语言

    将这一结论概括出来。

    有一些人认为理性思维就是面对问题时,能够以冷静的思维去思考

    问题。这一观点也是不全面的。麦肯锡指出,虽然理性思维需要具有冷

    静的思考能力,但若是对原则了解得不够完全,或是在理解上出现了偏

    差,即使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也只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

    的。由于此时所遵循的逻辑是错误的,因此这样的思维并不能被称为理

    性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与遗传有关,比如一对父母都拥有极强的理性思维

    能力,那么他们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拥有极强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若是父

    母之中有一人患有遗传性的脑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那么他们的孩子也

    有很大的概率会因患上脑神经系统疾病而无法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

    是麦肯锡指出,虽然遗传会影响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却不能直接决定

    一个人是否拥有强大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不是天生的,具有理性思维

    能力的人需要接受后天的培养和培训,才能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学习自然科学是养成理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

    中,有些人只学会了一些科学理论,并且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就认为

    自己具有了理性思维能力,将科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认为那

    就是真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只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却没有深

    入了解和体会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所以,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只有深入

    了解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产生帮助。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麦肯锡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让自己拥有

    清晰的逻辑,其次要学会清晰地表达,最后要避开思维陷阱。

    逻辑清晰很好理解,指的就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晰,前提和结论之间

    有着明确的逻辑关系。比如:我们都是人类,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所

    以我们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在这一论证中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都是

    人类”,二是“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有一个结论,是“我们的寿命是有

    限的”。这两个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所以这个判断逻

    辑清晰。

    按照麦肯锡的思维,要想让自己拥有清晰的逻辑,最好的办法是多

    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以上面的论证为例,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论证时,我们心里应该最先想到,论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当确定了论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为“我们的寿命是有限的”之后,再去研究他为什么要

    这么说。这时我们会发现论述者给出的理由为“我们都是人类”和“人类

    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是不是人类呢?是的。那么人类的寿命是不是

    有限的呢?也是的。这两个理由都为真,并且其中有着密切的逻辑关

    系,所以这个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

    麦肯锡在经验中发现,逻辑不清晰的情况则有很多种,也许是表述

    者并不清楚自己要表达的重点在哪里,也许是表述者找不到正确的可以

    提供支持的理由,于是导致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等。

    再举一个例子,生活中经常有人提出“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我们

    不应该吃狗肉”这一论证。在这一论证中,“不应该吃狗肉”是结论,“狗

    是人类的朋友”是前提。那么,狗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呢?也许对于大多

    数人来说,狗确实是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可以陪伴人类,帮助人类做

    很多事。但对于被狗咬伤过,或者一直怕狗的人来说,狗就算不上是他

    们的朋友,在这些人心中,这一前提不成立,结论也自然不成立。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这一

    结论只在部分人心中是正确的,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却不是。

    有了清晰的逻辑,还要学会清晰地表达。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表

    达方式,最先想到的是用嘴去说,即语言上的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语言

    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并且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看到对方的

    反应。所以生活中,人们都更喜欢用嘴去说,偶尔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

    来强调自己的态度和情绪。

    我们知道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语言的表达能力可

    以反映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对于有些人来

    说,语言的表达是有些困难的,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清晰、有条理地写在纸上,却很难将这些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麦肯锡的咨询人员在工

    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顾客,他们具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写出的材料

    让人一目了然,却不善于语言表达,说话十分缺乏逻辑性,每次与他们

    进行语言上的沟通,都很难快速提炼出他们话里的主要意思。即人们所

    说的“茶壶煮饺子,有话倒不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锻炼的不

    是逻辑思维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毕竟在生活中,文字的表达不适

    用于所有场合,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运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

    还有一些人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在表达

    观点时,却总喜欢用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的时候,他们

    用的词只有他们自己才懂,所以即使他们的逻辑清晰,表达起来丝毫不

    费力,听他们讲话的人同样无法明白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比如有人

    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但如果他引用的都是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么普

    通的听众必然会听不懂,自然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对于这些人,麦肯

    锡的建议是,尽量将表达中的词汇换成通用词汇,同时使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去表达观点。

    掌握了基本能力后,最需要注意的是避开思维陷阱。思维陷阱主要

    是指那些听起来十分有道理,极容易让人接受,却禁不住严格推敲的论

    证。比如减肥广告中经常会提出“人之所以会发胖,是因为人体内储存

    的油过多,只要将这些油排出,人就可以瘦下来”,从表面上来看,这

    条论证似乎没有任何毛病,然而仔细研究其前提,肥胖难道只是因为体

    内的油太多吗?当然不是。从医学角度上来讲,肥胖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是生理性的,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遗传性的。所以很明显,广告中的论证只是一个思维陷阱,一旦顾客陷入了这个陷阱,就会相信

    他们的产品一定能让自己瘦下来,并且大量购买他们的产品。

    在如何识别思维陷阱上,麦肯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及是否有办法证明这一论证是伪证。一个论证的可证伪

    性越强,那么它的可靠性就越强。以上述的减肥广告为例,如果厂家不

    能证明使人发胖的原因只有体内储存的油过多,那么也就无法证明接下

    来的推论是正确的,更无法证明他们的产品能够通过排油而让人瘦下

    来。

    当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的理性接受度也就得到了

    提升,如此一来,判断逻辑思维正确性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判断结果

    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升。2. 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才能有正面影响

    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用于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让事情向

    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用

    于学习更多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学识等方面。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知

    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逻辑思维,然而麦肯锡的咨询师们在与客户接触时,却发现许多客户经常因各种内在原则或外在影响,无法运用正确的逻辑

    思维去思考问题。

    一位职员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大错误,被主管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并扣了半个月的工资。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这样的处罚是很合理的,然

    而这位职员很不服气,与主管争辩不过后,便列举了主管平日里的一些

    言行,说主管对职员一向苛刻,自己开着好车上下班,却从不体谅其他

    职员挤公交和地铁的辛苦,职员哪怕迟到一分钟都要被他训斥半天;又

    说主管与公司高层领导有亲戚关系,仗着这样的身份,从不把职员们放

    在眼里,对职员们趾高气扬。其他同事听这位职员这么说,都觉得似乎

    真是那么一回事,于是纷纷对这位职员表示同情,认为是主管刻意责

    难,并忽略了这位职员犯下错误的严重事实。

    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一个人被指责犯了错,应该反思自己所做的

    事情是否有错,若是对方误解,则应举出实例,证明自己没有犯错。然

    而这位职员明知自己在事实中不占优势,便用了对人不对事的方法,先

    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主管的特殊身份上,再强调自己是弱势群体,以

    此博得公众同情。虽然他的这种做法让他暂时占了优势,但事实上,他

    已违反了逻辑思维中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判,他已

    经输了。由于该职员没有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去为自己辩解,而是采用了扰

    乱视听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因此即使他暂时博得了其他职员的同情,却

    也不能使他真正避免处罚。此外,他的这种方式还会降低他本人的专业

    性,给上级留下一个逻辑思维不够严密,不可以担当大任的印象。

    误用传统也是常见的一种没有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表现。麦肯锡接

    待的客户中,曾有一些客户一边发愁于企业无法进步,一边仍抱着旧的

    传统或已无盈利可能的产业不放,认为这是上一辈多年的心血,不能将

    其毁在自己手中。这样的客户多是家庭企业的继承者,他们不愿意违背

    祖先们留下的规矩,舍不得放下祖先的基业,虽然有一些规矩和产业已

    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可他们仍然希望将这些规矩和产业继续保持下

    去,并且发扬光大。

    在这些客户的逻辑中,自己的祖先们拥有数十年的经验,他们留下

    的规矩一定是正确的,既然祖先曾将这一产业做得很大,发展得很好,就足以说明这一产业具有存在的价值。对于这样的客户来说,即使自己

    在经营中犯了错,也一定不是因为遵守了祖先的规矩而犯的错,若是祖

    先留下的产业在自己的手中没落,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适合它们发

    展的方式。虽然咨询师已经向他们说明了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正是

    旧的东西不符合如今的环境,可他们就是不肯从自己的错误逻辑中走出

    来。

    不可否认,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这并不能说明只

    要是历史悠久的事物,就一定是值得坚持的。传统的事物是否在新时代

    里仍然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其本身价值,而不在于其

    历史是否足够悠久。麦肯锡的建议是,对于仍有价值的传统和产业,我

    们可以保留,但若是没有价值的传统和产业,则应果断丢弃。这样企业

    才能持续发展。作为名企的人力资源主管,每日都会接到堆积如山的求职简历。为

    了在大批应聘者中快速选出最适合企业发展、实力最强的人参加面试,有的主管以工作经验为筛选标准,有的主管以个人介绍为筛选标准,还

    有的主管以学校为筛选标准。假设应聘者写在简历上的内容全部属实,那么在这三种筛选标准中,前两种的可靠性相对高一些,而最后一种的

    可靠性则相对低一些。

    根据麦肯锡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若简历上的内容全部为真,那么

    有过相关工作经验,或者其个人能力非常适合所应聘的职位的人一定能

    够更快地适应这个职位。那么毕业的学校是否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符

    合某一职位的标准呢?麦肯锡给出的答案是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

    与其工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充分且必要的联系,我们只能说,大多数毕业

    于名牌大学的学生专业知识较扎实,工作能力较强,但不能说所有毕业

    于名牌大学的学生专业知识都扎实,并且工作能力都强。

    每一名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任何学校中都有学习认真、专业知识

    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有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不牢的学生,无论名

    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这一情况都普遍存在。即使毕业于某所大学的学

    生中,80%都曾因在公司中有不良纪录被公司开除,那么至少还有20%

    的学生不属于这一类。以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普遍质量作为评判一个人

    是否适合某一职位的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也经常存在。有些人仅仅因为听说过某人的父

    亲年轻时曾经因偷盗而入狱,便认为这个人也会品行不端,处处提防,与其接触时也时常流露出鄙视的神情。这种观点的产生也是因为用了错

    误的逻辑思维。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主要取决于他童年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环境对他的影响。即使一个人的父亲曾有过偷盗行为,但若是在他

    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改正了错误,并且时刻对他进行正确的品德教育,那么他产生偷盗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确

    定他一定不会偷窃,但我们同样没有有力的论据证明他一定会偷窃。

    还有一些时候,人们的错误逻辑体现在逻辑的恶性循环上。麦肯锡

    曾接触过这样一类客户,他们想要扩大企业的规模,并告诉咨询人员,他们有心增添一些新项目,却因为找不到肯给他们投资的人,资金短

    缺,所以无法吸引到好的项目。然而过了不久,他们却说因为找不到好

    的项目,所以无法吸引到肯给他们投资的人。这样的两个理由就形成了

    一种循环。有可能这些客户在讲述后者时,已经忘记了自己先前说过的

    话。这说明他们对自己企业的真正问题并不清楚,所以才会陷入这种类

    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限循环里。

    我们列举了对人不对事的逻辑,误用传统的逻辑,以出身论英雄的

    逻辑,以及恶性循环的逻辑四种错误逻辑的例子,但事实上,除了这四

    种错误的逻辑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的错误逻辑,比如滥用专家意

    见,认为“专家的意见为真理,专家说的都是对的”;民主谬误,认

    为“当许多人都说一件事是对的时,这件事就一定是对的”;以暴易暴,认为“既然有人这样做了,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做”等。

    以麦肯锡的逻辑思维去对社会中的许多问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

    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们用了错误的逻辑思维去看待问题。所以才会有人

    自己吃了亏,便想让别人也吃亏,自己受了骗,便用同样的方式去骗别

    人。当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脑子里不去想如何通过自

    己的努力获得相同的东西,而是想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手中的抢

    过来,若是抢不到,就将其毁掉,因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可以

    得到。

    错误的逻辑思维不但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使社会中出现不良现象,甚至引起混乱或战争。所以,作为社会

    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去思考,去处理身边的种种问

    题,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安定,使我们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并促进

    社会的发展。3. 注意在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中应避免的问

    题,是引导正确结果的补充

    在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时,我们也同样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

    有可能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干扰,也有可能打断我们的分析过程,然而在

    麦肯锡人眼中,这些都不算问题。他们对于所有的任务都抱着同样的态

    度,即一定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很多时候,虽然我们已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件事

    情上,可是我们越是集中注意力,头脑中就越发空白,即使我们可以想

    到一些解决方案,也都只能片面地对事情本身产生影响,并不能真正帮

    助我们解决这一事情。当这一情况发生时,麦肯锡建议我们,不要继续

    钻牛角尖,而要放下手中的事情,放松一下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跳出这

    个圈子,结合整体环境去看这件事。

    或许我们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曹

    冲称象是中国古代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的是少年时的曹冲善于观

    察,思维敏锐。一日,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

    量,可是大象太大,没有办法用秤直接称出。就在所有人都为此事伤脑

    筋时,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先把大象牵到一艘船上,然后在船

    的外侧做下标记,标明水平面的位置,然后把大象牵下船,在船里装其

    他货物,直到船外侧的标记再次与水面持平时停止。曹冲说,此时船中

    货物与大象的重量相同,只要称出货物的重量,就可以得到大象的重

    量。

    运用麦肯锡的思维去看这个故事,其他的人只能想到制造一杆足够

    大的秤,或是将大象杀死,分成几部分去称这些办法,是因为他们将目光都集中在了大象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去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

    间接称得大象的体重。而曹冲之所以能想到不一样的办法,不仅因为他

    聪明,还因为他没有将目光集中在大象的身上。所以他才能跳出固有思

    维的局限,想到其他的新颖的办法。

    不将目光集中在一点的另一种体现是顾全大局,从整体上去考虑问

    题。一位曾在麦肯锡担任过项目经理的人说,这也是他在麦肯锡多年学

    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任何事情既有个性,也有通性,当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时,它具

    有个性,当它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时,它具有通性。当我们将一件

    事看作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会发现逻辑A比较适用;然而当我们将一

    件事看作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我们会发现逻辑B更加适用。当逻辑

    A与逻辑B都是正确的逻辑时,我们应当选择逻辑B。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四个人一起搬运一批家具,其中一个人认

    为,多用些力气,搬的时候走快点,就能尽快把家具搬完,于是每搬一

    件家具时,他都非常用力,并且走得很快。他的这一逻辑是否正确呢?

    若是只有他一人搬东西,这一逻辑没有错,因为工作的时间长短主要取

    决于他一人的工作效率,然而家具的体积都很大,每件家具都需要至少

    两个人合作才能搬动,所以只有他一人加快脚步不但没有用,还会影响

    与同伴之间的合作。

    对于那些工作多到应接不暇,整日忙于应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最

    终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被它们扰得晕头转向的人,麦肯锡人的建

    议是,千万不要被动地被眼前的事牵着鼻子走。要明白,工作是永远做

    不完的,当许多工作同时积压在手中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尽量不要同

    时进行。虽然我们处理任何问题时都需要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然而在处理

    不同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的逻辑也是不同的。当我们同一时间内交

    替运用多个逻辑进行思考时,即使我们运用的每一个逻辑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逻辑会对彼此产生干扰,严重时还会让我们的逻辑思维出现混

    乱,错把不同的逻辑混入同一逻辑中,进而拖慢我们的工作效率。

    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即使有些脑力极强的人可以一心二用或三用,但在他们这样做的同时,他们的精力必然会被分散,用在一件事上的专

    心度也必然会有所降低。如此一来,即便他们的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

    着,但事实上,他们在这几件事上共同花费的时间一定比做完一件再做

    另一件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不过也有例外。麦肯锡人指出,若是同时进

    行的几件事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那么做一件事的同时也等于是在

    间接做另一件事,这样就不会对工作的进度造成不良影响。

    既然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有

    限的脑力去做过多的杂事,最后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不乐观的。如果同时

    进行了几件工作长达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检查它们,发现它们对推动

    整体大局并没有任何帮助,那么这些工作就是无效的,应当暂停。为了

    避免无效工作,麦肯锡建议我们在进行具体操作前,一定要建立一个大

    画面,确定自己最期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目标写在最显眼

    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方向。此外,还要学会对自己的目标进

    行细化和量化,以便更好地看清楚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在麦肯锡这样大规模的企业中,面对大量的工作是每一位咨询师的

    家常便饭,顾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可能轻易就

    将它解决。于是,咨询师们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帮助他们工作的

    法则——MECE法则。MECE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中文

    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ECE法则可以帮助人们排除干扰思维

    的因素,以便人们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运用

    MECE原则,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对问题本身的困惑程度。为了确保工作

    效率,每一位刚入麦肯锡的员工都要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将这一原则牢

    牢地记在脑子里。

    工作中,一旦遇到多个问题同时存在的情况,人们大脑中的第一反

    应多数是慌张。一般来说,工作的压力导致了人们习惯对面前所有的问

    题都尽快地处理,一些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更是将这样的情况推到了顶

    峰。领导在下达命令时,为了让员工尽快完成任务,往往会告诉员工这

    一任务非常紧急。然而当多个“紧急”任务堆积在一起,员工的大脑就会

    超负荷运转,无法判断出究竟哪一个任务更加紧急。

    运用MECE原则,我们可以将必须解决的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部

    列出。在这些组成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些独立存在的部分,并可以通过

    这些部分清楚地区分事情,那么这些独立存在的部分就是我们需要挑出

    的关键点。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些部分是否都与手中正在进行

    的项目有关,并且在需要解决的项目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如果它们

    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它们就可以代表项目中几个特定方面,就是完全穷

    尽的,解决了它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整个项目的问题。

    在麦肯锡人看来,由于人们的思维有限度,想要一次性列举出问题

    中所有的组成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即使我们已经十分用心地去细数,也

    仍有可能出现一些遗漏。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端正态度,尽我们所

    能,将能够想到的都列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找出项目中相互

    独立的关键点,以及完全穷尽的关键点。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为的是引导出正确的结果,然而有些时候,人

    们在引导出正确结果后,习惯性地对结果进行了补充,最后反而导致了

    逻辑思维的混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补充的内容不符合正确的逻

    辑思维,比如在证明了苹果掉落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后,再加上一个

    苹果掉落是因为成熟了的补充,那么听者就会疑惑,苹果掉落究竟是因

    为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还是只是因为成熟了。如果不成熟的苹果不

    会掉落,是否说明苹果只有在成熟的时候才会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

    不适当的补充不但不能加强逻辑论证的可信度,反而会使听者对已

    有的正确的逻辑论证产生怀疑,降低正确逻辑的说服力。所以麦肯锡人

    认为,当一个论证是通过正确的逻辑思维确定的,并且已得出了有力的

    结果时,最好不要轻易在其中加入一些未经证实或不确定原因的补充。

    否则,之前的推理就失去了效果。4. 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中的相关验证方法是

    引导正确结果的有效保证

    麦肯锡建议,如果想要确定一个推论所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我们

    可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常见的验证方法有两种:直接验证和间

    接验证。

    无论哪种验证方法,验证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确定接受验证的对

    象与系统内部有一致性,其次对接受验证的对象进行外部考察,最后对

    接受验证的对象进行动态考察。对结果进行逻辑验证可以减少具体运行

    的风险,也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以及逻辑中的错误。但是需要注

    意一点,无论进行直接验证还是间接验证,想要确保验证的结果有效,必须先要确保验证过程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是正确的,其次要确保过程中

    的相关验证方法是正确的,这样所引导出的结果才会是正确的。

    直接验证很容易理解,就是从论据的真实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间

    接验证稍微复杂一些,即先假设一个反论题为真或为假,然后朝着这个

    方向去进行验证,确定假设反论题的真假后,再推出论题的真假。

    在进行直接验证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论据的真实性。比如在“早上

    的太阳离我们比较近,所以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大”这一论证中,论

    题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比较近”,论据是“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大”。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事实确定论据为真,那么论题是否为真呢?由于人

    观察物体时,视角越大,被观察的物体看起来越大;视角越小,被观察

    的物体看起来越小。而视角的大小与物体和眼睛之间的距离有关,同样

    一件物体,距离人眼越近,视角越大;距离人眼越远,视角越小。根据

    这两个正确逻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早上的太阳离我们比较近”这一前提也是正确的。

    间接验证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归谬法,先假设反论题为

    真,之后引出其中的谬误;另一种是穷举法,先列举出除了需要证明的

    论题外其他可能成立的不同论题,通过对其他论题的一一否定来证明需

    要证明的论题为真,由于这种验证需要列举许多不同的论题,因此花费

    时间更久,过程更复杂。

    之前我们提到,在麦肯锡公司中,咨询师们若是暂时无法清晰认识

    到问题的本质,便会建立一个可行性的假设,之后通过对这一假设进行

    验证,辨别出假设的真伪,从而确定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验证

    过程便属于间接验证。在进行间接验证时可以两点为参考,其一是否能

    验证该假设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知事实进行说明,其二是否能验证

    该假设的内容可对一些还未发生的事实进行预言。当一个假设能够同时

    存在这两种验证时,假设为真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茜拉是一家公司的企划部经理,一天早上,她打开公司的电脑,发

    现自己前一夜做好的方案被人删除了,与此同时,公司的竞争对手却推

    出了一份与她的方案非常相似的方案,并以此在市面上引起了轰动。凭

    着多年的工作经验,茜拉知道一定是公司内部有人将自己的方案卖给了

    竞争对手,并删除了自己的方案,但是这个人会是谁呢?经过调查,茜

    拉锁定了自己的三位下属。

    在进行逻辑验证时,茜拉先采用了穷举法,假设除锁定的三人外,其他人都可能是出卖公司方案的人,并对这些论题一一进行验证。最

    后,事实证明其他人既没有动机,又没有时机,不可能是出卖公司方案

    的人,于是,她再一次将怀疑的重点落在自己锁定的三人身上。随后,茜拉采用了归谬法,假设每一个怀疑对象都不是出卖方案的

    人,最后,她在其中一人身上发现了许多疑点,这些疑点都显示她所假

    设的“此人不是出卖公司方案的人”这一反论题不可能为真。

    按照正确的逻辑,既然此人平日在公司行事低调,不喜欢接近上

    级,也不喜欢与其他同事讨论公司的事,如果他不是出卖公司方案的

    人,那么他在事发后就不会有反常的举动。然而事实上,他在事发后一

    反常态,不但开始留意茜拉的言行,还不时向其他同事询问此事的发展

    情况。

    此外,此人的个人资料显示,他与竞争对手公司企划部的经理既不

    是同学,也没有亲属关系,而且双方在工作上也不曾有过任何接触。按

    照正常的逻辑,他应当没有理由与对方有密切的往来。然而事发前,有

    人曾看见他与对方同时出现在一家餐厅,并且坐在一张桌前吃饭,两人

    一边吃,一边交谈着什么。当时餐厅中还有空位,如果他们二人只是偶

    然遇到,凭他们的关系,完全可以各坐一张桌子,而不是同桌吃饭。

    因为发现了许多谬误,茜拉对此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最后终于有

    了切实的证据,证明此人正是将公司的方案卖给竞争对手并删除了茜拉

    电脑里的资料的人。

    麦肯锡提醒我们,对假设进行验证时,必须遵循正确的逻辑思维过

    程,以上述事件为例,茜拉在验证假设时,若是没有遵循正确的逻辑思

    维,而是单凭此人平日里在公司的表现便断定此人没有嫌疑,那么她就

    不可能发现之后的谬误。

    正确的逻辑思维验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真正的嫌疑人,也可以

    帮人洗清嫌疑。一次,某公司的市场部主管在开会前发现自己漏掉了一份文件,便打电话通知部门里一名新职员将文件打印好给他送去。新职

    员见打印机停止工作后,没有核对打印出的文件是否完整,就将文件送

    给了主管。主管在接到文件后,发现文件最后几页缺失,并且缺失的部

    分中有不得外泄的重要信息,认为新职员在送文件的过程中将这几页遗

    失了,于是大怒,命该职员必须将遗失的部分找回来。

    新职员一路找回到办公室,都没有发现遗失的几页,心急如焚。正

    在此时,市场部的一位老职员听说了此事,略作思考,便解决了问题。

    老职员运用的逻辑是:如果那几页文件真的遗落在了送文件的路上,必

    然是路上发生了什么,比如新职员弄散了文件,或者有人从新职员手中

    拿走了那几页。然而这些假设的可能性都为零,那么文件一定不是在路

    上遗失的,而是出办公室前就没在新职员的手中。

    按照这样的逻辑,老职员来到打印机前查看,发现打印机的液晶屏

    上出现了卡纸的提示。老职员对打印机做了些处理,抽出了卡住的纸

    页,发现上面正是缺失文件中的一张。打印机恢复运作后,其他几张遗

    失的文件也打出来了。

    上述的几个例子都说明了逻辑思维是正确的,且验证方法是正确

    的,所引导出的结果才会是正确的。若是在上述这些案例中,逻辑思维

    正确,但是验证的方法有误,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麦肯锡在经验中

    发现,验证方法的错误有可能使验证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多耗费许多

    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使验证出的结果出现误差,影响事情的整体发展

    和运行。

    以归谬法和穷举法为例,归谬法是一种比较直白的验证方法,适用

    面积较广,可以用来对大多数情况下的假设进行验证;穷举法则是一种

    比较细化的验证方法,适用面积较窄,适合对小范围内的假设进行验证。麦肯锡建议,若是目标对象非常多,并且相关信息已经十分明显,那么归谬法是比较适用的;若是目标对象比较少,并且相关信息不够充

    分,那么穷举法更加适用。

    在茜拉的案例中,她之所以可以同时运用两种方法,一方面是因为

    职员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嫌疑,她无法单凭自己对他们平日的印象就确定

    他们的清白;另一方面是因为部门中的人比较少,只有十几人,即使用

    穷举法,也不至于花费过多的时间,若是她需要甄别的群体人数达到几

    十人甚至上百人,此时再使用穷举法,就会大大降低甄别的效率。

    由此可见,运用什么样的验证方法也是有学问的。麦肯锡的咨询人

    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任务,需要他们进行逻辑验证的事情也有很多,正是因为掌握了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准确且适当的验证方法,他

    们的工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公司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保证,使麦肯锡

    成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5. 正确结果对逻辑思维可以反推证明其正确性

    世上所有的事情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因果逻辑关系。麦肯锡认为,当

    一件事情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结果进行反向推

    理,将得到的原因与已知原因进行对比,以证明逻辑思维的正确性。

    反向推理也叫逆向推理,运用到的逻辑思维主要是逆向逻辑思维。

    比如一个人早上醒来,看到窗外的行人都只穿了轻薄的外衣,有的人还

    直接穿了短袖,由此推测出外面的温度很高,所以在出门前也只穿了一

    件短袖,又带了一件轻薄的外衣。这样根据结果而推测原因的思维就是

    逆向思维,这种推理方法就是逆向推理法。

    逆向推理法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由皮尔士推广开

    来。通常情况下,人们以为逆向推理法多用于侦破案件,其实逆向推理

    法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段中我们举到的穿衣例子就是逆向推

    理法最常见的一种应用。

    逆向推理与前一节中提到的验证推理有相似之处,实质却并不相

    同。验证推理是根据一种不确定是否为真的假设来进行推理,逆向推理

    则是在已知结论为真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验证推理的目的是对结果进

    行验证,逆向推理的目的则是对逻辑本身进行验证。

    麦肯锡指出,想要通过逆向推理来证明逻辑的正确性,必须满足两

    个条件: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前提和结论都是正确的。

    当前提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间拥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时,那么用来推断

    的逻辑是正确的;如果结论和前提之中有一项不一定正确,或是两者间

    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那我们用来推断的逻辑就不一定正确。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大哭,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会主观地认为孩子是

    因为摔倒而哭。若是我们以“孩子哭了”为结论,以“孩子摔倒了”为前

    提,来判定“孩子在摔倒后会哭”这一逻辑是真的,那么我们的判定就过

    于片面,也不够准确。首先,“孩子摔倒了”这一前提并不一定为真,只

    是一种假设;其次,即使“孩子摔倒了”这一前提为真,“孩子哭了”这一

    结论也为真,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

    运用麦肯锡的逻辑思维去看这个例子,我们还会发现这一例子中也

    涉及片面和全面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孩子,即使这个孩子真的

    是因为摔倒而坐在地上大哭,也不能说明所有的孩子在摔倒后都会哭。

    事实上,确定有许多孩子即使摔倒在地也不会哭,而有些孩子即使没有

    摔倒,因为其他的原因也会坐在地上大哭。

    综上所述,“孩子在摔倒后会哭”这一论证不具有准确性,以此论证

    为基础的逻辑也不是正确的逻辑,不能被应用于生活中。

    逆向推理的种类有许多种,常见的三种有直接型逆向推理,竞争假

    设型逆向推理和创造型逆向推理。在这三种推理中,直接型逆向推理最

    简单,应用比较普遍,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应用的推理方式。

    在直接型逆向推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结论的存在,并且结论

    与前提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或者是,或者不是。当我们观察到一件事

    情已经发生,并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出一定是另一件事情发生了,此件事

    情才会发生,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理出另一件事可以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

    解释。比如我们看到窗外的地面都是湿的,并且看到屋檐还在滴水,于

    是根据“地面都湿了且屋檐在滴水时一定下过雨”这一论证推断出之前刚

    刚下过雨。这一判断是否正确?根据麦肯锡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刚刚下过

    雨,地面一定会湿,这一逻辑关系已得到过证实,是正确的。刚刚下过

    雨,屋檐会滴水,这一逻辑关系也已得到过证实,是正确的。虽然没有

    下过雨时,地面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变湿,但不可能都是湿的,而且屋

    檐也一定不会滴水,这些证据都向我们证明了“地面都湿了且屋檐在滴

    水时一定下过雨”这一逻辑是正确的。

    再比如我们在郊区迷了路,想找地方搭车回市区时,根据“有许多

    车轮痕迹的泥土道路上曾有许多车辆经过”这一逻辑,选择了在一条有

    许多车轮痕迹的泥土道路边等待车辆经过,那么这一逻辑是正确

    的。“泥土道路上有许多车轮痕迹”和“泥土道路上曾有许多车辆经过”这

    两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是曾有许多车辆经过,泥土道路

    上一定不会有许多车轮痕迹;如果曾有许多车辆经过,泥土道路上一定

    会有许多车轮痕迹。因为逻辑正确,所以选择在这样一条道路边等待车

    辆经过也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逻辑是“有许多车轮痕迹的泥土道路上一定还会

    有车经过”,那么这一逻辑就是错误的。首先,“泥土道路上有许多车轮

    痕迹”只能说明过去时,不能说明现在时和将来时;其次,“泥土道路上

    有许多车轮痕迹”和“泥土道路上曾有许多车辆经过”之间虽然有着绝对

    的因果关系,但“泥土道路上有许多车轮痕迹”和“泥土道路上还会有车

    经过”之间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只可以根据眼前的

    情况去判断这里曾有过许多车经过,却不能判断这里还会有许多车经

    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的事实只能对现在产生一种参考性作用,而

    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定还会有车经过”这一结论不正确,所以推出

    这一结论的逻辑也不正确。

    在进行逆向推理时,麦肯锡提醒我们,为了确保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所有可能引发某一事件的原因,而不能仅

    凭某一个原因便确定整体的逻辑是否正确。以上面提到的坐在地上哭的

    孩子为例,即使一个孩子真的是在摔倒之后大哭的,我们也只能断定这

    个孩子因为摔倒而导致大哭,而不能断定这个孩子是因为摔疼了而导致

    大哭。

    摔倒这件事只是表象,孩子大哭的原因却可能有许多种,有可能是

    因为摔疼了,有可能是因为衣服摔破了担心回家受到责骂,也有可能是

    因为平时经常摔倒产生了挫败感等。所以,“孩子因为摔疼才会大哭”这

    一逻辑是错误的,我们不可以根据孩子摔倒后大哭这一事实来判断孩子

    是因为摔疼了而大哭,并做出相应的处置,更不可以因此得出推

    论,“只要孩子摔倒后没有哭,就说明他摔得不疼”。

    在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确保思维的严谨,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可能引发问题的因素。在麦肯锡接触的客户中,有

    一些客户在讲述自己问题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避重就轻,不肯将问题

    的根本原因说出来,只希望咨询人员就问题的表象给出解决方案。此

    时,咨询人员就需要格外留心,在下结论和选择解决办法时,不能只以

    客户所说的表象作为根据,而是要进行反推,确定客户的表述中是否存

    在逻辑错误,同时确定自己的判定中是否存在逻辑不够严谨的情况。

    一位部门副主管在讲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将所在公司内部人事

    关系混乱定义为影响公司基本运作的根本原因。据他讲述,公司的领导

    与许多下属之间存在亲友关系,自己部门的主管就是公司总经理的哥

    哥,所以每当自己和主管同时提出好的建议时,公司总会优先采纳主管

    的建议,而将他的建议延后。他希望咨询人员可以给他提供解决的办

    法,让他更能引起上层的重视,与领导成为朋友,提升在公司中的地

    位,这样他的建议就可以被优先采纳了。在副主管的逻辑中,因为“公司只重视私人关系而不重视能

    力”,“主管是总经理的哥哥”,所以“自己得不到器重”。已知副主管得

    不到器重的结论为真,如果这位副主管说的情况属实,“公司只重视私

    人关系而不重视能力”和“主管是总经理的哥哥”这两项也为真,那么“只

    要改变与领导的关系就能得到重用”这一逻辑确实就是正确的。只要他

    能与公司领导层成为朋友,加强彼此之间的私人关系,他就可以得到重

    用。

    然而咨询人员向这位副主管多提了几个问题,就发现问题的根本并

    不在于主管是总经理的哥哥,而是副主管自己的能力不足。虽然“主管

    是总经理的哥哥”这一前提为真,但是公司中并非没有与公司领导没有

    任何私人关系的员工得到重用的案例,所以“公司只重视私人关系而不

    重视能力”这一前提不为真。

    换个角度去看,作为一家公司,想要真正发展起来,领导必须要懂

    得用人,待人公正,如果不看能力,只看私人关系,那么这家公司就不

    是一家适合个人发展的公司,也不是一家有发展前途的公司。想要在这

    样的一家公司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位副主管想要在

    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发展,他需要做的不是改变与公司领导的关系,而是换到一家重视能力的公司。然而他却一边想要有所发展,一边不肯

    离开这家公司。所以按照麦肯锡的逻辑思维,这位副主管真正需要解决

    的不是与领导的关系,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在公司

    中得到重用。第五章 麦肯锡五个工作原则的逻辑性思考

    在麦肯锡的公司中,有五个工作原则的逻辑性思考,分别是:

    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

    服务;客户才是根本;麦肯锡的主观工作也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

    因素;以及项目完成后的可持续性工作。正是因为时刻按照这五个

    工作原则进行逻辑性思考,麦肯锡人才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

    每一个任务。麦肯锡公司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和壮大。1. 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再去进行下一步。这就

    和盖楼是一样的道理,地基打得不扎实,楼盖得越高,危险性就越大,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在工作中,最基础的事情是确保项目顺

    利进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无论发生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终

    止,一旦项目终止,那么工作也就失败了。

    麦肯锡认为,一个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在项目正式

    进行前,我们要明确项目的根本目的,还要确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发现

    关键驱动因素,选择恰当的方案,做好危机的预防等。只有一切都准备

    就绪后,我们才有资格正式启动项目。否则,项目的运行就会困难重

    重,一步一坎坷。

    想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其项目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是最先要

    做的事。如果一家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成为专一性的产业,在此产业的领

    域中独占鳌头,那么就应该将在开展基础项目时专心去做与此产业有关

    的事情,抵御来自其他产业的诱惑。如果一家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一

    个系统的多元化产业,那么就应该在开展基础项目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

    打下基础,同时留意其他产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329KB,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