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566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3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4页
第29页
第50页
第93页

    参见附件(21731KB,261页)。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是尹亚楠编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主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讲述了如何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为你提供详细的实践指南。

    内容介绍

    为什么蒙氏宝宝两三个月大就能自己睡整觉,不到一岁就能自己吃饭,两三岁可以基本自理,还能帮忙做家务,扫地、拖地、端盘子、刷碗样样行?培育了比尔·盖茨、英国王储威廉王子、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等无数名人的蒙台梭利教育,究竟有什么奥秘?

    本书从蒙氏家庭观察到环境布置,为你呈现进餐、睡眠、活动、护理4大核心家庭区域的设计方案,解决0—3岁孩子的关键性教养问题;提供100个蒙氏活动的步骤详解,培养孩子认知、语言、社交、审美4大核心能力,为父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

    首对在欧盟地区获得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认证的中国爸妈,为你呈现一套拿来即用的在家蒙氏方案,作者结合在德、法等4个不同国家幼儿园、小学担任主班教师的经验,以及3年亲身带娃经历,紧紧抓住蒙氏教育两大精髓,手把手带你养出梦寐以求的蒙氏宝宝。

    不必让孩子上费用高昂的蒙氏学校,不必参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蒙氏机构培训,跟随蒙氏爸妈的脚步,成为孩子的蒙氏教养专家。

    书籍作者介绍

    尹亚楠

    法国国际蒙台梭利学校主班教师,拥有4个不同国家的幼儿园、小学带班经验。

    在德国获得AMI 0~3岁和3~6岁国际蒙台梭利教育资格证书,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会员,最大的理想是将源于欧洲的蒙氏教育经验传播到中国。

    用三年时间在家亲身实践蒙台梭利教育,观察记录育儿点滴,设计适合中国家庭的在家蒙氏方案。

    多家教育类媒体撰稿人及线上教育平台微课堂讲师,创办了最早在线分享欧洲蒙氏教育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欧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

    前言

    蒙台梭利教育起源于欧洲,很多欧洲的蒙台梭利学校都颇有年头,当然,欧洲也已经有好几代“蒙氏儿童”了。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我有缘结识了几位已成年的“蒙氏儿童”。在这个曾经的“未来世界”里,他们都自信、自由、充满创造力地幸福生活着,他们正在创造着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世界”。

    当然,还有很多为大众所熟知的“蒙氏儿童”,比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等。虽然我并不认可“蒙氏教育是成功者的摇篮”这种说法,但这种教育法的确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很多领军人物。由于蒙氏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创造性地面向未来世界,“蒙氏儿童”也就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这并不是蒙氏教育的初衷。

    如今中国的蒙氏学校虽然起步晚,却发展迅猛。可是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在自家附近找到真正的蒙氏学校仍然很难。这样一来,是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就与蒙氏教育无缘了?

    其实,不论是在北美和西欧的发达国家,还是在非洲和印度的偏远地区,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发现很多在家中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我们称其为蒙氏父母。所以,将蒙氏教育应用在家庭中,完全不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父母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把蒙氏教育带回家,让孩子从中受益。

    在欧洲这些年,我很少遇到从事一线幼儿教育工作的中国人。作为欧盟地区屈指可数的中国蒙台梭利教师,我一直很想将欧洲蒙台梭利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给中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我切身体会到,欧洲要领先中国很多年,欧洲的父母早已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自如地应用到家庭中了。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目录

    PART 1 理念篇:带你修炼成孩子的育儿专家

    01章 蒙氏妈妈:适应未来的个性化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

    家庭观察帮助我们独立自信地了解孩子

    设计一个对孩子友好的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

    02章 蒙氏妈妈在法国

    法式育儿奇迹

    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

    观察的智慧

    平衡自由与界限

    独立自信的身教

    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颠覆还是传承

    具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

    03章 蒙氏爸爸:科学塑造婴幼儿神奇大脑

    先天后天哪个更重要

    塑造大脑最重要的这几年

    丰富的环境

    有序的环境

    真实的环境

    个性化环境

    04章 蒙氏爸爸在德国

    德国爸爸VS. 中国爸爸

    蒙氏爸爸的心态准备

    蒙氏爸爸在共生期

    建立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

    蒙氏爸妈高效合作育儿

    PART 2 实践篇:陪孩子走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

    05章 0~5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喂养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06章 5~12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进餐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07章 12~36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进餐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尾 声 人们对蒙氏教育的8大误解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截图

    本书纸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9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

    (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蒙台梭利家庭方案

    作者:尹亚楠 吴永和

    电子书定价:62.99元推荐序

    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

    陈爱娣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中国隶属协会创始人

    亚楠和我算得上忘年之交,我们都对教育充满热忱,也愿意身体力行做些事

    情。她此次邀请我为她和吴永和博士的新书作序,我感到十分荣幸。通读全书,我

    感佩于二位作者在这本书上倾注的精力,感动于他们分享的家庭细节,感慨于他们

    对蒙台梭利教育方式的深刻理解。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亚楠利用自己带孩子的时间积累素材、搜集资料,不

    断摸索和尝试,将活动设计与操作领悟分享给读者,为更多的家长提供建议,实乃

    美事一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时常遇到的情

    况。焦急的家长常在讲座后拉住我,向我咨询关于他们孩子的问题,“为什

    么”和“应该怎么办”是我最熟悉的话。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家长们甚至会

    跳过“为什么”,直接问“怎么办”。我常忍不住想,如果我只是通过简单询问几

    句,就可以给出诸如“在地板上放一面镜子”或者“在家里放上某教具”这样的建

    议,然后家长立刻照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马上就变成了家长眼里“没

    有问题”的孩子,那该有多好!一条妙计使众人皆大欢喜,这样我才对得起“专

    家”这个称呼。

    可现实是,我并没有这么具体可行的妙计,因为我不是和那个孩子朝夕相处的

    人,来听讲座的家长很可能也是头一次与我见面。面对这些家长殷切期盼的眼神,我往往会很谨慎地给出建议,因为那个让家长忧心忡忡的孩子,我并不了解:我不

    知道他每日的生活规律,不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不知道他的脾气、爱好……于是我

    只能比较宽泛地解释:“要观察孩子的需求,移除不必要的阻碍……”这在很多家长看来,操作起来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我自己知道,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极认

    真、极真诚的。就像亚楠在书中所说,观察孩子是最基础、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

    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没有观察,谈何建

    议?

    那么,如何观察孩子呢?如何发现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呢?书里就有很多很好的

    具体建议。同时,亚楠分享了她的观察所得,还附上了很多家庭活动的操作步骤。

    跟随那些细致的步骤,活动的画面都能展现在你面前。只是步骤再细致,描述再到

    位,也依然不及用心观察你眼前那个活泼泼的孩子,那个值得用最大的爱意去尊重

    的小小人儿。这就是作者花了许多篇幅介绍观察方法、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成人应

    扮演的角色的原因。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灵魂”,都在于理解。

    现在,请家长放慢脚步,跟随孩子的节奏,带着对自己和孩子应有的信心,带

    着轻松的心情,开始阅读吧。要相信,在家庭中,很多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爱和理解可以解决。感受到尊重和爱的孩子,将会自信满满地迎接明天。前言

    育儿道理很多,难在如何去做

    我们不是为今天的世界培养儿童。等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个世界就

    变了。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如何,那么就教他们学会适应吧。

    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起源于欧洲,很多欧洲的蒙台梭利学校都颇有年头,当然,欧洲

    也已经有好几代“蒙氏儿童”了。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我有缘结识了几位已成年

    的“蒙氏儿童”。在这个曾经的“未来世界”里,他们都自信、自由、充满创造力

    地幸福生活着,他们正在创造着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世界”。

    当然,还有很多为大众所熟知的“蒙氏儿童”,比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

    鲁克(Peter Drucker)、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微软公司创

    始人比尔·盖茨等。虽然我并不认可“蒙氏教育是成功者的摇篮”这种说法,但这

    种教育法的确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很多领军人物。由于蒙氏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创造

    性地面向未来世界,“蒙氏儿童”也就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这并

    不是蒙氏教育的初衷。

    如今中国的蒙氏学校虽然起步晚,却发展迅猛。可是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在自

    家附近找到真正的蒙氏学校仍然很难。这样一来,是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就与蒙氏

    教育无缘了?

    其实,不论是在北美和西欧的发达国家,还是在非洲和印度的偏远地区,在全

    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发现很多在家中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我们称其为蒙氏父母。

    所以,将蒙氏教育应用在家庭中,完全不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父母也完

    全可以轻轻松松把蒙氏教育带回家,让孩子从中受益。

    在欧洲这些年,我很少遇到从事一线幼儿教育工作的中国人。作为欧盟地区屈

    指可数的中国蒙台梭利教师,我一直很想将欧洲蒙台梭利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给中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我切身体会到,欧洲要领先中国很多年,欧洲的

    父母早已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自如地应用到家庭中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朋友向我提出如何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问题。学习蒙

    台梭利教育专业并从事一线工作多年,我感觉这不是几句话、一两篇文章或者几节

    课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不推荐父母攻克蒙台梭利专业原著,不仅是因为这些专著阅

    读难度较大,还因为即使大家真有精力读了下来,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应用。而偏于

    实践、较为专业的书大多出自国外,中国的父母容易“水土不服”,况且很多书只

    停留在游戏活动的层面。如果仅强调形式、浮于表面地实践蒙氏教育,而没有领会

    蒙氏教育的精髓,没有深入地进行家庭观察并精心设计家庭环境,就算不得真正的

    蒙氏教育。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当然蒙氏理念不局限于此。我们用

    观察记录和设计图纸的方式将脑海中的蒙氏育儿地图呈现给大家,是因为对于“新

    手父母”和未曾接触过蒙氏理念的父母来说,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最容易上手,最

    能帮助父母从实践中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然后逐步领悟蒙氏教育哲学,最终活学

    活用,培养出健康、平和、自信、独立的蒙氏宝宝。

    在此,拥有十几年欧洲最顶尖机构生物科研背景的爸爸负责教养理念的科学考

    证,拥有4个国家儿童教育一线经验的妈妈负责跨文化的育儿经验比较,如今借着养

    育自己女儿的机会,我们二人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本土化的经验分享给渴望学习的

    中国父母,这是我们的荣耀,也自觉是我们的使命。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妈妈和爸爸的不同视角来分享我们眼中的蒙氏

    理念和蒙氏父母。

    在第1章,我从蒙氏教育的专业角度引导大家实践个性化家庭教育。我们首先通

    过跟踪观察,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继而设计出适合孩子个性

    化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实践之前,只有深刻理解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背后的意义和

    要领,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将第二部分的实践方案落地执行。

    在接下来的第2章,我又介绍了法国妈妈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

    个性气质,她们可谓蒙氏妈妈的最佳代言。应用部分,在蒙氏理念的基础上,我也

    借鉴了很多法式传统育儿方法,尤其是睡眠、进餐、艺术启蒙等方面的有效经验,并在法国妈妈的启发下,尝试探索出了一条更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育儿之路。

    在第3章,爸爸从自身脑科学专业的角度实证解析了蒙氏教育的几大核心理念。

    尽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蒙氏教育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教师培训难度

    大、个别理论有待实证和完善等,但从家庭应用方面来说,我们所做的就是抛开存

    有争议或难以操作的部分,精心选择经过科学验证和亲身实践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第4章,爸爸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了德国父亲的育儿启示,以及他

    所领悟的蒙氏爸爸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并通过几个育儿场景进一

    步探讨了夫妻二人应如何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育儿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部分是我们夫妻二人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具体方案。我们将孩子3岁以前分

    成3个月龄阶段:0~5个月、5~12个月以及12~36个月。每个阶段都以我们家的环

    境设计图纸以及对女儿成长的详细观察记录开始,然后对分区设计进行理念和实操

    解读。我们从喂养区进餐区、睡眠区、护理区、活动区以及孩子的精神世界5大方

    面详解了各个月龄段,父母应如何在家实践蒙氏教育。

    此外,我们还以自己的家庭观察记录为蓝本,参考国际蒙台梭利协会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简称AMI)的心理动作发展图,为大

    家精心设计了0~3岁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图。借助这张图,读者可以在家庭观察手记

    中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这本手记将是你们和孩子未来的财富,还有可能会成

    为“传家宝”。从戴安娜王妃开始,两代英国王子都接受过蒙氏教育,说不定你们

    的蒙氏家庭方案也能借助这本手记世代相传。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常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

    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实很早的时候,荀子就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些圣人之言其实都表达了

    一个简单的思想:只有实践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髓。

    这就是很多家长为读了很多育儿书、听了很多育儿课还是无法提高教养水平而

    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育儿最难的地方就在于真正去做,哪怕你只知道一点点,马

    上行动,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行改进,就会见效。育儿就在于当下,孩子的变

    化就在朝夕之间。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本书的结构,重点就在于手把手地指导大家如何去做,如何进行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我们希望读了这本书的父母通过日积月

    累的实践,能够真正领会蒙氏教育理念的精髓。

    在家中践行蒙氏教育并不能让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只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

    的父母。在养育最关键的前三年,如果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我们便不会

    走太多弯路,留太多遗憾,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定会受益无穷。测一测,想做蒙氏爸妈,这些问题你答对了吗?

    1.孩子刚满月,平日里哭闹得厉害,整天让人抱着,一放到床上就哭。

    你觉得以下哪些处理方式是得当、有效的?(多选)

    A 不能惯着孩子,一哭就抱,否则形成条件反射,一有要求他就

    哭。他哭的时候不要管他,哭累了他自己就睡着了。

    B 孩子这么小,不会说话,有需求了只能用哭的方式来表达,这时

    候应该给予他积极的回应,不能置之不理。

    C 孩子哭了肯定不是饿了就是该换尿布了,要第一时间帮孩子解决

    问题,查看尿布或者抱起来喂奶。

    D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手忙脚乱,不要立即把孩子抱起来喂奶。先

    冷静下来,停顿一秒观察一下,温柔地和孩子说说话,试着找下孩子哭

    泣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安抚孩子。

    2.孩子做事不专注,再喜欢的玩具都玩不过5分钟,更难以静下心来看

    书。你觉得下面哪些做法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帮助?(多选)

    A 给孩子报名参加训练专注力的早教课程。

    B 通过观察孩子,了解他当下的兴趣和发展程度,为孩子布置合适

    的环境,准备合适的玩具,让他自由选择。

    C 当孩子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不要随便打扰他,允许他一遍遍地

    重复。

    D 买两本培养专注力的绘本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目 录

    推荐序 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

    前言 育儿道理很多,难在如何去做

    Part 1 理念篇 带你修炼成孩子的育儿专家

    第1章 蒙氏妈妈:适应未来的个性化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

    家庭观察帮助我们独立自信地了解孩子

    设计一个对孩子友好的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

    第2章 蒙氏妈妈在法国

    法式育儿奇迹

    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

    观察的智慧

    平衡自由与界限

    独立自信的身教

    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颠覆还是传承

    具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第3章 蒙氏爸爸:科学塑造婴幼儿神奇大脑

    先天后天哪个更重要

    塑造大脑最重要的这几年

    丰富的环境

    有序的环境

    真实的环境

    个性化环境

    第4章 蒙氏爸爸在德国

    德国爸爸VS.中国爸爸

    蒙氏爸爸的心态准备

    蒙氏爸爸在共生期

    建立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

    蒙氏爸妈高效合作育儿

    Part 2 实践篇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

    第5章 0~5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喂养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第6章 5~12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进餐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第7章 12~36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进餐区环境设计精髓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尾声 人们对蒙氏教育的8大误解

    致谢

    参考文献女 儿的爸爸在德国个体化医疗中心工作多年,从他和他同事那里我

    了解到,个体化医疗将是未来一大趋势。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逐步成

    熟,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在医院都会有一份基因档案,同一种病,一千个人或许

    就有一千种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国际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个性化教育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每个孩

    子都应该享有个性化的启蒙教育。然而眼下,主流的教育模式还是以成人为主导的

    传统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教育成本,易于操作和推广。我不知

    道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何时才能全面实现,即使在欧洲,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

    过,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的婴幼儿来说,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前三年,实现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并非遥不可及。

    在本书中,我们从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两大方面入手,引导父母在日积月累的

    观察中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宜其发展的蒙

    氏家庭环境。说起蒙台梭利教育,如果当时听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的建议,不以她

    的名字命名,我想这套教育法更应该被称作“个性化教育法”,而我们所分享的,就是“个性化家庭方案”。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密码,随着月龄的增加,差异性会越来越大。有的婴

    幼儿大动作发展明显较快,而语言发展则稍显滞后,有的则相反。他们或许在某一

    个阶段进步明显,又在下一个阶段发展缓慢,因此爸爸妈妈们不需要过分紧张、焦

    虑,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

    通过科学观察,加之环境辅助,帮助孩子跟随自己的节奏去发展。如果实在不知道

    该怎么办,那就什么也不要做,静待花开,因为错误的安排和过度的干预都是对成

    长的阻碍。

    蒙妈日记

    当女儿从7个月大开始匍匐爬行,一直到10个月还没能腹部离地爬行时,家里人都比较着急。我在一旁给她示范,她无动于衷。老人干脆直接用双手扶起她的

    腰,女儿很不情愿地抗拒。当她开始抗拒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没有

    跟随她的发展节奏,而是在为她落后于平均发展速度而焦虑。

    在孩子小月龄阶段,为一点点落后而着急,这是一般父母常犯的错误,我也

    不例外。但是因为有先前的知识和心态准备,我能立马调整自己,接纳孩子的发

    展节奏,并且多带她到同龄孩子的集体环境中观察,很快,她便通过模仿开始腹

    部离地爬行了。

    我们的女儿,小名叫蔓蔓,不仅因为她在葡萄藤蔓下出生,更因初为人父母的

    我们要修炼一门功课,那就是慢下来,跟随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慢慢来。我们要做

    的就是认识和接纳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放下自己的功利心。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

    孩子拥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更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而很多父母缺乏对

    多样个性的了解和接纳。

    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非常多。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及精神病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泰拉·切斯(Stella

    Chess)所做的那项著名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

    NYLS)。这项研究通过追踪133名婴儿直到他们成人,发现大约23的孩子可以归

    为三类之中:难养型、易养型和慢热型。

    在另一项研究中,安妮耶·罗滕伯格(Annye Rothenberg)、桑德拉·希契

    科克(Sandra L. Hitchcock)等人(1)

    详细研究了婴幼儿在多个层面的不同表现差

    异,他们将其分成两个极端的类型,参见下表。在每项对比指标中,每个孩子的表

    现都是介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将所有指标的描述整合起来,我们便会对孩子

    的个性客观地了解一二。难养型宝宝如果你家孩子在很多维度上的表现都接近于第一种的话,那他很有可能属于难

    养型宝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需求宝宝。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阿诺德·萨摩

    罗夫(Arnold J. Sameroff)发现,在30个月大时对幼儿进行智力测试,其中得分

    最低的,很可能是在4个月大时表现出难养型个性特征的宝宝。这很容易理解,很多

    高需求宝宝的父母在最关键的养育黄金期被他们的高需求折腾得没有耐心、备受挫

    折、疲惫不堪,也就不可能有精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互动刺激了。这样的亲子关系

    和教养方式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很容易在未来出现行为适应上的问题。

    教|育|观|察

    我曾经密切跟踪观察过一位德国空姐妈妈的孩子,她的女儿比我家女儿大3个

    月。由于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我对比了两个孩子一岁半以前的各种显著差异,发

    现这位德国小姐姐是比较典型的高需求宝宝,而且也深刻了解了高需求宝宝的父

    母有多么不容易。

    由于小姐姐不抱着就会一直闹,空姐妈妈不得不大半天里不管是做饭还是做

    家务都得抱着她;由于小姐姐在哪里都会弄出很大动静,不停地探索新鲜事物,空姐妈妈不得不高频率地带她出去玩儿,带她去体育馆。在家时,空姐妈妈会利

    用小姐姐短暂的睡前时光进行一些安静的亲子活动。比如,小姐姐22个月左右时

    开始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空姐妈妈就给她做了好多汉字卡,每晚和她做识字

    游戏。每次识字的时候,小姐姐都表现出少见的专注和坚持。在空姐妈妈的支持

    和引导下,小姐姐两岁时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了。空姐妈妈告诉我:“高需求宝

    宝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杯子,你要一直不停地填啊填,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她满

    了。”

    正是因为空姐妈妈一直以极度的耐心和智慧去接纳眼前的孩子,现在两岁多

    的小姐姐热情、活跃、自信、独立,同时心智比同龄孩子更成熟,同理心很强。

    有一次空姐妈妈发烧,难受地告诉女儿,她不想再母乳喂养了。一向深度依赖母

    乳、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坚持不懈去争取的小姐姐竟然自此就再也不去掀起妈妈

    的衣服了。她就这么断奶了!

    我们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宝宝的个性,仅仅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高需求宝宝,也能大大减少父母的焦虑、内疚和失控感。同时我们还

    要积极调整方向,摸索与孩子的个性相匹配的教养方式。高需求宝宝不仅需要父母

    给他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包容,还需要父母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养能力,为高需求宝宝

    提供科学丰富的教养环境,满足他们对爱和新鲜体验的极高需求。

    可以这样做

    我给难养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

    1.多带孩子去户外,让他们多参与消耗体力的活动,帮助他们消耗旺盛

    的精力。

    2.利用孩子短暂的安静时光,引导他们专注于做一件他们感兴趣的安静

    活动,让他们慢慢体会专注的美好。

    3.让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规律、稳定,不要有太大的环境和人事变化。

    4.任何行动前都要提前告知孩子,减轻孩子激烈的对抗反应。

    如果父母能以如此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未来也自然会收获高回报,那就是拥有

    一个像那位德国小姐姐一样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内心敏感细腻、自信温暖的孩

    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真正的高需求宝宝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学习

    和准备,再由不懂科学养育的老人或者月嫂、保姆代为养育,即便我们的宝宝不是

    天生的高需求宝宝,也很容易被人为“培养”成喂养和睡眠方面都极其困难的“后

    天高需求宝宝”。

    慢热型宝宝

    引发研究者兴趣的还有另一种宝宝,就是介于难养型和易养型之间的慢热型宝

    宝。

    慢热型宝宝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羞宝宝或者内向宝宝。这类孩子可能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在集体环境中会感到焦虑不安,进入新环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放得开,等

    等。

    内向并不是缺点,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有类似的表现而困惑、焦虑,甚至排斥或

    者强迫自己的孩子。如果总想改变孩子,试图把他塑造成你期待的样子,那他在未

    来很容易会出现性格偏差,比如极其内向、害羞、不合群,或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

    等,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忧的。

    教|育|观|察

    我们的女儿个性接近慢热型,在两岁之前,每次带她去体育馆看到那么多活

    蹦乱跳的小孩,她都会黏在我身边不肯离开半步,我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引导她尝

    试每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周围的德国孩子很少有像她这么安静、被动的,但是我

    从来不会强迫她、埋怨她,只是慢慢地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她逐渐适应新环境

    和新挑战。

    女儿进入德国蒙台梭利1~3岁班级时,不会说一句德语的她,竟然出乎我意

    料地迅速适应了环境。老师们一致反映她是一个安静的女孩,专注力极强。即使

    周围的孩子都“疯”了起来,她也能丝毫不受影响地完成眼前的工作,并将教具

    收拾好放回原位。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在集体中也逐渐能够放得开,并开始进行

    更多的合作游戏了。

    内向的孩子拥有很多难得的优点,比如他们特别能坐得住、学习很专注、有创

    造力、细心谨慎、比较不会做错事。如果将内向特质的优势发挥出来,那他们往往

    能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律师、艺术家、教育家等。

    其实内向个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适应困难,内向的气质与同伴接受度、领导能力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如今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家又极其注重那些

    看似容易导向成功的个性品质,父母和老师对内向个性特质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使

    内向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发展的阻碍。2而且遗传因素对这类个性的形成有一定

    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会决定孩子的个性气质是否将持续甚至加强。因此,我们要为内向的孩子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家庭教养环境,多鼓励、引导他

    们勇敢地探索、发现,多给他们提供正面积极的社交经验,避免让他们在未来出现

    可能的适应困难。

    可以这样做

    我给慢热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

    1.给予孩子适量的新鲜刺激,帮助他们逐渐克服恐惧,掌握有效的社交

    技能。如果一味地保护下去,或是刺激过多,都会引起孩子在未来出现社交

    恐惧。3

    2.每到一个陌生环境,都要给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等他们放松下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参与,等他们沉浸其中后,再逐渐退出,但是不要走远,停

    留在近旁,让他们在回头的时候能看到你。

    有的父母不接纳孩子身上的某些特质,往往是因为这些特质与配偶或是自己身

    上某些不被接纳的部分很像。孩子有让我们失望的个性表现,也有让我们惊喜的个

    性表现,作为普通的父母,存在喜好没什么对错,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真实地面对

    和接纳自己,真正做到自信自爱、扬长避短,我们就要学会从内心接纳并欣赏孩子

    的一切。

    不论是高需求宝宝、内向的慢热型宝宝,还是我们未曾提及的具有其他不符合

    父母期望的某些个性气质的孩子,我们讨论这些的目的不是给孩子贴标签,限制他

    们未来个性改变的可能性。要知道,在同一类个性群体中,每个孩子都会呈现出不

    一样的气质。比如内向宝宝不一定符合内向人群的所有表现,他们可能是善谈的,也可能是寡言的。

    我们介绍多样的个性气质是为了帮助一些迷茫中的父母少走弯路,了解世界上

    有很多孩子也拥有和自己的孩子相类似的个性,任何个性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孩子属于何种个性完全不能预测他们未来的表现和成就。这样一来,父母可能会更

    有信心去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通过观察和设计,为他们准备好与其相匹配的个性

    化家庭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扬长避短,在崇尚个性化的未来世

    界走出独一无二的幸福之路。家庭观察帮助我们独立自信地了解孩子

    观察记录女儿发展变化的三年中,我还深入到多个家庭进行跟踪观察。我深深

    地意识到,当代父母如此好学,却又迷失在纷繁复杂、不成系统的育儿信息中,到

    头来竟没有精力关注育儿的当下,回归最简单的育儿哲学:观察。

    很多朋友给我冠以“专家”的名号,时不时抛来一堆育儿问题让我解答。在很

    多父母眼里,似乎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养难题。

    人是何其复杂的生物,婴幼儿的复杂程度尤甚,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努力去解读。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孩子,同一种教养方

    式应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即便是“阅儿无数”的教育专家,也比不上你日积月累的观察、陪伴所达到的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每个孩子都独一无

    二,每个家庭都千差万别,不少专家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武断地得出结论,而家

    长们往往会盲目跟随。

    于是每当有人向我抛来育儿难题时,即使我第一时间会生出很多主观的分析和

    判断,也要尽量咽回肚里,反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呢?你觉得怎么办好呢?”随

    着观察和思考的积累,我发现很多父母总能自己找到解决方法。这两句反问推动父

    母开始主动探索育儿之路,推动父母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改进,效果要比所谓

    的“专家建议”好得多。

    教|育|观|察

    有一次在社群里,同时有三位妈妈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家孩子打人怎么

    办?”

    “打人”这个行为背后可能有一百种解释,但是只有在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

    成长细节、家庭背景以及打人的前因后果之后,才有可能找到最接近真相的原

    因,即使找不到原因,也能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我翻阅了这三位妈妈近期在社群发布的各种分享和问题,尤其是她们的家庭

    观察手记,才猜想到:其中一个孩子可能是由于刚刚入托,在模仿班里其他孩子的行为,这种情况要淡化处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个孩子是通过拍打来跟

    人打招呼,是语言能力跟不上社交发展程度造成的,这种情况则要给他示范如何

    用正确的方式和人互动;最后一个孩子则是处在“自我认可期”,不高兴了就打

    人,这种情况就要明确划定界限,引导孩子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发泄情绪。

    而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想,真正能够帮助父母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了。

    我们需要最基本的科学育儿理念,而这些内容并不需要父母花那么多时间去学

    习。很多父母舍本逐末,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却依然一头雾水,纠结在这些

    旁枝末节之中,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光。孩子在0~3岁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教育

    的黄金期。当我们自学成为育儿专家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我们已有的知识也不

    再管用了,到那时又要面对更加多变、复杂的育儿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永远处于焦

    虑的追赶式学习当中。

    蒙妈说

    “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并不需要深入钻研太多知识,最核心的是坚持不

    懈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将那些已知的、看似简单的理念应用于当下,你必然会

    成为孩子最权威的育儿专家,拥有绝对的育儿自信。”

    很多父母会问:那什么才是最基本的科学育儿理念呢?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吗?

    的确,有很多人质疑,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一百年前创造的,是不是早已不适用于

    当今时代了?我也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和工作,直到完成三年的全职育儿观察实

    践。

    在法国学习、工作的几年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些质疑和批判。我自觉始

    终在以这种客观的角度看待我所研究的蒙氏哲学,同时也在不断比较欧洲其他流派

    的教育理念。在三年日积月累的观察中,我清空了先前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仅仅

    就是专注、持续地观察眼前的孩子,慢慢地,我也发现了很多“童年的秘密”(2)

    ,而

    这些发现竟然与蒙台梭利博士一百年前的发现不谋而合。于是在我心中,这位老奶

    奶降下了“神坛”,原来她是做好了观察这门功课,再加上广博的生物医学背景,才创设出流传百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蒙氏教育。由于这种教育法是完全

    基于对儿童的观察而设计的,因此它不仅不过时,而且尤其适应未来世界的个性化

    教育。

    时至今日,神经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都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验证了蒙台

    梭利博士通过观察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然而即便如此,现代科学依然不能帮助我

    们解开儿童大脑的全部奥秘,神经生物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得不将观察作为最

    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长年班级观察创设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世界公认对儿童心理

    研究影响最大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也是通过观察自己的三个

    孩子,提出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

    者陈鹤琴对她的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观察,以此为基础发表了中国最早

    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也是坚持观察记录

    儿子的成长并将其发表;精神病学家勒内·施皮茨(Rene Spitz)通过观察、记录

    婴幼儿影片推动了弃婴收容所、儿童医院的种种变革……

    作为普通的父母,即使没有广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的观察训练,仅是随机但持

    续的观察,就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育儿书本和专家,独立自信地解决大部分教养难

    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观察列为本书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书

    中每个部分都需要以观察记录做基础,没有观察,一切实践都是以成人为中心的臆

    想。比如,我们要通过观察新生儿的不同哭声,才能摸索出他睡眠和吃奶的节奏;

    我们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一个学步儿看似毫无头绪的忙碌和坚持,其背后真实的

    愿望和目的。

    那么这里肯定有父母会问:如何观察?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一答。观察本来很容易做到,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成了一

    个需要学习的课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快,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观察和反思的能

    力。

    可以这样做在这里我给出两条关于观察的建议:

    1.观察之时,当然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暂时忘却自己满脑子的杂念

    和烦恼,专注于眼前,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眼前这个孩子。

    2.家庭观察的核心不是记录,而是全身心陪伴。家庭观察并不如大家想

    象的那样,像专业人士一样拿着纸、笔在一旁纹丝不动地看和记。家庭观察

    的自由度很大。如果孩子要和你一起玩儿,那就全身心和他互动,这也是观

    察的一种方法。当孩子感受到了你全身心的陪伴,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

    旁观。如果发现特别需要记录的地方,也只需简单写下关键词,过后再完

    善、补充。

    从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交5大方面密切跟踪观察女儿三年,我将

    这些观察记录在本书中悉数与大家分享。第二部分的实践篇便以这些私家观察记录

    开始。这些观察笔记可以为大家提供观察的切入点,慢慢地,你就不会局限于我的

    观察视角,也许会更加深入、敏锐地发现孩子的更多发展细节,也会对如何在日常

    生活中陪伴和教育孩子产生更独到的启发。

    除了观察自己的孩子,我也定期在女儿所在的蒙台梭利班级观察与她同班的其

    他孩子的发展情况,还进入到5个欧洲家庭跟踪观察累计超过250个小时。由于女儿

    的大动作发展比较滞后,语言、认知两方面的发展又比较快,因而呈现在书中的观

    察笔记,是我在女儿发展记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接近于平均发展状态的整合和

    调整之后的结果,方便大家参考。

    分享观察记录的目的不是让家长给孩子的发展做验收,家长不能通过按月逐条

    比较的方法找出孩子的发展是超前还是落后,尤其是随着月龄的增大,孩子的发展

    差异会越来越大,可比性也越来越小。

    蒙妈说

    “父母要时刻谨记,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秘密,尊重孩子的发展节

    奏,比别的孩子慢了不要焦虑,快了也无须给孩子太多的赞扬。”如果孩子出现了长期明显的发展滞后,请找专业人士评估。在成长的前三年,大部分孩子身边没有专业人士参与观察、评估他们的发展状况,这就使得父母的责

    任尤其重大。父母只有用心观察和了解,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寻找专业人士给予孩

    子及时有效的帮助。

    观察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按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交这5大方面

    分门别类,因为每个类别都是相互影响的,很多表现难以确切地归于某一类别之

    中。

    为了帮助大多数对婴幼儿发展了解不多的父母做到更有目的性的观察,我们以

    自己的家庭观察记录为蓝本,参考国际蒙台梭利协会的心理动作发展图,绘制了一

    张0~3岁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图,附在本书最后。父母可以借助这张图来设计观察环

    境,借助手记中的观察提示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相信很多父母都能从这种有准

    备的观察中受益。在做观察手记的同时,你会逐渐发现,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你

    自然会生发出更多的自我观察,这对教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如果有余力,也可

    以将这些内容记录在手记中,我在书中也会不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家庭观察日记。

    设计一个对孩子友好的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

    在第3章,我们将了解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环境对婴幼儿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在欧洲,大多数孩子3岁以前的相当长时间是在托育机构度过的,而传统

    中国家庭0~3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因此家庭环境对中国婴幼儿来说

    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继观察之后,我们的另一大重点就是环境设计。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都常常发现,房间中的一些设计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和发

    展,因为这个房间是以成人的角度来设置的。

    蒙妈说

    “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一大秘诀就是观察孩子、排除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引导孩子进入新环境,再观察、再排除、再引导,循环往复。”这个秘诀是蒙台梭利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领,而它也能够帮助父母深刻意识

    到周围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明白应该何时介入、何时退出,帮助父母

    不再自以为是地打断孩子的自发探索,不再主观臆断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不再以爱

    的名义阻碍孩子独立发展的道路,帮助父母给予孩子更专业、更高质量的陪伴。

    教|育|观|察

    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刚满4个月的宝宝正在憋足了劲儿翻身,一直翻

    不成功,于是就开始哭泣,这位妈妈迫不及待地想要伸手帮助。

    我建议她停下一秒,先观察是不是有什么障碍需要移除。这位妈妈发现可能

    是床太软了,于是我建议她在地上放一块小毯子,将孩子放到上面。到了地上的

    小宝宝不一会儿又开始翻身,虽然有点进步,但还是未能成功。于是我建议她给

    宝宝脱了毛衣和连脚裤。

    光着腿的小宝宝欢快地蹬着腿,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一下子翻过身去

    了。

    这个宝宝翻身遇到困难的原因明显是环境阻碍了他的发展。如果我们观察后发

    现环境中没有阻碍,再观察他是在专注地努力还是在绝望地哭泣。如果是后者,我

    们就给他提供最小的帮助,用手轻轻支撑孩子的臀部辅助他一下;如果是前者,我

    们就静静地等待,不论他最终是否翻身成功,都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

    如果没有科学观察和环境设计的意识,我们可能会心疼得伸手去帮孩子一把,让他轻松地翻身成功。那么松软的床垫或者厚重的衣服就会一直在那里,而且孩子

    会习惯于在每次努力的时候,总等着一只有力的大手来帮他一把,自主的意愿就这

    样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消磨掉了,孩子从此会依赖上父母,更谈不上自信和独立。

    蒙台梭利博士在《家庭与孩子》一书中写道:

    孩子在不受大人的介入干扰,自己完成一件事以后的那种骄傲、高兴的表

    情,就是在向我们宣告他自我挖掘丰富内在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发展潜能,而不应阻碍他的活动。理想情况下,可以从出生起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

    以开辟出房间的一部分专属于孩子。我见过一些即使住在拥挤狭小的房子里,也照

    样给孩子布置出适宜发展的环境的父母,关键在于是否用心。

    扫描二维码,看三个视频呈现

    不一样的蒙氏家庭环境。

    婴幼儿的房间,我们要分成4大区域:睡眠区、喂养区或进餐区、护理区以及活

    动区。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将4大区域分布在不同的房间,比如睡眠区在父

    母卧室,活动区在客厅,护理区在洗手间,进餐区在餐厅。

    在第二部分,我们会从每个区域来逐一解释设计背后的原因。

    房间布局有了明确的区域划分,也有利于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

    流程。孩子天生喜欢秩序感,4大区域的设置满足了孩子对秩序感的强烈需求。这一

    切也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等到孩子到处爬行甚至开始走路的时候,他的活动地盘会远远超出我们设置的

    区域范围,尤其是在孩子能独立行走之后,我们就要考虑怎样将整个房间设计得适

    应学步儿的生活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整个房间的环境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处于完美的状态,我们不

    需要为此担忧,关注孩子的当下和他当下所处的环境,扫除此时此刻阻碍孩子活动和发展的障碍,孩子就会在当下受益。不要因疲于维护环境而忽视了观察,忽视了

    孩子当下的需求。每当看到孩子的一个需求,就立马准备起来,不要总是试图准备

    得毫无瑕疵之后才让孩子去享用。

    所以,这个环境一定是一直在准备、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的,可能有时会有退

    步,不要担心,这就是育儿的日常。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坚持使全家有了惊

    人的变化,孩子开始自觉地维护环境,家人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第二部分的几张私家设计图,虽然每张图都标注了具体的月龄阶段,但是真正

    到了实践中,仍要依据孩子的个体发展情况来调整、变化。从第一张过渡到第二张

    的信号是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并能够倚靠着坐立;从第二张过渡到第三张的信号是辅

    食添加的地点转移到餐厅,以及孩子能够独立站立和扶着走路;从第三张过渡到第

    四张的信号是孩子可以独立走路。

    可以这样做

    我们的设计原则如下:

    1.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生产之前,就预估到孩子未来三年的成长需求,将

    房间的基本架构设计好,这样就省去了频繁装修和购置新家具的麻烦。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房间设计要尽量保持整体的稳定不变,尤其是

    睡眠区,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要做相应的渐进式微调。每次改变最好和孩

    子一起行动,且每次只改变一点。

    3.我们要考虑到怎样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鼓励孩子自由和独立。

    4.不能光想着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也同样重要。

    5.要节约,考虑到很多物品可以重复利用的情况,比如用于喂养的哺乳

    沙发在孩子断奶后可变成亲子阅读的沙发,活动区的镜子可改作更衣镜,沙

    发脚凳可同时用于辅助站立和添加辅食时妈妈的座椅,换洗台可改作衣柜,等等。除了有准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准备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在讲完4大区域的

    环境设计之后,我们又花了很大篇幅详解各个月龄段孩子的精神世界,告诉父母在

    不同的阶段,孩子会遇到怎样的心理危机,以及父母的应对方法和态度。

    也许环境准备很容易入手,但是心态准备则需要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每

    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成长经验,而这一切都很容易在无意识中变成你育儿方式的一部

    分,如果想改变,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省。当有了持续进步的状态,我们就有了

    一个好的开始。

    在女儿出生之前,我们夫妻自以为做好了相当充足的准备,但依然在后来的日

    子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想象,没有准备好的心态和环境,父母要面临多

    么大的养育压力。边学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绝对赶不上孩子的成长

    速度。

    因此,我们在养育女儿的同时,总结了这些年的思考和经验,希望将这一切通

    过一张张设计图纸分享给更多的新手爸妈,帮助你们在孩子生命中最关键的前三

    年,提前做好有准备的应对,让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对孩子友好的环境,让他们在

    爱的包围中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以此建立一个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只有这

    样,在未来的育儿之路上,我们才会走得越来越轻松。很 多人以为,能在家安排许多蒙氏小活动的妈妈才能称作“蒙氏妈

    妈”。但在我看来,“蒙台梭利”这个词代表的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方

    法论,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个性气质。

    在中国,当妈妈已经变成一件越来越辛苦的事情了。在与中国妈妈交流的过程

    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们满满的焦虑和疲惫。中国妈妈很努力,但她们的付出

    与回报常常不成正比。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不仅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多是因为妈

    妈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过猛。

    法式育儿奇迹

    在德法两国生活多年,我有幸看到了很多风格迥异的妈妈,她们轻松自信、独

    立快乐地带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娃。尤其在法国,这些妈妈还能同

    时拥有高质量的夫妻关系和事业追求。法国妈妈享受育儿过程,因此在发达国家

    中,法国是少有的生育率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我见过的大多数法国妈妈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育儿自信,她们很少扎堆比较各种

    育儿理念或者育儿产品,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妈妈养育的孩子,尽管个性各

    不相同,却都是我眼中发展良好的儿童,不仅没有行为教养问题,还呈现出一种独

    立自信、专注平和的气质,是我矢志培养的蒙氏儿童。而且,我不能将此归功于自

    己所在的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因为不仅这些学校的孩子如此,我认识的法国朋友

    家里的孩子如此,在法国各种场合观察到的中等以上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都是如

    此。

    法国妈妈并未给自己冠以蒙氏妈妈的名号,她们只凭着常识和直觉,就培养出

    了真正的蒙氏宝宝。作为蒙氏教师,我认为这是法国育儿奇迹之一。法国妈妈缘何不用发奋学习育儿方法,还能在带娃的同时优雅地喝着咖啡、涂

    着指甲油,顺便升职加薪?我发现她们有着惊人一致的育儿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是

    沿袭了上一代的传统育儿风格。这并非是她们受过什么相关的教育,而是耳濡目染

    而来。

    那么所谓的法式育儿共识到底有什么超凡之处,能让法国人代代相传?我在学

    习蒙台梭利教育的同时,也深入探索了法式传统育儿理念,惊喜地发现,原来大多

    数法国的社会育儿共识与蒙氏理念的精髓不谋而合,而法国妈妈极富智慧地将这些

    共识有效地应用到了育儿的日常生活中。

    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

    除了在孩子6岁将入学前班前,法国妈妈们会突然开始神经质地集体关注孩子的

    法语书写和阅读能力外,她们大多数时候都能轻松面对孩子心智发育得过早、过

    晚、过快、过慢以及长得过高、过矮、过胖、过瘦等问题。在孩子稍显落后的情况

    下,她们觉得根本无所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他有他的节奏。没错,她们的确

    很喜欢用“节奏”这个词来应付我们眼中的育儿焦虑。如果再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就会发现她们是真正从心底尊重孩子的妈妈,从不比较,凡事习惯征求孩子的意见。法国人的社交界限很清晰,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

    蒙氏教育主张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在法国不是一个空洞的理

    念,而是一种社会育儿共识。

    教|育|观|察

    我曾经很多次在法国朋友家中观察孩子的就餐情形,发现法国妈妈所做的与

    我们在蒙氏学校坚持要求的几乎一样。

    法国妈妈总是用相同的方式对待客人和孩子:开胃菜上来后,由孩子自己决

    定盛多少到自己的盘子里,等所有人都吃完前餐,才开始上主菜,孩子也和大人

    一样耐心等待,同样,孩子仍然是自己选择吃什么、吃多少,妈妈从来不强迫孩

    子吃更多。

    有时候遇到没吃过的新食物,孩子会本能地抗拒,这时妈妈会很认真地跟他

    说:“你有权利拒绝吃某种食物,但是必须在你尝过味道之后。”在妈妈温柔的

    坚持下,孩子通常会抿一小口,如果真的不想吃,妈妈就不再要求孩子继续吃。

    到饭后吃甜点的环节,大多数时候孩子可以选择奶酪、酸奶或者水果。有客

    人在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孩子也能分到一块巧克力蛋糕。

    法国妈妈能做到尊重孩子的胃口,这是法国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法国成人

    能保持良好身材的秘诀之一。

    观察的智慧

    法国妈妈懂得育儿的观察之道,这极其难得,观察几乎就是蒙氏教育哲学中最

    核心的部分。

    蒙妈日记半个月前,一位法国好友马蒂娜来看望我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正与她聊天

    时,女儿突然大哭。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冲进房间抱起她就要喂奶。马蒂娜在一旁

    摇摇头说我太紧张了。

    孩子也没吃几口奶,就睡觉了,不一会儿又醒来。马蒂娜在一旁指导着,让

    我不要立即抱起孩子,而是问她需要什么。孩子持续地哭,虽然只有一两秒,我

    心里也十分煎熬,但依旧按照马蒂娜的方式与她交流完之后再抱起她喂奶。马蒂

    娜说:“你很快就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了。”

    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我也终于体会到了“好处”。女儿醒来后的哭泣不再那

    么歇斯底里了,也可以耐心等待喂奶或者换尿布了,我和她说话的时候也能平静

    下来了。朋友见了我家女儿都赞叹真是个“天使宝宝”,可我必须感谢马蒂娜教

    会我的一切。

    马蒂娜认为,孩子刚出生时,确实需要及时回应他的需求,但更要冷静地待在

    孩子身边观察一秒,温柔地和他说话,了解他的真实需求,然后再抱起来。美国著

    名神经医学专家丽丝·艾略特(Lise Eliot)博士也曾写道:

    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最体贴、最细心的妈妈,即宝宝哼一声、打个嗝都

    立即响应的妈妈,她们精心照顾的孩子表现出的依恋行为的安全度,竟然不如

    稍有松懈的妈妈照顾的宝宝。换言之,孩子对于令人窒息的体贴反应不良,这

    样毫不放松地照顾会抑制孩子追求自主的冲劲儿,妨碍孩子发展自我控制情绪

    的能力。

    亲密育儿是大多数妈妈的本能,但是少有妈妈能拥有“停顿一秒,观察一

    下”的智慧。法国妈妈并未陶醉于泛滥的母爱,她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给予孩子自己

    适应和探索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宝宝普遍能更顺利地睡整觉、独立睡觉、健

    康饮食、独立吃饭、独立如厕等。

    法国妈妈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方面非常有一套,因为法国有很多专业研

    究婴幼儿睡眠的专家,法国妈妈们在专业的指导下,从孩子出生起就能通过观察,摸索出孩子的睡眠规律,帮孩子建立“吃、玩、睡”的节奏,孩子不“奶睡”、不

    夜醒,很早就能睡个囫囵觉。搞定孩子的睡眠,才是法国妈妈轻松享受育儿的先决条件。

    平衡自由与界限

    任何科学的育儿理念,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都一再强调要给予孩子恰到好

    处的自由和界限,而如何做好这个平衡,法国妈妈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最好榜样。

    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她们不会紧紧跟随,也不会紧张地用言语和动作来“保护”孩

    子,她们给予了孩子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但是在关乎到人身安全和礼仪教养的

    时候,法国妈妈又能冷静地给孩子划定明确清晰的界限,一个“不”字,甚至只是

    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停下来,这就是权威。

    教|育|观|察

    在我工作的法国幼儿园,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在院子里玩耍,妈妈们则会

    一边和我聊天,一边用余光扫视着挑战攀岩的孩子,有时候我心里都会一揪一揪

    地担心,而身旁的妈妈们却无比淡定,只有当孩子们朝她们叫道“妈妈快看

    我”的时候,她们才正式回头微笑着回应孩子,然后继续和我聊天。

    离开学校的时候,精疲力竭的孩子们有时候会闹情绪不和老师说再见,而这

    时法国妈妈可一点都不会让步,无比执拗地坚持到孩子说完“再见”才离开,对

    她们来说,不说“你好”“谢谢”“再见”的孩子没有教养,让人无法接受。

    独立自信的身教

    在我看来,想成为蒙氏妈妈,除了要有敏锐、理性的育儿风格,更关键的是要

    有独立、自信的内在,而这也是我欣赏法国妈妈的另一个原因。法国是女性主义的

    先驱之地,法国女人不仅尊重孩子,也同样尊重伴侣和自己。家庭关系中没有谁是

    中心,她们擅长做共赢和平衡的游戏。

    我认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法国妈妈,她们竟然会在孕期喝一定量的咖啡,甚至经常化妆、穿高跟鞋;她们大多母乳喂养不到半年,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她们会

    为了事业和追求早早将孩子送往托儿所;她们时不时会把孩子交给育儿保姆几个小

    时,只是为了出去逛博物馆、会一会朋友或是和丈夫享受一顿烛光晚餐。

    怎么带娃是她们的隐私和权利,她们非常独立,甚至有点盲目自信地做决定。

    更关键的是,她们也能坦然地与内疚共处。她们坚信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

    美的妈妈,妈妈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委屈了自己和丈夫。有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有时候也要跟着父母的节奏来,这未尝不是好事。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法国妈妈在家喝咖啡,孩子过来“打扰”,法国妈妈放下

    咖啡杯认真地告诉孩子:请等等。于是孩子就乖乖地在一旁等待,真的是等了很

    久。

    我顿时明白了长久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现象:为什么在多个国家的幼儿园

    完成观察工作后,我发现法国的孩子最好“带”;为什么法国鲜有“熊孩子”,法

    国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得较有节制、有教养。原因就是他们的妈妈都很“酷”。

    蒙妈日记

    受法国妈妈影响,如果我还没吃完饭孩子就来找我玩儿,我会放下筷子认真

    告诉她:“我很饿,我还没吃饱,你等一等。”

    刚开始孩子不接受,会一直吵,但每次我都会坚持认真地说出我的真实想

    法,让女儿试着偶尔理解妈妈,跟随妈妈的节奏来。渐渐地她就开始明白,自己

    不是宇宙中心,别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今天身体不舒服,很想休息,我告诉女儿:“今天很累,想躺床上休息,你

    自己玩儿吧。”

    她突然来劲儿了:“妈妈怎么了?我来照顾你吧!”

    之后她马不停蹄地忙活了半个小时,又是给我盖被子、按摩,又是给我量体

    温、冷敷,后来还捧上书给我讲故事,讲了一本又一本……我并不是主张大家像法国妈妈一样在孕期喝咖啡、不努力坚持母乳喂养、让孩

    子过早入托、不及时回应孩子的请求。法式育儿奇迹只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从孩子

    一生的维度来讲,妈妈的心态比育儿细节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如何培养一个独

    立、自信的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要远远胜过谨小慎微的周全照

    顾。

    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以我的观察来看,法国爸爸倒没有法国妈妈那么成熟、理性,而法国妈妈对此

    也不会习惯性地集体抱怨,她们坦然承认两性的天生差异,也承认从社会文化和传

    统教养方式上来讲,男性越来越不擅长育儿的家庭工作。法国妈妈们在夫妻生活中

    会收起身为妈妈的优越感,为自己能永久保持女性魅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认

    为丈夫很可能没有照顾婴儿的天分,没有像她们一样的耐心和细致,所以要给他们

    学习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做擅长的工作,而这

    个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疼爱妻子。

    法国有句名言:虽然40周让你蜕变成母亲,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

    权利的理由。

    蒙妈日记

    在我怀孕之后,很多有经验的法国妈妈给我的建议不是怎么育儿,而是如何

    继续保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和法国同事讲到中国孩子是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她们的第一反应是:那爸

    爸呢?爸爸多可怜!

    法国妈妈还提醒我:不论你在孩子身边睡多久,都要时刻记得回到自己的床

    上,丈夫在那里等着你。

    我问:“那孩子总往你们床上跑怎么办?”“认真告诉孩子,只有夫妻才能睡一起。”这是她们的共同回答。

    陪睡的中国妈妈们自然是无限期地牺牲着夫妻生活,将人生的重心转移到了孩

    子身上,世世代代似乎都是这样。而法国妈妈的如此不同,不得不让我开始思考,她们的方式是否更适合这个现代社会?如何在各种女性角色中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

    色,法国女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颠覆还是传承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将上一辈的育儿理念推倒重来,在汪洋大海里摸索新的育儿

    之道,而法国的父母却只需传承就好?这一切并非巧合,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文

    化原因。

    早在17世纪,以巴黎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观。18

    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早于蒙台梭利一个多世纪就已经发现了童年的重大意义。

    当时的法国政府和学者就已开始重视早期教育,法国在这方面的领先一直保持到现

    在。

    法国的教育风尚也深深影响了早期探索中的蒙台梭利,她深入研究了法国教育

    家、医生让·伊塔尔(3)

    的理论,进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在法国的教育学课程上,我

    们曾经以《野孩子》(4)

    这部电影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法国教育理念如何从以成人为中

    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而蒙台梭利教育则是当时以儿童为中心的主要流派之一。

    蒙氏理念与法国传统育儿观有如此渊源,无怪乎它们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影响法国父母最深的是育儿教母弗朗索瓦兹·多尔多(5)

    ,她的很多教育主张在我

    看来是蒙氏理念的法语版,她呼吁成人要以谦卑和诚恳的态度对待孩子,反对在过

    度保护之下产生有破坏作用的教育方式。多尔多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广播电台真正

    引导了一代法国父母转变了教养观念,有效提升了教养水平。这一代父母便是如今

    这一代孩子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从理念到应用,法国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教育研究者从专业细分领域,比如睡眠、营养、阅读写作等,为法国大多数父母普及了高度一致、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这也是法国妈妈为何讲不出蒙氏理念,却能做得如此到位的重要原因。

    具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

    在法国攻读教育学的时候,我渐渐明白,所有好的育儿理念最终都会殊途同

    归。批判哪种教育法有什么缺点那是教育家的事,父母只需“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成为母亲之后,我深感时间紧迫,三年转瞬即逝,必须果断选择一条路坚定

    地走下去,在各种理念中纠结、摇摆只会耽误最宝贵的育儿黄金期。

    心态和知识都要提前准备好,边学边养是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远远赶不上

    孩子的成长速度,除此之外,身边还要有榜样示范。比如我,身边有那么多法国妈

    妈,她们日日启发着我如何高效地将多年学习、实践的蒙氏教育理念应用到家庭育

    儿中来。

    如果没有身边这些法国妈妈,我会以为在家实践蒙氏教育就像在画报上看到的

    情形一样,永远都是完美无瑕的状态。

    蒙妈说

    “法国妈妈让我明白:真正的蒙氏妈妈并不是完美妈妈,而是要足够洒脱、有智慧,懂得抓大放小,在对的时间不阻碍、不放纵、不摇摆。”

    一个努力育儿的妈妈要学习接纳现实的不完美,将一部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

    移到自己和大家庭上来。时刻记得我们的角色不只是母亲,还是妻子、女儿,还是

    一个现代的独立女性。

    通过本书,我们将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中国妈妈,跟随我们的家庭

    育儿方案,希望你也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说 来惭愧,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十多年,一向认为文科出身的妻子所

    信奉、践行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只是一家之言,并未经过科学实证的

    检验,难以令人信服。直到妻子的老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的一位德国培训师邀请

    我参加教育论坛时,才发现自己曾经轻视的“蒙氏理念”与我所从事的表观遗传学

    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竟然惊人地契合。要知道,表观遗传学是当下科学界最前沿的

    领域之一,而蒙台梭利博士却是生活在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人物!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与妻子一起从2012年开始了蒙氏理念的科学实证历程。

    2015年,女儿出生后,我们又将实证后的理念方法应用到了家庭育儿的实践中,收

    获了无数奇迹。

    先天后天哪个更重要

    身边的父母朋友们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先天和后

    天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辩论。从19世纪

    后半叶到20世纪初,遗传决定论一度占据主流,4到了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前半

    叶,观点几乎又一边倒向了“空白石板”论,认为人的行为发展完全是环境影响的

    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分子生物学家们已经解析了人体将近3万个基因的DNA序列和部分基因的功能。大

    人群相关性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也确认了一些特定的基因,比如肥胖基因、癌症基

    因、孤独症基因等。一时间,基因决定论似乎再次占据了上风,似乎孩子的一切都

    由先天基因注定,后天的教养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事实上,科学家对同卵双胞胎的

    研究已经终结这个争论好多年了。

    科|学|实|证

    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DNA序列,出生

    以前居住在相同的环境中,但从出生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成长环境

    会越来越不同。双胞胎研究成为了解基因和环境如何对某些特征,特别是对复杂行为和疾病

    的研究做出贡献的绝佳模式。例如,通过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已证实遗

    传因素对诸如身高、精神分裂症、阅读障碍、躁郁症等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语言

    技能、社会交往活动、性格等更多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5

    研究还发现,即使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背景,随着后天环境的变

    化,具有修饰基因表达功能的表观遗传学标签也会有差异,而且年龄越大,表观

    遗传学修饰差异也越大。6

    何为表观遗传学?简单地说,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

    达却发生了可遗传变化的现象,7也就是后天经验可以改变基因的编码作用。同卵双

    胞胎手握同一副牌,可随着经验的增多,他们不仅打牌的手法越来越不同,而且手

    里的牌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回,后天的影响力终于从以前的经验性推测得到了强有

    力的科学支持。

    我专门研究过早期母幼分离的小鼠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经历过早期母幼分离

    的小鼠从幼年开始,与应激相关的内分泌指标就有明显升高,并表现出抑郁的倾

    向。这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是环境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

    下,持久、显著地改变了基因表达。8

    我们的教育环境竟然能改变先天设置好的基因表达图谱,可见后天经验的影响

    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蒙爸说

    “最新的表观遗传学支持了蒙台梭利关于“有准备的环境”的理念,更加让

    我们坚信教养环境意义重大,这就是为什么本书的重中之重是引导父母设计适合

    孩子发展的蒙氏家庭环境。”

    至于先天、后天孰轻孰重的答案,我的妻子拥有不少教学和观察的经验,她认

    为环境能改变基因,基因反过来也能改变环境。同样的父母,面对不同气质秉性的

    孩子,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很可能会因自己的个性而得到巨大的改变。所以先天和后天都很重要,且相互渗透影响。

    蒙台梭利博士不仅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还提出了追随儿童发展节奏的

    观点。父母需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孩子的独一无二,然后准备一个满足他个性化

    成长需求的完备环境。我时常感慨,蒙台梭利这位百年前的科学教育家竟然具有如

    此的洞察力和远见!

    塑造大脑最重要的这几年

    刚出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粗糙、简陋的草图,经过后天环境的一次次影响,细节才会越来越多,这张大脑地图才会变得越来越精致和有效。然而,后天环境究

    竟如何深刻地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后天经验又是如何进而改变了基因呢?

    与很多在胚胎期大脑就基本发育成熟的哺乳动物不同,人类大脑在出生后具有

    极强的可塑性。可以说,环境不断精细地雕刻着孩子的大脑,直到他们将近成年才

    基本完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在0~5岁时最高。9婴儿的大脑在1岁

    以内会增大至出生时的3倍,当孩子要进幼儿园时,大部分已经长成。经验虽然一生

    之中都在积累,但任何时候的影响都比不过生命之初的那几个月以至几年,那正是

    脑神经细胞突触形成、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候。10

    大脑可塑性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资料来源:Levitt(2009).迈克尔·默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在研究大脑可塑性方面是成就最高

    的科学家之一。他擅长用实验的方法将大脑可塑性证明给人看。随着近年来成体神

    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我们知道成人的大脑通过强化锻炼和环境的刺激,能恢复部

    分由于大脑损伤而失去的功能,成人的大脑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11但2018年

    最新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结果又显示:在早期发育之后,神经元的产生数

    量急剧下降,到成年时戛然而止。12

    不论成人的大脑是否真的如这项研究所说,完全没有了可塑性,即使还有,这

    种可塑性也非常小,而且想要改变,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婴幼儿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只要接收到环境的刺激便会发生改变,毫不

    费力。13这恰恰验证了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的理念。简单来解释,就是0

    ~6岁孩子的心智如同海绵,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

    蒙台梭利博士在1951年提出了人类的发展球茎图,这幅图与21世纪神经生物学

    研究大脑可塑性的权威图表不谋而合。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智如同花的球茎一样,对周围营养具有极强

    的吸收能力,而在生命的前6年,尤属前3年的能力最为强大,而且前3年是无意识

    吸收,孩子能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如同照相机一样,将感官接收到的所

    有信息都拍摄、存储于大脑中。因为婴幼儿对环境中的一切都特别注意,他并不知

    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地图细节增多,他才会

    有选择地注意环境中的某一部分。人的四大发展阶段球茎图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本·巴雷斯(Ben Barres)和他的学生、哈佛大学的贝丝·

    史蒂文斯(Beth Stevens)在神经胶质细胞如何雕塑大脑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

    工作。他们发现婴幼儿时期,大量突触不仅在形成,还在被清除、削减。

    在早期的健康细胞中,有一种关键的蛋白星形胶质细胞促进补体C1q(经典补

    体级联的启动蛋白)的表达。在形成成熟的神经回路的过程中,在发育的特定时

    间,C1q会与突触结合,标记那些不需要的突触,然后激活大脑的免疫细胞,对不

    需要的突触在大脑中进行定向清除。14

    大脑可塑性的最新佐证是,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杂

    志上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些抑制性神经元会大

    规模迁移到大脑的前额叶皮层。15

    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刚开始与周围的环境接触,这对脑部发育来说是一

    段相当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神经元迁移与复杂认知功能的形成息息相关。研究

    人员推测,这种后期迁移可能在建立人类基础认知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过

    程的紊乱可能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从出生开始,大脑就经历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大量突触不仅在形

    成,还在被清除、削减,神经元也在大规模迁移。迁移到位之后,树突、轴突大量

    生长,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建立神经网络,然后逐渐成熟。这也是蒙氏理念中

    吸收性心智说法的科学诠释。即便这个再塑过程是按照基因图谱的框架进行的,后

    天环境也大大影响着塑造的效率和结果。

    科|学|实|证

    著名的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在罗马尼亚孤儿院的试验有力证实了环境对大脑的深刻影响。哈佛大学

    查尔斯·纳尔逊(Charles A. Nelson)教授领衔的团队对大量孤儿展开了早期忽

    略(Early Neglect)对神经发育的影响。他们将68名孤儿随机分配成两组,将留

    在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孤儿,即留守组儿童,和受到高质量收养的孤儿,即收养组儿童进行了长期跟踪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孤儿院生活的留守组儿童与在

    优质家庭和普通社区生活的收养组儿童相比,在诸如身体发育指标、语言能力、认知和智力发展等测试中,处于全面劣势。

    2015年发表在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的研究表明,收养开始的

    时间点对孤儿各项指标的恢复至关重要,16

    而且越早离开孤儿院,效果越好。布加

    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发现,在24个月前离开孤儿院的孩子恢复效果最好。这一研

    究项目的结果还表明,被收养前在孤儿院待的时间越长,大脑的可塑性就会变得

    越小,一旦错过大脑的某些发育关键期,而没有得到相应的环境刺激,后天再想

    改变就非常困难。一般认为,幼儿的前24个月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孩

    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大脑的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在成

    年时发生抑郁、酗酒、毒品滥用的概率会显著增高。研究表明,表观遗传的修饰

    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后天养育环境深刻地改变了孩子的一生。17

    既然孩子所处的环境如此深刻地“塑造”着他们的大脑,那我们应该为孩子准

    备什么样的环境,尤其是准备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能辅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呢?

    丰富的环境

    人类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只有350克上下,而成年人的大脑约1 300克。18出生

    时,婴儿大脑的重量约占体重的110,神经细胞已经存在,但是大部分未得到应

    用,也就是说,他们的神经系统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婴儿出生之后,大脑灰质随着

    突触与树突的增加迅速扩大,蛋白质与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一同增长,髓鞘化的作用

    是帮助激活那些待命细胞。19

    髓鞘化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支持轴突和周围组织,在相邻的轴突之间形成电

    气绝缘,使神经兴奋信号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更高效;二是作为形成记忆的一种方

    式,能增强细胞组织间的有序连接。简而言之,髓鞘化的功能就是增加连接,同时

    让一些连接更加有效。熟能生巧就是髓鞘化的结果,环境的影响则是加快髓鞘化的

    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来促进神经髓鞘

    化。20科|学|实|证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提供丰富环境”是指用各种材质的碎布、纸、刨花、颜色鲜艳的玩具来刺激老鼠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发展,用滑梯、转动的

    笼子、能钻的管道来提高老鼠的认知能力,并让一些老鼠共同生活以增加社交机

    会。每天从感官、认知、社交等多个维度来让老鼠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样。

    与普通在“贫瘠环境”下饲养的老鼠相比,“丰富环境”下的饲养可以引起

    老鼠神经系统形态结构的变化,比如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

    的增加,同时改变大脑中的树突、轴突和突触。突触可塑性常常伴随着行为学功

    能的改变,例如丰富环境中饲养的老鼠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这

    类研究现在也经常被引用来支持丰富幼儿环境的重要性。丰富环境能加速海马的

    发育,促进大脑神经回路的成熟,21

    同时,环境对某个脑区的刺激也会对其他脑区

    产生叠加效应。

    老鼠需要天然的野生环境,同样,婴幼儿需要更自由、更丰富的成长环境,而

    且这个对丰富环境的迫切需求,其实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蒙妈日记

    女儿出生了,我给她做好了所有的吊饰,只有最初两个月的黑白吊饰没有完

    成,这第一个吊饰也实在太难制作平衡了。想来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加工,总能把

    它做完,谁知道孩子刚出生“一地鸡毛”,根本没有时间弄别的。

    出生16天后,我发现女儿总是盯着卧室的吊灯看,达到了几近迷恋的程度。

    有多迷恋?每次一大觉醒来饿到哭得梨花带雨喉咙嘶哑的时候,但凡看到这盏吊

    灯,她就会顿时停止哭泣,大眼珠眨也不眨地盯着吊灯,长久地发呆,好久才回

    过神来继续哭,找奶喝。

    我今天恍然意识到,家里这个吊灯黑色灯架、乳白色灯罩,不就是现成的黑

    白吊饰嘛!最初两个月,婴儿只能看到对比非常鲜明的形状和颜色,喜欢复杂的

    设计曲线,她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个新世界啊!我们为女儿用心设计了从出生到三岁丰富的蒙氏家庭环境,比如家庭观察手记

    当中的小月龄吊饰,这些都会在第二部分出现。

    不论多忙碌,我们也从来没有把女儿囚禁在成人设置的“老鼠房”里,比如传

    统婴儿床、学步车或者圆圈围栏中。同时我们尽量每天带孩子外出,除非出现极端

    恶劣的天气,否则都会带孩子到公园、图书馆、游乐场、爬爬班、朋友家等,让孩

    子多见识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家人以外的人。

    有序的环境

    动物实验的结果是否能直接拿来应用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学是严谨的,从老

    鼠的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得出“环境越丰富越好”的结论。

    我们常会在一些不够严谨的教育文章和早教机构中看到一张神经元网络图,图

    片单纯地显示了随着月龄的增加,神经元数量由少变多的过程,给人一种多多益善

    的错觉。

    下图是一张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发育模式图,这张图展示了兴奋性神经元从

    稀疏逐渐变得浓密、有序的动态塑造过程。幼儿大脑的成熟不仅是神经元不断增加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神经元也在大规模地削减,虽然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这个

    削减过程对搭建更有效的神经网络是有益的。那些从未被激活使用过的神经突触在

    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被淘汰了,而且是不可逆的。大脑地图逐渐精致化的过程遵循竞

    争的原则,用进废退。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发育模式图22

    大脑如同一个磁盘,从环境中吸收的内容会占据大脑磁盘的空间,重复地吸

    收,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如果不好的内容首先占据了大脑磁盘空间,之后接触

    得越多、越频繁,这些坏的内容在磁盘中占据的空间就会越大,好的内容便再难立

    足,这就与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类似。所以神经连接并不是多多益善,有时

    候少即是多,数量远没有质量重要。大脑可塑的这种竞争特质启发我们,早期教育

    质量极其重要,我们要在孩子成长的最初期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环境,使有益的内容

    抢先占据他们的大脑磁盘空间。比如在孩子三岁以前坚持让他们刷牙、洗手,坚持

    给他们示范收纳玩具等,这对他们日后的行为习惯养成绝对是事半功倍的,而坏习

    惯一旦建立便很难改变。

    有人曾向罗丹请教雕塑艺术的技巧,罗丹说:“砍掉多余的部分。”雕塑大脑

    也不是单纯地增加修饰的过程,同样需要砍掉多余的部分来帮助关键部分的神经连

    接变得有序,这是一门雕刻的艺术。凡是环境中没有的、刺激不够的、大脑认为不

    需要的神经连接就会被削减;凡是环境中提供了足够刺激的,相应的神经连接就会

    反复加强。

    蒙爸说

    “神经通路就在这个不断削减和加强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清晰、有效,我们精

    心准备的蒙氏环境就能帮助孩子对神经细胞进行“择优录取”,并提高神经通路

    工作的效率。”为什么婴幼儿完成一件工作要比成人慢很多?为什么对婴幼儿的教育需要我们

    付出极大的耐心?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婴幼儿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线路太多太杂,有的不通往目的地,有的通路有很多弯道。婴幼儿大脑在早期会产生大量突触,因

    而拥有了极强的可塑性,但是突触过多便会造成效率低下,需要通过精准的训练来

    削减和淘汰多余的突触。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所创设的环境鼓励孩子不断重复同样的

    活动,直至完全掌握这一技能,比如走、爬、拼图、擦桌子等。

    蒙妈日记

    几个月前女儿第一次串珠子,记得她是用手腕、手臂甚至全身的力气来串第

    一颗珠子的,每颗珠子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努力,一旦有一颗串不

    上,她就气急败坏地把珠子全都扔在地上。在一旁观察的我好几次都忍不住想伸

    手帮忙,但终究还是克制住了。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能放松肩膀和手臂,单用双手合作来完成串珠子的动

    作了,但动作还是很笨拙,只能专注地串三四颗就放下不玩了。

    今天我又突然看到她轻松地将所有珠子快速地串了起来,然后找我来打结,并将这个自制“项链”骄傲地挂在了脖子上。我觉得是时候给她提供更小的珠子

    来串了。

    串珠活动能帮助孩子不断强化大脑对应部位的神经连接,孩子从需要用很多的

    神经元到只需要用恰当的神经元来做同一件事,通过反复练习,神经通路工作的效

    率也会越来越高。因为重复和效率的提高,同一个内容便不会占据他所有的大脑磁

    盘空间,他的大脑便能留有更多余地去习得新的技能了。

    有序的环境可以鼓励婴幼儿专注于更少的内容。对婴幼儿来说,一心多用没有

    多大好处。在有序、有益的环境中,才可能对婴幼儿大脑进行有效而长久的塑造。

    默策尼希做了很多实验,他发现只有当猴子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它的大脑结构才

    会发生永久改变。如果猴子没有专心致志,而是心不在焉地同时做几件事,它的大

    脑也会发生改变,但是改变的神经网络不会保持下来。很多家庭的环境设置杂乱无章,给孩子准备的玩具和活动缺少教育意义,孩子

    很难真正专注于一件玩具或活动持续地探索,于是便表现得粘人、烦躁、不满足。

    如何在家中布置一个有目的、有质量、能够精美塑造婴幼儿大脑的环境,我们在第

    二部分的实践环节会手把手与你分享。

    真实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写道:

    真正可以帮助孩子建构自我的方法,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可以自己运作的环

    境,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环境中的物品,帮助自己在其中真实地生活。

    当女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后,我们给她提供了很多做家务

    和自理的机会,当然,不是过家家,不是假装游戏,而是“真刀实枪”地动手做。

    女儿和我们一起准备晚餐,一起择菜、洗菜,在我们的帮助下用真的刀切菜,一起

    煮菜,还能自己穿衣、洗手、刷牙,自己浇花、种植、扫地、拖地……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有如下几条发现:23

    面对真实的和假装的活动,学龄前孩子会压倒性地选择前者;

    孩子对真实活动的偏爱倾向于出现在3~4岁,且一直持续到6岁;

    孩子说他们喜欢真实活动是因为这样的活动容易操作、有实际意义,并且能

    产生新奇的体验;

    当孩子们选择玩假装游戏时,提及最多的原因是害怕、不自信或者不被允

    许。

    这项研究针对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目前还没有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报

    告,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孩子在18个月到3岁之间,只要环境和父母给予了

    足够的支持,在真实活动和假装游戏中,大部分孩子都会果断选择前者。真实的活

    动能够大大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一直被塑料玩具包

    围,很少接触真实活动,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习惯性地选择假装游戏,因为他们不知

    道自己可以像父母那样工作。当他们第一次想要模仿父母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告诉

    他们:你太小了,等你长大了再来干。而现实是,等他们长大了之后,就不会再有做这件事的兴趣了,便总想让父母代劳。

    蒙妈日记

    有段时间女儿不爱吃蛋黄,也不爱吃煎蛋,于是我就和她一起煎蛋。她在我

    的协助下,将平底锅放到灶台上,小心翼翼地开了炉火,倒了一点炒菜油,耐心

    地等待油温升高,将打好的鸡蛋沿着锅边轻轻地倒入平底锅,然后仔细观察蛋液

    凝结的过程,这时她表现出的专注和耐心非常打动我。一面煎好后,我协助她一

    起翻面儿,她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迫不及待要吃锅里的煎蛋了。从那天起,她

    强烈地喜欢上了煎蛋,而且连续四五天自告奋勇为全家人煎蛋。

    在煎蛋的过程中,女儿真切地看到了蛋液在高温下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这是生活常识,也是物理实验。她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轻轻地开火,轻轻地

    倒油,轻轻地倒入蛋液,她全神贯注地努力控制自己还并不灵活的身体,因为她

    理解我所说的“温度”“烫伤”代表着什么。鸡蛋煎好后,她无比喜悦和自豪。

    她为全家人服务,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家庭中的一员,可以像爸爸妈妈照顾

    她一样去照顾别人。

    很多家庭都给孩子准备了过家家厨房,很多孩子确实也很喜欢。他们用塑料工

    具假装开火、烧水、炒菜。手碰到灶台上不会烫伤,盘子、碗掉到地上也不会摔

    碎,他们从中习得的内容真的比真实环境中少太多了。

    发展心理学已经验证了真实活动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

    讲,真实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更加丰富的环境,真实的环境提供了比假装

    环境丰富得多的感官刺激和认知体验,因此前面讲到的丰富的环境对孩子大脑的塑

    造意义,也同样适用于真实的环境。

    个性化环境

    个性化环境,意味着我们要抓住婴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敏感期,为孩子准

    备能够辅助当下敏感期发展的个性化环境。因此,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是因人而异的,一千个家庭有一千个样子。

    “敏感期”一词最初由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在20

    世纪初研究动物发育时首先提出。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

    洛伦茨(Konrad Lorenz)在研究鸟类行为学时也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洛伦

    茨发现,刚出生的灰雁在出生后的特定时间段会持续跟随母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和被喂养。如果母雁没有在这个时间段出现,雏雁就会有印刻行为,即把身边的人

    或者其他动物当作母亲。印刻行为仅出现在一个狭窄的时间窗口期内,通常在孵化

    后的头两天,洛伦茨将其称为社会依恋的“关键期”。24

    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人类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系统都有自己的关键期,与关键

    期相对应的神经可塑性最强,此时大脑对环境中某一部分内容特别敏感,成长速度

    也最快。

    科|学|实|证

    一项残酷的实验证实了抓住敏感期的重要性。神经科学家大卫·休伯尔

    (David Hubel)和托斯坦·维厄瑟尔(Torsten Wiesel)把刚出生的小猫和猴子

    的眼睛缝合起来,使它们暂时丧失视力。结果发现,视力被剥夺后,小猫和猴子

    大脑中负责视觉的神经皮层区的构造和功能大受影响,即使后来把线拆开,它们

    的视力也大大受损。值得一提的是,只缝合一只眼睛的小猫,脑发育状况比两只

    眼睛全缝合的小猫还要混乱。

    休伯尔和威泽尔推断:脑内神经细胞的连接是某种竞争、淘汰互动的结果。25

    这个实验证明,大脑中视觉神经网络的构建是由视觉经验指导完成的,后天经验

    和环境在关键期时的刺激对大脑视觉神经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蒙台梭利博士观察发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因而将敏感期的

    理念应用到了幼儿教育上。她认为,孩子会在某一短暂时期内对环境中的某一部分

    表现出强烈而持续的兴趣,在这期间,孩子会乐此不疲地大量重复同样的活动,直

    至熟练掌握。每一次敏感期的到来就像闪电一样,出现的时间很短,且不会再现。敏感期是

    大自然赋予孩子的礼物,是孩子习得各种技能的黄金期。在敏感期内,我们应该及

    时发现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支持,如果无法得到支持,孩子将失去这一最佳的

    学习时机,日后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和时间,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蒙爸说

    “如果我们为大脑的可塑性而惊叹的话,那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会令我们叹

    为观止。敏感期时的大脑皮层很有弹性,只要浸润在环境中,其结构就会快速发

    生改变。”

    蒙氏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在0~3岁会经历语言、社交、秩序、运动、感官敏感

    期。在这一阶段,婴幼儿一直处于语言敏感期当中,只要身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他

    们的神经连接就会一直变化,让他们听就好,即使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们的大脑

    也在收录语言当中的所有细节。他们会毫不费力地完美习得环境中的所有语言,而

    成人要学习一门新语言,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蒙妈日记

    昨天去动物园,爸爸带她看非洲羚羊。她捂着鼻子说:“这里好臭啊,我不

    想看非洲动物了。”爸爸很是诧异,因为他都不知道这是非洲动物,回头一看介

    绍,果真是非洲羚羊。

    爸爸回来问我,我仔细回忆了下,好像和她讲过寒带、热带的动物,好像还

    提过一句很多非洲动物就生活在热带……

    现在女儿的词汇很丰富,朋友笑她说话就和大人一样,其实这都是因为我紧

    紧地抓住了她的语言发展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从出生,不,从孕期就开始了。

    女儿在还没有说话之前,就总是盯着我们的嘴巴看。每次她的专注就提醒我

    特别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质量,用词准确、丰富,发音标准,尽量控制自己不要用“宝宝语”和“妈妈腔”。

    从出生开始,爸爸每晚都会给她讲英语故事,不论她是否能听懂。到现在2岁

    多,她都能听懂很多大段的英文绘本故事了。

    我们两个都是中国人,在家从来不说德语。从2岁起,孩子进入德语托儿所,3个月后,我就发现她能听懂老师的不少指令,5个月后,就开始和老师用德语交

    流了。不过从德语和英语的学习经验来看,2岁后远没有1岁前吸收快。

    在敏感期,婴幼儿学习的大门始终敞开着,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把握天赐良

    机。然而泛泛了解敏感期的时间点并无多大意义,我们在第二部分提供的每一张分

    月龄环境设计图,其细节无不体现孩子在当下的发展敏感区。比如,在孩子出生后

    视觉最敏感的前5个月,我们准备了辅助视力发展的吊饰;从出生到6岁都是语言发

    展敏感期,因此我们在每个月龄段都开辟了一部分专门指导父母怎样有针对性地辅

    助孩子的语言发展。只要在实践过程中跟随我们进行环境创设,密切观察、因势利

    导,爸爸妈妈们就定能满足婴幼儿成长敏感期的需要。

    幼儿的敏感期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这与大脑相应部分神经回路发育成熟的顺序

    密切相关。从还是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到出生,婴儿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就已经足够

    多了。出生后,大脑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神经细胞联系起来,让它们协同工

    作。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会经历增长、大规模削减以及迁移的过程。大脑的动

    态可塑,是因为大脑还有足够多的突触没有被削减,当某一个方面多余的突触被一

    点点削减了,主要的神经回路连接完毕了,这个系统最终需要的便是稳定,到此,敏感期就结束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也就变得很小了。

    神经生物学家还通过拔除小鼠胡须的方式发现,触感剥夺不仅给小鼠造成了触

    感发育不良,还减缓了小鼠多个感官皮层的发育。通过黑暗饲养的方式剥夺小鼠视

    觉输入的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26因此,敏感期非常关键,在敏感期给孩子提供

    关键的环境准备,辅助神经突触的精炼、淘汰以及高效的神经回路构建,其影响要

    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刻、广泛得多。

    很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有力地证实了蒙台梭利博士通过观察、总结得出的

    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经得住现代科学检验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他们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经历着大规模的形成、削减和迁移,而在这个动态的塑造过程中,教养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

    量的教养环境不仅要丰富,更要有序、真实,还要紧紧跟随孩子的兴趣,抓住孩子

    的发展敏感期。教育是一门跨越多种学科的雕刻艺术,父母只有了解育儿科学,才

    能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在教育的黄金期,给孩子的未来做最好的准备。爸 爸和妈妈由于性别和成长经验的差异,往往有着不同的教养风

    格。而爸爸的参与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明显的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个

    影响还会一代代传下去。爸爸的参与情况有时甚至比妈妈的疼爱更能预测孩子未来

    的认知水平、情绪状况和社交能力。27在西方文化中,爸爸的疼爱能够减少孩子发展

    的困难,如儿童期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吸毒等不良行为。28

    无数的科学研究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书籍都在强调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影

    响,但是看看身边的家庭,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爸爸的参与度还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与德国爸爸相比,要低得多。

    德国爸爸VS.中国爸爸

    在欧洲,男女平等的观念由来已久,因此在育儿这件事情上,早已不再有严格

    的父母角色分工。近几十年来,德国这一状况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父母有了同等的

    育儿假期之后。妈妈不再是育儿的主力,爸爸也不再仅限于工作之后的陪玩,夫妻

    二人在育儿这件事上更多的是互助合作的关系。

    德国的文化价值观非常强调男性在家庭活动中的参与度,爸爸不只是在外赚钱

    养家的人。而德国的爸爸们也都以当“奶爸”为傲,并不觉得这是丧失男子气概的

    角色。在德国的周末,经常能看到爸爸们推着婴儿车到处溜达,或是骑车带着孩子

    翻山越岭。和当了爸爸的德国同事一起聊天,我们的共同话题从来都不只是工作、喝酒和球赛,也常常兴致盎然地交流育儿心得和育儿糗事。为照顾孩子而请假缺

    席、耽误工作,这在德国完全不会收到异样目光,爱家、爱孩子的男人形象不会给

    工作减分,有时甚至会因此获得更多的信任。

    《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一说,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忽视爸

    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中国当下普遍的“丧偶式育儿”应该只是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带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爸爸应该像德国的爸爸们一

    样,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育儿生活中。

    蒙氏爸爸的心态准备在身边德国爸爸们的影响下,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蒙氏爸爸独有的参与方式:建

    立妈妈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不与妈妈的角色重叠,而且这种教养风格既能符合传

    统文化对男性形象的定位,也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爸爸高度参与育儿工作的期望。

    有时候,我们从动物世界中也能找到一些灵感。帝企鹅是公认的“超级奶

    爸”。当配偶在冰雪覆盖的海岸上产蛋后,会回到海里觅食。企鹅爸爸则会将蛋放

    在脚掌上,继而用腹部的皮毛把蛋裹起来,在寒冷的气温下站着孵蛋近两个月之

    久。企鹅爸爸就这样忍受着寒冷和饥饿,等待配偶回来。

    凶狠勇猛的公狼也是“超级奶爸”。即使狼妈妈是主要哺育者,狼爸爸负责捕

    食,但是狼爸爸常常等到小狼吃饱后再吃。有的狼爸爸会为小狼咬碎骨头,小狼则

    会在爸爸身边各种调皮捣蛋,撕咬耳朵或者尾巴,狼爸爸从不反抗。

    不论是帝企鹅还是狼爸爸,它们对后代的体贴关怀并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些动物

    丧失了原本雄性的气质,相反,它们有着铁血柔情般的魅力。人类亦是如此,男性

    并不会因为陪伴孩子而影响男子气概,相反,因为孩子,爸爸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担当,成为家庭遮风避雨的保护伞。很多男性成熟的转折点,就是孩子的出

    生。如果男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能更加轻松地应对这一角色的转换。

    可以这样做

    建议准爸爸们在心态建设上做好这样的准备:

    1.在成为爸爸之前,就要明确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永远不会再回到百分百轻松自在的二人世界了。这个小宝宝会在未来很长一

    段时间里占据妈妈的整个身心,包括自己的一部分世界。理解妻子的同时,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尽量改掉从前不利于家有儿女的生活

    习惯,比如频繁应酬。同样重要的是,要始终努力在任何阶段与妻子建立更

    深厚的亲密关系。

    2.刻意提醒自己:我当爸爸了。妈妈怀胎九月,已经与宝宝建立了紧密

    的联结,潜藏在女性心中的母爱本能很轻易就被激发出来,生产后的荷尔蒙

    也会自然激发母性行为。而爸爸不同,突然怀抱着一个看起来很陌生的软绵

    绵的小婴儿,的确需要刻意提醒自己“爸爸”这一新增角色。这一过程对我们来说并不像妈妈那么自然,需要时间和机会。如果爸爸在妻子孕期积极陪

    伴产检,期待孩子的出生;如果在孩子出生前,爸爸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那调整心态时会容易得多。

    蒙氏爸爸在共生期

    孩子出生后的前两个月,我们称为共生期。共生期内,父母双方都面临着相当

    大的挑战,爸爸不仅要照顾好产后恢复期中的妈妈,辅助妈妈与婴儿建立亲密的依

    恋关系,还要努力适应新的家庭模式。这位初为人父的男性,在身体疲惫的同时,心理上也是万分不易的,他与婴儿的亲密关系还没来得及建立,而他深爱的妻子却

    完全被眼前看似陌生的婴儿夺走了全部注意力,内心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失落和嫉

    妒。如果多辅助妻子照顾婴儿,丈夫很快就能感受到成为父亲的喜悦和荣耀,而这

    些会极大地冲淡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情绪。

    可以这样做

    建议新手爸爸们在共生期做好下面这些事:

    1.爸爸要在妈妈哺乳期时给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母乳喂养非常辛苦,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疼痛和挫折,这时爸爸要做的就是倾听和鼓励,并且

    积极辅助,比如帮助妈妈调整哺乳的姿势和哺乳环境、给孩子拍嗝,或者多

    承担一些家务。当妈妈不能或者不愿再坚持母乳喂养时,不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自由决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以及坚持多久。

    2.爸爸要时刻关注妈妈的情绪,防止妈妈出现产后抑郁的情况,同时也

    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爸爸同样也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的症状。

    3.与妈妈有明确的时间分工,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她休息。比如我们

    家,孩子大部分时间由妈妈负责,而我会在下班以后和周末全力承担大部分

    育儿工作。我的妻子产后身体极为虚弱,我们又身在海外无人帮扶,因此为

    了提高育儿效率,我和妻子有了明确的育儿时间分工。积极参与也让我了解

    到养育孩子的辛苦,这要比全职工作累多了,也因此更能体会妻子的不易。爸爸的专属育儿时间也让我更早地和孩子相互熟悉,与孩子建立了不一般的

    亲密关系,也更早地意识到成为父亲的责任和意义。

    4.摸索出自己擅长的育儿任务。即使是奶粉喂养,最好也还是由妈妈来

    进行,这样有助于建立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爸爸可以尝试的是:给宝宝洗

    澡、带宝宝在室外散步、给宝宝讲睡前故事……每天都由爸爸在固定时间来

    完成这些任务,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婴儿建立安全感。

    建立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

    孩子一出生就能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在妈妈的怀里很容易就能平静地睡

    去。在爸爸看来,这简直是奇迹。即使爸爸有心参与,很快也会心甘情愿退居二

    线,做起辅助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能快速识别宝宝的

    需求,了解宝宝的个性气质,母子间建立深深的依赖,这样的关系不自觉地就产生

    了排他性。

    刚开始,育儿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关乎吃喝拉撒睡,在这些方面,女性更加擅

    长,由于照顾技能娴熟,或是出于内心的优越感,或是潜意识中不愿与爸爸分享跟

    孩子亲密相处的权利,实际上妈妈会事必躬亲,因为在妈妈眼里,爸爸总是这也做

    不好,那也做不好,但是指责会大大打击爸爸参与的积极性。这是不理想的开端,而我们知道,开始的模式很重要。

    共生期之后,在惯性的驱使下,妈妈们包揽了大部分的育儿工作,但这不利于

    婴儿与母亲逐渐分离的经验积累。此时,爸爸的参与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

    要。

    在感到不安全时,我们的女儿大多数时候会找妈妈,但在有些情况下,她只会

    找我,说明对她来说,在某种情况下,爸爸比妈妈更能给她提供安全保障,尽管她

    在何种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孩子能与父母双方都形成安全

    的依恋关系,那他们未来应对压力的能力就会更强。所以,在共生期后,妈妈要及

    时鼓励爸爸积极参与到育儿工作中来,爸爸也要努力建立妈妈无法取代的教养地

    位。提供独到的育儿思路

    尽管爸爸并不擅长照顾孩子起居类的工作,但在妈妈束手无策的时候,爸爸不

    一样的教养风格往往能提供出其不意的育儿思路。

    面对哭闹不止的婴儿,有些妈妈通常只会用乳房来安抚,而长期来看,这种方

    法的负面影响不小,夜醒、“奶睡”及过度依赖乳房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妈妈会疲

    惫不堪,爸爸更是爱莫能助。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可以勇敢接手安抚工作。无法提

    供母乳的爸爸只能靠观察孩子、琢磨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来安抚他们,这有益于建立

    一种良性循环。比如,爸爸特有的低沉、缓慢的嗓音就有很好的安抚作用。

    蒙妈日记

    记得女儿快两个月大的时候,每天傍晚都有肠绞痛的症状,爸爸那时就

    用“坐飞机”式的方法抱着她在各个房间游览,看墙上的画,看转动的洗衣机,看浴室镜子里的自己,看阳台上的花花草草……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她的痛

    苦。我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抱孩子那么久。

    有一次为了让我休息,爸爸接手了陪女儿入睡的工作,然而爸爸总是善于让

    孩子兴奋,而不是安静,结果3个月大的女儿到凌晨3点还没入睡,最后爸爸将女

    儿放到汽车座椅里,开车绕着小城转了两圈,很快,小不点儿就安稳地睡着了。

    爸爸带娃的方法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依照自己的专长分工扫描二维码,看视频尝试在家双语教育。

    为了提高育儿效率,妻子给我分配了专项育儿任务,比如英语启蒙。妈妈最好

    是用母语跟孩子交流,因为母语是最重要的语言。如果爸爸有第二语种的优势,同

    时孩子有充足的母语环境,那么爸爸则是开启孩子外语启蒙的最佳人选。

    由于平常下班之后就到了晚饭时间,并不适合与孩子太过兴奋地玩耍,所以我

    的任务主要是英语亲子共读。从孩子出生起,我就坚持每晚给她讲英语睡前故事。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这个小不点儿到底能吸收多少,然而不到一岁,女儿就能听懂上百个英语单词以及我的简单英语指令了;一岁后,她就开始陆续蹦

    出了很多英语单词;两岁后就能听懂很复杂的绘本故事,也能跟我用英语简单交流

    了。英语启蒙是妻子全权交予我的任务,我能看到自己的付出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就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蒙爸说

    “很多爸爸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或者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被指

    责。如果妈妈们尝试跟爸爸分工,明确交代给爸爸一些专项育儿任务,并做到不

    插手,让爸爸独享一部分育儿的成就,那育儿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除了亲子阅读,爸爸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在家实践蒙氏育儿需要通过设计房间、改装现有的一些家具来满足孩子当前的发展需要。受身边德国爸爸的影

    响,我也尝试做了一些木工活儿,如今也算是一项爱好了。得益于我的理工科背

    景,我还能随时随地给女儿进行科学启蒙。有一次,我们去了热带植物园,正好看

    到水中漂浮的椰子,我就顺势给她讲起经常读的一本书《会旅行的种子》,她由此

    更具象地理解了什么是通过水来传播的种子。

    大多数爸爸由于工作的缘故,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只

    要坚持,在育儿最关键的前三年,定能有无限的影响力。

    全身心地和孩子做游戏

    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如果爸爸妈妈不借助太多外力,而是二人协同作

    战的话,很快就能摸索出婴儿的生活规律,照料工作也会逐渐变得容易起来。很

    快,妈妈一个人就能轻松应对很多育儿工作,爸爸则能发挥出独有的优势,就是与

    孩子做游戏。

    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父亲在游戏中的敏感性可以预测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

    父亲的这种敏感性表现为能接受孩子发起的游戏,能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游

    戏方式,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做出的反应等。29

    下班后太累,有时候我也会偷懒,不时拿起手机来瞄两眼,顺便“逗”孩子,谁知孩子并不买账,隔几分钟就要去找妈妈。在分工时间内完不成任务,我们两个人都得不到休息,育儿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就全身心地、投入

    地跟孩子做游戏,当孩子玩得尽兴、满足后,她便会安静地享受一会儿独处的平静

    时光,之后的好长时间都不会“黏人”和“无理取闹”。

    为什么母子游戏无法取代父子游戏?为什么孩子依恋妈妈,但是更喜欢和爸爸

    做游戏?

    我们观察了很多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发现大部分妈妈会通过肢体

    接触,比如亲吻、抚摸和语言交流的方式来与孩子互动,而爸爸更多的是通过游戏

    互动的方式。妈妈也会和孩子做游戏,但是爸爸做游戏的方式与妈妈有很大不同。

    这些游戏可能在妈妈看来过于激烈、危险,或者过于辛苦。

    女儿从4个月大时就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而我和妻子跟孩子玩躲猫猫游戏的方

    式和强度相当不同,很明显,女儿在和我做游戏时,活动量要大很多,而且更加兴

    奋。

    由于男性自身的成长经历,爸爸们更习惯于接受运动中的身体碰撞和小痛小

    伤,可能也更少有畏惧心理,这些态度对孩子都有深刻的影响,能让他们在未来生

    活中更加勇敢,更能积极面对挫折和挑战。

    妻子会非常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挑战,但是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在体力和高

    度上无法更自信地给孩子提供保护,妈妈仍然常常低估孩子的潜力。母女俩经常去

    户外游乐场,而我仅能在周末陪女儿去一次,但是女儿每次的突破性进步都是和我

    在一起完成的!事实上,大部分男性比女性在户外更有优势,更能鼓励孩子进行有

    益的冒险,挖掘最大的体力潜能。

    可以这样做

    我建议爸爸们可以跟孩子进行以下这些游戏:

    1.在家里做的游戏,除了经典的躲猫猫,我们还经常玩儿吹泡泡、挠痒

    痒、钻纸箱,还有拉毛毯,即让孩子坐在毛毯上拉着走,以及坐飞机,即让

    孩子坐在爸爸肩膀上升降,等等。2.户外活动就更多了,比如跑步、攀爬、游泳、骑各种车、踢球、堆雪

    人,等等。

    在婴幼儿时期,爸爸与孩子积极地互动游戏能帮助孩子习得很多社交技巧和语

    言技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解读别人的情绪,因为爸爸更了解怎样行之有效地在游戏

    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相互伤害。与爸爸在一起的这些经验还能帮助孩子有效地参与

    到同伴群体的活动当中,而这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认知、社交、情绪等多方面的

    发展。

    曾经有一个研究老鼠的实验。老鼠是群居动物,一窝老鼠中有一只鼠王。实验

    发现,经常和其他老鼠打闹的幼鼠会习得以静止不动的方式避开鼠王的攻击。如果

    我们禁止幼鼠和其他老鼠打闹,它们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交经验,常常会引起争

    斗,也容易引起鼠王的攻击。不仅如此,它们在走迷宫找食物的实验中,也比其他

    老鼠行动缓慢。

    与爸爸一起多运动,这对男孩来说更加重要,因为男孩更喜欢肢体方面强度更

    大的活动,他们精力更加旺盛。父亲更倾向于和孩子玩更刺激的游戏,这样的游戏

    能够帮助孩子们在未来更加勇敢地探索环境、挑战自我。我们总说教养方式要注重

    个体差异性,这其中当然包括性别差异,父亲在男孩的教养上尤其重要。美国社会

    学家司科特·科尔特兰(Scott Coltrane)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的社会地位越高,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而且爸爸妈妈会一同参与做出家庭的重大决策。在

    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男孩,更早地切断了与母亲深层的自我认知连接,通过男性特有的行为方式与父亲建立起了深层的情感。多与爸爸做游戏,能帮助男

    孩模仿爸爸成为小小男子汉。

    游戏对女孩同样重要。和爸爸一起做游戏是女孩们最好的体育锻炼,能让她们

    更加健康、活跃,更少受到社会上对女性片面、局限的性别定位。

    蒙氏爸妈高效合作育儿

    爸爸们要尽量避免在育儿工作上跟妈妈进行权利争夺,育儿不是竞技。父母二

    人,谁是主要的观察者和陪伴者,谁便是育儿的权威。理想情况下,能坚持民主当

    然最好,然而现实条件下,两个人能在育儿的根本理念上达成一致就可以,在育儿细节上,只听从一方的意见效率最高,我们应该更相信陪伴孩子时间更多的那个

    人。永远没有一百分的爸爸或妈妈,而如果两个人配合默契,就会有一百分的家庭

    教育。

    蒙妈日记

    有一天女儿反反复复在浴室用香皂洗手不出来。爸爸担心她洗太久,手都要

    搓破了,让她快点从浴室出来。当然了,女儿无动于衷,洗得更带劲了。

    我知道跟孩子说“不要干什么”的话一点用都没有,反而会让她对这件事更

    有兴趣,于是我对女儿说:“你洗吧,洗得不想洗了再出来。”然后我大声对爸

    爸说:“咱们俩一起读那本《伊丽莎白去医院》的故事吧!”爸爸迅速配合,大

    声说:“好啊!”

    于是我们俩开始“声势浩大”地读起了绘本,不到两秒钟,小不点儿就噔噔

    地跑过来挤到我们中间开始听故事了。

    配合“演戏”育儿效率奇高,但在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也要迅速站

    成一队,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赞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

    法。

    蒙妈日记

    女儿今天下午吃了太多零食,晚餐没胃口,就开始“天女散花”。

    爸爸大声制止道:“不可以扔食物!”很少看到爸爸这么严厉,女儿开始眼

    泪汪汪地哭着叫妈妈,还气急败坏地继续扔。

    我一直在厨房,听到声音赶紧过去,控制住女儿正在扔食物的双手,把她抱

    下餐椅,用坚定的语气说:“爸爸说得对,不可以乱扔食物。”女儿更加委屈地

    哭,我用稍微缓和的口气安慰她,“我和爸爸都爱你,也知道你现在很不高兴,但是不接受你扔食物的行为,吃饱了就可以告诉爸爸‘吃饱了’,说出来。”我们家在育儿细节上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不假思索地认可妈妈的

    做法,因为在我看来,和谐和效率胜过强调对错。我们只在孩子不在眼前的时候探

    讨遇到的分歧,如果无法得到统一的解决方法,我就尽量“装睡”。

    蒙妈日记

    今天累了,我和爸爸都想休息一会儿,于是给永不疲倦的女儿准备了洗小内

    裤的工作。她一个人在浴室忙活。

    不一会儿,女儿提着一条湿淋淋的内裤挂在晾衣架上,又急急忙忙去洗第二

    条。晾衣架下面的底盘里满满的都是水,马上要溢出来了。

    洗到第三条时,沉浸在手机中的爸爸突然发现一排湿淋淋的小内裤,条件反

    射地说:“不行不行,这要拧干……”

    我立马按住爸爸说:“瞧瞧这小内裤洗得多干净,蔓蔓长大了!”

    女儿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竟然开心地鼓起掌来,又冲进浴室洗更多的内裤

    去了。

    其实我也是花了很大力气才忍住当着孩子面儿拧干小内裤的冲动,没有洗干

    净的小内裤和可能被浸泡的地板远远没有女儿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重要。

    这则日记中妈妈没有写到的是,当女儿再次回到浴室的时候,我悄悄跟妈妈建

    议过:“你可以示范她怎么拧干呀!地板都要被泡了!”可妈妈只是摇头,没有解

    释更多,因为女儿又来晾衣服了。我当时没有理解妻子的做法,一个劲儿地心疼地

    板,但也只是埋头看手机,装作没看见……

    花时间少的一方应该通过观察对方与孩子的互动,并且常与对方交流孩子的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陪伴时间的不足,以此更有效率地解读孩子的语言和需

    求。有时因为工作繁忙,我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等闲下来了,突然积极地和她做

    游戏时,就经常因为生疏而产生问题。记得在女儿刚开口说话的阶段,我经常无法理解她的“外星语”,女儿就会很懊恼,然后向妈妈求助。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我还经常误会孩子。

    蒙妈日记

    前两天开始,德国进入了夏天,非常热。带女儿去玩水,那里有好多大孩子

    玩水枪,不小心喷到了她脸上,她哭得很伤心。我安慰她说,我小时候也玩水

    枪,和小伙伴打水仗。天热的时候,水洒到身上可舒服了。

    周末在家洗澡的时候玩水枪,从来都是往池子里喷水的女儿突然就往爸爸身

    上喷,爸爸很严肃地告诉她:“不能用水枪冲着别人!”

    女儿立马伤心地哭了,叫:“妈妈妈妈……”

    爸爸说:“要不你问问妈妈,看看能不能这样做。”

    我过来了解了原委后,才知道是个误会。解释了一通后,爸爸说:“原来你

    不是故意的,原来你以为在打水仗啊。”

    女儿这下感觉被理解了,如释重负。我告诉她只有在打水仗的时候才能冲着

    别人喷水。

    后来反思,平日有多少事情我们误会了孩子呢?肯定不少。多和孩子在一

    起,才能尽可能地不误会这个还不会用语言来为自己辩解的小朋友。

    每当没有太多时间陪女儿的时候,我就会阅读妈妈的家庭观察手记,了解孩子

    最新的发展状况。

    爸爸陪伴时间过少不仅难以与孩子实现同调互动,更糟糕的是还会影响与孩子

    的亲密联结。很多爸爸抱怨孩子只黏妈妈不黏爸爸,爸爸一抱就大哭大闹,根本原

    因就是和爸爸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爸爸更要多和孩子全身心地做游戏,在一定

    限制范围内给他们更多尝试体验的自由。但遇到需要立规矩的时候,还是先把孩子

    交给妈妈。只有建立亲密关系后,爸爸才有资格“教育”孩子。在我们家,我还经常和女儿做一些妈妈不常和女儿做的事情,比如修车、种植

    等,让女儿感觉这是和爸爸在一起的“特权”。

    蒙妈日记

    我在卧室看书,只听到女儿在客厅“噔噔噔噔”跑来跑去的声音。

    爸爸说:“我要修下自行车。”

    女儿噔噔跑过去说:“我来吧。”

    爸爸说:“我要去种葫芦。”

    女儿噔噔跑过去说:“让我来吧。”

    总之外边始终就是“噔噔噔噔”很重的脚步声和复读机一样发出“我来吧,我来吧”的声音。

    很多人问我蒙氏教育到底是怎样一种理念,我以前都会“呱哒呱哒”说一大

    堆,今天突然想来,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听见孩子“让我来吧”的声音。

    在所有哺乳动物当中,人类的儿童期最漫长,人类的孩子也最脆弱。通过生物

    进化,大部分哺乳动物只需要父母一方负责养育工作,而人类需要很长时间的照顾

    才能独立行走、吃饭和生活,婴幼儿需要特殊周全的照料才能长大,进而独立面对

    世界。因此,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养育子女是人类父母双方共同的职责,我

    们需要通过互助合作来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的任务。

    科|学|实|证

    瑞士的一位研究者做了一项关于爸爸、妈妈和3个月大孩子的三角关系的研

    究。家庭中的3个人以三角形的方位坐下来,孩子能看见妈妈,也能看见爸爸。爸

    爸妈妈轮流和孩子做游戏,整个过程会用摄像机录下来。最后从摄像中能看出不同的夫妻关系,有的是明显的竞争关系,其中一人总是试图让孩子始终关注自

    己,还会经常打断另一个人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另一个人总是难以找到表现的机

    会,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走神、表现得无聊,甚至坐立不安。

    而3个月大的孩子,有的竟然会不时地去看另一位被忽略的家长,好像在期待他

    她的加入。

    而有的夫妻关系属于合作式,他们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在对方

    主导游戏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去打扰,而主导游戏的一方会不时地与另一方进行

    眼神互动,鼓励另一方在合适的时机加入。父母懂得分工合作,对孩子社交能力

    的培养助益很大。

    在西方社会,婚姻幸福的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长,沟通更有效,而父亲

    的不参与往往容易导致婚姻失败。30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会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

    量,因此作为父亲,我们首先应该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生活,这是家庭生活所有内容

    的基础。

    我翻阅了几乎所有关于父亲角色的研究,所有的结果都证实了父爱的力量。如

    果一位父亲不知道该怎么做,那接下来的实践篇会告诉你我们所做的一切。成为一

    个好父亲一点都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测一测,想做蒙氏爸妈,这些问题你答对了吗?

    3.孩子特别胆小怕生,要是有陌生人抱他,就会害怕得哇哇大哭。你觉

    得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性格开朗一些,能够与陌生人正常接触?(多选)

    A 这是孩子成长到8个月左右进入陌生人焦虑期后会出现的正常表

    现,这个阶段尽量不要让他见太多陌生人。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平稳渡

    过,孩子慢慢就能接受陌生人了。

    B 经常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锻炼多了,他的胆子自然就大了。

    C 孩子内心脆弱、敏感,要好好保护他,尽量不要让他去新的地方

    接触陌生人。

    D 见陌生人之前,给孩子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见陌生人的时候,尽量让对方先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允许孩子在一旁观察这个陌生人,等到他慢慢适应、放开以后,再让对方和孩子交流。

    4.观察到孩子总是撕扯尿布,可是给他买了小马桶他却不会使用。你觉

    得以下哪些方法有助于引导孩子实现独立如厕?(多选)

    A 准备几本有关如厕的绘本故事,帮助他理解这一过程。

    B 用简单的科学的语言给孩子讲解如厕的原因、过程,以及要怎么

    做。

    C 观察到孩子有即将排便的信号时,以最快的速度将他放到马桶

    上。

    D 顺其自然吧,现在还太早,等孩子再大一点自然就会了。扫码关注“湛庐阅读”APP,搜索“蒙台梭利家庭方案”,查看测试题答案!蒙氏宝宝成长观察手记

    1个月① 莫罗氏反射(Moro Reflex)是一种新生儿反射,由奥地利儿科专家欧内斯特·莫罗(Ernest Moro)首

    先发现和描述。当变换婴儿的位置或姿势时,他会出现双手迅速向外伸张,然后再复原做拥抱状的动作。

    ② 抓握反射是指任何接触到手掌和脚掌的物体,都会立刻引发婴儿做出反射性动作,将手握成拳,紧紧抓

    住放进手中的物体。

    2个月3个月4个月喂养区环境设计精髓扫描二维码,参考更多家庭喂养区设计方案。

    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哺乳会占据妈妈大量的时间,建议妈妈们尽可能在固

    定的地方哺乳。应把喂养区布置得温馨舒适、安静优美,远离手机和电视,以使妈

    妈全身心投入哺乳的美好时光,因为哺乳过程是亲子之间建立感情的重要时刻。

    妈妈们可以选择一个足够舒适的哺乳沙发,同时可以借助哺乳枕和脚凳来调整

    哺乳姿势。这个哺乳沙发可以安排在视野比较好的窗边,妈妈可以一边哺乳,一边

    放松地欣赏窗外的风景。哺乳沙发旁边可以放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置一盏亮度较暗的台灯用于夜晚喂

    奶,同时放置一杯水、一本书以及家庭观察手记等。这样,妈妈在喂奶过程中就不

    需要再起身拿东西了。

    母乳喂养VS.奶粉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这一点毋庸置疑,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以及存在食

    品安全问题的地区。我认识的大部分中国妈妈都有很强烈的母乳喂养意愿,她们至

    少愿意为之坚持4~6个月。不过关于如何科学进行母乳喂养,以及如何应对不能全

    母乳喂养的愧疚,都是很少涉及的话题。

    我们先来谈谈如何科学进行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将他放在自己身

    边,亲密接触以练习吸吮,即使条件不允许,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因为生产之后

    即刻的生理刺激会引起妈妈大脑中的下垂体分泌泌乳素,帮助乳汁分泌,所以开始

    得越早越有效,太晚开始或者中断之后再继续都会更加困难。

    生产之后的4~5天,妈妈最初分泌出的淡黄或是金黄色的母乳,我们称之为初

    乳。这是一种惊人的食物,是妈妈能够给予新生儿最珍贵的琼浆玉液。初乳含有非

    常丰富的蛋白质,却不含脂肪,还能帮助新生儿胃肠蠕动、排除胎便。凯丽·史密

    斯(J. Kelly Smith)医师是美国纽约曼哈希特北岸大学医院的传染疾病及免疫科

    主治医师,她认为即使只坚持母乳喂养几周,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保护,让孩

    子在一段时期内能够免于得传染病和过敏。

    希瓦娜·蒙塔纳罗(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博士在《生命重要的

    前三年》(Understanding the Human Being)中写道:

    初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般奶水的7倍。附在蛋白质内的抗体,能立

    即对新生儿提供保护。虽然新生儿在孕期最后两个月已经从母体中收集了很多

    抗体,但是如果新生儿没有继续每天吸收足够的母乳,那些抗体还是无法保护

    婴儿很久。

    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周,我们建议按需喂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观

    察,逐渐了解孩子的不同哭声所代表的意义。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孩子饥饿的哭声有别于其他哭声,到那时就不会再手忙脚乱,孩子一哭就把奶头或者奶瓶塞

    进他嘴里了,应避免将喂奶变成安抚孩子的主要方式。最初的观察意识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育儿之路是否能顺畅。

    按需喂养,意味着在孩子醒着且有意愿的时候,妈妈要尽量坐在哺乳沙发上,让孩子的脸贴近奶头,让孩子自己主动含住吸吮,不能硬塞。这是孩子来到这个世

    界上,与母亲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关系的第一步。

    新时代的亲子关系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如果我们不曾有过这样平

    等、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那更要从最开始就有意识地修炼。对于这个阶段来说,喂养的过程决定着亲子关系的模式,我们要愉悦地享受,爱意浓浓地与怀中的小宝

    宝对视,这样的甜蜜互动一定会滋养出更多的乳汁。

    按需喂养的同时,我们要记录宝宝每次吃奶的时间和量,正常情况下,孩子每

    天吃奶的时间会逐渐固定,间隔也会逐渐拉长,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总结出规

    律,自然也就能实现按时喂养了。

    我们再来谈谈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当然,能够如上进行母乳喂养一定是

    最理想的情况,然而现实中总有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让很多妈妈无法给孩子提供母

    乳。中国的新手妈妈往往很难坦然接受育儿路上的这第一个不如意,这往往也是中

    国的社会文化所致,周围的很多亲朋好友以及“过来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妈妈们

    施加压力,希望她们不要放弃母乳喂养。不可思议的是,法国的母乳喂养率要比我们想象的低很多,法国社会事务部和

    卫生部属下研究调查评估及统计局(DREES)2016年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法国,66%的新生儿可以接受到母乳,但是11周时已降至40%,4个月时降至

    30%,6个月时降至18%。31

    实际上,即使奶粉无法像母乳那样给孩子提供最完美的营养,但只要孩子能吃

    到可靠的奶粉以及营养均衡的辅食,就像大多数法国孩子一样,依然能健康成长。

    传统心理学认为,喂养是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过程,于是很多人就自然

    而然地认为,母乳喂养的孩子才能与母亲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其实,这种以喂

    养为基础的依恋理论早已被推翻了。

    科|学|实|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

    实验(6)

    ,他和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只

    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母猴”胸前

    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实验发现,即便“铁丝母猴”能提供

    奶,小猴也不喜欢长时间靠近它,而只喜欢待在没有食物提供的“绒布母猴”身

    边。

    由此可见,给孩子提供持续温暖的爱才是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

    此给奶粉喂养妈妈们的建议就是:即使用奶瓶喂养也要亲自怀抱着孩子,温柔地与

    他对视,使用流量适中的奶嘴,以此弥补亲密机会的不足。

    我们当然提倡所有母亲都要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的母乳,不过如果做不

    到,或者实在无法坚持,也不需要给自己增添过多无谓的心理负担。育儿是长跑,习惯接纳不完美,你才能在这场长跑中以最佳状态坚持到底。

    添加辅食早准备

    经过3个月的亲密喂养,大多数孩子和妈妈都会非常享受这样的美妙时光,并希

    望无限延长下去,然而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未来能顺利地断奶以及添加辅食,我们不得不在每个重大转折阶段到来之前就开始做相应的长线准备。

    从孩子3个月大开始,我们就可以用小勺子给他品尝一点当地当季的新鲜果汁,比如苹果汁、梨汁等,不要选择太酸的柠檬汁或者太甜的草莓汁。妈妈可以将孩子

    抱在怀里,用勺子轻轻碰触他的嘴唇,当他张开嘴巴时,可将果汁一点点地滴到他

    的舌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尝试一些除了母乳或奶粉以外的可口味道,并不

    是为了提供营养。第一次尝试新鲜的口味,孩子往往会做鬼脸,这不代表他不喜

    欢,尝试两三天后,他就会逐渐喜欢并期待这些新的味道。

    刚开始时,可以每周给他品尝一种当地当季的新鲜果汁,一个月后,我们还可

    以添加一两勺母乳或奶粉调和的蛋黄。

    等孩子快到5个月时,我们就可以让他坐在我们怀里,用自己的小手啃一块烤馒

    头片或者硬面包。这时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已经越来越浓厚,我们要密切观察各种正

    式添加辅食的信号。

    睡眠区环境设计精髓

    扫描二维码,参考更多家庭睡眠区设计方案。

    关于新生儿应如何睡觉,每种文化、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方式。我们是一个

    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时候,便摸索出了一套中国人容易接纳和应用的蒙氏睡眠法,供新手父母参考,具体应用时,每个家庭还可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加以调整。

    蒙氏婴儿床

    丽丝·艾略特博士在《小脑袋里的秘密》(What's Going on in There)中写

    道:

    如果给早产儿提供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将他们安置在比较安静且黑

    暗的保温箱里,以近似胎儿的屈身姿态放在特制的舒适睡袋中,其健康状况、发育速度以及日后的智商分数都会比安置在传统式新生儿加护病房(灯光明

    亮、噪声多、保温箱太宽敞)表现要好。32早产儿如此,新生儿也一样。由于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所以我们

    也需要为新生儿特别准备一个类似子宫

    的睡眠环境,同时要注意保证房间足够

    温暖,灯光不能太亮,也不能有太强

    烈、太突然的噪声。

    我们推荐新生儿使用婴儿提篮,这

    个提篮要模仿母亲子宫的环境,因此不能太大,用到孩子2~3个月大即可;为了不

    阻碍视线,同时保证呼吸畅通,也不能太深。

    婴儿提篮完全可以自制。首先准备一个结实的、不超过80厘米长的带把手的篮

    子,然后从下到上依次放入床单、厚床垫、隔尿垫、婴儿抱枕。我们通过逐层加高

    的方式让婴儿高出提篮边缘,并使婴儿的头一侧高于脚一侧,稍微向上倾斜。这

    样,新生儿在睡眠中即使溢奶、吐奶也不会回流到口腔、鼻腔,有助于呼吸畅通。

    扫描二维码,参考婴儿抱枕制作方法。

    尤其是婴儿和父母同床睡眠的时候,提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婴儿与成人隔

    离,以防宝宝在父母中间吸入太多二氧化碳、不小心被父母压到,或是被厚重的被

    子捂住。虽然这样没有让孩子独立睡眠那么安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和父

    母同床的各种风险。每次将婴儿抱起的时候最好连同婴儿抱枕一起,在

    不同人之间转手也是一样,这样不会惊吓到新生儿,婴

    儿抱枕上熟悉的气味也会让他有不少安全感。

    我们还可以将提篮提到不同的房间,可以一边做家

    务或者一边会客一边照看婴儿,这样婴儿就可以一直待

    在我们身边。

    如果一开始就将新生儿放置在一个大大的带有围栏

    的婴儿床里,他们往往喜欢蜷缩在一个小角落,这与在

    提篮中被包围的感觉差别太大,有的婴儿很可能为此不

    愿意入睡,于是很多父母就不得不抱着他们睡。小小提

    篮,会给宝宝一种非常安全的待在子宫里的感觉。而且

    相比于普通带有围栏的婴儿床,提篮不会阻碍婴儿视线,婴儿醒来后可以轻松看到

    周围环境,以便在视觉敏感期刺激婴儿视力发展。

    孩子出生后的前两个月是母子共生期,这段时间妈妈可以躺在婴儿提篮旁边,这样有利于及时反应,方便夜间频繁喂养。用不了6周时间,尤其当婴儿分清了白

    天、黑夜,夜晚睡眠时间逐渐变长以后,照顾者就可以逐渐减少陪睡时间。早期有

    意识地给婴儿提供独立睡眠的机会,在未来,成人和孩子都会受益无穷。

    在婴儿房,我们可以准备一张矮床,空间允

    许的话,建议准备一个1.5米宽的双人床垫,下

    面加一个无腿或者短腿的床架,这张矮床的高度

    要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孩子滚落下来不会有危

    险,二是大人睡在上面感觉也比较舒适。

    可以在矮床上准备一到两个哺乳枕,方便妈

    妈偶尔夜间卧床哺乳。为避免让孩子养成“奶

    睡”的习惯,妈妈还是要尽量在喂养区的沙发上

    哺乳,等孩子可以独立睡在矮床上时,便可将哺乳枕放在床边做保护。

    当感到婴儿提篮太小、婴儿翻身活动频繁时,就可以撤走提篮,让孩子直接睡

    在矮床上了,同时可以在床边铺上厚厚的地毯,防止孩子掉下来受伤。如果地板卫生、干燥,最好将床架直接撤离,变成落地床,这样不仅安全,也有利于孩子不久

    后自己独立上下床。

    帮助新生儿区分昼夜

    对新生儿来说,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帮助他区分白天和黑夜。在白天,尽量将

    房间弄得敞亮些,在宝宝醒着的时候让他玩儿,经常推他出去散步;当夜晚降临,就不要再和他做令他兴奋的游戏,只保留一点微弱的灯光,喂奶尽量在昏暗的环境

    中进行,不要和他说太多话,进行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按摩、换睡衣、睡前

    阅读、亲吻爱抚等。孩子很快就会明白,只有在天亮的时候才能玩儿,天一黑就要

    睡觉了。

    宝宝半夜醒来时,最好先观察、等待,如果他无法重新入睡,可以轻柔地抚摸

    他,轻轻地说几句话,看他是否能平静下来继续入睡,不要直接将他从床上抱起

    来。在正常的规律作用下,孩子夜睡时间会自动加长,夜睡和日睡会成为完全不同

    的模式。

    尊重婴儿的睡眠规律

    从怀孕时起,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便有了自己的生物钟,因此宝宝出生后,我们

    要尊重他本来的节奏,让他想睡就睡,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让宝宝睡在推车里。

    新生儿每天吸收的新鲜内容太多了,他需要不时地休息,日间超出负荷的刺激会给

    他造成睡眠紊乱。婴幼儿不像成人,白天睡得少了,晚上还能补回来,也不能为了

    让他睡得更好而随意将孩子的睡眠时间推迟。更不要轻易叫醒一个正在熟睡的宝宝,不管是为了换尿布还是为了喂奶,或者只是看看他是否一切都好。要知道,婴

    儿在睡眠的时候成长最快。

    蒙妈说

    “婴儿的生物钟非常精准,为了能够尽快掌握,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将孩子

    所有的睡眠时间都记录下来,从中总结规律,在孩子发困之前便及时准备好睡眠

    环境。”

    我们反对对孩子进行严苛的睡眠训练,尤其在婴儿早期,这样的训练会给婴儿

    造成很多无法预估的精神创伤。不过我们建议父母建立科学培养孩子健康睡眠的意

    识和能力,很多父母不懂得婴幼儿的睡眠规律而对婴幼儿的哭闹过度回应,干扰了

    孩子本来的睡眠节奏,剥夺了婴儿独立入睡的机会,日久天长便会制造出很多睡眠

    问题,父母也会因此精疲力竭而无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日间陪伴。

    与成人不同的是,婴儿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简称

    REM)很长,这时他们看起来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有的孩子会完全睁开眼睛,有

    的孩子会哭着笑着做鬼脸,这时候不要着急去打扰他们甚至喂他们吃奶,他们正努

    力在两个睡眠阶段之间过渡。如果你擅自打断孩子的睡眠周期,那他们就会自动程

    式化,每到这个点必醒,等待被抱或者喂奶。因此,在听到宝宝的哭声做出回应之

    前停顿几秒观察一下很有必要,可以给宝宝留下自我调试的空间。

    哭声免疫不可取,但是在听到哭声后要冷静下来、停顿几秒,观察、分析婴儿

    哭声背后的真实需求。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只有很少的情绪意识,他们的笑

    也许并不代表他们感受到了快乐,他们的哭泣也并不一定代表他们难过,只要我们

    能持续、稳定地给予婴儿满满的爱,他们的情绪发展整体上就会是良性的,因此父

    母,尤其是妈妈,要学会逐渐接纳孩子的一些哭声。

    建立稳定的日常作息和睡前程序

    每天坚持规律的日程安排和重复固定的睡前程序对婴幼儿的睡眠很重要,这样

    他们就可以预测到接下来要干什么,也有助于帮他们建立更好的安全感。在最初的几个月,睡前程序不宜太长、太复杂,而且不管是谁来照顾婴儿,都要遵守固定的

    流程。

    逐步取消夜奶

    区分昼夜后,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延长夜睡时间,逐步取消夜奶。法国婴幼儿

    睡眠专家认为,婴儿一般在第4周的时候就不需要很频繁地吃夜奶了,直到两个月

    大,他们便能很自然地取消夜奶了。

    我们没有必要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婴儿大概何

    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然后给孩子创造机会,去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能力。为

    此,父母不得不在知识和心态上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敏

    感、温柔地给予孩子发现和适应的机会,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最晚到6个月的时候,就完全能够在白天吸收所有需要的营养,彻底取消夜奶。法国专家几乎全部坚持认

    为应在宝宝不需要夜奶的时候逐渐给他断掉,这对宝宝是绝对有好处的,因为额外

    地加夜奶会让宝宝夜间肠胃不适,难以平静,也不利于辅食的顺利添加,容易造成

    营养失衡。长期吃夜奶的习惯也容易带来肥胖和龋齿,还会影响妈妈的睡眠和孩子

    的独立成长。

    将睡觉和吃奶分开

    奶睡习惯是取消夜奶的很大障碍。对新生儿来说,睡觉和吃奶是难以分开的,但是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始终有将孩子睡觉和吃奶分开的准备和努力。

    法国妈妈常用的方法就是,宝宝一醒来就喂奶,新生儿一般在吃过第一顿后还

    需要小补一餐才能吃饱。吃饱之后,孩子就会呈现出“酒足饭饱”的安详状态,给

    他换好尿布后,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刺激孩子各

    方面发展,可以将他放在活动垫上让他自己探索,也可以和他聊天、给他唱歌,总

    之要以各种方式让他醒着。这段时间过后,孩子就累了,开始表现出疲惫、烦躁的

    状态,还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时我们就知道他是想要休息、想要安抚、想要睡

    觉了,而这次孩子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等他醒来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如果我们能每日坚持这个节奏,孩子就会感到很安全、很满足,而且他不会将睡觉和吃奶联系在一起。他不是吃完奶就困了然后睡觉,而是玩累了才睡觉的,他

    只有在醒过来的时候才会吃奶。如果他仍然困了之后非闹着要吃奶,那是因为之前

    几个月的习惯难以一时改变,需要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适应。

    营造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

    在德国和法国,儿科医生都建议婴幼儿房间的温度不能超过20摄氏度,我们也

    发现,孩子在低温通风的环境中睡得更加安稳,也不容易生病。虽然这与中国的传

    统习惯差别太大,但我们还是建议,尽量给孩子的房间多通风,房间温度尽量不要

    太高。

    宝宝能睡个好觉,不仅对他的独立成长很重要,对妈妈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生

    产之后,由于身体的变化和应接不暇的育儿工作,即使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大多数亲喂亲养的妈妈还是会深感疲惫。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妈妈才能全身

    心、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而要实现这一切,就需要妈妈拥有好的睡眠!

    在中国文化中,妈妈往往过度重视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而忽视了孩子独立自主

    性的发展,我们的成长历程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这些过度依恋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

    上,看不到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立愿望和努力。很多孩子在上小学后依然和父母同

    睡,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父母都没有锻炼孩子独立睡觉的意识,因爱而剥夺了孩

    子独立自信成长的机会。

    独立的道路是循序渐进的,父母需要早做准备,一点一滴地给孩子提供机会和

    空间。睡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早期忽略健康睡眠习惯的培养,我们将要在未

    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付出极其辛苦的代价。安全感的真正来源是及时识别和满足孩子

    的需求,不一定非要通过陪睡才能实现。

    护理区环境设计精髓

    安全经济的换洗台

    换洗台是护理区的核心。这个换洗台要尽量宽,这样在孩子翻身的时候才不容易坠落。换洗台附近要有一个收纳布袋或者收纳筐,在里面放上孩子常用的护理物

    品,如护臀霜、润肤油、纸巾、尿布、温度计、梳子、生理盐水等。换洗台旁边还

    要放一个丢尿布的垃圾筐和一个脏衣篓。如果家里有合适高度的储物柜,可以暂时改作换洗台,储物柜的便利之处是可

    以分类收纳婴儿衣物。在孩子能够坐甚至站的时候,换洗台的使用频率就很少了,所以没有必要买专门的换洗台。到时候撤掉柜子上的换洗垫,这个储物柜依旧可以

    用作孩子能够自主开关的衣柜。扫描二维码,参考更多家庭喂养区设计方案。

    很多家庭将换洗台设置在洗手池旁边,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尽量不要和马桶在

    同一个屋子,因为细菌污染会比较多。

    当孩子醒着且不饿的时候,我们再给他换尿布。换洗前要提前告诉孩子你要做

    的事,换洗动作也应该轻柔缓慢,不时和孩子互动交流,让他从一开始就喜欢清洁

    护理的时光。在孩子满月前,我们还要在这里为他清理脐带,在孩子的脐带自动脱

    落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这里给他洗澡了,母乳宝宝可以将这项任务交给爸爸来完

    成。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换洗台上,即使你觉得他的活动能力

    还不足以让他掉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个换洗台准备得非常完备,一旦开始换洗就不

    需要离开。还要注意的是,在比较干燥的季节,尤其在干燥的地区,尽量不要频繁

    给孩子擦洗,否则容易造成孩子皮肤干燥。

    推荐让孩子舒适自由的衣物

    宝宝刚生下来的前几个月,我们推荐给孩子穿纯棉质地的斜襟和尚衣,这种衣

    服没有扣子、拉锁等硬物,能够很好地保护新生儿柔嫩的皮肤。到孩子四五个月大

    时,我们推荐给孩子穿包屁衣,因为当孩子准备开始爬行时,要尽可能给孩子脱掉

    裤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孩子自由运动,因此我们不推荐包脚连体衣。这个阶段,孩子也不需要穿鞋子,尽量光脚,冷的话,只穿袜子就可以了。

    同时,我们建议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物,坚持比大人少穿一件的原则。衣物

    清洗时,千万不要使用柔顺剂,也不建议用消毒剂过度清理房间和玩具。

    活动区环境设计精髓

    扫描二维码,参考更多家庭活动区设计方案。

    不少家庭在婴儿醒着的时候依旧把他们放在床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婴儿的睡眠

    信号紊乱。当婴儿快要入睡的时候才将他们放到床上,这样才能建立起婴儿对床的睡眠联想。

    那他们醒着的时候该在哪儿呢?

    我们应该布置一个小小活动区。趁着婴儿状态好的时候,将他们放在那里,给

    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再积极地和他们互动。

    小婴儿的大部分动作还是反射性动作,诸如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抓握反射

    等,之后有控制的动作会逐渐代替反射性动作,我们只有给予婴儿活动的自由,多

    将他们放在活动垫上,才能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这个过程,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

    段。

    活动区的设置时刻提醒父母,小宝宝醒着的时候不应该待在床上,也不应总是

    在我们怀里。活动区是小婴儿发现和探索世界的第一个小乐园。活动区三要素:活动垫、镜子和矮柜

    我们可以在活动区放一块活动垫,可以用材质安全的瑜伽垫,也可以用比

    较硬质、不易滑倒的地毯。女儿出生两

    周后,我们就开始在她醒着的时候将她

    放在活动垫上。在她满月后,我们就每

    天让她练习一会儿趴的动作,时间由短

    变长。当孩子不愿意继续的时候,我们

    就将她翻过来,过一会儿再帮她慢慢翻

    过去。有的孩子喜欢运动,大动作发展

    得很早。当你观察到孩子想要移动的意

    愿时,就可以在一旁示范,他们很可能会模仿,可以用手在胯部给孩子一点支持,帮助他们移动。如果孩子是不爱动的类型,也不要强迫,在他们愿意的时候给予足

    够的支持就可以了。我们需要观察,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耐心

    等待,绝对不能强迫他们做他们还不愿意甚至不能做的动作。

    在活动垫旁边,可以横立一面镜子。镜子大小长约150厘米,宽约45厘米,等

    孩子开始站立和走路时,也能继续使用。请选择安全、不易碎的镜子,我们可以将

    镜子背面用胶带与固定物黏牢。经常照镜子能够建立儿童最初的身体意象,提高自

    我觉知的能力。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劳拉·伯克(Laura E. Berk)认为,自我觉知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生活的核心部分。

    矮柜上的玩具数量要有限制,最多不要超过8个,还可以放两三本适合婴儿看的

    书。这个阶段,大多数家庭孩子的玩具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玩

    具必然会越来越多,所以从现在开始,可以学习如何选择和收纳玩具。以后孩子的

    藏书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就需要单独准备一个小书架来陈列孩子近期比较喜欢的

    书,再用一个书柜或者书箱来收纳暂时不看的书。

    不要每次将所有玩具和书都拿出来,在某个时间段只拿出他们当下感兴趣的玩

    具,陈设在矮柜上,而不是堆砌。可以借用各种盒子、盘子、竹筐等进行分类收

    纳,每次孩子不想继续时,我们都要当着孩子的面将玩具和收纳工具一起放回矮

    柜。益智玩具

    在生命的前3年甚至前6年,孩子都是通过感官经验的积累来塑造自身人格的,初生婴儿尤其如此。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辅助视觉、听

    觉、触觉发展的吊饰和玩具来刺激他们感官和动作的发展。

    现代社会其实不乏各种所谓“开发婴儿智力”的声光电玩具,我还记得小时候

    我的婴儿床头挂着各种色彩艳丽、上了发条后像电风扇一般快速旋转、带有刺耳音

    乐的旋转床铃,但是这些塑料制品过于炫目和吵闹,还有些过于劣质,反而给婴儿

    的感官开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我们可以购买或者自制各种天然材质的风飘吊饰,这些吊饰如此轻巧,可以随

    风摇动,幅度又不会太大,小婴儿的眼睛可以跟踪到,有时小手还可以拍到。

    用来看的风飘吊饰可以挂在距离宝宝30厘米左右的高度,要挂在身体偏下侧,不能挂在头顶上方。给孩子拍、打、抓、踢的吊饰要挂得更近一些。当孩子不感兴

    趣时,就要换一个不同的吊饰,把原先那个收起来,而不要全部挂起来,太多便会

    是干扰。

    1.看

    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婴儿的生活环境大部分是昏暗的,所以在出生后,他们的

    视力会得到极速的发展。最初,婴儿的视觉跟踪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我们在他们面

    前移动手指,他们的目光还无法顺利跟上。这段时期,我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开阔

    的视觉空间,以此刺激他们视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将他们长时间放入带围栏的空间里,这样会阻碍他们观察周边环境。如果

    我们将他们放在视线开阔的地方,用心的父母一定能观察到,孩子会努力地往光亮

    的地方看。

    我们放了一盆植物在窗边,出生不久的女儿常出神地盯着随风摇曳的叶子看很

    久,我们还发现她喜欢看傍晚时灯光的影子。由此得到灵感,我们常常给女儿做手

    影游戏,也会用手电筒跟她进行光影表演。我们亲手制作了几个可心的吊饰,也从

    商场购买了几个,从房顶悬挂下来,女儿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很久,有时还对着吊饰发笑。我们将这些观察都记录下来,可以明显发现,生命中最初的几个月,的确是

    孩子视力发展的关键期。

    黑白吊饰

    建议月龄:2周~2个月

    提示:最初两个月,婴儿只能看到对比非常鲜明的图案和黑白色。下图这个

    吊饰是意大利艺术家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专门为婴儿发明的。我

    们也可以制作更简单的黑白吊饰,比如三只飞燕。吊饰的关键是饰物能够保持平

    衡,内容真实有趣,足够轻盈,可以随风转动。

    三色八面体吊饰

    建议月龄:2个月

    提示:这个阶段,婴儿能够区分有鲜明对比的颜色。这种吊饰展示了明亮的

    基础色和立体几何图形。婴儿首先看到的是黄色,最后看到蓝色。渐变式吊饰

    建议月龄:2~3个月

    提示:这个阶段,婴儿大脑中负责处理色彩信息的视觉区域发育接近成熟,分辨颜色的能力接近成人,这种吊饰展示了颜色由浅至深的逐渐变化。

    跳舞小人吊饰

    建议月龄:3个月提示:制作这种吊饰的材质可以从轻盈的纸片到稍有重量的木头,重量不

    同,旋转的方式也不同,吊饰的颜色也要逐渐丰富。吊饰的形象可以是抽象的艺

    术,也可以来自真实的大自然,比如海豚或者蝴蝶吊饰,但不推荐维尼熊或飞翔

    的大象这类脱离现实生活情境的吊饰。

    拉环和悬挂铃铛

    建议月龄:3个月

    提示:当婴儿开始挥舞着双手试图去抓眼前的吊饰时,就可以给他们提供拉

    环,然后是悬挂铃铛了。可将这些物品由松紧带连接在天花板上。脚踢、手抓球

    建议月龄:3~4个月

    提示:这个阶段,婴儿喜欢像蹬自行车一样舞动双腿,喜欢用腿夹住上方的

    球。这个球最好有小突起,易于抓握,婴儿可以用脚将球传到手中。

    2.听和摸

    婴儿在妈妈肚子中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声音的经验,他们在出生后会对曾经熟

    悉的声音有所反应。我们在孕期常常听同一首曲子,唱同一首歌,女儿出生后一听

    到那首曲子或者那首歌,即使头还不能转动,眼睛也会转向声音的来源,变得非常

    安静和放松。蒙台梭利博士说过:

    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婴儿的听觉系统是发育最迟缓的感官,但婴儿此时又

    需要靠听觉来捕捉语言中最细微的发音。所以,这时孩子的耳朵不只是作为一

    个听觉器官在运作,还受到特殊敏感期的引导,从环境中巨细靡遗地捕捉人类

    说话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仅会被收集,还会引起他们声带、舌头、嘴唇等部位

    肌纤维的反应。一旦发声器官在某个时刻觉醒,他们就能发出那些声音。33

    我们可以给小婴儿提供各种能制造出声响的玩具,以刺激他们听觉的发展。

    婴儿在出生后需要有更多触觉上的体验,对新生儿来说,自己对自己的触碰远

    不如外界对他们身体的触碰所带来的刺激更敏感。他们喜欢被拥抱、抚摸,因为在

    妈妈肚子中,一直有羊水紧紧地包围着他们。

    很多父母担心新生儿抓伤自己,给新生儿戴上手套,殊不知这样便割断了他们与世界最早的触觉体验,带来的损失要比指甲抓伤脸要大得多。蒙台梭利博士曾经

    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写道:“如果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双手,他的心智便停留

    在很低的水平,不能自控,没有创造力,变得懒惰和伤心……”34因此,我们要从一

    开始就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提供各种材质、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抓握玩具,以使他们有足够多的练习机会。

    音乐盒

    建议月龄:2周~2个月

    提示: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可以给他们听旋律缓慢轻柔的独奏乐曲,比如音

    乐盒里的音乐,也可以是CD播放的轻音乐或轻声弹奏乐器的声音。

    带响声的抓握玩具

    建议月龄:2个月

    提示:当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抓握后,就可以陆续给他们提供各种材质天然、重量较轻、声音悦耳的抓握玩具,如小摇铃、小沙锤等。各种材质的抓握玩具

    建议月龄:2个月

    提示:这个阶段,婴儿习惯将这些玩具放入口中,所以一定要选择无毒安全

    的质量合格产品。玩具的材质尽量多样,比如木质、金属、毛线等,可以给婴儿

    提供不同的触感体验。

    家庭日用品筐

    建议月龄:5个月

    提示:当孩子在活动垫上玩的时候,可以将玩具散放在孩子身边,也可以将

    它们收纳在一个小筐里,放在他们面前,还可以在竹筐里放一些安全干净的家庭

    日用品,比如牙刷、小勺等,供孩子触摸、把玩。这个筐里的日用品要经常更

    换,以保持孩子的兴趣。语言启蒙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从出生到6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从孩子出生

    起,我们就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如何与孩子沟通,这是亲子关系

    非常重要的一课,越早了解,越能事半功倍。曾有两位心理学家,贝蒂·哈特

    (Betty Hart)和托德·瑞斯丽(Todd Risley),以美国堪萨斯市的40个家庭为

    跟踪研究对象,发现陪伴者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教育

    程度和家庭财力。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教养方式呢?怎样才能给予孩子的语言发展最大的助力

    呢?

    1.丰富高频用词

    法国育儿专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认为:一切皆语言。虽然孩子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无法用口语同我们对话,但是他们天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而且会通过不同方

    式达成交流的目的。丽丝·艾略特博士也说:

    新生儿会选听新字,等到8个月大的时候,便能辨认大人读故事时重复念到

    的字,记忆最久可持续达两周。35

    我们从孩子出生起,便要习惯多和孩子说话,内容越丰富越好。凡是能吸引孩

    子的东西或者动作,我们都给它命名,渐渐地可以发展成词组,加上形容词、介词

    或者副词等,由简到难,只要孩子愿意,可以随时和他们聊天对话,给他们讲身边

    发生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的语言设限,孩子的语言吸收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天长日久,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他们能理解的便会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期待

    在交流中听懂更多内容。

    2.交流对话

    和孩子沟通时尽量减少命令语式,多用交流对话的方式。电视机对这个阶段孩

    子的语言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在与孩子说话时,尽量关掉电视和背景音乐。一项研

    究发现,在人口较少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他们更多有针对性的语言互

    动,而这种互动能大大影响孩子未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36因此,我们要和孩子对视

    着交谈,给他们留有回应时间,让婴儿学习轮流的对话方式。

    刚开始,女儿只是静静地听我说,后来她就和我一起“说”,最后她终于明

    白,交流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沟通。

    3.别纠错

    不要纠正孩子的发音,给他们重复一遍正确的发音即可。其实不论是从语言还

    是从其他方面,我们都不提倡纠错式教育,在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最需要我们的

    鼓励,即使是沉默不语,也比被不断地纠正要好得多。

    经常听到“不要”“不可以”之类的否定字眼的孩子,语言发展会落后于较少

    听到否定反馈的孩子。应该尽量加强正面回应,重复孩子发出的音,对孩子的牙牙

    学语做出积极响应。

    蒙妈日记

    在孩子面前时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并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蔓蔓突然要画油画,不一会儿突然开始用画笔在凳子上画,忙了一天的

    我脑袋快“炸”了,“不要画”马上就到了嘴边。幸好有长期的职业训练,我不

    带情绪地将画笔收起来,说:“看起来你不愿意继续在画纸上画了,那我们收拾

    吧。你要收拾画纸还是颜料?”

    收拾完又和她一起清理了凳子上的颜料。有的她擦不掉,我就去帮忙,并且问她:“能不能画在凳子上啊?”她说:“不能。”

    4.不要使用宝宝语

    小婴儿偏好女性的声音,因为女性声调高而且尖,语调慢、抑扬顿挫,说话清

    楚。于是很多妈妈不由自主地开始使用宝宝语,比如“喝奶奶”“小手手”等。从

    孩子出生起,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发音的自然和精确,尽量不要使用宝宝语,不要低估婴幼儿的语言理解和吸收能力,要做好他们口语发展的榜样。

    5.培养亲子阅读习惯

    从出生起,就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可以将阅读作

    为每晚睡前的一道程序,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会让孩

    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小月龄的书材质多样,可以是毛茸茸的布书,也可以是

    漂浮在水上的防水书。孩子出生后最初的两个月,可以准备

    黑白色的图书或者卡片,之后是色彩对比较为鲜明的图书。

    书籍每页的字数也是由无变少再变多,从无字,到每页一个

    词,再到每页一句话。此阶段建议给孩子吟诵有韵律的诗

    歌,比如《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

    6.尝试双语教育

    如果从孩子出生起,家庭中的某一人就坚持和他说另一种语言,孩子会毫不费

    力地习得双语,但是双语启蒙的前提是要在母语足够强势的环境中。

    即使我们身在德语环境,但是我自信能给予女儿足够丰富的汉语输入,而爸爸

    讲英语也很自如,所以从女儿满月后,爸爸就开始坚持每晚给她讲睡前英语故事,三年的双语启蒙实验很成功。

    常见商业用品的利弊分析

    商家为了取悦父母,发明了很多帮助父母省时省力的育儿用品,我们在此想对这些常见商业用品的利弊进行分析,父母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取舍。我们推荐

    使用的商业用品大多是帮助孩子出行的工具,比如婴儿车、汽车安全座椅、自行车

    安全座椅等。当孩子能够独立行走后,我们就要尽量脱离对这些工具的依赖,让孩

    子多多走路。

    蒙妈说

    “我们鼓励父母多带孩子出门,除非天气极端恶劣,尽量每天都要出门,还

    要多带孩子去农场、动物园等地方接触多种细菌,这样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

    力。”

    我们尤其不推荐的两种商业用品,一种是学步车,它不仅大大限制了孩子的运

    动发展,还会误导孩子习得不正确的走路方式,让孩子没有动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

    走路。过早使用学步车也容易让孩子将其内化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他独立行

    走的最大障碍。

    另一种极不推荐的是圆圈围栏,我们反对任何将孩子禁锢起来的工具,包括把

    孩子围起来玩耍的围栏和带有高高围栏的婴儿床。不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的角度,这都是一种囚禁。当孩子开始爬行的时候,他们需要最大的空间来探索和发现,我

    们完全可以通过房间的布置、准备来将这个活动范围最大化,而围栏围住的空间实

    在是太小了。

    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用品,常常让家长在选用的时候十分犹豫,比如背巾、背带

    和奶嘴,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背巾和背带

    背巾有很多的好处。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在背巾里有类似在妈妈肚子里的感

    觉,会让他们很有安全感,睡得非常踏实,同时又能解放妈妈的双手和身体。法国

    很多医院都推荐早产儿妈妈使用背巾。但背巾的坏处是容易让妈妈和宝宝过分依

    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

    当孩子月龄偏大时,背带就比背巾更方便了。在不方便推婴儿车的情况下,背带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长期使用会对孩子的双腿发育不利。

    在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1731KB,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