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578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4日
第1页
第9页
第12页
第27页
第44页
第380页

    参见附件(18035KB,508页)。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这是一本关于婚姻的作品,书中以两性情感和婚姻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夫妻为何会在婚姻中背叛,书里面内容非常精彩!

    内容提要

    “如果人类这一物种要存活下去,往后的100万年,我们还是必须坠入爱河,并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

    本书是20世纪关于两性情感与婚姻的经典之作,25年后根据当下的社会趋势,进行增修再版。作者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首席科学顾问海伦·费舍尔博士。

    每对夫妻都希望白头到老,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费舍尔博士在这本书中精准剖析了人类情爱行为的进化,研究了58个社会中的结婚与离婚的案例,42种文化中外遇出轨行为的起因:我们如何求爱、如何选择伴侣、如何结为夫妻;为什么有些人会出轨,为什么有些人会离婚;我们为什么需要庞大的亲友团来帮忙带孩子?男女思维为何如此不同?未来的婚姻与爱情又将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

    新版中加入大量更新资料:包括3万人网络交友数据的分析,针对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原理,以及为何某人会爱上甲而不是乙的原因,关于外遇的行为学分析,关于现代人约会习惯的建议性意见等等。

    本书的结尾令人振奋,费舍尔博士坚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最有机会结成恩爱伴侣的时刻,就是现在。

    作者信息

    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PhD),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首席科学顾问。著有《情种起源》(Why We Love)、《谁会爱上你,你会爱上谁》(Why Him, Why Her)。除了研究人类的性与爱情,她在TED上还有关于婚姻与恋爱的演讲,已有超过一千万人点击。目前居于纽约。

    图书主目录预览

    第一章人类的游戏 求爱

    第二章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她?爱的冲动与伴侣选择

    第三章一夫一妻制符合自然规律吗?关于人之结合与背叛

    第四章为何出轨?花心的本质

    第五章离婚蓝本“三年之痒”“或“四年之痒”

    第六章“身在野外,高贵的野蛮人狂奔起来”森林中的生活

    第七章走出伊甸园一夫一妻制与背叛的起源

    第八章爱的专制爱慕与爱痕的进化

    第九章用打扮留下好印象自然魅力之诱惑

    第十章男女就像两只脚,同心协力才能前进思维中的性别差异

    第十一章女人、男人和权力性别政治的本质

    第十二章似人之心亲友团和青少年的由来

    第十三章第一个丰裕社会“简洁而强硬的字眼:应该”

    第十四章善变的情欲过去的风花雪月

    第十五章“直到死神把我们分开”性别双重标准的诞生

    第十六章未来的性关系缓慢的爱情,回望过去

    精彩点评

    1、本书的结尾令人振奋,费舍尔博士坚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最有机会结成恩爱伴侣的时刻,就是现在。

    2、作者以人类学家的双眼与诗人的笔调,揭开各年龄段各社会层面的种种性爱行为。

    3、在这本具启发性的著作里,作者应用自然法则,以引人入胜的全新方式解释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性行为。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截图

    书名: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作者:[美]海伦·费舍尔

    译者:倪韬 王国平 叶扬

    出版时间:2020-02-01

    ISBN:9787521709193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谨以此书----

    献给世界各地相爱的人们,并借此缅怀

    雷·卡罗尔。----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要两个人承担才行,有时得要三个

    人。

    王尔德前言

    这就来爱吧!

    记者:您的写作为何只涉猎情感关系方面的话题?

    诺拉·艾芙隆: 世上难道还有其他话题?

    前段时间在新几内亚旅行时,我搭乘一辆皮卡翻山越岭,坐在车后

    兜里,我与一名娶了三个老婆的男子攀谈起来。我问他想要几个老婆,他顿了一顿,用手揉揉下巴。我好奇地想:是五个?十个?还是足足二

    十五个?然而他却靠过来对我耳语道:“一个都不要。”

    人类是异性相吸的物种,世上约百分之八十五的文化体对“一夫多

    妻”持许可态度,不过真正做到妻妾成群的男人少之又少。要想多娶老

    婆,男人就得牛羊成群、田多地广、腰缠万贯或坐拥其他可观的资源。

    即使符合条件,娶不止一个老婆也可能徒增烦恼。妻妾间会争斗,有时

    甚至会毒害对方的孩子。人类生来就是男女搭配养育后代——当然身旁

    缺不了一群帮手。

    本书讲述的不光是爱情这一人类非凡情感的故事,也回答了人类基

    本繁衍策略的所有衍生问题:我们如何求爱?会选择怎样的伴侣?如何

    结合到一起?为何有人出轨有人离婚?爱情的冲动如何滋长?我们为何

    需要庞大的亲友团来帮忙带孩子?男女为何如此不同?随着农耕用具的

    问世,两性关系和男女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剧变?最后一章则阐述了对未

    来两性关系的新看法。

    当W.W.诺顿出版社邀请我参与这本书的再版工作时,我欣然答应,深感这是我的荣幸。我花了整整十年写就了第一版;此次的修改工作也

    许只要十天时间。然而读了读旧版后,我很快意识到几乎全部内容都需

    要更新。

    于是,我新增了大量的数据与观点,具体如下:当人处于浪漫爱

    情、被人拒绝和长久相处这三种情境时,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实验而得

    出的数据;我收集的针对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原理,以及为何某人会爱上

    甲而不是乙的新数据;关于偷情、爱恋成瘾、性选择和配偶选择方面的

    新资料;世界各地离婚情况的最新数据;我个人提出的关于人一生道德

    发展的理论;我关于现代人约会习惯的假设——我称其为“慢爱情”;

    与Match.com 合作收集的预测未来两性关系的海量新数据。同时,我

    还为新增内容补充了注释,保留了原先大部分注释,并附了两份调查问

    卷。

    记者大卫·格根曾称我为“美国最后一名乐观主义者”。世间有许

    多令人垂泪的事,也有不少值得赞美的事——其中就有我们永不枯竭的

    爱情冲动。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求爱的方式,却无法改变爱情本身。浪漫

    的情感和爱恋受控于人脑中最原始的区域,紧挨着管理口渴和饥饿感的

    反射区。另外,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The Symposium)中精妙的

    论述:“爱神栖于爱欲之国。”爱是一种需要、一股热望、一份想要找

    寻人生至宝——一位爱侣——的渴求。我们为爱而生。此言不虚,如果

    人类生生不息,一百万年后我们仍会坠入爱河,比翼双飞。

    本书追溯了人类坚不可摧的情欲的发展轨迹,并在高潮处画上了休

    止符。我坚信,倘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有机会结成恩爱伴侣,眼下

    正是时候。

    这就来爱吧!

    海伦·费舍尔

    (Helen Fisher, PhD)1. 所有“单身美国人”的资料均是Match.com的资产,本书中出现的这些资料为

    Match.com以及海伦·费舍尔所提供。海伦·费舍尔为该企业的首席学术顾问。——作者注

    (全书若无特殊说明,均为作者注,完整的文献来源可见书末的英文参考文献)爱情始于惊鸿一瞥,并在微笑中走向成熟。

    巴西谚语第一章

    人类的游戏

    求爱

    受到爱的驱使,世间万物寻到另一半,这才成就了一个完整的

    世界。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

    有这么个故事,也不知是真是假。一次,英国著名的遗传学家

    J.B.S.霍尔丹的同事问他:“霍尔丹先生,既然您是研究自然界的,您能

    跟我说说上帝是怎么回事吗?”霍尔丹答道:“他对甲虫情有独钟。”诚

    如斯言,全世界共有三十多万种甲虫。

    我想补充的是,“上帝”喜欢玩人类配对游戏,因为没有哪种人类行

    为比求偶来得更加复杂、微妙而又无处不在。尽管对待两性关系的策略

    因人而异,人们求爱、恋爱、相爱直至踏入婚姻殿堂的基本过程也是千

    变万化,但它仿佛镌刻于人性深处,是时间推移、自然选择和人类进化

    的产物。

    这个过程始于男女两情相悦之时,也就是我们暗送秋波之际。身体会说话

    德国人类行为学 家伊雷诺伊思·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注意到了女

    性调情行为中的一种奇妙模式。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使用过一款带有

    隐藏镜头的相机,当镜头对准前方时,真正拍摄的其实是侧方。通过这

    种方式,他得以聚焦眼前景象,用胶片留住周围人们毫不做作的面部表

    情。在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法国、日本、非洲和亚马孙河流域的

    旅途中,他记录了大量人们打情骂俏时的神态。回到位于德国慕尼黑附

    近的马克思普朗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后,他仔仔细细、一帧一帧地查看

    每一个求爱片段。

    这些片段揭露了女性调情时的通用手法。纵然这些女性来自不同地

    方,比如亚马孙丛林、巴黎的沙龙,抑或是新几内亚岛的高地,女人们

    调情时的神态却别无二致。

    她先是向爱慕者微微一笑,迅速地抬一下眉毛,很快变为睁大眼睛

    看着对方。随后,她垂下眼帘,低下头转向身侧,目光移至别处。她常

    常还会用双手遮住脸蛋,躲在手掌后面不自然地咯咯笑。这一连串调情

    动作具有鲜明的特点,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因此确信这是她们骨子里

    就有的,是女性用来表达性暗示或爱慕之情(二者必占其一)的求偶套

    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形成。

    人们使用的其他求爱妙招同样源自古代。比如故作羞涩,做这个动

    作的女性会绷着脸,害羞地抬头看着追求者。雌性负鼠也会这么做,面

    向追求者昂起尖长的嘴,并直视对方的眼睛。动物常常以向后仰头来吸

    引注意,恋爱中的女人时不时也会这么做,她们耸肩,弓背,利落地甩

    一甩头发。信天翁求偶时会脖颈后缩,不时地点头,同时还会撞击彼此

    的喙部;美国淡水龟则会伸缩头部,把鼻子凑近对方。由此可见,女人还真不是唯一用头部来示爱的物种 。

    男人采用的求爱技巧与其他物种类似。你走进老板办公室的时候,是否留意到他靠着椅背,双手握拳,抱于脑后,抬肘挺胸?抑或他曾经

    从办公桌旁站起身,含笑向你走过来,弓着背,探身向你逼近?如果遇

    到过上述情况,你可要小心了,他或许是在下意识地宣示对你的领导

    权。如果你是女性,他还可能是在向你传情达意。

    这一“挺胸”姿势是动物王国中基本肢体语言的一种——为的是显

    得“身形高大”。占主导地位的生物都钟情于“大身板”。鳕鱼会鼓起鳃,张开腹鳍;蛇、蛙和蟾蜍会胀大身体;羚羊和变色龙喜欢侧过身,凸显

    个头;骡鹿则总是斜着眼,好让人看到它的犄角;猫会竖起背上的毛;

    鸽子全身羽毛蓬起;龙虾以虾足走路,抬起上身,伸出一对张牙舞爪的

    大钳子;大猩猩经常捶打胸部;男人则挺起胸膛。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动物时,许多生物会“认怂”。人类的反应是脚趾

    内扣,双肩收紧,脑袋低垂;狼会夹着尾巴悄悄溜走;比对手弱时,龙

    虾选择伏地平趴。还有许多物种的对策是“俯首称臣”。遭到攻击的鳕鱼

    会向前屈体;蜥蜴则上下扭动身躯;态度恭敬的黑猩猩快速且不住地点

    头,灵长类动物学家称之为“行屈膝礼”。

    这些在许多生物身上可以见到的“趴地匍匐”和“充大个儿”的姿态,在求偶过程中同样适用。我曾经在一本欧洲杂志上看过一组漫画。第一

    幅里,一个穿着游泳裤的男人孤零零地站在一片空旷的沙滩上——脑袋

    耷拉,肚腩凸起,胸膛低陷;第二幅里,一个漂亮女人沿着沙滩散步,经过男人时,后者瞬间昂首挺胸收腹;最后一幅画里,女人走了,男人

    又恢复了原先无精打采的样子。为了彰显自己卓尔不群、弱不禁风或易

    于接近,男人女人挺直腰杆或者蜷成一团的情况真是司空见惯。情爱的凝视

    凝视是人类求爱套路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眼睛是会说话的。在西

    方文化中,两性进行眼神交流无伤大雅。男女的目光往往会牢牢地锁定

    在潜在伴侣的身上,逗留个两三秒钟,其间瞳孔可能会扩张——这是他

    们“春心荡漾”的标志,而后则垂下眼帘,望向别处。

    眼神交流似乎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凝视的动作会刺激人类大脑

    中控制*****的区域,唤醒两种基本冲动——要么前进,要么退

    缩。你无法对他人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视而不见,有必要做出回应。你

    可能会报以微笑,开始与人攀谈;或是望向别处,慢慢朝门口移动。不

    过在这之前,你恐怕会先捏捏耳垂,整理一下毛衣,伸个懒腰,摆弄摆

    弄眼镜,抑或做些其他无意义的动作。这是一种“减轻社交焦虑姿势”,以便缓解内心的焦虑,顺便考虑一下该如何回应对方的邀请,是逃之夭

    夭,还是留下来共赴求爱游戏。

    动物行为学家管这种眼神叫作“情爱的凝视”,它很可能植根于我们

    不断进化的行为里。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会瞪着敌人以示威胁;打

    斗后还会深情地与同类对视,以求和解。倭黑猩猩在交配前也会使用这

    种眼神,所谓倭黑猩猩,也叫侏儒黑猩猩,是普通黑猩猩的近亲。它们

    体形虽小,却可能比黑猩猩更聪明。这些动物像极了人类,圣地亚哥动

    物园里就养了好几只,公的母的都有。它们的交配很有规律,不过在交

    合前,公猩猩和母猩猩会深情地四目相对,凝视良久。

    ◆◆◆◆

    狒狒求爱时也会凝视对方。它们或许早在两千五百万年前就从人类进化过程中分离了出来,然而这种求偶过程中和人类的相似之处却保留

    了下来。人类学家芭芭拉·斯马茨曾这样描述生活在肯尼亚伊布鲁悬崖

    (Eburru cliffs)的狒狒的求爱“序曲”:“看起来就像单身酒吧里的一对

    恋爱新手。”

    爱情始于一个夜晚。雌性狒狒塔利亚转身看见年轻的雄性狒狒阿利

    克斯正看着她,他们之间大约相隔四点五米。见状,阿利克斯立马移开

    了目光。这时轮到塔利亚盯着阿利克斯了——直到他扭头望向她,可塔

    利亚却专心拨弄起自己的脚趾来。就这样,每当塔利亚看向阿利克斯,他就故意看别处;每当阿利克斯盯着塔利亚,她又摆弄起脚趾。最终,阿利克斯总算抓准了塔利亚盯他的瞬间,开始“你来我去的凝视”。

    阿利克斯双耳紧贴脑袋,眯缝着双眼,咂起嘴来。这是狒狒世界里

    表达友谊的最高形式。塔利亚站着没动,许久,她才与他四目相对。只

    有经过这种深层次的眼神交流后,阿利克斯才接近塔利亚。这时,她开

    始给他整理毛发——这是一段友情与性关系的起点,即便六年后斯马茨

    重返肯尼亚调查狒狒交友行为,这段关系仍然坚如磐石。

    也许最初感受到爱情的器官并不是心脏、生殖器或是大脑,而是眼

    睛,因为凝视对方(或者是盯着看)的行为往往能引得人莞尔一笑。

    ◆◆◆◆

    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道:“笑既传递爱意,笑也源于欺骗。”事实

    上,人类起码有十八种不同的微笑 ,而在求爱时我们只会用到其中几

    种。男女都会使用一种抿嘴式的“简单微笑”与相熟的路人打招呼。该表

    情的要领是,闭唇、咧嘴,但不露齿;与之相伴的常常还有点头致意。

    如果遇到别人这样对你微笑,便意味着对方并不会停下脚步与你进一步

    加深了解。

    人们“嘴角上扬微笑”,标志着对对方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该表

    情的特点是,露出上排牙齿,显示积极的姿态,这通常会伴随六分之一秒的眉毛上挑,随后又迅速归位。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曾在欧洲人、巴厘人、亚马孙流域的印第安人以及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身上见到过这

    种笑容,他认为这种笑容通用于各种表示友好的人际交流中——其中就

    有调情。黑猩猩和大猩猩嬉戏时常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不过它们露出

    的往往是下排牙齿而非上排。该表情能掩藏它们如匕首般锋利的上排尖

    牙以及示威时所露出的犬齿。

    “咧嘴笑”指的是嘴唇朝两边充分咧开,上下两排牙齿俱现。我们常

    用这种笑容来“勾搭”彼此。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笑容就非常典型

    ——他常以此来拢民心、拉选票、聚民意。倘若他的“超级微笑”再配以

    一连串挑逗动作、忸怩表情、头部后仰、胸部挺起或是深情凝视,那么

    他的意图会沾上明确的性意味。

    “不安的社交性微笑”则是另一种“咧嘴笑”,但其效果在求爱过程中

    却明显适得其反。这种表情源于远古哺乳动物在遇险时露出牙齿。我参

    加过一档电视节目,其间恰好目睹这一幕。主持人遭到一位嘉宾的言辞

    攻击,她既不好发作,也不能离席而去。只见她嘴角后收,露出两排紧

    咬着的牙齿,然后,她便一动不动,任不安的笑容在脸上凝固。

    黑猩猩在遇到比它强大的同类时,就会使出这种不安的社交性微

    笑,即“露齿而笑”。它们的这一表情,既流露了畏惧,也表达了友善和

    讨好。我们人类在面对社交困局时也会采用这种不安的社交性微笑,但

    断不会在求爱时这么做。所以,倘若一位你暗恋的人牙关紧锁地对着你

    笑,可以肯定的是,他或她想的不是要对你眉目传情,而是怎么比较委

    婉地拒绝你。

    ◆◆◆◆

    尽管人类与其他动物在求爱动作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但证明这一

    点,还是花了人们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达尔文是探究人类面部表情与身

    体姿势遗传性问题的开山鼻祖。他猜测,男女在表达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时,都会摆出同样的手势和姿势。为了印证这点,达尔文于一八六七年

    将载有问题的信函寄往远在美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偏僻地区的同

    事们。

    他有关当地土著行为的诸多问题中包括:“一个人怒气冲冲或气势

    汹汹时,会不会皱眉,头和身体绷直,挺起胸膛且紧握双拳?”“一个人

    表达厌恶的神情时,是不是下唇下沉,上唇微抬,并伴有突如其来的叹

    息?”“当一个人兴致较好的时候,眼睛是否炯炯有神,眼睛周围的皮肤

    是否会微皱,嘴角微翘?”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记者、传教士和友人们对达尔文的问题都

    予以肯定的回答,由此达尔文确信,人类普遍用以表达喜悦、悲伤、快

    乐、惊奇、害怕以及其他一些感觉的姿态,源自共同的进化史。这些非

    语言类信号就包含人类的笑容,正如达尔文日后在《人类和动物的表

    情》(一八七二年)一书中写到的那样:“所有人类,不分种族,表达

    高兴时的样子似乎是一致的,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

    一百多年后,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他的同事们印证了达尔文的

    结论,即全世界不同人种都有着相同的基本面部表情。他将美国人面部

    的照片展示给新几内亚的福尔部落、砂拉越的砂隆村村民、巴西人和日

    本人看,让他们辨别图中人物的表情,这些毫不相干的男男女女十分轻

    易地就辨别出了悲伤、惊奇、厌恶、畏惧和愤怒的表情,包括露齿而

    笑。

    似乎微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一些婴儿出生后三十六小时内就

    开始模仿母亲的笑容,而所有婴儿在三个月大时都会开始进行社交性的

    微笑 。哪怕是失明儿童,也会不时绽放灿烂的笑容,尽管他们从未在

    身边人的脸上观察到这种表情。

    同微笑一样,一连串调情动作:忸怩的神情、摇晃的脑袋、起伏的

    胸部以及深情的凝视恐怕是标准人类姿态大全的组成部分,当用在特定

    情境中时,会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即上述求爱信号是人类求偶之舞的一段插

    曲?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人类学家大卫·吉文斯和生物学家蒂莫西·佩珀。

    两位科学家曾在美国的鸡尾酒酒吧里花了几百小时,观察男女间相互勾

    搭的过程。吉文斯的调查工作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周边的酒吧里展

    开,而佩珀则选在新泽西、纽约州和加拿大东部的梅恩布雷斯(Main

    Brace Lounge)、霍姆斯代德(Homestead)的酒吧里呷着啤酒,留意着

    年轻的单身男女,不时做着记录。这两位科学“偷窥狂”发现人们在求爱

    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大同小异。

    据其所言,美国单身酒吧内上演的情爱戏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

    都有其特定的“升华点”。我将其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引起注意”。男

    女们一踏入酒吧,一般会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比如找个座位坐下,或

    者倚靠在哪里,或者凑近吧台、门口或舞池。一落座,他们便开始吸引

    他人目光。

    策略多种多样。男人们往往扭动肩膀、舒展身躯、挺直腰杆,并且

    不停地变换支撑脚。他们的动作时常还很夸张,晃动杯中物时,靠的不

    是手腕的抖动,而是在用整条胳膊摇,仿佛在翻搅泥浆水。会心大笑

    时,整个身子都跟着颤,笑声还特别响,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就这

    样,简单的动作变得花里胡哨。

    男人们来回踱步时,总是一副神气活现的派头。东非草原上的公狒

    狒在预感自己将邂逅一段“艳遇”时,也会做出这番姿态。一头雄性大猩

    猩在用余光瞥见一头雌性大猩猩时,会装模作样地来回走个不停。这种

    步态,在灵长类动物学家口中俗称“盯梢”。不少物种的雄性还有搔首弄

    姿的习惯。男人会抚弄自己的头发、整理衣服、抚摸下巴,或者是做出

    双手交叉或梳理妆容的动作,让身子动起来,好消除自己的紧张感。

    年长的男性常常会使用不同的“道具”,譬如以昂贵的佩饰、衣服等彰显其成功人士身份的标志,来表明自己还是单身。不过,所有这些信

    号都能浓缩成一句由三个“我”组成的基本信息:“我来了;我可不一

    般;我没有恶意。”要同时释放这两种信号——地位显赫以及可以接近

    ——是何其困难,可男人就是能得手,就是有女人会频频贴上来。

    “被他人看个遍总比被人看扁要好。”梅·韦斯特如是说。女人都懂

    这句话的含义。她们开启“引起注意”阶段的手法和男人如出一辙:在她

    们的“领地”上展露微笑、紧盯目标、扭动身体、来回摇摆、搔首弄姿、舒展身躯、不停移步,以此来吸引他人的目光。她们还常常摆出一系列

    颇具女人味的姿态,比如用手指拨弄秀发,脸侧向一边,同时腼腆地抬

    起头,咯咯地笑,眉毛上扬,舔舔舌头,舔舔上唇,满脸绯红,最后还

    会挡住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表明:“我来了。”

    有些女人在卖弄风情时步态会很特别,她们弓起背,挺起胸,摇摆

    着臀部,步履轻健。无怪乎不少女人会穿高跟鞋。这一特殊风俗的发明

    者是生活在十六世纪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其动作要领是背部不自然地

    后屈,臀部扭动,胸部挺起,显露女性的风情万种。而高跟鞋啪嗒啪嗒

    敲击地面的响声也有助于吸引注意。

    伴随着高跟鞋踩出的步伐、噘起的双唇、忽闪的明眸、跃动的柳

    眉、外翻的手掌、内收的脚趾、摇摆的身躯、扬起的裙摆以及一口皓

    齿,女人向男人表明自己尚未“名花有主”。互诉衷肠

    第二阶段,也就是“认知”阶段,始于目光交汇。接着,潜在的情人

    要么莞尔一笑,要么身体微微扭动。然后两人便靠近彼此,进入交谈的

    距离 。这或许是一段浪漫爱情的开端。

    不过,这么做的风险系数要比接下来的一大“升华点”小多了:即第

    三阶段,开始交谈。这段东拉西扯、往往毫无意义的谈话俗称“互诉衷

    肠”,它的特征是,说话人的嗓音会抬高,但语调变得更轻柔,具有歌

    唱的韵律——人们还会用这种音调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那些需

    要关心的人的关切。

    “互诉衷肠”的起初,双方会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比如“你喜不喜欢

    你的iPhone手机啊”或者“饭菜还可口吗”。打破沉默的手段和人类想象力

    一样丰富,无论是赞美,还是提问都是很好的打开话题的方式,因为二

    者都需要予以回答。另外,谈话的内容往往没有讲话的方式来得重要,这点很关键。你一开口讲话,语调的变化和音高就暴露了你的意图。一

    句高亢、柔和与悦耳的“你好”通常说明你对对方有意思,而一句短促、低沉、平淡或敷衍的“嗨”则多半意味着没兴趣。假如一位潜在的伴侣总

    是不顾场合,笑得太频繁的话,那么他或她极有可能是在暗送秋波。

    交谈是有风险的,这么说是因为一条重要的依据。人类的嗓音好比

    第二种签名,其折射出的不仅是你的意图,还有你的出身、受教育程

    度,以及性格中的一些无形特质。这既可能吸引一位潜在伴侣,也可能

    招人厌烦。演员、公开演讲者、外交官和撒谎成性的人很了解嗓音的作

    用,因此时不时会变声。电影演员在念台词时,会刻意提高一个八度,为的是在拍情戏时显得音调更加婉转悦耳。而老到的骗子会避免电话行

    骗,因为通过电话这一纯粹传递声音的媒介,人们很容易捕捉到讲话人在重音和音高上的一些细微不一致。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就被教育要

    控制表情,比方父母让我们对长辈微笑。然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

    嗓音的作用却一无所知。

    我和Match.com网站在二〇一三年对超过五千名单身美国人进行过

    一次调查,其间提出下述问题:“您是否根据以下几个方面为约会对象

    打分?”答案是肯定的,排得最高的是对方的谈吐(有百分之八十三的

    人选了这点),然后是自信心(百分之七十八),再接着是牙齿(百分

    之七十六)。谈吐很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自信心折射出的是心理稳

    定;从牙齿则能看出年龄和健康状况,无怪乎嗓音在搭讪过程中如此重

    要。而嗓音迷人的好处多多:声音动听的男女大多异性朋友也比别人多;声音好听的孩子也会得到更多的爱抚。

    据吉文斯和佩珀观察,不少情事在双方开口没多久后便已告吹。

    不过,如果情侣们能经受住这一波感性的冲击——并且积极地倾听彼此

    ——他们往往会进入第四阶段:身体接触。

    ◆◆◆◆

    身体接触始于“意图暗示”——比方说身子前倾;搁在桌上的手朝对

    方挪一挪;倘若两人都站着,那就伸脚凑近些;还有摸自己手臂的,就

    好像摸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的。然后就是高潮:一个人摸摸对方的

    肩膀、前臂、手腕等一些并不私密的部位。一般是女人先摸,手在追求

    者的身上游走,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拿捏有度。

    这种身体接触乍看不足为奇,但其实异常重要。人类的皮肤就像一

    片草地,每一株草都是高度敏感的神经末梢,哪怕是最轻微的触碰,都

    会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瞬间记忆,男性立刻就会接收到这条信息。如果他

    踟蹰不前,那么勾搭可以就此结束;如果他往后缩,哪怕动作小到几乎

    难以察觉,信号发起者也应该就此收手;如果男性无视抛来的“绣球”,发起信号的女性也许会再触碰一次。不过,如果他探身向前,微笑,或者“礼尚往来”,同样有目的性地还以抚触的话,两人便跨越了动物界中

    一道著名的主要障碍。

    大多数哺乳动物在求偶时都会有肌肤之亲。蓝鲸用鳍互蹭彼此,雄

    性蝴蝶在同雌性交配时,会抚弄和摩擦伴侣的腹部。海豚则互相啃来啃

    去;骡子会互相摩擦鼻子;狗会给对方舔毛;黑猩猩会亲嘴、拥抱、爱

    抚、牵手。通常,哺乳动物在交合前都会抚摸对方,为其理毛,或者互

    相依偎。

    身体触感被誉为一切感官功能之母。这么说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

    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规矩,明确了哪些人可以接触、什

    么时候接触、何种场合下接触,以及触摸过程应当注意哪些事项。这些

    抚触游戏是人类求偶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形式丰富、充满想象

    力,而且需要审时度势。因此,如果一对情人不间断地聊天,并有身体

    接触——来回摆动、脑袋后仰、凝视彼此、绽开笑容、晃动身体、打情

    骂俏——的话,他们往往会过渡到求偶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身体同

    步。步调一致

    身体同步是搭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潜在的情人在适应环

    境以后,会转动身躯,直到与对方双肩相接,四目相对。这种姿势也许

    会出现在两人开始交谈前,抑或交谈几个小时后。不过,再往后,男女

    便会逐渐保持步调一致,刚开始时比较短暂。他举起酒杯时,她也会跟

    着举起来。接着两人就又不同步了,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们的动作会越

    来越像。男的跷二郎腿,女的也会跷;男的往左靠,女的也往左靠;男

    的捋头发,女的也捋头发。两人的动作会出奇地协调,同时深情地注视

    对方的双眸。

    这种爱、性和永恒的人类繁衍的节奏,随时都可能被打断。不过,倘若二人有意延续人类生命香火的话,他们会找回中断的节奏,接着跳

    求爱之舞。那些完全实现身体协调同步的情侣则会双双离开酒吧。

    男女是否都会遵循这一“五步搭讪法”?我们不得而知。很明显,并

    非世上所有人都会表现出吉文斯和佩珀在美国单身人士聚集地所揭示的

    那种行为模式。大多数社会里,酒吧或俱乐部并不是人们邂逅的地方。

    有些人甚至都不会公开追求对方;相反,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另外,很少有人类学家对其他文化体中男女互动时所采取的姿势、手势和表情

    展开过研究。

    可是,有大量辅助证据表明,这些规律中的一部分放之四海而皆

    准。

    举例而言,在婆罗洲,一位杜顺族女子常会侧过脸,盯着心上人。

    聚会时趁给后者递米酒的间隙,她还会假装无心地摸一把男子的手。

    实际上,多数旅行者都清楚,不谙当地语言也不妨碍他们调情成功。全世界的人谈情说爱时似乎都少不了凝视、微笑和轻柔的抚触。

    人类求爱时身体都会同步这一点似乎还有其他证据。在几乎所有男

    女有权自行选择伴侣的社会里,单身的人往往会在聚会或节庆期间相

    遇,翩翩起舞。舞蹈本身不就是有节奏感的动作,或者说是身体的同步

    运动吗?

    新几内亚的传统梅尔帕人(Medlpa)甚至为这种模仿行为创造了一

    套仪式。这些人中的未婚女子在叫作“Tanem Het”的房间——也就是父

    母家里的公共休息室——与可能的另一半相见。新人们身披华服,成双

    成对地坐在一起。随着小两口开口唱歌,“晃脑袋”活动就开始了。有机

    会结为连理的人摇着头,摩擦额头和鼻子,反复相互鞠躬。这一系列动

    作的频率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对于梅尔帕人,同步意味着和谐,他们

    相信,一位伴侣越能踩准另一半的节奏,这对新人就越般配。

    事实上,身体同步是不少社交互动的基础——求爱只是其中一类。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一名学生曾抱着一台相机,来到美国中西部某

    地的一个操场内。他蹲伏在一辆废弃汽车背后进行观察和拍摄,用胶片

    记录下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肢体动作的互动。在仔细分析了这些片段

    后,霍尔留意到孩子们的动作反映了一种统一、协调的韵律。很显然,所有孩子玩耍时都是步调一致的,像是踩着某种节奏。另外,一个十分

    好动的小姑娘满操场地蹦蹦跳跳——她起到了带头作用,其余孩子只是

    在不自觉地跟着她动。

    这种人类模仿行为俗称互动式同步,早在婴儿时期就已形成。新生

    儿出生第二天后,就开始伴随人类嗓音的律动感协调其肢体动作。如今

    众所周知的一点是,生活在许多其他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在相处愉快

    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韵律感。不论社会如何多元,在咖啡馆、火车

    站、超市、鸡尾酒会等公共场合所拍摄的人物照和慢动作镜头均揭示了

    人类具有模仿彼此姿势的倾向。

    这种节奏持续不断。比方说,对两位好朋友进行脑电波扫描,检测各自大脑活动的结果显示,两人在相谈甚欢时,就连脑波的轨迹都是一

    样的。如果在餐桌旁留心观察,会发现家人边吃边聊时,仅仅通过手势

    就能参与交流,家人之间咬字较重的音节多半相同。不止这样,连冷场

    都是同步的:一个人抹嘴巴时,另一个人会伸手去够调料——不出所料

    吧?休止符与切分音、压低的嗓音、抬起的肘关节,这些都象征着生命

    与爱的脉动。

    人类渴望找准彼此节奏的需求反映了一种有规律的模仿行为,这在

    许多别的动物身上也不难见到。有好几次,灵长类学家沃尔夫冈·科勒

    在走进一个灵长类研究中心的黑猩猩笼中后,发现一群公猩猩和母猩猩

    会以几乎相同的节奏围着一根柱子转圈。据科勒称,这些动物边摇头边

    往前晃悠,每踏出一步迈的都是同一只脚。同样,黑猩猩在交合前,偶

    尔会左右摇摆,双眼凝视对方。

    在动物界的求偶行为中,没有什么比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更基本的

    了。猫会转圈,马鹿会腾跃,吼猴发情时会用舌头打节拍,棘鱼会呈Z

    字形游动。大至熊、小至甲虫的动物在发情时都会通过富有节奏感的仪

    式,表达爱欲。

    跳舞是一种天性。因此我认为,将身体同步视为人类求爱过程中普

    遍存在的阶段的观点不无道理:随着我们被彼此吸引,我们打起了相同

    的节拍。信息传递爱意

    人类求爱与生物求偶还有别的相似之处。一般来讲,人类两情相悦

    的过程比较缓慢,而这份谨慎在蜘蛛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举例而言,雄性狼蛛只有在进入雌性狼蛛巢穴,并爬过一段又长又暗的通道后,才

    能觅得求偶和交配的机会。雄狼蛛慢吞吞的,如果它操之过急,就会被

    雌性吃掉。

    男女在求爱初期太过主动的话,也会碰一鼻子灰。要是靠得太近、过早上手,或者说个不停,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同狼蛛、狒狒等许

    多生物一样,人类的勾搭行为需要依靠信息传递。在这一仪式的每个重

    要节点,双方都必须做出正确的回应,否则就会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佩珀逐渐在这一信号交换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分工。美国

    女性一般是求爱的发起者——刚开始是微妙的非语言暗示,譬如轻微变

    换姿势、莞尔一笑,或是深情凝视。据佩珀观察,三分之二的勾搭行为

    都是由女人发起的。此外,他日后访谈的女性都很清楚,自己在有意识

    地吸引潜在追求者与她搭讪,小心翼翼地触碰他的一些部位,装出一副

    风情万种的模样,同时还借助提问、赞美和插科打诨,令他凑得更近。

    我的“单身美国人”专题研究始于二〇一〇年,之后每年进行一次。

    我同Match.com合作,从美国人当中(非该网站会员)遴选了一批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这项研究清楚地显示,今时今日,不同年龄、种族、性

    取向和地区的女性依旧是勾搭的发起者 。而且她们变得更加大胆了。

    二〇一二年,二千七百多名受访男性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表示曾有

    至少一名女性约他们外出约会(百分之九十二的男性对此欣然接受)。

    有更多的女性恐怕至今仍在沿用她们永不过时的调情套路——仰首、抚

    弄头发、眼神忸怩、含情脉脉地凝视、弓背、挺胸、穿着暴露服饰、脚蹬高跟鞋、说话时声音装得婉转悦耳。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可供女人使用的挑逗手段更加丰富了。在我们

    二〇一三年的“单身美国人”调查中,百分之四十的女性表示,她们曾发

    送过具有性暗示的短信或电子邮件,另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发过涉性图

    片。与此同时,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受访男性表示曾从女性那里收到过含

    有明确性元素的消息,而百分之六十一的男性则收到过女性发来的色情

    图片。女性在脸书等社交网站的个人页面上放满了露骨的图片、性暗示

    的话以及装可爱的表情包——往往是为了开启一段情缘。

    话说回来,女性主动这点并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一九五〇年代,克莱伦·福特和弗兰克·比彻这两位著名的跨文化性行为研究者就曾确

    认,尽管多数国家的人都认为男性在性关系中是主动的一方,但实际上

    各国女性在情事和房事上的积极性不遑多让。

    实际上,令人称奇的是,西方人依旧抱着旧观念,认为男性是发起

    攻势的一方,而女性只是忸怩被动的受体。这种错误的观念多半源自我

    们农耕社会的历史。那时,女性在举办婚礼时是烦琐的财产交换中的一

    枚棋子,她们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是否贞洁”。因此,女孩子会受到严

    格的督导,被责令守身如玉。时至今日,西方女性已重获性自由,从被

    卖身为娼和在床上逆来顺受的世界中获得解脱的她们常常对性充满了欲

    求。

    不过,最终要想关系更进一步,男人就必须对女人送来的秋波有所

    回应。正如一位女性对佩珀说的那样:“某一时刻,男人应能听得懂暗

    示,并有所行动。”

    ◆◆◆◆

    男人似乎能感知这种两性关系的换位,佩珀称之为“主动性让渡”。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一对情侣离开酒吧、夜总会或派对之后。这时轮到

    男人开展其“攻势”了——比如用手搂着女人,吻她,把她哄得欲火焚身。

    有趣的是,男人似乎对其功能心知肚明。佩珀曾请三十一位男性受

    访者讲述他们的罗曼史经过,除了三个人之外,其余的都跳过了“前

    戏”——也就是女性“导演”的部分。只有一位男性还记得诸如是谁先开

    口、谁抚摸的谁、什么时候抚摸的,以及谁先对对方有意思等细节。然

    而,这三十一个人全都能滔滔不绝地描述自己的“戏份”,他们是怎样开

    始亲吻和爱抚女伴,又是怎样把她们骗上床的。

    那么,谁是猎人,谁又是猎物?很明显,双方都很关键。要是哪方

    错失了一条重要暗示,勾搭就会戛然而止。当所有发出的信号都有去有

    回,双方都能给出正确的应答,这出情爱戏就会演下去。正如发情中的

    动物,人类伴侣必须“及时”表现,勾搭方能成功。

    ◆◆◆◆

    说来有点怪,美国单身酒吧很像是某些鸟类的“单身俱乐部”——亦

    称“lek”,这个词的词源是瑞典鸟类学术语,意思是雄鸟和雌鸟相遇、接

    触和交配的地方。选在这种地方交配的鸟类并不多,其中就有北美艾草

    松鸡。每年三月上旬,东加利福尼亚、蒙大拿和怀俄明等地能见到雄性

    艾草松鸡的身影。在历年筑造“爱巢”的露天草坪上,每只雄鸟都会找一

    块地方,建立属于自己的狭小舞台。之后的六周时间里,每天黎明之

    后,它就会不停地展示自己,过程持续几小时——昂首阔步、梳理羽

    毛、“咕咕”作声、鼓起身体,好向走过身旁的雌鸟说明:我可不是只普

    通的鸟。

    雌性艾草松鸡飞抵迁徙地的时间要晚于雄鸟。雌鸟到达后会先沿着

    雄鸟领地间的边界来回走动,借机考察其主人,这一过程或耗时两到三

    天。在相中合它心意的异性后,雌鸟会在后者的地盘上安顿下来。很

    快,“本地人”和“外来户”就跳起了情爱之舞,它们努力适应彼此的节

    奏,并在正式交配前四处高调“秀恩爱”。人们在鸡尾酒会、教堂社交、办公室午餐会以及酒吧和夜总会里的

    那些个小动作和鸟类在繁殖地上那番腾跃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作为人类

    学家,我觉得难以忽视的是,人类和艾草松鸡都会搭建自己的舞台,都

    会表现吸引异性的风范,都会在交配前做到心有灵犀。很明显,自然界

    有着一套基本的求偶规则。浓情晚餐

    谈情说爱的另外两条普世特色是:食物和歌唱。对于西方的准情侣

    而言,恐怕再没有什么仪式比一同进餐来得更重要了。规则如今在变

    化,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都会为究竟该由谁买单而犯愁。但是,如果男人

    是主动的一方,一般仍由他来买单;倘若如此,女人几乎凭直觉就能猜

    出对方在向她示爱。实际上,全世界的求爱套路中,使用最频繁的莫过

    于为换取性好处而提供食物。鱼、肉、糖和啤酒是男人创造出来讨好异

    性的无数珍馐之一。

    这种招数不只男人会用。黑尾麻蝇常在森林地被上捕捉蚜虫、长腿

    蜘蛛或家蝇。雄麻蝇抓到一只异常美味的猎物时,位于腹部的腺体会释

    放一种分泌物,随风飘散,等于在宣告自己刚刚狩猎成功。通常,一只

    路过的雌性麻蝇会停下来,享用美餐——不过常常是边交配边进食。雄

    鸟也会给潜在的伴侣喂食,雄性普通燕鸥常会衔一条小鱼给雌性吃,公

    走鹃则叼着一条小蜥蜴。生活在东非坦噶尼喀湖周围的雄性黑猩猩在抓

    住或杀死幼年瞪羚、野兔等动物后,会分一块肉给雌性。处在发情期的

    雌性享用完馈赠后,会与提供者进行交媾。

    俗话说,“想要得到男人的心,就要先征服他的胃”,也许此言不

    假。一些雌性哺乳动物的确会向伴侣提供食物,女性正是其中之一。然

    而环顾全球,发情期的女性喂食男性的情况要远远少于男性喂食女性的

    比例。 食物若没那么讨巧或有吸引力的话,男人送给女友的东西就换

    成了香烟、珠宝、衣料、鲜花等一些体积不大但价值不菲的礼品,这既

    表达了爱意,也算是为享受温柔乡付出的一点代价。

    这一风俗名为“求爱喂食”,早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有之,因为这有着重要的生命繁衍功能。通过向雌性提供食物,雄性展现了他们作为猎

    人、供养者和体面的生产伙伴的能力。

    ◆◆◆◆

    “如果音乐是爱的源泉,那么请继续吧。”莎翁曾以动人的文笔歌颂

    了最后一种原始求爱技巧:音乐。全世界的人都会通过唱歌或演奏乐器

    来吸引爱侣。在美国西南部的霍比印第安部落里,男人历来会为心上人

    献上一首复杂的情歌。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西太平洋的萨摩亚人、美国西

    南部的奇里卡华人以及华盛顿州东部的山波依尔族的男子。一位阿帕奇

    印第安男子想要吸引一个姑娘的话,会为其吹奏笛子;而在菲律宾吕宋

    岛中部伊富高部落的男女则会用竖琴来让爱人生出爱意。

    或许一直以来受到音乐感染最深的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从大街上

    年轻人随身携带的iPod,到几乎每个公共场所都放得震天响的音乐,只

    要是有男女聚集的地方,就会有音乐。当你受邀前往“他”或“她”家做客

    时,你可以肯定主人不仅会拿出比萨或者牛排来款待你,除此之外还有

    音乐。

    可以预料的是,人类求爱的乐章与动物种群的歌声之间存在共鸣。

    你只需在一个炎热的夏夜,走到户外,便能听到各种杂音。蛙鸣、蝉

    鸣、猫叫、虫鸣,豪猪会发出一种尖厉的嘶叫,短吻鳄则会低吼。纵观

    动物王国,雄性的求偶叫声——从小口鳕鱼鼓气囊的响声到大象轻声的

    咕哝,再到微型壁虎的窸窣声——都是十分显著的求爱信号。

    几十年前,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甚至推测,早期人类求爱

    的声音对语言进化起到了刺激作用。“语言,”他声称,“诞生于人类发

    情时期。我暗自思忖,世间最早的只言片语,怕是介于屋顶小猫的夜间

    爱语和夜莺的悦耳啁啾这二者之间吧。” 他的话听着挺牵强附会的。

    史前男女之所以需要先进的沟通方式,恐怕是有原因的。可是情歌如同

    国歌,的确能令人“血脉偾张”。◆◆◆◆

    我倾向于认为,如果“他”或“她”在拿一位口碑不佳的政客开涮、对

    世界经济发表一番高论,或者在评价近期一部话剧或体育比赛时妙语连

    珠的话——总之既风趣又智慧——那么说明求爱过程揭开了序幕。不

    过,爱恋开始的标志可能是轻轻一晃头、深情凝视、温柔的抚触、轻柔

    的吐字、在一家高档餐厅吃一块烤牛肉,或者在跳摇摆舞时哼一首小曲

    儿。

    接着,身体往前冲,然后留给头脑去解开这种恋慕情绪的由

    来:“为什么是他(她)?”

    1. 行为学(ethology)这个词的词源是希腊语里的“民族气质”(ethos),意思是“举

    止”或“行为”。一般认为,行为学是对动物在自然环境下行为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其基本

    前提是,某一物种独特的行为模式的产生过程与外表特质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二者均

    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达尔文研究过不同物种的行为模式,譬如咆哮等面部动作,堪称行

    为学这一学科的奠基人(Darwin,[1872]1965)。

    2. 关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跨物种相似性,参见Givens,1986,1983;Goodall,1986;Darwin,[1872]1965。

    3. Eibl-Eibesfeldt,1989。

    4. De Waal,1987。

    5. Smuts,1985,1987。

    6. Ekman,1985。

    7. Darwin,[1872]1965。

    8. 利用解剖学教程、摄像机和镜子,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同事学会了如何随时随地

    令个体面部肌肉收缩。在不知道用的是哪块肌肉的时候,他们把一根穿了线的针插入特

    定肌肉,将各自的活动区隔开。艾克曼表示,人类的“开怀笑容”是复杂程度最低的表情之

    一。只要用“嘴角轮匝肌”“酒窝肌”和“面颊肌”,就可以露出开怀、大方的笑容。表现愤怒

    的表情有96种,相应需要用到几百块不同的肌肉群,具体要视强度而定。参见Ekman,1969,1980,1985;Goleman,1981。

    9. Field等人,1982;Trevathan,1987。

    10. Givens,1983;Perper,1985。11. 人类的空间地域:人类将空间分成4大类。美国人认为,“私密空间”一般指距离头部

    约18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范围。你只会允许亲密的伙伴或宠物进入这片私人领地,且不会做时间限制。“个人空间”则是身边2到4英尺(1英尺=30.48厘米)的范围。你在工

    作或社交场合与他人互动时会用到这一空间。“公共空间”是指距离身体9英尺开外的所有

    范围。不同的社会,对于身体周围空间的测量办法各异,但是都拥有一套涉及距离的规

    则。详见Hall,1966。

    12. Hughes等人,2004。

    13. Apicella等人,2007。

    14. 谈话式求爱策略:恋人开始交谈后,会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尝试建立匹配度。他

    们或许会表示不同意见,借此试探对方,然后观察后者如何应对这一不顺心的情况,目

    标是形成信任。一方或许会暴露缺点,但会将其掩盖在正面的个人形象之下。在这段情

    的开头,他们没准还会请对方帮个小忙——依旧是试探。三股微妙的暗流对这一系列互

    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极力想要“留下好印象”;他们渴望吸引对方的目光;还会故

    意卖萌装嫩,或做出其他孩子气的行为。与此同时,他们尽力展示自己的一堆优越条

    件,其中包括性情稳定、自控、聪慧、和善、体贴、包容、能干、可靠、勇敢、幽默,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单身状态。详见Eibl-Eibesfeldt,1989。

    15. 我们的祖先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一直被抱着,睡觉时紧挨着母亲的胸部,因此,人类天生就活在肌肤之亲中。在某些文化体中,婴儿因为总被抱着,连爬都不会;他们

    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独自探索始于蹒跚学步。因此,除非受过训练,否则我们生来就喜欢

    肢体接触,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详见Hall,1959;Montagu,1971;Henley,1977。

    16. Givens,1983。

    17. Eibl-Eibesfeldt,1989。

    18. Hall,1976。

    19. Douglas,1987。

    20. 2010至2014年间,我每年都会联手网恋平台Match.com对全美单身人士做一番调查。

    我们设计的问卷包含150个问题,共计覆盖超过5000名单身男女。我们的抽样范围并不包

    括Match.com会员,而是基于美国人口普查,收集了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黑人、白人、拉丁裔、亚裔;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异性恋;21至70多岁的人;生活在

    农村、郊区和城里的人;美国各地区的男女。各类人群都在调查之列。25000余名男女

    中,没有一个人是订了婚的,或者有同居伙伴,或者已确定男女关系的。起初,我们向

    参与者提了几个常规问题,询问他们的宗教信仰、政治归属、性倾向、住址、家庭收

    入、就业状况、工作和受教育程度,甚至还有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这之后,我们进入

    实质性部分。譬如伴侣身上哪一点“必不可少”?是否经历过一见钟情?(超过13的人表

    示经历过)是否爱上过一开始并不中意的人?(35%的人回答说是)晚饭谁买单?恋爱时

    撒过什么谎?与熟悉的伴侣做爱时达到高潮的比例多高?初次约会时,会否幻想将来与

    对方在一起?(56%的男人表示会,女性的这一比例则为48%)就我所知,这算得上是对全美甚至是全球单身群体最全面的科学调查了。

    21. 求爱喂食:可能是对母亲喂养婴儿的一种模仿,会让男性变得更体贴,激发他们的

    保护欲;女性则会撒娇发嗲,二者的关系因此变得更紧密。参见EiblEibesfeldt,1989。

    22. Goodall,1986;Teleki,1973a。

    23. Ford和Beach,1951。

    24. Ford和Beach,1951。

    25. Jespersen,[1922]1950。第二章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她?

    爱的冲动与伴侣选择

    两个人的相遇就像两种化学物质接触,一旦发生了反应,两者

    皆发生改变。

    ——卡尔·荣格

    “只需一眼,我已无言,笨嘴拙舌,浑身哆嗦,肉躯之下,暗火烧

    灼。”两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希腊莱斯博斯岛的诗人萨福将这样几句诗

    作为一首歌颂爱恋的诗的开篇。

    浪漫的爱、执拗的爱、热烈的爱、身陷爱河、深深迷恋,或者随便

    怎么形容——几乎所有人都懂这种感觉,那种幸福感,那份煎熬,那些

    个无眠之夜与坐立难安的日子。被喜出望外或惴惴不安的情绪所包围,你在课堂或办公室里做着白日梦,忘记取外套,开车时错过拐弯的路

    口,频频查看手机,心里盘算着该说什么好——就像着了魔似的,期待

    着下一次与“他”或“她”邂逅。而后,当你们重逢时,他哪怕最微小的动

    作都能令你的脉搏停止跳动;她的笑容令你神魂颠倒。你做傻事,说痴

    话,捧腹大笑,晒自己的糗事,整晚不停说话,拂晓时还在踱步,不时

    与爱侣又抱又亲——你已深陷狂热,喘不过气来,沉醉于无比的幸福之

    中,整个世界都已抛之脑后。◆◆◆◆

    尽管自耶稣基督诞生以来,成千上万的诗歌、歌曲、书籍、歌剧、戏剧、芭蕾舞剧、神话和传说均将浪漫爱情作为素材,尽管无数男女曾

    抛下家人朋友,因爱自杀或是杀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科学家却很少对

    这种情感进行必要的研究——这种情况直至最近才改变。

    有人认为,爱慕是一种受到阻遏与拖延的性冲动,但弗洛伊德并不

    认可。哈夫洛克·蔼理士将异性相吸称为“有性加持的友谊”,这种对爱

    慕的描述令人无法苟同。许多人认为,浪漫爱情是神秘、无形、难以解

    释,甚至是神圣的体验,自然法则解释不了,学者也琢磨不透。

    然而,现如今,有关这种情感的科学数据正不断聚积。坠入爱河

    眼下,异性相吸常常与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生理特征相关 。这方

    面的数据收集工作始于多萝西·滕诺夫在其著作《爱与纯爱》(Love and

    Limerence)中对这一疯狂情绪的经典剖析 。

    滕诺夫围绕浪漫爱情拟了大约二百道题,然后在康涅狄格州港桥大

    学内及其周边向四百名男女进行询问,看他们对这二百道题的反应,是

    选对还是选错。后续她又另找了几百人回答问卷。从这些受访者的答案

    入手,再结合他们的日记和个人经历,滕诺夫发现“恋爱中”的人存在一

    些共性,她称其为“纯爱”。

    浪漫爱情的第一个戏剧性元素就是开端,即某人对你有了“特殊的

    意义”。你的目光锁定在他(她)身上,科学家管这种现象叫作“突出

    性”。这可以是指对一个老朋友有了新的认识,抑或是他变得十分陌

    生。不过正如滕诺夫的某位受访者所言:“我的整个世界都变了,有了

    一个新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玛丽莲。”

    浪漫爱情后来发展了一套以“入侵式思维”为首的特色模式。对于爱

    慕对象的种种想法逐渐闯进你的脑袋。他说过的某件事萦绕在你耳畔,你看着她微笑的样子,回忆起她说过的话、某个特别的时刻、某句不动

    声色的暗讽——并乐在其中。你好奇心上人会如何看待你正在读的书、刚看过的电影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你俩共度的每一段短暂时光都

    变得沉甸甸的,供你在闲暇时细细品味。

    一开始,这些突如其来的遐想会不期然地出现。但很多人表示,随

    着痴迷程度的递增,他们每天要花上百分之八十五甚至将近百分之百的

    时间夜以继日地沉湎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宠溺那个特定的人。的确,伴随这种依恋情绪,恋人们会失去关注其他事物的部分能力,比如日常任

    务、工作、学业,注意力也会越来越不集中 。

    此外,他们渐渐将目光聚焦到心仪对象最为琐细的方面,并通过所

    谓的“结晶化”过程放大这些特质。“结晶化”与理想化不同,仰慕者确实

    知道偶像的弱点所在。事实上,滕诺夫的所有受访者都能细数心上人的

    缺点,但却对此视而不见,或是说服自己这些缺点恰恰独特而迷人。正

    如乔叟所言,“爱情是盲目的”。

    滕诺夫的受访者都会做“爱情白日梦”,这其中出现最多的三种感受

    分别为渴望、期盼和不确定感。但凡心上人给了哪怕一丁点积极反馈,追求者就会在连着几天“发梦”时反复回放这些珍贵片段。而如果他

    (她)拒绝了某人的表白,不确定感可能转化为绝望与无精打采(也被

    称为“快感缺失”)。追求者会一直闷闷不乐、陷入忧思,直至为此次挫

    败找到理由并再度发起追求。

    主要的刺激因素有逆境和社会障碍,它们对罗曼蒂克激情与渴望具

    有促进作用——我给这种现象取名为“挫折的诱惑” 。当与心上人分开

    时,爱慕者还要遭受分离的焦虑。所有这些焦虑和狂喜背后则藏着深深

    的忧虑。一位二十八岁的卡车司机说出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心声:“我

    感觉自己非常紧张。”他说道,“这有点像怯场,仿佛正登台面对观众。

    去她家找她时,按门铃的手会抖;给她打电话时,我感觉自己太阳穴的

    跳动声比电话铃声还要响。”

    神经紧绷(轻躁狂)是浪漫爱情的另一个核心特质。着了迷的恋人

    表示自己有过身体发抖、面色苍白、脸红、全身虚弱、过度笨拙、说话

    结巴等迹象,此外还伴有一种或多种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出汗、痉

    挛、心悸和寝食难安等症状。

    有些人甚至感觉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身体机能与技艺。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将这种感觉描述得非常到位。回忆起他与所爱之人共

    同漫步的那些午后时光,他这样写道:“每每我向莉诺伸出手臂,总觉得自己要摔倒了,不知该怎么走路。”

    害羞、期待、害怕遭拒、渴望对方“投桃报李”,以及想要获得这个

    特殊之人的强烈动机,是浪漫爱情的其他主要感受。恋人很容易吃醋,有些人为了保护刚刚开始的恋情,不惜走极端,动物行为学家称之

    为“保卫配偶” 。

    总之,滕诺夫的受访者传递出了无奈的情绪,不由得让人觉得这份

    执着缺乏理性、不由自主、没有计划且不受控制。一名五十岁出头的商

    业主管在谈及他的办公室婚外情时如下写道:“我越来越觉得,对于艾

    米丽的爱是一种生物性、本能般的行为,它不受意愿或逻辑的控制……

    它指引着我。我拼命想要挣脱它,降低它对我的影响,想办法排解(比

    如通过性行为),一方面否定它,一方面又享受它。还有,没错,真该

    死,我希望她有所表示!尽管我很清楚艾米丽与我绝无可能一起过日

    子,但还是会着了魔似的想着她。”

    浪漫爱情看似是一系列激烈情感的总和,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高

    到低,起伏不定。心里牵挂着的唯一的那个他(她)左右着你的言行,以至于你对身边一切熟视无睹——包括工作、家庭和友情。

    而这种不由自主地将念想、情感与动机拼凑起来的做法与性的关系

    并不紧密。参与滕诺夫访谈的恋人们渴望与心上人发生性关系,但一种

    更为深切的渴求超过了他们的欲望。他们期盼心仪之人能给他们打电

    话、写信,约他们出去,最重要的是,能够回应他们的爱。对痴男怨女

    们而言,情感上的结合高于性欲的萌动。事实上,滕诺夫的受访者当

    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女性与百分之九十一的男性在看到“爱情最甘美的

    莫过于性”这句话时都打了叉。

    除此以外,这些感情在任何年龄都会爆发。我在设计浪漫爱情调查

    问卷,并收集了三百三十七个美国人和四百零二个日本人的数据过程

    中,也发现了这点 。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和二十五岁以下的人,在回

    答百分之八十二的问题时并没有表现重大的差异(见费舍尔爱情量表)。

    浪漫爱情的强烈感觉通常来说始自青春期,不过,就连幼童也会有

    暗恋或早恋的经历 。我见到过的最年幼的痴情者是一个两岁半的小男

    孩,每当某个小女孩去他家玩,他就会坐在小女孩身后,抚弄她的头

    发;女孩离开后的两小时里,他的心情都很低落。这个小姑娘太特别

    了,他已经迷上她了。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雷而不是比尔?爱上苏而不是塞西莉?为什么是

    他?又为什么是她?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曾经说过:“心有它的道理,理智对此一无所知。”不过,学者们还是能为这股情感飓风做出一些合

    理的解释。体味诱惑

    爱情可能部分是被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的嗅觉所触发的。每个

    人身上的气味都略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印迹”,同

    我们的嗓音、双手与才智一样独一无二。刚出生的婴儿可以通过气味识

    别自己的母亲,长大以后则能够辨别出万余种不同的气味 。因而如果

    我们追随本性,很可能被气味所诱惑。

    许多生物使用气味来引诱异性,对此,十九世纪法国生物学家让·

    亨利·法布尔再清楚不过。法布尔曾找到一只漂亮的天蚕蛾茧,将它带

    回自己的乡间小屋,当晚将其留在书房内。第二天早上,一只雌性天蚕

    蛾破茧而出,蜕变使它美丽异常。法布尔将它置于笼中。令他惊奇的

    是,那晚有四十只雄性天蚕蛾鼓翼挥翅,从打开的窗户外飞进来,向这

    只单身雌性求爱;而后的几晚,又有超过一百五十只雄性天蚕蛾前来求

    偶。这只雌性天蚕蛾膨胀的腹部释放了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分泌物——一

    种信息素,正是这种味道招来了乡间方圆一英里 之外的追求者 。

    自法布尔的实验之后,又有二百五十余种使用气味诱惑异性的昆虫

    和许多其他动物陆续被发现。其中一些气味,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都能

    觅得其踪,如古希腊人、古印度人以及中国古代人,他们利用这些气

    味,将心上人迷得神魂颠倒。举例而言,这些气味中有取自俄罗斯和加

    拿大海狸身上腺体的“海狸香”,来自东亚麝香鹿身上红色胶状信息素麝

    香,来自埃塞俄比亚麝猫身上蜂蜜状分泌物麝猫香等。

    不过人类体内可能也会制造一些厉害的刺激嗅觉的成分。不论男

    女,在乳头附近的腋窝处和腹股沟处都有顶泌腺,青春期时会变得很活

    跃。这些“香盒”与覆盖了大部分身体并产生无味液体的汗腺不同,它们

    的分泌液在皮肤表面与细菌相结合,散发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臭汗味。波德莱尔认为,人类的灵魂居于情欲的香汗之中。十九世纪法国作

    家乔里·卡尔·于斯曼曾跟随田间的女性,闻她们身上的味道。他写道,女人腋下的气味“轻而易举就能释放男人心中的野兽”。拿破仑对此深表

    同意。据传拿破仑曾写信给他的情人约瑟芬,说道:“我明晚到巴黎。

    别洗澡。”

    通常在希腊和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有些男人在节日期间会在腋

    窝下夹块手帕,并将这带有他们体味的象征赠予心仪的舞伴,因为他们

    坚信女人会点头答应。实际上,全世界都曾用汗水作为调制春药的一味

    配方。在莎士比亚所在的时代,女性会将削了皮的苹果夹在腋下,直到

    体香渗进苹果里,随后会将这只“爱果”送给情人吃。此外,一份由美籍

    加勒比裔移民编写的食谱这样写道:“准备一份汉堡肉饼,用自己的汗

    水将之浸湿,烹调后给心仪之人享用。”

    ◆◆◆◆

    不过,男人的体味真能唤醒女性身上的罗曼蒂克情愫吗?

    也许真的可以。男性身上的新鲜汗味能使女性体内促黄体素水平上

    升,从而激发性欲。而女人身上被称为“催情素”的阴道分泌物气味,则

    能增强男性的睾酮活性,触发男性的性欲——尤其是女性排卵期间产生

    的分泌物,效果更佳。而后,随着体味打了头阵,在性爱过程中对于生

    殖器的刺激会促使大脑中掌管爱情的部分增加多巴胺的循环,进而有可

    能将人推入爱情的大门,坠入情网 。

    男性或女性的体味还能勾起人的许多记忆。吉卜林的诗《利希滕贝

    格》中就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种气味记忆。他在诗里写道,被雨水浸

    润的金合欢树散发出的气味,让他想起自己的故乡。毫无疑问,你记得

    住秋叶的芬芳、圣诞树的气息、家里小狗的气味,甚至是前任情人的体

    香——以及这些气味所唤醒的感觉。所以说,在对的时刻散发对的体味

    可以勾起令人愉悦的鲜活记忆,且有望点燃爱慕之情那震慑人心的最初时刻。“气味汤”

    然而,美国人、日本人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的人觉得体味会令人不

    快,大多数情况下,汗味更容易令人退避三舍,而不是诱人靠近。有些

    科学家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极度讨厌体味,是受到了长期包办婚姻传统

    的影响:男女被迫与自己并不喜欢的伴侣亲密接触 。为什么美国人讨

    厌体味我不清楚,可能是受了除臭产品广告商的影响。

    不过恋人身上要是飘散着商业香氛的味道,势必很讨人喜欢。我们

    花高价入手香气馥郁的香波、香皂、须后水和香水。食物的味道、新鲜

    的空气、烟草味、办公室和家里的味道都和我们身上自然的体味融为一

    体,形成一锅“气味汤”,一张无声的标签。人们对此会有所反应。“香

    水基金会”发起的一项调查中,男性和女性都认为体香是性诱惑的重要

    元素——这项评比总分十分,其中“体味”一项得了八点四分 。体味能

    够勾起性欲,这方面人类和天蚕蛾没什么区别。

    不同文化对于汗味的看法天差地别。气候、穿着、是否每天洗澡、对干净的定义、成长经历等诸多社会变量,都会决定一个人对于体味的

    偏好。另外,人类体味和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

    联,至今仍未有定论。

    不过,我有如下主张:当你遇到一个很吸引你的陌生人时,很可能

    会“喜欢他身上的味道”,这有助于你进入恋爱状态。之后,浪漫情欲一

    旦开花,心上人的体香就好似一剂春药,持续性为爱情“加油”。这可能

    也是某些女性喜欢穿着男友T恤睡觉的原因,也是十九世纪的男子常常

    嗅情人手帕的理由。爱情地图

    人类被“他”或“她”迷住,主要是缘于一项比体味重要得多的身体机

    能,那就是所谓的“爱情地图”。早在你把目光锁定在雷而非比尔,苏而

    非塞西莉身上之前,你就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地图,一份下意识列

    出的理想伴侣全部特征的清单 。

    儿童在五至八岁间(甚至更早)会根据所处家庭、朋友关系、个体

    经历和一些偶然的联系而绘就这些爱情地图。举例来说,你在幼年时习

    惯了家里总是吵吵闹闹或死气沉沉,习惯了母亲倾听你、训斥你、爱抚

    你的方式,习惯了父亲开玩笑、走路和说话的样子。朋友和亲戚身上特

    有的脾性让你觉得他们很有魅力;还有一些则会让你联想起不好的经

    历。渐渐地,这些记忆在你脑海中形成一种模式,一种潜意识里让你性

    欲退却或激增的模板。

    长大以后,无意识的爱情地图开始成形,心中对理想爱侣各方面拼

    接起来的最初形象显现出来。到了青春期,满脑子装的都是性欲,这些

    爱情地图于是固定下来,变得更加具体,比如对方的体型、年龄、兴趣

    爱好、怪癖、幽默感和个性等细节。你在心中勾勒出理想伴侣的形象,还会构想一片优雅的场景,不论是你们之间的交谈,还是性互动,都能

    激发你的兴致。

    所以,你在教室、购物中心、办公室、咖啡店、派对或活动中遇见

    真爱很久之前,其实已经设定了理想爱侣的一些基本特质。一旦你发现

    有谁符合这些要素,你就会爱上他(她),并将心上人与你独一无二的

    爱情地图进行比对。一般而言,心上人与真正的理想伴侣相去甚远,但

    你却对这些矛盾之处视而不见,执着于自己的设想。这些爱情地图因人而异。有人会被西服或医生制服所撩拨,有人会

    因大胸、小脚或爽朗的笑声而“性起”。她的嗓音、他的笑颜、她的情感

    联系、他的耐心、她的率性、他的幽默感、她的兴趣爱好、他的抱负、她的协调能力、他的个人魅力——许许多多既明显又微小且潜意识层面

    的因素共同作用,使某人比其他人更具吸引力。

    对于未来潜在爱侣身上应具备哪些令人倾心的特点,我们都能说出

    一二来,而潜意识里则可以发掘更多。长相很重要

    然而,美国人对于伴侣的喜好有一定模式可循。在一项针对怀俄明

    大学一千零三十一名在校白人学生进行的测试中,男女生均列出了他们

    认为具有性诱惑力的特质 。他们的回答证实了你的预测。男生偏爱金

    发、碧眼、肤白的女性;而女生则喜欢肤色较深的男人。不过测试结果

    也有令人意外的地方:很少有男生喜欢“波霸”或身材苗条、假小子般的

    女性身形,也几乎没有女孩子喜欢特别夸张的“肌肉男”。实际上,不论

    男女都更喜欢平平常常的人。太过矮小、太过高大、太瘦弱、太“健

    美”、太苍白或太黑——单方面过于突出都会遭到嫌弃。

    普通人胜出了。其实最近心理学家挑选了三十二张美国白人女性面

    孔的照片,通过电脑,对她们的面部特征进行了平均化处理,随后将这

    些合成后的图像给校园里的同龄人看。在九十四张真实女性的面部照片

    中,仅有四张被认为比合成照片更具吸引力 。

    你可能猜到了,怀俄明大学白人学生对于理想对象的标准在全世界

    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欧洲人最初踏足非洲时,他们的金色体毛和白皙肤

    色让不少非洲人误以为这是一群可怕的白化病患者。非洲南部传统那马

    部族(Nama)视外凸下垂的女性阴唇为一种美,因此部族里的母亲会

    一丝不苟地按摩幼女的外阴,到了青少年时期,它们就能以诱人的姿态

    悬垂在体外。美国女性往往通过节食来保持苗条身材,可玻利维亚的西

    里奥诺(Siriono)女子向来靠不断进食来维持肥胖的身材。

    对人体进行修饰以触发浪漫爱情的方法不胜枚举:拉长脖子、塑头

    型、磨牙齿、穿鼻环、疤痕累累的乳房、烫伤或“晒黑”的皮肤、让人寸

    步难行的女士高跟鞋、某些新几内亚部落男人套在阴茎上的零点六米长

    橙色葫芦质保护套,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名士们染成紫色的胡子。“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是否好看、是否具有性魅力的标准虽然千差万别,但人们对于点燃

    浪漫爱情的因素还是有一些广泛共识的。全世界的男女都喜欢面容清秀

    的人,都会被将自己捯饬得白白净净的对象所吸引。多数地方的男性都

    喜欢丰乳肥臀的女性,而不是瘦巴巴的 。

    长相很重要。

    有钱也很重要。

    通过一项对来自三十三个国家的三十七名受访对象的调查,心理学

    家大卫·布斯揭示了男女在性倾向上的鲜明区别 。从祖鲁村落到巴西

    城镇,男人都喜欢朝气蓬勃、体态匀称的青春玉女,反观女性,她们则

    偏爱家底殷实的有钱男人。美国人在这点上也不例外。年轻女孩往往会

    迷上开靓车的小伙子,年纪较大的女性会更看重男人是否有房有地或其

    他财产。由此可见,对许多女人来说,温文尔雅的诗人不及迟钝却富有

    的银行家来得更有魅力。

    ◆◆◆◆

    这种男女不同的偏好恐怕是内生的。爱上一个能生下健康后代的女

    人,对男人传宗接代是有好处的。年轻、光洁的皮肤、一对明眸、一头

    秀发、一口皓齿、体态丰盈,再加上活泼的个性,无不说明身体健康

    ——这份活力对男人传承香火极为重要。而女人爱上的男人如果有资

    源、有能力养得起她和她未来的孩子,对女人传宗接代也是有好处的。

    正如十六世纪法国散文家蒙田总结的那样:“不管嘴上怎么说,结婚不

    光是为了我们自己,还为了后代,甚至主要是为了后代。”追求

    但还是得有些神秘感。一定程度上的陌生感对于热恋至关重要,一

    项对于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场的调查显示,人们几乎不会爱上太过熟悉

    的人 。

    在基布兹,父母白天去工作时,小孩子会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十岁

    之前,这些孩子的玩耍过程经常会有性接触;但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女

    孩们反而变得拘束放不开。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之间形成了强烈

    的“兄弟姐妹”情谊,几乎没有人会与圈子里的同龄人谈婚论嫁。经过对

    两千七百六十九对集体农场里的婚姻进行调查后,研究者发现,仅有十

    三对夫妻是同龄人,而这十三对中,夫妻有一方在六岁前已经离开了这

    个社群,这点无一例外。

    很明显,在孩提时代的一段关键时期,大多数人会完全丧失对经常

    见面对象的性欲和爱欲。

    反之,障碍越多,就越会激起疯狂的爱欲。越难获得的人反倒会激

    发追求兴趣。事实上,征服欲往往是浪漫爱情的核心元素,也被称

    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阻碍确实存在,它们很可能会使人情欲

    大增 。

    无怪乎人们会爱上已婚人士、外国人,或是因为似乎无法逾越的障

    碍而不得不分开的人。当然了,也有人在最初萌生的浪漫爱情升级为迷

    恋情绪之前,就已得偿所愿,尽管其可能性十分渺茫。

    时机对于浪漫爱情亦至关重要 。当人们一心想要冒险,迫切渴望

    离开家庭,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流离失所,踏入人生新阶段,或是经

    济上和心理上都准备好与他人共度此生或组成家庭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敏感。

    亲昵的关系因此成了一种推动力。正如诗人埃兹拉·庞德所

    言:“啊,她在我左右,我似有魔法傍身。”时机一旦成熟,我们趋向于

    爱上身边的人。

    童年时代的经历肯定也有影响。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会因为还残

    留有恋父(母)情结而喜欢上与父母相似的人,或者迷恋上那些像母亲

    一样让我们依恋的人,抑或是追求与儿时好友有相同价值观和志趣的对

    象 。大多数人则青睐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兴趣爱好、开阔思路、丰富阅

    历、加强自我认知的人,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我膨胀” 。

    最终,人们会倾心于和自己同族,有相同社会经济背景,同等智力

    水平、教育水平,长相姣好,并有着相同价值观与繁衍后代目标的人

    ,人类学家称之为“门当户对”。

    但你也有可能走进一间房间,里面的人与你背景相似,和你一样好

    看、聪明,受教育程度相仿,有着与你近似的社会目标与价值观,可你

    就是看不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驱使我去探索生物学在择偶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人的个性是由两方面基本特性组成的:文化和经历所带来的特性,以及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基础与气质。气质是可以遗传的,在整个生命过

    程中相对稳定,与特定的基因、激素及神经传递系统有关。实际上,你

    个性中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来源于你的生理状况和天性。

    因此,为了了解生物性是不是人们不自觉地被特定伴侣吸引的原

    因,我从学术文献中查阅了人类个性与脑系统联系方面的资料。

    我发现只有四种大脑系统与特定的个性特征存在清晰关联:多巴胺

    系统、5-羟色胺系统、睾酮系统和雌激素后叶催产素系统 。我随即

    设计了一份包含五十六道问题的问卷,来评测大家对与此四种大脑系统

    相关特质的反映程度。

    然后,我将这份问卷挂到了美国交友网站Match.com旗下的一个叫

    作Chemistry.com的网恋平台以及另外三十九个国家的Match.com上,如

    今这份问卷有了个新名字:费舍尔气质量表(Fisher Temperament

    Inventory,FTI),参与调查者已逾一千四百万人。我和同事们还完成

    了两项脑部扫描实验,结果显示这份调查问卷确实能够反映这四种神经

    系统对个性特征的某些方面产生的影响 。

    有意思的是,纵观Chemistry.com上十万名参与调查的男男女女所得

    的分数,我发现,所有人对这五十六道题目给出的回答不尽相同。这一

    发现令我颇为激动:我从未遇见过两个相同的人,就连我的双胞胎姐妹

    和我也不完全一样。不过人的天性与个性背后都有规律可循。而对于本

    书最为重要的是,在查看了Chemistry.com上两万八千一百二十八名匿名

    男女是如何选择约会对象后,我发现了大自然的某些原理。确实,天性在选择爱慕对象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择偶生物学

    那些在多巴胺系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的男男女女,倾向于喜欢与

    自己相似之人——他们同样有一颗好奇心、富有创造力、积极主动、充

    满活力、猎奇求新而又思想开明,这些人生而爱自由。他们想要的是一

    个能奋力脱离世俗、同他们一起去冒险的伴侣——可以是深入山林、行

    走沙漠、漂泊海上或在城市闯荡。其他人则希望伴侣能陪他们看电影、观芭蕾、赏戏剧或听歌剧。有人想要探索大自然,有人渴望了解新事

    物,或是眼下让他们着迷的东西。柏拉图称这些男女为“匠人”。我称这

    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为“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还给这些男女起了个绰号

    ——“探索者”(Explorers)。

    探索者往往会寻找其他的探索者——那些(在生物学上)和他们非

    常相似的人。

    而那些主要在5-羟色胺系统方面表现了明显个性特征的人,也倾向

    于中意与他们相像之人。他们思想传统、冷静、谨慎,喜欢熟悉的事

    物;他们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按计划、循常规、照日程办事。他们为

    人谦逊、有条有理、认真负责。这些“社会栋梁”就是柏拉图口中的“卫

    士”。我管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叫“谨慎适应社会规范”,并为他们贴

    上“建设者”(Builders)的标签。

    建设者也搜寻其他的建设者——那些与他们同样传统的人。

    但是,当“探索者”们最初彼此吸引,“建设者”们相互青睐,那些睾

    酮和雌激素特征最为明显的男女,却会迷上对方——也就是彼此的对立

    面。

    以史蒂夫·乔布斯为例,他就是典型的睾酮特征突出的人。从他的面相就能看出来:高额头、宽眉骨、高颧骨以及尖下巴基本上都是这种

    雄性荷尔蒙的产物。不过,睾酮亦会塑造一系列性格特点,特别是在空

    间感和数学能力方面——具体可以是精通电脑、工程学、音乐或机械设

    备等。这种人往往很有创造力,爱唱反调,爱吹毛求疵,喜欢公开与人

    论争,为人直率、决断、坚强而又果敢,追求卓越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柏拉图称其为“理智者”;我则用科学术语“善于分析坚强”来形容他们,并管他们叫“独裁者”(Directors)。这个群体的成员多数是男性,不过

    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希拉里·克林顿也表现了许多该方面气质。

    撇开性别差异,“独裁者”青睐与他们异质之人:拥有较高雌激素水

    平的人群,我称其为“磋商者”(Negotiators)。

    “磋商者”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表现了雌激素及与之密切相关的

    神经化学物质后叶催产素的特质。这些人拥有大局观念。我还特地发明

    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群人:具有“网络思维” ,他们看待所有事物都会持

    有一种通情达理的态度,全面而又长远的眼光。他们善于言辞、精于人

    际关系、想象力丰富,同时也相信直觉、善解人意、轻信他人、善于情

    感表达。柏拉图认为这群人就是“哲学王”,而我将其置于“亲社会具有

    同理心”的性情维度之中。该群体绝大多数是女性,不过我怀疑比尔·克

    林顿的雌激素水平就很高。全世界都知道他能言善道、社交水平一流,经常把“我能体会你的痛苦”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在长达九百五十七页的

    自传中,他曾这样写道:“健全的心智异常重要。”上述气质都与雌激素

    紧密相关。

    然而,不考虑性别因素的话,一部分的“磋商者”易被“独裁者”吸

    引。你们都见过这二者的结合:要么就是絮叨而迷人的女子嫁给了坚强

    却寡言少语的男人;要么就是贴心、体贴而耐心的男人娶了个强势、富

    于进取的女人。

    当然,我们身上都会表现所有四种性情维度。不过,每个人在某一

    项上的表现会比其余的更突出。一个人的基本思维和行为方式似乎左右

    了罗伯特·勃朗宁所谓的“初唱时那份无忧无虑的惊喜”,也就是指浪漫爱情 。浪漫爱情:普遍特征

    时机、障碍、神秘感,背景、智力、长相和价值观的相似相近,相

    匹配的“爱情地图”,你的大致基本生理思考和行为风格,甚至还有正确

    的气味,在这一连串要素的催情下,你很容易便会爱上他她。之后要

    是潜在的伴侣朝你颔首、微笑,或含情脉脉地注视你,浪漫爱情就会像

    潮水一样,漫过你的胸腔。

    这股强大的吸引力并非西方人独有。

    在十二世纪的法国,阿基坦的埃莉诺女公爵门下有一名叫安德烈亚

    斯·卡佩拉努斯的修士,他曾就浪漫爱情写道:“爱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苦

    楚,源自对异性之美的关注和过度的思慕,它使每个人渴望他人的拥抱

    超过了一切。” 自打那时起,一些西方人便相信,浪漫爱情是游吟诗

    人的一项发明。所谓游吟诗人,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法国

    的侠客、诗人和浪漫派,他们在谈到爱情的变迁时总会诗兴大发。

    然而,浪漫爱情的范围绝不局限于欧洲。《印度爱经》是一部关于

    爱情的梵文经典著作,作者筏蹉衍那生活在公元一至六世纪之间的印

    度,他肯定对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有过触及。他甚至详细传授了情侣应

    如何求爱、拥抱、亲吻、爱抚和行房的细节。

    尽管长久以来,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孝悌之道浸淫中华文明,但是早

    在七世纪,便有故事讲述悲情男女的凄苦。他们被困在对父母的孝和对

    情人的爱之间,左右为难 。而在崇尚传统的日本,薄命情人在发现自

    己被许配给了别人时,有时会选择双双殉情。

    田纳西州东部切罗基人相信,要是年轻男子在午夜时分对姑娘唱情

    歌的话,她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终究会为他心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尤卡吉尔族(Yukaghir)姑娘会坐在白桦树上写情书;巴厘岛的男子相

    信,要是在一片特定的叶子上画上“巨阴神”的模样,再让姑娘将叶子吃

    下肚的话,追求者就能俘获她的芳心。

    就算有些人嘴上说自己不懂“爱情”或“恋爱”为何物,实际做起来却

    是另一套。波利尼西亚的曼加阿人(Mangaian)在性事上很随便,但偶

    尔也会有痴情少男因为父母不同意他迎娶女友而自杀的故事;居住在新

    几内亚高原的Bem-Bem人虽然不承认自己对爱有感知能力,但是姑娘有

    时会回绝父亲为她挑选的夫婿,并和“真爱”私奔;非洲的提夫族

    (Tiv)没有正式的浪漫观念,他们管这种情感叫“疯狂” 。

    爱情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歌曲、春药、爱情魅力、爱侣间的

    争执、幽会、私奔和殉情,这些都是全世界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事

    实上,人类学家威廉·杨科维亚克和爱德华·费舍尔在对一百六十八个文

    化体进行调查后发现,尽管这些地方的人们天差地别,但有直接证据表

    明,其中百分之八十七的人都存在浪漫爱情。同性恋

    浪漫爱情的感觉十分强烈,同时又是人类天性的根本,因此我们所

    有人都会经历——不管这份爱的对象是异性还是同性。可以预料到的

    是,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会谈情说爱。

    之前也提过,我收集了二〇一〇至二〇一四年间从美国抽样获得的

    数据。这一抽样涵盖两万五千余名男女,他们种族背景、年龄和所在地

    不同。据悉,同性恋者的恋爱频率与异性恋者基本一致,他们同样也会

    一见钟情,而在对深层次关系的渴望度上也别无二致。

    最耐人寻味的是,近期一项脑部扫描研究发现,不管是同性恋还是

    异性恋的男女,当他们一边看情人照片,一边躺着做扫描时,同一片基

    本脑部通路都有活动,这部分控制的正是炙热的浪漫爱情。

    这份疯狂、这份纯爱、这份罗曼蒂克的魅力,乃至这份迷恋和狂喜

    都是一种人类共性。动物的磁场

    爱恋也许并不只存在于人类身上。

    最早催生我这一推测的是一份关于“托托”(Toto)这头家养美国大

    猩猩的人类学文献。托托在月经中期一般会有三天左右的发情期。据说

    她还迷上过人类男性,上个月是园丁,这个月就是司机或管家,她会睁

    着一双明显害了“相思病”的眼睛凝视着他们。

    不过,关于某种动物迷恋上其他动物的最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在一

    头麋鹿身上,它似乎爱上了佛蒙特州的一头奶牛。 这头为爱沉醉的食

    草动物在其“偶像”身后一路尾随,一跟就是七十六天,最终还是放弃了

    它的求爱姿态。诗人罗伯特·赫里克说:“人在恋爱时是糊涂的。”因此

    就连麋鹿都会犯错。

    精力、专注、恒心、占有欲和爱意普遍存在于我们一身绒毛或羽毛

    的朋友们身上。 求爱期的狮子在雌性发情期间会对彼此表现极大的温

    存;长颈鹿在交配前会轻柔地互相摩挲;母狐狸发情的两周内,公狐狸

    对其“穷追不舍”,光盯着不算,还会一路不停地跟着母狐狸,喂它吃

    的、舔它,为其提供保护,直到最后共筑爱巢,抚养幼崽;母象受孕期

    内,公象经常会紧挨着对方,一待就是好几小时,其间不断用象鼻子抚

    触对方。另外,狒狒、黑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都会对特定的对象表现

    明确的爱意,哪怕雌性并不处在性开放期,这段友情一样也会维持下

    去。

    确实,没有哪种野生鸟类或哺乳动物会逮到谁就与之交配,它们都

    有自己中意的对象。它们既会被接纳,也会遭到嫌弃——即便是在发情

    期高峰。这种挑三拣四的做法在熟悉它们的科学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别名,包括择偶、偏好、性癖好、个体偏好和选择性知觉。

    此外,多数动物都会马上形成这一偏好。一见钟情

    这种才见面没多久(甚至是见面前的网聊时)就对别人心生好感的

    能力是不是人的天性?达尔文相信,这种心动的感觉可能转瞬即逝。他

    在谈到母绿头鸭时这样写道:“这很明显就是一见钟情,因为它亲热地

    在新来的鸭子周围游来游去……满怀爱意。”

    伊丽莎白·马歇尔·托马斯也感受到了这份情愫,她写道:“从她的目

    光落在他身上起,她就迷上了他。她只想要接近他,用浓浓的爱意包围

    他,于是他去哪儿,她就去哪儿,他的嗓音让她痴狂。” 她豢养的小

    巴哥犬“薇奥莱特”就爱上了一只叫“宾果”的同类。

    除此之外,灵长类学家比鲁特·加尔迪卡斯在写到婆罗洲丹绒球洞

    保护区里的一头雄性红毛猩猩时,文字描述也差不多:“从‘喉囊’尾随她

    的样子来看,‘普里希拉’很有魅力。‘喉囊’几乎对她一见倾心,目不斜

    视。她挡不住的魅力令他沉醉,连东西都不吃了。”

    这种磁场般的吸引力好似一只沉睡的猫,瞬间能被唤醒——于是也

    就有了一见钟情这种事。

    一见钟情或许还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

    举例而言,到了交配季节母松鼠需要繁殖,与豪猪交配无利可图,可要是见到一只健康、精力充沛且富有雄性气息的公松鼠的话,她是不

    会错过机会的。也许对于许多生物来讲,一见钟情不过是内在本能,目

    的是促进交配过程。而在人类祖先身上,这种动物之间瞬间“看对眼”的

    能力逐渐转变为今天的一见钟情。

    可是,大自然是如何创造这种表达爱慕的生理感觉的呢?这个叫作爱情的东西究竟为何物?爱情的大脑通路

    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我启动了一个项目,想要弄明白人们在发了疯

    似的深爱着他人时,脑部会有何种反应。

    我首先设计了实验内容。参与者是热恋中的男女,在他们分别从事

    两件事的时候,我趁机收集其脑部活动数据(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

    像)。其中一件是看着爱人的照片,另一件是看着另一个既不让人讨厌

    也不让人动心的人的照片。而在看不同照片的间隙,参与者还会接受另

    一项旨在分散注意力的考验。具体过程如下,我先在大屏幕上打一串数

    字(比如六一三七),然后请参与者以七为单位倒数。我希望这么做能

    清除大脑在接受爱人的信息和接受“中性刺激”期间所涌生的强烈情感。

    接下来我会对这三种情况下产生的脑部活动进行比较。

    我的假设是什么?首先,我推测,我能在大脑的多巴胺网络里发现

    脑活动加速的迹象——多巴胺是一种天然兴奋剂——因为这部分大脑系

    统会产生能量、欣喜、渴望、专注和动力,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浪漫爱

    情的核心要素。

    我还提出假设,相互联系的神经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或许会加剧

    这份“狂热”,因为神经传递素也可以产生专注力和动力,除此之外还能

    催生部分与浪漫爱情有关的生理反应,譬如神经质地发抖、膝盖颤抖以

    及口干舌燥。我还觉得,5-羟色胺系统的低活跃度也许会造成入侵性、强迫症式的浪漫爱情观。

    最后,据我估计,许多别的神经化学系统或许也参与其中——它们

    一同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浪漫爱情中常见的感情、动机、认知和行为。但我还是把赌注押在了多巴胺上。

    这之后,我协同神经科学家露西·布朗、心理学家阿特·阿隆等人,将十七位新近沐浴爱河的人送进了脑部扫描室:其中女性十人,男性七

    人,他们都处在疯狂的热恋期,平均相恋时间在七个月零十二天。

    研究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令我难以忘怀,我那时站在阿尔伯特·爱因

    斯坦医学院黑漆漆的实验室里,真想一跃而起。因为就在我眼前,扫描

    图像显示,对象脑部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存在表示活动迹象的

    斑块。这是一座小小的“车间”,位于大脑底部,其功能是分泌多巴胺,并将这一天然兴奋剂送至脑部许多区域。

    我们在大脑其他部分也发现了活动迹象,但是VTA这一块尤其重

    要。 这片“车间”是人脑奖励系统的一部分,这部分大脑网络控制欲

    望、意图、渴望、精力、专注力和动机。

    无怪乎恋人们可以整夜整夜地聊天和爱抚,也无怪乎他们会变得如

    此心不在焉、神魂颠倒、乐观、合群和充满生机,是大自然让他们“提

    速”了。

    男人对这种情感的感受与女人一样强烈。滕诺夫谈及八百多名受访

    者时曾表示,男女双方对这一强烈情感的感受“大致相同”。我和同事们

    如今证实了这点,我们针对幸福的年轻情侣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

    明,面对浪漫爱情,男女的VTA以及其他神经通路会表现同等水平的活

    跃度。

    除此之外,我的同事还曾在中国重复这一脑部扫描实验。参与者的

    VTA等多巴胺通路里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这些都是控制欲望的神经

    化学通路。 在这点上,几乎全世界人都不例外。爱的冲动……天然的瘾

    实际上,由于VTA所在位置靠近反射口渴与饥饿的原始大脑区域,我逐渐意识到,浪漫爱情是一种人类基本冲动。 我的脑部扫描搭档露

    西·布朗补充了这一看法,她认为浪漫爱情是一种与对水的渴望一样重

    要的生存机制。

    这股冲动、这一生存机制也是一种瘾。在对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后,我们发现脑部伏隔核有活动迹象(未发表资料)。这一区域隶属于奖励

    系统,由多巴胺提供养料,且与所有的瘾都有关联——包括对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酒精、安非他命、赌博、性和食物的渴望。

    此外,我们也并非唯一遗传了爱情这一化学反应的物种。雌性橙腹

    田鼠开始向雄性表达心意后,其体内奖励系统内的多巴胺水平会激增百

    分之五十; 母羊爱慕异性时,脑部多巴胺水平也会上升。 这样说

    来,这种异性相吸的神经反应原理势必也存在于许多鸟类和其他哺乳类

    动物身上——其作用是使个体偏爱并聚焦特定伴侣,从而省下宝贵的求

    偶时间和精力。

    然而,对于多数物种而言,这种异性相吸十分短暂,仅仅持续几分

    钟、几小时、几天或者几周。人类则不然,炙热的早期浪漫爱情可以维

    持很长一段时间。爱之盲目

    这种体验总是有变化的。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的基线活动因人而异——这很有可能会左右某人坠入爱河和保持恋爱关

    系的倾向,但影响浪漫其实不止这一种大脑系统。

    比如,某些自称从未感受过浪漫爱情的人是因为患有垂体机能减退

    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因是婴儿期时脑垂体出现功能障碍,扰乱

    了荷尔蒙分泌,从而造成“爱情盲目”。这些男女的生活很正常,一些人

    会与他人结为连理,但是爱的激情、爱的心痛对他们犹如天方夜谭。此

    外,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也会改变多巴胺通路。事实上,我在

    本书最后一章“未来的性关系”里将会阐述自己的理论,为什么说若干提

    高5-羟色胺水平的抗抑郁药,譬如百忧解、左洛复和新型5-羟色胺增强

    剂,会抑制多巴胺通路,使感情麻木,并且存在磨灭浪漫爱情的可能。

    你的经历也会对浪漫程度施加影响。还是孩子时,你就开始喜欢或

    不喜欢周围环境里的气味;你学着对某种幽默做出反应;你逐渐适应了

    家里的宁静或狂躁,你开始凭借自身经验绘制一份爱情地图。到了青年

    时期,你参军,上大学,或者无所事事,诸如这些以及许多别的文化事

    件决定了你爱的对象、时间和地点。

    可是在你找到那个特别的他她之后,是大脑中的多巴胺等天然神

    经化学物质控制了你对爱情的观感。和往常一样,文化和生物学总是相

    伴相随。

    我们读的情诗、听的情歌、感受到的爱情魔力,我们听过的关于爱

    情的神话和传说,观看过的世上的伟大戏剧、话剧和芭蕾剧,还有我们

    读的小说、看的文章、发的博客、看的电视节目,以及关于爱情的励志类书籍,为纪念爱人而建的宫殿和庙宇,甚至是掩藏在互联网表情符号

    和表情包背后的甜蜜爱情信息:所有这些都在人类祖先逐渐进化出巨大

    的大脑皮层(也就是思考问题时用的脑外壳)上留下痕迹。

    然而,控制浪漫爱情的基本脑部原理藏在意识深处,深藏在那部分

    反射欲望、企图和动机的原始大脑区域内。

    可它能维持下去吗?爱情的轨迹

    “爱情追求时最炽热,友情拥有时最强烈。”爱默生相信,最初的狂

    喜和执着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开始衰退。对于青少年来讲,动情时间也许

    只有一周。由于远隔重洋,或者已同他人订有婚约,无法经常见面的恋

    人有时可以维持好几年的热恋期。

    关于这份炽热情怀的一般长度,倒是可以找到一些资料。滕诺夫以

    被爱情击中那一刻到对恋人变得“不咸不淡”这段时间作为一个周期,测

    算了浪漫爱情的持久度。她的结论是:“最普遍的间隔以及平均间隔在

    十八个月到三年之内。”

    但是数据各有差异。一项反映血液内5-羟色胺活动的研究显示,这

    种陶醉状态可持续十二到十八个月。 而在二〇一二年,我同

    Match.com合作的“单身美国人”研究显示,超过五千名不同年龄、背景

    和性观念的男女当中,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声称爱情维持了二至五年;

    百分之八的人经历了六到十年的热恋期;还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表示自己

    的热恋期长达十年以上。

    这种狂喜和执着是如何减退的,没人知道。我推测,要么是传导多

    巴胺和相关神经化学物质的神经通路对这些天然刺激物太习以为常了,要么就是它们的分泌和分配功能退化了。正如精神病专家迈克尔·列博

    维茨总结的那样:“要是你希望你和长期伴侣依然对彼此充满热情,你

    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和生理反应掰手

    腕。”

    当然,并非人人皆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有的夫妻在结婚数年后宣

    称他们依旧爱得如胶似漆。这点难以令人信服。于是,由心理学家比安卡·阿策维多牵头,我们共同实施的另一项脑部扫描实验将十七位结婚

    多年的男女送进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室,其中女性十人,男性七人。

    他们的平均婚龄为二十一年,多数人都育有子女,且所有人均表示自己

    仍爱着另一半。

    结果令人吃惊:不管是结婚多年的恋人,还是新近交往的男女朋

    友,他们在VTA等与早期热恋相关的基本大脑区域表现的活跃度完全相

    同。

    只有一个例外:新近谈恋爱的受访者在出现焦虑时,大脑的对应分

    区显得比较活跃;与之相反,对于老夫老妻,他们的焦虑反射区并不活

    跃,倒是与冷静和克制痛苦相联系的这部分大脑区域存在活动迹象。阿

    策维多和同事们相信,老夫老妻能够持续感受强烈、专注和富于性冲动

    的浪漫爱情,不过执着而醉人的狂喜感会逐渐消退。

    “爱情就像发烧,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司汤达在谈及早期炽

    热的浪漫爱情时,曾留下这样的句子。浪漫爱情为何会起起落落?人类

    爱恋的脉动同我们不少求爱举动一样,兴许是大自然计划的一部分——

    在时间、进化和远古人类结合模式的作用下,被烙进了我们的头脑中。

    1. Liebowitz,1983;Fisher,1998,2004;Hatfield,1988;Hatfield和Sprecher,1986;

    Harris,1995;Tennov,1979。

    2. Tennov,1979。

    3. Van Steenberger等人,2013。

    4. Fisher,2004。

    5. Stendhal,[1822]1975。

    6. Buss,2000。

    7. Tennov,1979。

    8. Fisher,2004,2006。

    9. Hatfield和Rapson,1987。

    10. Ackerman,1990;Russell,1976;Hopson,1979。11. 1英里=1.609344公里。——编者注

    12. 弗洛蒙(也称信息素)这个词最早诞生于1959年,可以用来指生物分泌的任何一种

    化学物质,其作用是发出信号,并从其他生物处获取特定且天然的反馈。尽管有的生物

    分泌信息素是为了驱赶外敌,或者有其他用处,信息素这个词一般是指性引诱剂。参见

    Shorey,1976。

    13. Hopson,1979。

    14. Gregersen,1982。

    15. Fisher,1998,2004。

    16. Eibl-Eibesfeldt,1989。

    17. Givens,1983。

    18. Fisher,2004;Zentner,2005。

    19. Feinman和Gill,1978。

    20. Bower,1990。

    21. Ford和Beach,1951;Frayser,1985。

    22. Buss,1989。

    23. Shepher,1971;Spiro,1958。

    24. Fisher,2004。

    25. Tennov,1979。

    26. Pfaff和Fisher,2012。

    27. Aron和Aron,1996。

    28. Fisher,2009;参见Pfaff和Fisher,2012。

    29. Fisher,2009,2010;L. L. Brown等人,2013。

    30. 这项调查中,费舍尔气质量表(FTI)被用在参加两项脑部扫描实验的参与者身上。

    从问卷结果来看,好奇活跃度这一项所取得的分数,与大脑黑质的活性形成正比,这一

    发现,符合这一性情维度反映多巴胺系统活性的预测。而在谨慎社会规范兼容方面取得

    的分数,则与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性呈正比,这一区域控制的是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与5-羟色胺系统存在关联。在分析意志坚定这项上所取得的分数,则与枕叶和顶叶皮层

    的活性呈正相关,这一区域控制的是视觉灵敏度和数学思维,与睾酮存在联系,睾酮还

    对上述区域的大脑结构搭建有益。在亲社会移情这一项上取得的分数与额下回、前岛

    叶、梭状回这些区域的活性有关,它们控制的是镜像神经元和移情作用,这一特点取决

    于雌激素后叶催产素系统等区域,要知道,雌激素是对大脑结构有利的。上述研究结果

    在两项实验当中均有显现,这说明:FTI测量的是四大神经系统的影响力,另外,这些气质量表的维度和神经组织在性格形成方面起到了基本作用,而且对于异性相吸和关系形

    成也有影响。参见L. L. Brown等人,2013。

    31. Fisher,2009;Fisher,Rich和Island等人,2010;Fisher,2012。

    32. Fisher,1999。

    33. 近期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趁男男女女端详不认识的潜在伴侣的照片时,对他们进行

    脑部扫描。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在一场“快速约会”活动时相见。脑部活跃的区域显示,这些男女对照片进行快速评判的标准有两个:外表吸引力和可能的性格,特别是是否讨

    人喜欢。参见Cooper等人,2012。

    34. Capellanus,1959。

    35. Jankowiak,1992。

    36. Jankowiak,1992。

    37. Jankowiak和Fisher,1992。

    38. 同性恋有多种形式。有些人在大学里尝试过,也有些发生在监狱里。20世纪,一些

    男性移民曾经有过断袖之爱,直到他们把“旧国家”的老婆带到美国。可是,从小或者少年

    时期就表现了同性恋倾向的男女,基因会与常人有别。有证据表明,男同性恋在下丘脑

    的部分位置结构与常人略有不同(LeVay,1991)。1993年,遗传学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与他的同事声称,他们在X染色体上发现了一种可能对男性性取向有影响的基因

    (或多种基因)(Hamer等人,1993)。涵盖400名男同性恋兄弟的数据也表明,X染色

    体上的这些基因的确起到了作用(Sanders等人,2015)。除此之外,不管是对同性恋开

    绿灯的社会,还是在谈同性恋色变的社会,同性恋都存在,且比例大致相等(Posner,1992);而且家族内部也存在同性恋(Hamer等人,1993)。如今,某些科学家却认

    为“男同基因”是一组“爱慕男性的基因”。这种看法认为,携带此种基因的男性会爱上其他

    男性。然而,继承这一基因组合的女性初涉性爱和罗曼蒂克的时间却要早于多数女性;

    她们生育的子女数量也更多,因为她们的性欲超强。事实情况是,男同性恋的女性亲属

    所生子女,是男性亲属性取向正常的女性所生子女数量的101.3% (Camperio-Ciani等人,2004;Camperio-Ciani和Pellizzari,2012)。这些女性具有生殖上的优势,这也解释了为

    何“男同基因”在进化中会得到青睐。当然,也可能存在“爱慕女性的基因”,尽管暂时未有

    这方面的证据。要是男性也继承了这组DNA的话,他们的求偶时间也会提前,所生子女

    也会更多,而携带有此类DNA的女性则会爱上别的女性。就这样,“女同的基因”就随着

    性欲超强的男性被传给了后代。由于荷尔蒙对于成长期的大脑的作用,子宫内的生活对

    同性恋也起到了影响。最初的3个月里,在胎儿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男性或女性生

    殖器以及胎儿的脑部开始成形。泡在这个荷尔蒙“浴池”里,一点变化都有可能改变某人在

    日后的性取向。

    压力和出生顺序或许也对男性性欲有所影响。要是母亲在怀孕期内面临巨大的压

    力,或者她之前生过几个男孩,她肚子里的男性胎儿有较大可能将来是个男同。实际

    上,一个男孩要是有哥哥,他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就会增加13。某种理论认为,母亲的身体会对影响其腹中男婴大脑发育的蛋白质做出免疫反应。关于女同,这方面的知识要少

    些,但有一点耳熟能详,那就是,倘若女性的胚胎接触到高浓度的胎儿睾酮素,所生女

    孩成为女同的概率也可能更高(Golombok和Tasker,1996)。

    某些研究者和外行依然相信,男同出身的家庭,父亲一般总是不在家、态度冷淡或

    满不在乎;母亲则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或者说家里只有女性。但是据一项经典研究

    显示,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家庭生活基本是一致的,哪怕是在女同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成

    年后成为女同的概率也不高(Golombok和Tasker,1996)。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已经汗牛

    充栋,且大多数是对其背后原因的探究。但是我认为,对于人类,最言简意赅的回答就

    是“直接选择”。在“单身美国人”的问卷中,我们询问男同和女同是否与异性发生过性关

    系:34%的男同和47%的女同回答发生过。此外,在今天的美国,大概37%的女同、男

    同、双性恋和变性人都养育了孩子,其中大约60%是他们自己的亲骨肉。过去的一千年

    里,同性恋的子嗣可能更多,因为多数社会里这些人是“见不得光的”,他们会结婚和繁

    衍。

    我再补充一句,同性恋在自然界是司空见惯的。某些老鼠就是同性恋;与公猫分开

    饲养的母猫会表现所有同性恋者亢奋时才有的行为规律;雌性野鸥有时会与别的雌鸟结

    合;雄性大猩猩会凑在一起,展现“断袖之爱”;雌性倭黑猩猩定期会与别的雌性互动。夏

    日早晨,一些在厨房里围着你的桃子“嗡嗡嗡”飞来飞去的雄性果蝇就是同性恋(Bailey和

    Zuk,2009)。超过60种物种存在同性恋的记录。实际上,同性恋在其他物种中十分普

    遍,而人类的同性恋不是因为泛滥,而是因为罕见才令人诧异。

    39. Zeki和Romaya,2010。

    40. Jankowiak和Fisher,1992;Fisher,1998;Hatifield和Rapson,1996。

    41. Fisher,2004。

    42. Givens,1983。

    43. Fehrenbacker,1988。

    44. Fisher,2004。

    45. Fisher等人,2002;Fisher,2004;Fisher等人,2006。

    46. Darwin,1871,745页。

    47. Thomas,1993,46页。

    48. Galdikas,1995,144~145页。

    49. Fisher等人,2005;Aron等人,2005。

    50. Fisher,1998。

    51. Fisher,1998,2004。

    52. Fisher,2005;Aron,2005。

    53. 集体激活发生在脑部奖励系统的几块区域,其中包括腹侧被盖区(VTA)和尾状核(Fisher等人,2003,2005;Aron等人,2005)。这些区域控制的是愉悦、亢奋、注意力

    集中以及追求和获取奖励的动机。在当中起到协调作用的主要是多巴胺系统的活性和脑

    岛(Schultz,2000;Delgado等人,2000;Eiliot等人,2003),后者是焦虑情绪的脑部反

    射区。除此之外,在对以上17名男女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了伏隔核有活动的

    证据(未发表资料)。脑部奖励系统的这些区域与许多以毒品滥用为题的研究中出现的

    上瘾情况直接相关(Fisher,2014)。

    54. Xu等人,2011。

    55. Fisher,1998。

    56. Gingrich等人,2000。

    57. Fabre-Nys,1998。

    58. Fisher,1998,2004。

    59. Acevedo等人,2011。

    60. Fisher和Thomson,2007。

    61. Marazziti等人,1999。

    62. SIA 2012(未发表资料)。

    63. Liebowitz,1983,200页;Bowlby,1969。

    64. Acevedo等人,2011。

    65. O’Leary等人,2011。第三章

    一夫一妻制符合自然规律吗?

    关于人之结合与背叛

    人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天性,一部分是艺术。

    ——罗伯特·赫里克,《论人》

    达尔文使用“适者生存”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指你长得多好看,或

    者你银行卡里有多少钱,而是指你的子女数量。如果你的孩子生了孩

    子,你就是自然界的适者。因为你把基因传给了下一代,从生存的角度

    来讲,你胜利了。就这样,男女双方陷入一场求爱之舞,无法自拔,并

    不断调整各自的动作,以配合对方。只有步调一致,男女才有可能繁衍

    后代,令人类生命的律动生生不息。

    这段求爱之舞——亦是人类最基本的繁衍策略——早在很久以前就

    已上演,那时我们的世界才刚刚诞生,我们的远古祖先进化为男人和女

    人。性有何用?

    不同物种自我复制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一些已做到无性繁殖,譬

    如一种鞭尾蜥蜴。这些小型爬行类动物栖息在美国西南部干旱的灌木丛

    地区。一到发情期,每只蜥蜴能产下八到十枚未受精卵。这些卵会自行

    孵化,破壳而出的幼蜥与母体长得一模一样。这种无性繁殖——亦称单

    性生殖、孤雌生殖,具有实际意义。尽管鞭尾蜥蜴之间也会摆出交配姿

    势,以刺激排卵,但它们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求偶。它们不必像公麋鹿

    那样,拖着沉重的犄角,与其他求偶者打斗;也不会像雄孔雀那样“开

    屏”,以吸引雌性。不同于一些交配时易受攻击的生物,鞭尾蜥蜴从不

    引起掠食者的注意。最最重要的是,它们不会将自己的基因与其他可能

    携带劣质基因的同类混合,它们的后代百分之百继承了母体的DNA。

    那么两性之间需要培养感情吗?对于沙漠草原上的鞭尾蜥蜴、某些

    蒲公英、黑莓、白杨或者雌雄共体的野草而言,的确是不需要。这些物

    种甚至连求偶的过程都省略了 。

    可是,尽管无性繁殖在进化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我们的祖先同

    许多其他生物一样,还是选择了走有性繁殖这条路。进行交配的个体赋

    予后代一项重要资产——多样化。一只牧羊犬和一只贵宾犬通过杂交而

    生的小狗可能既不像牧羊犬,也不像贵宾犬,这或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杂交的产物是四不像。然而,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基

    因“个性”。其中一些会死亡,但另一些会存活下来,并在大自然不断的

    优胜劣汰进程中胜出。

    生物学家提出了一种更加精妙的意见,用以阐释我们的远古祖先为

    何会进化出有性繁殖能力:其目的是为了迷惑天敌 。这一见解俗

    称“红皇后假说”,其来源是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个片段。

    书中,红皇后抓着爱丽丝的手臂,两人就这样手牵手一阵疯跑,但

    跑着跑着又回到了原点。皇后向爱丽丝解释出现这种奇异现象的原因,她说:“喏,你瞧,只有拼了命地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套用进化

    论的逻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频繁变化的生物不易遭受微生物、病毒

    等可能致命的寄生虫的伤害。就这样,抗衡有害细菌的有性繁殖应运而

    生 。

    但为什么是两性呢?为什么是公与母?我们的远古祖先为何没有选

    择另一种繁衍策略,好让任何个体(无论同性或异性)之间都能交换基

    因?

    微生物就是这样的。它们集结在一起,交换DNA。A同B结对,B

    又同C配对,然后C又和A结合,所有菌之间都能结合,细菌可不分性别。然而,不同于微生物,早期人类(及诸多其他物种)的祖先进化为

    两种迥异的类别:一种是能分泌储存DNA以及丰富营养物质的卵子的雌

    性,卵子较大,但活性不足;另一种则是能分泌精子的雄性,精子虽

    小,但活性强,且只携带遗传基因。

    没有人知道,这两种独立的性别在远古时期是如何进化的。一种意

    见是,从外观来看,我们最初的有性别祖先有点像微生物,但比微生物

    要大,而且具有多细胞的生命形态,能产生蕴藏一半DNA的生殖细胞

    (也就是配子)。同细菌一样,每个个体产生的配子能与任何其他配子

    结合。不过,有些微生物散播的大型配子周围存有大量营养细胞质,有

    一些则会喷射出体积略小的生殖细胞,其外围的营养物质也较少。除此

    之外,还有一些微生物排出的配子十分细小,且几乎不含任何养分。

    所有这些有性生物都会将生殖细胞排入洋流中。可是,待两个细小

    的配子结合后,它们会缺乏足够的维持生存的养分;而大一点的生殖细

    胞结合后,一样也很别扭,难以存活。但是,当一枚轻盈、细小、无外

    部负担的配子(原始精子)与一枚较大、富含营养液的配子(也就是原始卵子)成功配对之后,新的微生物就能挺过最初的危险期。随着时间

    的推移,两个独立的性别就诞生了,一个分泌卵子,一个携带精子 。

    这一理论以及其他假设是有问题的 。此外,令人遗憾的是,世上

    并不存在能够反映人类最早的有性祖先生命路径的活体微生物。但是,不管怎么说,十几亿年前,两个互补的个体就这样产生了,两性随之出

    现。它们不断变化的后代生生不息,代代繁衍,跨越了人类躁动而多变

    的历史长河。我们祖先忽略的性别道路

    我们粗鲁的祖先没有选择像草莓那样的无性生活,实在是令人百思

    不得其解。和小型鞭尾蜥蜴一样,草莓也是无性繁殖,可它们也会有育

    种的过程。当草莓有安全感、土地未经开发、环境一成不变时,它们就

    会自我克隆。还要性做什么?只有在空间不足,迫使草莓把“家”搬到未

    经开垦的土地里时,它们才会开花育种。结出第一批果实后,它们又开

    始自我克隆。

    蚯蚓的性别也不同寻常,这些生物是雌雄共体,可以自我受孕。但

    是,大多数雌雄共体的植物和动物都会竭尽所能地避免自我受孕,这一

    过程隐含着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双重劣势。

    或许,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最稀奇的繁衍方式当属那些能够变换

    自身性别的物种。这其中就有澳大利亚大堡礁地区的鱼类——清洁工

    鱼。这种鱼的学名叫Labroides dimidiatus,它们为珊瑚礁进行“养护”,群居,一般是一条雄鱼对五到六条雌鱼。要是唯一的雄鱼死了或者不见

    了,那么雌鱼中的“老大”就会开始变性。用不了几天,“她”就会变

    成“他”。

    要是男女能自我克隆,要是我们能雌雄同体,抑或要是我们能在几

    小时内来个大变身,彻底改换性别,我们恐怕是不会进化出“情爱的凝

    视”、“风骚的挑眉”、四大思考与行为方式,以及控制浪漫爱情的脑生

    理学了吧。但是人类祖先同绝大多数别的物种一样,并没有选择类似克

    隆草莓、雌雄同体的蚯蚓或者变性鱼那样的无性生活。相反,我们分化

    为男性和女性这一对派生物种。如若不融合基因,就只能归于沉寂。

    ◆◆◆◆话虽如此,交合并不是你我确保基因遗传的唯一方式。有性别微生

    物传播DNA的第二种方式是所谓的亲缘选择 。这一理论源自自然界

    现实:每个个体都与血亲有着同样的基因组。孩子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一

    半的基因,又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另一半。如果一个孩子有亲兄弟或亲姐

    妹,那么他的基因有一半和他的亲兄弟或亲姐妹是一样的,并且他的基

    因中,有八分之一同表兄弟的相同。依此类推,如果一个男人或女人毕

    生都在养育直系亲属的话,那么他或她实际上是在壮大自己的DNA。如

    果亲属活下来,你也会活下来——因而也就有了“内含适应性”的概念。

    难怪世界各地的人都会与直系亲属亲近。

    ◆◆◆◆

    不过,要想子孙满堂,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传宗接代。事实上,所有

    事关求爱与交配、结婚与离婚的人类仪式,都可以被视为一个个脚本。

    男男女女根据这些脚本,互相诱惑,目的是自我复制——生物学家管这

    叫繁衍策略。

    那什么才算配对游戏呢?

    男人有一些基本选择,女人也是;男女的选择都很简洁,很容易通

    过数人头加以区分。男人可以一次和一个老婆结为连理,是谓“一妻

    制”(monogyny)。这个词的词源是希腊语里的mono(“一”的意思)和

    gyny(女性)。他也可以同时坐拥好几个老婆,是谓“多妻

    制”(polygyny),poly就是多的意思。摆在女人面前的选项也差不多:

    一夫制(monandry)或者多夫制(polyandry)。此外,一夫一妻制

    (monogamy)的意思是“只有一名配偶”,且不明确性别;而多偶制

    (polygamy)的意思是“有好几名配偶”,同样也不明确性别 。最后一

    个选项是集体婚姻,又名多夫多妻制(polygynandry)。出现这种繁衍

    策略的条件是两名及两名以上的男性与两名及两名以上的女性结为夫妻,并受到社会认可。

    正如您将在本书中看到的那样,我们大体上是一个崇尚“一夫一妻

    制”的物种——我们结对抚养幼儿。但是,学界认为“一夫一妻制”并不

    必然等同于忠贞不贰。不仅如此,偷情行为常与一夫一妻制等繁衍策略

    并存 。自然界里的偷情者

    举例而言,雄性红翅黑鹂在发情期间会将大片沼泽地据为己有,几

    只雌鸟来到一只雄鸟的领地上,只会与“男主人”交配,起码说是这么说

    的。然而,科学家在鸟类发情期到来之前切除了一些雄鸟的输精管 。

    雌鸟照样和这些被阉割的雄鸟待在一起,并在其活动范围内筑巢——没

    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可是,许多雌鸟下的蛋都是受精蛋。很明显,这些雌鸟并未对伴侣

    忠诚。为了确认这一点,科学家从另一组三十一只雌性红翅黑鹂所生的

    雏鸟身上抽取了血样。几乎一半的鸟巢里都有一只甚至多只雏鸟并

    非“男主人”的血脉。多数雌鸟都和“游民”或“隔壁邻居”发生过关系 。

    偷情在其他物种身上也很常见。全球共有八千余种鸟类,其中约有

    九成会结成伴侣,共同养育后代——也就是奉行“一夫一妻制” 。它们

    必须这么做,一只鸟需要长时间孵蛋,并且要依靠伴侣带食物回来,否

    则它就会饿死。不过,鸟类学家发现,在上百种奉行“一夫一妻制”的鸟

    类中,依然存在配偶外交配的行为,俗称“偷腥”。

    只有百分之三的哺乳动物会结对养育后代 ,可这些动物也会拈花

    惹草。比如长臂猿,这是一种成双成对的小猿,栖息地位于中国、印

    度、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雨林中,比如苏门答腊岛、婆罗洲

    和爪哇岛。长期以来,长臂猿一直被视为“道德楷模”,但这一头衔其实

    名不副实。一些雌性长臂猿养育的后代和她们现任“配偶”之间并无血缘

    关系 。

    确实,地球上的沼泽地、草场和森林遍布着偷情者。假使你从未见

    识过红翅黑鹂或长臂猿群体里既有“一夫一妻”又有“红杏出墙”的矛盾情况,想必你肯定留意过人类偷情的情况。

    从本质上讲,美国的所有已婚男女遵循的都是一夫一妻制,同时拥

    有几名配偶是违法的。可是,据近期一些推测来看,有百分之二十至百

    分之四十的已婚男性和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的已婚女性曾有过婚

    内“出轨”历史 。而那些正处在热恋阶段的情侣中,约百分之七十的人

    承认自己曾有过不忠行为 。此外,近期一项针对单身美国人的调查显

    示,百分之六十的男性与百分之五十四的女性承认自己做过“第三者”,也就是插足他人感情,再和出轨对象在一起 。“第三者”现象在其余三

    十个国家也很普遍。

    上述数据准确与否几乎无从知晓,但没人会否认偷情行为在各国均

    有发生。

    所以我的观点如下:对偶匹配只是人类最基本的繁衍策略中的一部

    分,婚外情与性往往在我们的混合或双重求爱技巧中扮演一个次要和补

    充性的角色。实际上,不忠行为在讲究一夫一妻的鸟类和哺乳类物种

    ——包括人类——中十分广泛,历史悠久,以至于科学家如今形容一夫

    一妻的物种仅仅是在履行社会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伴侣双

    方展现一系列与对偶匹配的相关社交和繁衍行为,但与此同时却不一定

    做到忠贞不贰。

    话虽如此,在我对人类偷情行为的无形纠葛展开探索之前,我想先

    分析一下比较明显的人类配对形式——婚姻制度。

    ◆◆◆◆

    或许,两性之间最有意思的共同之处是双方压根都不想结婚。

    然而,婚姻几乎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地位在几乎所有社会里

    都难以撼动。二〇〇九年,百分之八十三的美国男性和百分之八十八点

    五的美国女性在四十九岁之前都已成婚 ;而到了今天,有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九十的美国人预计会步入婚姻殿堂 。自一九四〇年起,联

    合国统计局便从九十七个工业和农业社会的教堂登记簿、法庭记录、名

    录和婚姻档案中调取有关婚姻的数据。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一年,全世

    界范围内,平均百分之九十点二的女性和百分之八十八点九的男性选择

    在四十九岁前登记结婚。

    在尚未有记录的地方,婚姻也是常态。在巴西的卡什纳华印第安人

    中间,婚姻是一件很草率的事。一位年轻姑娘要是急着嫁人,并且征得

    了父亲许可的话,她就可以邀请未来的丈夫在全家人熟睡时来到她的吊

    床上,一同入寝。破晓时男方必须离开。逐渐地,他将自己的财物搬到

    女方家里。不过,只有在女孩怀孕后,或者双方相处了起码一年后,婚

    姻才会被当成一件大事。与之相对的是印度人。在印度,家长有时会向

    女儿推荐未来夫君的人选,一旦后者同意,他们就开始操办繁复的婚

    事。婚礼仪式分好几步,在儿女完婚很久之后,新郎和新娘的家里人则

    会按照事先商量好的,继续交换彩礼。

    嫁娶风俗因地而异。但无论是亚洲的大草原,还是西太平洋的珊瑚

    岛,大多数男女都只有一名配偶。事实上,在所有传统社会里,婚姻标

    志着进入成年的关键一步:老处女和单身汉都是稀罕物。

    那么男女双方都有哪些婚姻策略呢?尽管我坚持认为一夫一妻制,或者说对偶匹配,是人类这种动物的一大标志,但不容置疑的是,某些

    男女参演的性与繁衍剧本另有出处。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更加多变,所以

    我们先来谈谈男人。妻妾成群

    一首歌谣唱道:“男人结婚,女人也结婚,但男人是一夫多妻

    的。”但事实情况是,记录在案的八百五十三种文化体当中,只有百分

    之十六的文化体对一妻制有要求 ,其中就包括工业社会,可是,我们

    只是少数派。多达百分之八十四的传统人类社会准许男人讨不止一个老

    婆——也就是实行多妻制。

    人类学家花了大量笔墨阐述这种纳妾行为之所以被广泛许可的文化

    成因,但其实一条简单的自然规律就能给出答案:多妻制能给男人带来

    传宗接代上的巨大好处 。

    有数据统计的最成功的纳妾者是摩洛哥皇帝,人称“嗜血暴君”的穆

    莱·伊斯梅尔。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透露,伊斯梅尔和他的众多

    老婆共生养了八百八十八个孩子。但即便伊斯梅尔也可能要屈居人后,一些“勤勉”的中国帝王御女上千,佳丽们在最易怀孕的时候被“翻牌”,送上皇帝的龙榻。话说回来,并非只有这些尊贵的一国之君才有资格供

    养三妻四妾。多妻制过去在不少西非社会也很普遍,大约百分之二十五

    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都同时拥有两到三个老婆。

    按照西方标准,关于妻妾成群,最别开生面的例子当属提威人

    (Tiwi)。他们的居住地位于距离澳大利亚北海岸约二十五英里的梅尔

    维尔岛上。

    在这个老人统治的族群内,传统风俗规定所有女人必须结婚——即

    便是那些还没出生的,也算在内。于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在月经初潮

    后,就会告别在灌木丛中短暂封闭的状态,面见她的父亲和她未来的女

    婿。见过他们后,她立刻躺在草地上,假装睡着。这时,她的父亲会把一根木质长矛放在她的两腿之间,然后把这根礼仪武器递给同伴。后者

    又是抚摸,又是拥抱,还管长矛叫老婆。这一简单的仪式过后,女孩父

    亲的朋友——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就算是提前迎娶了这个女孩未来

    所生的所有女儿。

    由于男人定的这门娃娃亲的对象尚未出世,因此男人直到中年才能

    与他们尚处青春期的妻子圆房。年轻人当然可以有性生活,情人们无时

    无刻不在钻灌木丛。但是,年轻人渴望婚姻带来的声望和权力,因此他

    们学着投机钻营,用承诺、食物和劳力来置换财富和未来的老婆。而随

    着老婆越讨越多,子女越生越多,男人对他们女儿的女儿也有了控制

    权,未出世的女孩将来会被嫁给男人的朋友,以换取更多的老婆 。到

    了七十岁的时候,一位富有而聪明的提威族绅士或许已拥有了多达十房

    太太。当然,多数人要比这少得多。

    这种传统的提威族婚姻制度一直到欧洲人到来后才寿终正寝。由于

    配偶之间年龄差距悬殊,男男女女都要再婚好几次。女人上了年纪后,倾向于改嫁给年轻的丈夫。男人和老女人都对在操纵婚姻谈判当中挥洒

    才智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乐此不疲。提威人尝言,大家都很享受多样化的

    性生活。

    ◆◆◆◆

    多数社会中的女性都试图阻拦丈夫讨小老婆,不过如果小妾是自己

    妹妹的话,抵触感则没有那么强烈。除了长期互相妒忌和争宠之外,嫁

    给同一个男人的女人们还会为了丈夫提供的食物等资源而明争暗斗。

    不过,女人到了一定时候也会甘愿做妾——这破釜沉舟的时刻俗称

    多妻制门槛。

    这种情况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北美北方平原的印第安乌足族人身上。

    那时战火连绵,死伤者甚众,因此适龄乌足族男丁十分稀缺。女人需要

    嫁人,与此同时,男人也需要多找几个老婆。过去猎杀水牛只能依靠双脚和弓箭,得益于从欧洲人那里买来的马匹和枪支,他们可以打到比过

    去更多的水牛。优秀的猎手需要更多人手来鞣制皮革——做买卖时就靠

    兽皮这一资本。这样一来天平便发生了倾斜,未出嫁的姑娘宁愿给有钱

    人做小老婆,也不愿嫁给穷人或是一辈子单身。

    多妻制在美国同样存在。尽管纳妾在这里是非法行为,但一些摩门

    教男信徒出于宗教原因,讨了不止一个老婆。耶稣基督末世圣徒会由约

    瑟夫·史密斯创立于一八三一年,其元老坚称,男人应娶不止一个老

    婆。尽管摩门教在一八九〇年正式摈弃了多妻制,部分虔诚的摩门派宗

    教激进主义者依旧沿袭重婚的旧习。这些三妻四妾的摩门教男信徒都很

    有钱,这点不足为奇。

    倘若说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都对多妻制开绿灯的话,那么想必一

    个有着五亿美金资产的圣公会教徒或天主教徒同样能吸引很多女人自愿

    和其他女人分享他的爱——以及他的钱。

    ◆◆◆◆

    所以说,男人倾向多妻制,这样好散播他们的基因,而女人愿意做

    妾的目的是获取资源,确保自己的孩子能活下来。但这些都不是有意识

    的动机。如果你问一个男的,他为什么还想再讨一个老婆,他或许会

    说,她聪明,有经济头脑,精力充沛,还长着一对美腿,这些无不令他

    魂牵梦萦。而如果你问女性,她为何愿意“分享”男人,估计她会回答,她喜欢他的长相,喜欢他笑起来的样子,喜欢被他带去各种高档度假胜

    地。

    但是无论人们给出何种理由,多妻制让男人有了更多子嗣,符合条

    件的话,一些女性(特别是原配夫人)还能获得繁衍后代的好处。因

    此,很久以前,我们寻求多妻制的男性祖先和默许丈夫纳妾的女性祖先

    大批存活下来,这一无意识动机也随之加强,无怪乎三妻四妾的现象会

    泛滥成灾。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动物

    由于多妻制带给男人的遗传优势,且太多社会都对多妻制开绿灯,许多人类学家因此认为,妻妾成群就是人类这种动物的一大标志。

    我不同意上述看法,多妻制固然是一种次要的机会主义式的繁衍策

    略,可是,在大部分允许多妻制的社会里,只有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

    男性同时坐拥几个妻子 。关于多妻制的讨论有很多,但真这么做的男

    性很少。事实上,全世界几乎所有社会里,大部分男女都是成双成对,一夫一妻制可谓最普遍的配对形式。

    在考察了二百五十种不同文化后,人类学家乔治·彼得·默多克概括

    数据后得出结论:“即便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多妻制,且发生频率还挺

    高,但一位运用数量优势标准进行研究的中立的观察者却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人类社会都是一夫一妻制。”

    如今,全世界大部分男人一次只能娶一个老婆。而鉴于人类多妻制

    常常与等级和财富相关,那么一夫一妻制在我们漫长的狩猎-采集历史

    中应该是更加普遍的形态,因为那时断无财富积累的可能。

    ◆◆◆◆

    “男人结婚,女人也结婚,但女人是一夫一妻的。”不仅如此,女人

    还倾向于只找一个配偶——也就是一夫制。在所谓的一夫一妻制社会

    里,所有妇女一次都只能嫁一个丈夫,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丈夫。而在所

    谓的多妻制社会,一名女性一次也只能嫁给一个男人,尽管她可能不是

    唯一的妻子。因为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文化体中,女性一次只能嫁一个丈夫,所以可以说,一夫制对于人类女性而言是占有绝对主导

    地位的婚配形式。

    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女性同时有几个丈夫的情况。多夫制十分罕

    见,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社会允许一名女性同时嫁给几个男人。 但这

    种情况是有特定前提的——比方说女人特别有钱。

    在欧洲人踏足阿拉斯加南部之前,当地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过着富

    足的生活。他们过去乃至今天都沿着全世界最富饶的渔场——阿拉斯加

    群岛——的海岸线而居。夏季,特林基特人捕捞三文鱼,在沿海森林里

    设陷阱捕捉大量猎物。女人和她们的丈夫一起打鱼狩猎,采集浆果和野

    生植物,并把抓到的猎物处理成鱼干、浓油、熏肉、毛皮,以及可用来

    交换、价值不菲的木头或贝壳类制品。入秋后,男男女女就沿着海岸线

    长途跋涉地贩售物品。

    然而,特林基特人的商业行为与欧洲人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负责

    做买卖的是女人,定价的是女人,讨价还价的是女人,敲定交易的是女

    人,最后赚了钱也归女人所有。女人往往处于等级制的顶端。 因此,一位富有的女性同时有两个丈夫的情况并不少见。

    历史上,多夫制还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区,这在生态学上有成因。生

    活在尼泊尔里米(Limi)高原的富庶藏族家庭决心要守住家产,如果把

    田产分给后代,珍贵的土地就不值钱了。另外,夫妻需要生养好几个儿

    子,才能有人耕地、放牧(牛、牦牛和山羊),为领主干活。因此,如

    果一对夫妻养了好几个儿子,他们就会怂恿儿子们同娶一个妻子。从女

    性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多夫制。

    这些丈夫之间会产生矛盾,不足为奇。兄弟们往往年龄不一,要是

    妻子二十二岁的话,也许会觉得自己那只有十五岁的丈夫少不更事,而

    他那二十七岁的哥哥更有性魅力。年纪较轻的男子如果想要继续留在家

    里,过着有珠宝戴、有地毯坐、有马骑的生活,也就是荣华富贵的生

    活,他就必须忍受这种性偏袒。◆◆◆◆

    多夫制在人类乃至其他生物中间之所以少见,有着充分的生物学原

    因 。雌性哺乳动物一生中只能产下数量有限的后代,怀孕是需要时间

    的。幼崽在断奶前往往需要额外的照料,而雌性再度怀孕又要过上好

    久。举例而言,女性一辈子一般最多能生二十五个孩子。这点上,纪录

    保持者是一位俄罗斯妈妈,她前后共怀孕二十七次,总计生下六十九个

    孩子,多数是多胞胎,但这种现象少之又少。大部分生活在狩猎-采集

    文化中的女性一生不会生育超过五个孩子 。多夫制或许会有助于提高

    胎儿的存活率,却并不能提高女性的生育率。

    对于男人而言,多夫制可能意味着遗传意义上的“自杀”。雄性哺乳

    动物不会怀孕,也不会分泌乳汁。因此,所有男性都如同中国古代的帝

    王一样,存在子孙万千的可能性——前提是他们能找到一大堆俯首帖耳

    的性伴侣,同时还不至于亏损精元。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男人成了某个

    女人的男宠之一,那么他便浪费了他的大部分精子。群居

    比多夫制更少见的是“集体婚姻”,也叫群婚制,这个词的词源是希

    腊语,意思是“许多雌性和雄性”。这一性策略值得引起注意的原因不在

    于其罕见,而在于其揭示了人类配对的最重要特点。

    仅用一只手就能算出有多少种族是行使群婚制的,其中包括印度北

    部传统的帕哈里部落。在当地,娶妻代价高昂,兄弟俩有时只能把各自

    的钱凑一凑,向一位姑娘的父亲支付“讨老婆的钱”,女孩被同时嫁给了

    哥哥和弟弟。这之后,要是兄弟俩有钱了的话,他们还会再买一个老

    婆。很明显,两个太太会和两个丈夫发生性关系。

    美国也有群婚,几十年来,大批“自由爱情”公社不断涌现。 最经

    典的例子当属奥奈达(Oneida)社区。这片聚居地里发生的事诠释了人

    类求爱游戏最重要的本质。

    这一前卫的聚居地诞生于一八三〇年代,发起者是宗教狂热分子约

    翰·汉弗莱·诺伊斯。这个大胆而性欲旺盛的人渴望建立一个基督教乌托

    邦 。一八四七年,他的社区落户纽约州的奥奈达,并一直延续至一八

    八一年。在鼎盛时期,有超过五百名男人女人和儿童生活在其中,耕种

    集体土地,生产卖给外部世界的钢质捕兽夹。所有人都住在一栋名

    叫“府邸”的楼里,其保存至今。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但其他一切

    均需要共享,甚至是带进“公社”的孩子,所穿的衣服,乃至性伴侣,概

    莫能外。

    诺伊斯是社区的统治者。在这里只对一个人产生浪漫情愫被认为是

    自私且可耻的,除非伴侣已经绝经,否则男人在交媾时被禁止射精。孩

    子绝不能被生下来。人人都有义务与其他人性交。一八六八年,诺伊斯取消了生育禁令,而个别女性在征得特殊许可

    后,有了身孕。之后的几年里,该社区共迎来六十二个小生命,其中十

    二个就是诺伊斯父子二人所生。但是,社区成员之间矛盾日深。年轻男

    子被要求与年长妇女做爱,而诺伊斯自己却能行使“初夜权”。一八七九

    年,人们揭竿而起,指控诺伊斯强奸数名年轻女子,他流亡天涯。几个

    月后,社区分崩离析。

    奥奈达性试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诺伊斯专行独裁,却未能阻

    止男女之间萌生爱意,并在私下结为连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投意合不是

    他的命令能够阻断的。实际上,在西方,没有一种群婚制试验能维系几

    年以上。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言:“不管发明多少‘公社’,家庭总还是

    会悄悄地回来。”

    人类这种动物似乎在心理上就笃信一夫一妻制。

    那么一夫一妻制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没错。

    例外情况肯定还是有的。要是给男人机会的话,他们往往会选择多

    讨几个老婆,潜意识里就是为了延续自身血脉。多妻制同样也符合自然

    规律,但老婆之间会打架,女人在权衡过后,发现利大于弊,就会愿意

    委身为妾。同理,多夫制也是符合规律的,但几个丈夫之间也会斗嘴。

    简言之,男女双方只有在钱财的诱惑下,才肯与人分享配偶。大猩猩、马等动物总会出现一夫多妻的情况,反观人类,多妻制和多夫制似乎仅

    仅是一个选项,是机会主义式的例外。

    一夫一妻制才是正统。 人类几乎从来不需要被劝服进行配对,这

    么做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卖弄风情,谈情说爱,陷入情网,步入婚姻殿

    堂。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次只会与一人成婚,对偶匹配是人类这种动

    物的一大标志。包办的爱情

    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妻子和丈夫在结婚时都对另一半倾心不已。在

    许多传统社会,儿子或女儿的第一门亲事都是由父母包办的。 在一些

    地方,姻亲是一个家族与他人结盟的手段,一对新人或许只有到洞房花

    烛夜当晚才头一回相见。举例而言,姻亲过去在欧洲和北非的一些传统

    社会中很普遍,此外在工业化之前的印度、中国和日本也比较常见。如

    今一些地方依然盛行包办婚姻,但是婚事操办之前,还是会先征求一下

    男女双方的意见。

    当代埃及人是绝好的范例。有可能结为亲家的双方父母会给子女安

    排一次相亲,如果两人互相看得上眼,家长就会开始筹划婚事。

    有趣的是,这些年轻人中有不少真的会坠入爱河,这在印度有大量

    实例为证。印度孩子从小被教育说,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是生命的精

    髓。因此,男男女女常满怀热情走进婚姻生活,期待爱情开花结果。他

    们往往也得偿所愿。正如印度人所言:“我们先结婚,后恋爱。” 对此

    我毫不诧异。由于触发爱情的往往是某个瞬间的惊鸿一瞥,部分包办恋

    爱会迅速转化为浪漫情缘,也就不足为奇了。

    ◆◆◆◆

    那么我们处在何种位置呢?一夫一妻制和单独配偶是人类最基本的

    繁衍策略。此外,哪怕是男女与几名配偶同居,一般来讲总还是有一名

    伴侣会得到偏爱。而在自由的“自由爱情”公社里,男女多半会成双成

    对。即使是那种强行包办的婚姻,爱情之花依旧绽放——对此,巴金的

    小说《家》给出了有力的论证。巴金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统中国家庭的生

    活。一家之主的老太爷为人独断专行,几个孙子在中国古代孝道和现代

    个人价值观之间踌躇不定,艰苦地寻求生命意义。大少爷虽然接受了自

    己的命运和家里安排的婚事,心里依旧挂念自己的心上人。最后,他的

    心上人因为无法与他结合,郁郁而终。暗恋三少爷的婢女投湖自尽,以

    她的出身,是没有资格嫁给少爷的。她也不愿听从老太爷的吩咐,委身

    于一个糟老头。三少爷借着月光,偷偷离开家里的高墙深院,到浸淫着

    欧风美雨的大城市奔赴前程。自始至终,陪老太爷吃饭的都是他的小

    妾,那个他宠爱多年的女人。

    几百年来,中国传统一直试图打压浪漫爱情。年轻人被灌输了服从

    命运和听从家长的观念。此外,世上最痛苦的“时尚”——维系千年的缠

    足——将年轻女子固定在织布机旁,杜绝了其从夫家出逃的可能。 现

    如今,中国人已经不再讲过去那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看浪漫

    的言情小说,听感性的歌曲,与喜欢的人约会,自行选择配偶,感情不

    和就诉诸离婚。对于这番新气象,他们称之为“自由恋爱”。

    是人就有求爱、相恋和成婚的意愿。然而,不少人采取的似乎是一

    种双重繁衍策略:既坚持一夫一妻制,又同时偷情出轨。为何我们中的

    一些人会背弃自己的誓言呢?

    1. Daly,1978。

    2. Van Valen,1973。

    3. Hamilton,1980,Hamilton等人,1981。

    4. Dougherty,1955。

    5. Parker等人,1972。

    6. 两性的起源:关于两性是如何产生的有若干理论。某些原始蓝藻具有两种交配型,分别为“+”与“-”,这是因为无法分辨两个类型的性别。一种理论认为,这些藻类进化出两

    种交配型,是为了避免近亲交配(Daly和Wilson,1983)。“遗传修复”理论提出,性繁殖

    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组合,这可能会修复DNA物质在先前因为细胞分裂时造成的变异性伤

    害(Michod,1989)。还有一种俗称“寄生假设”的理论认为,两性产生的过程与现代病毒寄生宿主细胞的过程无异:病毒将自身DNA注入宿主细胞之后,宿主细胞在自我复制

    的同时,也会复刻病毒DNA。作为雄性祖先的细小配子就这样侵蚀了个头更大的雌性配

    子。参见Daly和Wilson,1983;Gray和Garcia,2013。

    7. Hamilton,1964。

    8. “广义适合度”和利他主义:最早抛出“广义适合度”理论的人是达尔文。他于1859年指

    出,自然选择的作用范围可能是家庭,而不是个人。1930年代,英国遗传学家J.B.S.霍尔

    丹也曾提出过广义适合度的概念。不过,这一理论正式问世是在1964年,提出的是英国

    人口遗传学家威廉·D·汉密尔顿,目的是为了解释利他主义形成的原因。假如一位原始人

    为救溺水的兄弟而牺牲自己的话,他其实是在拯救属于自己的一半的DNA,于是也就救

    了他的部分利他天性。因此,衡量某人的适合度,要看其本人和存活下来的亲缘关系者

    的基因数量。有了汉密尔顿提出的“广义适合度”概念,许多别的社会行为就变得好理解

    了:动物会保卫共同的领地;动物懂得分享与合作;人们有民族主义思想,因为他们帮

    助亲缘关系者的话,会延续自己的DNA(Wilson,1975)。如今,“广义适合度”及亲缘

    选择的相关概念是我们解释某些动物行为规律时的常规手段。参见Barish,1977;

    Hamilton,1964;Gray和Garcia,2013。

    9. 繁衍策略:这一专有词汇的内涵尚未定型;一夫一妻制的两种变体——一妻制和一

    夫制——不是用来描述人类婚姻制度的。结果,男女各自的繁衍策略大体上被忽略了。

    举例而言,我们常说,尼日利亚东部的阿菲波族奉行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个别阿菲

    波族男子有好几个老婆。但是,阿菲波族女性一次只嫁给一名男性,也就是一夫制。因

    此,存在两种婚姻模式,多妻制和一夫制,这要看你是在说男性还是在说女性。社会学

    家描述一个社会是多妻制社会的时候,他们其实忽略了女性的繁衍策略。

    10. Trivers,1985;Mock和Fujioka,1990;Westneat等人,1990;Hiatt,1989。

    11. Bray等人,1975。

    12. Gibbs等人,1990。

    13. Mock和Fujioka,1990;Wittenberger和Tilson,1980。

    14. Mock和Fujioka,1990;Wittenberger和Tilson,1980。

    15. Birkhead和Moller,1998。

    16. Laumann等人,1994;Tafoya和Spitzberg,2007。

    17. Allen和Baucom,2006。

    18. Buss,2000。

    19. Schmitt和Buss,2001。

    20. 婚姻的定义:许多人类学家都给婚姻下过定义。苏珊娜·弗雷瑟的解释较为合适:“婚

    姻是一种关系,处在其中的团体会对性交和生育子女表示社会性的认可或支

    持。”(Frayser,1985,248页)人类学家沃尔德·古迪纳夫认为,婚姻的3大基本要素分别为法理法律层面、性接触的优先性以及生殖资格(Goodenough,1970,12页)。

    21. 联合国统计署,2012。

    22. Cherlin,2009。

    23. 联合国统计署,2012。

    24. Murdock,1967;van den Berghe,1979;Betzig,1986。

    25. Betzig,1982,1986。

    26. 提威族的婚姻和女性的角色:传统的提威族女性可不是男人婚姻战争中的小卒子。

    相反,女性在协商婚姻事宜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每位准女婿要迎娶自己的新娘,就必

    须满足丈母娘的要求。要是新郎给的礼物,或者他的工作微不足道的话,丈母娘也会撕

    毁婚约。因此,提威族女性是婚姻体系中强有力的节点,而且在社会的其他层面也扮演

    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见Goodale,1971;Berndt,1981。

    27. Verner和Wilson,1966;Orians,1969;Borgerhoff Mulder,1990。

    28. 多妻制和女性:共侍一夫的女性的生育能力通常比一夫一妻制婚姻下的女性要差

    (Daly和Wilson,1978)。然而,在丈夫有几房太太的女性中间,大老婆往往比小老婆更

    能生孩子,这很可能是因为她的工作并不繁重,而且食物充足(Isaac和Feinberg,1982)。多妻制还是家庭内部虐待现象、疏于关心和凶杀的元凶;老婆之间的争斗在多

    妻制家庭内部十分泛滥(Henrich等人,2012)。

    29. Bohannan,1985;Mealey,1985。

    30. 多妻制形式:动物群体中雄性“纳妾”的做法至少分4种,每一种都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Flinn和Low,1986)。多妻制常见于食物充足的巢穴、产卵地和繁殖地成群结片的物

    种中间。雌性普遍会集聚在这些地方,进食或繁殖,而要是一只雄性能成功霸占其中一

    片富饶之地,他只要赶走别的雄性,静候雌性到来,就能坐拥“三妻四妾”。这种策略名

    叫“资源防御多妻制”(Emlen和Oring,1977)。在肯尼亚的基泊西吉斯人中间,女性传统

    上会选择嫁给拥有大片田产和娶了好几个老婆的男人(Borgerhoff和Mulder,1990)。一

    些物种的雄性会将一群雌性围起来,强行阻拦其他雄性的求爱,这就是俗称的“雌性防御

    多妻制”。要是澳大利亚的一位提威族丈夫怀疑自己的年轻老婆“偷腥”,他有时会打她,或者向其娘家人诉苦。要是一个小伙子和结了婚的青春女孩私奔,并且拒绝悔改的话,怒火中烧的丈夫或许还会起杀心(Goodale,1971)。这种保护行为令我们想起其他物种

    身上的雌性防御多妻制现象(Flinn和Low,1986)。另一种策略是“雄性主导多妻制”。雄

    性艾草松鸡为了争夺“求偶场”上的“交配站”而争来斗去(参见第一章)。站在“求偶

    场”上,他们很容易被路过的雌性看到。雌性之后走到雄性身旁,蹲在“交配站”里,等着

    交配。年纪大、精力足的雄性会试着吸引多数路过的雌性(De Vos,1983)。在南部非

    洲卡拉哈里沙漠的昆族人中间,有些男性很有魅力,体格强壮,身体健康,他们偶尔会

    娶两个老婆,靠的不是资源,而是个性(Shostak,1981)。红毛猩猩、麋鹿和黄蜂会坚

    持不懈地找出性成熟的雌性,与之交配,然后继续这一戏码;这一策略被称为“搜寻式多妻制”。这种纳妾形式的变体在卡车司机、四处游走的推销员、国际生意人以及“每个港口

    都有老婆”的海员身上体现得很鲜明。参见Flinn和Low,1986;Dickemann,1979。

    31. Frayser,1985;van den Berghe,1979;Murdock和White,1969。

    32. Marlowe,2000;Sefcek等人,2006。

    33. Murdock,1949,27~28页。

    34. Daly和Wilson,1983。

    35. Murdock,1967;van den Berghe,1979。

    36. Klein,1980。

    37. Alexander,1974;Finn和Low,1986;Goldizen,1987;Jenni,1974。

    38. Lancaster和Lancaster,1983。

    39. 那亚尔族的婚俗:那亚尔人生活在印度马拉巴海岸喀拉拉邦,他们的婚姻形式难以

    归类。那亚尔人的家里只有兄弟姐妹和母亲。但一家之主是男的。女性的头婚是一场简

    短的仪式;仪式过后,她不必社交,也不必与丈夫同房。要是妻子想找别的情人,她完

    全有资格这么做。丈夫和情人只在夜里来拜访她;他们因此得名“访客丈夫”。女性可能同

    时拥有3到12个不等的情人。每年过节时,丈夫不再给妻子送礼了,也就标志婚姻走到了

    尽头。“妻子”怀孕时,有着体面社会地位的一个或者多个男人会急着表明自己是孩子的父

    亲,这可是头等大事。反观生父,他除了恪守日后不得乱伦的规矩之外,几乎啥也不干

    ——前提是他知道孩子是自己的。对于那亚尔人而言,婚姻只会给孩子带来合法身份。

    参见Gough,1968;Fuller,1976。

    40. 关于“自由爱情”公社:对美国国内6个此类公社的研究表明,其成员其实并不享有“自

    由爱情”;相反,涉及交媾的规矩十分严格,性问题和社会角色等级森严,十分严密。参

    见Wagner,1982;Stoehr,1979;Constantine和Constantine,1973。

    41. 参见van den Berghe,1979。

    42. Bohannan,1985。

    43. 多妻制和多夫制是次要的人类繁衍策略:由于多妻制为男性提供了遗传便利,多夫

    制为女性提供了额外的资源,一些人类学家便认为,这些繁衍策略是人类的基本繁衍策

    略,男女会经历一夫一妻制,仅仅是因为男人拿不出娶几房太太的资源;女人无法同时

    吸引好几个男人,为其提供资源。有权势的男人搞多妻制,他们身上的这些充足的例证

    为上述看法提供了支持(Betzig,1986)。可是,变了味儿的一夫一妻制繁衍策略在与偷

    情共同作用后,可以提供类似的生殖优势;雄性有机会令多名伴侣受精;雌性可获得额

    外的资源。除此之外,不少人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夫一妻制,也能看到婚外情。因此我认

    为,智人的基本繁衍策略是连续一夫一妻制搭配地下情,与之相对,多妻制和多夫制都

    是机会主义式、次要的繁衍策略。

    44. Whyte,1978,74页;Frayser,1985,269页。45. Mace和Mace,1959。

    46. 作者所述内容与巴金原著有明显出入。——译者注

    47. 关于中国女性缠足的原因,此为作者一家之言。——编者注第四章

    为何出轨?

    花心的本质

    我们可以把这些可爱的人儿据为己有,却无法掌控她们的各种

    欲望。

    我宁愿做一只癞蛤蟆,吸地窖里的湿气,也不愿占住了自己心

    爱之物的一角,让别人把它享用。

    ——威廉·莎士比亚,《奥赛罗》

    亚得里亚海岸南部,意大利平坦的沙滩上山峦交错,一座座崎岖的

    山丘依海而立。巨石后方藏着人迹罕至的岩洞、浅塘和暗沙。二十世纪

    中叶,年轻的意大利男子曾把自己在度假酒店、海滩、酒吧和迪厅里勾

    搭上的外国姑娘带到这儿幽会。也正是在此处,少男们在十七八岁的光

    景便失去了处男身,磨炼性技巧,细数“战绩”。出色的床技和热情的性

    格为他们博得了“意大利情人”的美名,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对这一形

    象“精雕细琢”。

    由于当地的意大利女孩被管束得很紧,没法得手,外加村子里没人

    从事妓女这一行,因此男青年在结婚前只能依靠季节性到来的旅客获得

    性教育。人到中年后,这些男人进入了一张全新的性关系网。这是一个

    十分复杂、半制度化的婚外情体系,出轨对象是当地村姑。时间久了,每个出轨者都学得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人人对之心照不宣。

    心理学家刘易斯·戴安娜表示,在亚得里亚海中南沿海地区的小镇

    里,偷情行为不是例外,而是规则。几乎每个男人都有一个在工作日定

    期见面的情人,一般不是临近中午,就是在傍晚时分。这个时间点上,情人的丈夫们还在葡萄园、渔船或者小店里干活,有时他们也在“偷

    腥”。

    通常,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的男人会和与他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社会

    地位的已婚女人维持长期的婚外情。有时,年轻男仆会和地主的妻子搞

    在一起,而有头有脸的男人偶尔会和自家用人或厨娘幽会。不过,最持

    久的那类出轨行为发生在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之间;这类婚外情有不少

    可以维持几年,甚至延续终生。

    这些关系中,唯一的“雷区”是大龄未婚女性与同样未婚的年轻小伙

    之间的风流韵事——主要是因为后者喜欢吹嘘,嚼舌头说闲话可是大

    忌。在这些村子里,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经纬,闲言碎语可能会将婚外情

    网络公之于众,继而严重损害社区凝聚力,破坏家庭生活。因此,尽管

    成年人的不忠行为司空见惯——而且由于缺乏隐私,大多数人对此心知

    肚明——一种绝对沉默的规矩还是树立了起来,家庭稳定不容被破坏。

    当一位自小生活在美国的退休意大利商人在一家男性俱乐部里宣称

    要把某个女人骗上床后,这种集体合谋就被打破了。所有听众当即陷入

    沉寂,接着一个一个起身离开。正如戴安娜所言:“这个生意人犯了个

    大错,没有已婚男人会堂而皇之地谈论自己对其他女人的兴趣。这个雷

    池不可逾越。为了不让自己的风流债东窗事发,人们活得真是够累

    的。”

    ◆◆◆◆

    横跨大西洋,婚外情在亚马孙丛林一样很有市场,但这里的情形要

    复杂得多。传统部落库苦鲁族有一百六十来号人,他们居住在巴西丛林辛谷河流域的一个村庄里。库苦鲁族的男女往往进入青春期没多久就结

    婚了。不过有时新婚没几个月,小两口就开始各自找情人,土语里

    管“情人”叫Ajois。

    Ajois会让朋友代为安排幽会。之后,两个人瞅准时机,走出公共生

    活区,假装去打水、洗澡、捕鱼或打理花草。这对“野鸳鸯”碰头后,偷

    偷跑到丛林深处一块无人的地方,谈情说爱,交换小礼品,然后做爱。

    人类学家罗伯特·卡内罗透露,即使是村子里年纪最大的库苦鲁族男

    女,也会时不时在下午溜出去赴约。多数村民有四到十二个不等的情

    人。

    不同于意大利沿海地区的男人,库苦鲁族人很喜欢谈论风流韵事。

    就连小孩子都能像美国年轻人背诵ABC一样,脱口而出Ajois之间的关

    系。只有夫妻双方会对各自“摘野花”的经历守口如瓶,这主要是因为,一旦面对事实,一名配偶或许会感到有必要当众与“第三者”对质,没人

    想遇上这种麻烦和丢脸的事。要是一个女人到处炫耀她同情人的关系,或者老往村外跑,连家务活都给耽误了,做丈夫的有时的确会发火,然

    后就会爆发公开争吵。但是,库苦鲁人把性自由看得稀松平常,因为偷

    情而去报复的事实属罕见。

    全世界男女婚外性行为之普遍,可以从诸多人种学研究中找到例

    证,遑论不计其数的正史和野史作品。 尽管我们会调情、相恋、结

    婚,但人类同时常常对伴侣不忠。因此,本章将要对我们双重繁衍策略

    的第二个层面进行剖析——“地下情”分为哪几类,以及人类偷情的癖好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偷情的多重面目

    过去,坦桑尼亚的图鲁族人在庆祝当地部落男孩进入青春期的仪式

    上会大行淫乐之事。节庆第一天,婚外情的当事双方在跳舞时模仿性交

    动作,放声歌唱,赞美阴茎、阴道和交媾。据图鲁族人称,要是这些舞

    不够色情,或者激情不足的话,庆典就算失败了。到了夜里,情人们便

    把暗示了一整天的事付诸实践。

    借妻,亦称“拿老婆做人情”。这是一些因纽特人的风俗,是一种源

    自亲缘观念的婚外情。如果做丈夫的迫切想巩固他与一位狩猎搭档的关

    系,他可能会让自己的妻子*****——当然必须征得她的同意。如

    果三方都表示接受,女方就会和丈夫的搭档维持几天甚至几周的性关

    系,不仅如此,她还会同访客和陌生人交欢。但是,在因纽特女子眼

    中,这些“红杏出墙”的行为其实是向永恒亲情的珍贵献祭,而非不检点

    的社交行为。

    最有意思的宣扬公开偷情的风俗或许源自西方传统。在若干欧洲社

    会,封建领主据说有权在臣民结婚当晚奸污他的妻子——这一风俗在拉

    丁文里叫jus primae noctis,翻译过来就是“初夜权”的意思。这一仪式是

    否真的存在,是否泛滥,历史学家们莫衷一是。但似乎有证据显示,中

    世纪苏格兰贵族的确会睡自己臣民的老婆。

    这也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算偷情?

    偷情的定义五花八门。在非洲的洛奇族看来,偷情不只包括性交。

    洛奇族的说法是,要是一个结了婚的女人走在路上,旁边有男的陪着,或者这个男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8035KB,5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