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617
破译人类的明天.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4日
第1页
第19页
第26页
第41页
第188页

    参见附件(5104KB,273页)。

     破译人类的明天是一本帮助你预测解读未来的书籍,作者作为一名著名的未来学者,为读者提供非常有用的内容,看完看懂此书,你会获得许多有用的价值!

    内容介绍

    来有两层含义:还未到来;终究会来。未来是不确定的,不确定,容易让人疑虑、担忧。这样的想法你我都有,甚至,现在也没变。不过,未来学家说,从前,先哲预知了现在;现在,我们也可以尝试解码未来。

    科学地预见未知的未来世界是可行的吗?

    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预见未来事件吗?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未来?……

    图书作者信息

    迈克尔·李(Michael Lee),南非有名未来学者,智库“南非未来研究所”创始人,优选性商业组织ATM工业协会CEO,著有《认识我们的未来》。

    此书的亮点

    1、普及,未来学基础知识

    2、掌握,预知未来的能力

    3、提高,管理时间的水平

    4、谙知,全球未来大趋势

    目录预览

    第1章 CHAPTER1 破译未来

    第2章 CHAPTER2 管理未来

    第3章 CHAPTER3 产生未来

    第4章 CHAPTER4 未来是四维的

    第5章 CHAPTER5 科学预则的兴起

    第6章 CHAPTER6 未来的逻辑

    第7章 CHAPTER7 时间周期

    第8章 CHAPTER8 人口宿命

    第9章 CHAPTER9 预则的方法

    第10章 CHAPTER10 给未来暗含的秩序建模

    第11章 CHAPTER11 寻找个体的未来

    第12章 CHAPTER12 寻找组织的未来

    第13章 CHAPTER13 寻找国家的未来

    第14章 CHAPTER14 前进

    第15章 CHAPTER15 本世纪的序幕

    第16章 CHAPTER16 我们将何去何从?

    破译人类的明天截图

    目录

    前 言

    第1章 CHAPTER 1 破译未来

    第2章 CHAPTER 2 管理未来

    第3章 CHAPTER 3 产生未来

    第4章 CHAPTER 4 未来是四维的

    第5章 CHAPTER 5 科学预测的兴起

    第6章 CHAPTER 6 未来的逻辑

    第7章 CHAPTER 7 时间周期

    第8章 CHAPTER 8 人口宿命

    第9章 CHAPTER 9 预测的方法

    第10章 CHAPTER 1 0 给未来暗含的秩序建模

    第11章 CHAPTER 1 1 寻找个体的未来

    第12章 CHAPTER 1 2 寻找组织的未来

    第13章 CHAPTER 1 3 寻找国家的未来

    第14章 CHAPTER 1 4 前 进

    第15章 CHAPTER 1 5 本世纪的序幕第16章 CHAPTER 1 6 我们将何去何从?

    附录1 APPENDIX 1 时间轴

    附录2 APPENDIX 2 世界没有石油会怎样?

    附录3 APPENDIX 3 插图索引

    附录4 APPENDIX 4 表索引

    附录5 APPENDIX 5 参考文献

    附录6 APPENDIX 6 引用网址

    致 谢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破译人类的明天:解读未来暗含的世界秩序

    (南非)迈克尔·李(Michael Lee)著;关成华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4

    书名原文:Codebreaking our Future-deciphering ?the

    hidden order of the future

    ISBN 978-7-5594-1606-3

    Ⅰ.①破… Ⅱ.①迈… ②关… Ⅲ.①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Ⅳ.①K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28863号

    江苏省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10-2018-67号

    Codebreaking our future

    Copyright ? Michael Lee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书 名 破译人类的明天——解读未来暗含的世界秩序

    著 者[南非]迈克尔·李(Michael Lee)译 者 关成华

    责任编辑 孙金荣

    特约编辑 张雪雅 郭 亮

    版权支持 张晓阳

    责任校对 郭慧红

    封面设计

    版面设计 李 亚

    出版发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210009

    出版社网址http:www.jswenyi.com

    印 刷 三河市金元印装有限公司

    开 本70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 张13.5

    字 数157千字

    版 次2018年4月第1版 2018年4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606-3定 价48.00元

    (江苏凤凰文艺版图书凡印刷、装订错误可随时向承印厂

    调换)“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受科学法则的支配,也就是

    说,我们可以给宇宙的行为建立模型。”

    ——斯蒂芬·霍金《大设计》(2010)

    “因为未来的世界必然会留存下现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部

    分,而现在的世界也深深烙印着过去的痕迹,所以我们可以尝

    试去了解现在的世界。”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经济学史——过去即现在》(1991)

    “自然的一切效应都只是少量永恒法则的计算结果。”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

    (1814)

    “没有一件事的发生纯属偶然。”

    ——伊曼纽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

    “可以确定的是真知从原因中推导出来。”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1620)

    “从地球上蒸发的水汽注定要冷却,冷却后的水汽注定转

    化为雨水并落回地球。”——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前350)前 言

    人类能否破译未来的密码?曾几何时,埃及象形文字令人

    迷惑不解。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变化看似毫无意义,只留些蛛丝

    马迹让人寻味不已。

    然而,表象之下存在结构,变化之上存在因果。所有事件

    背后都有自然规律在隐秘而持续地发挥着作用。我们一旦明白

    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就可以解读时代的符号,正如我们最终

    破解了古代的象形文字一样,我们最终也能够破译未来的密

    码。

    1822年的巴黎,一直专注于研究埃及文化的让-弗朗索瓦·

    商博良破译了罗塞塔石碑,解开了象形文字的秘密,这是一次

    具有开创性的智慧探索。这一遗失甚久的语言的破译推开了通

    向伟大的古埃及文明的大门,商博良在与争议和疾病的抗争中

    坚持研究,最终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罗塞塔石碑也成为大英

    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图前言-1 罗塞塔石碑

    1799年埃及战役和叙利亚的战役期间,拿破仑的部队发现

    了罗塞塔石碑。石碑内容无足轻重,只是公元前196年尼罗河三

    角洲的托勒密五世的一道诏令,堪称枯燥乏味。

    引人瞩目的是,这份诏书有三个版本:古埃及象形文、埃

    及草书和古希腊文。商博良把这些未知的象形文与石碑上刻的

    其他语言进行比对,发现了这些象形文的含义,尤其重要的是

    他从中推导出象形文的原理。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象形文主

    要由表意文字和表音符号(一个符号代表一个发音)组成,是

    一个复杂的文字系统。他还注意到,石碑上有1419个象形文,却只有486个希腊文,这意味着象形文不一定全部是表意文字,也有标音的作用,而且有些符号发音,有些符号不发音。

    商博良的突破来自他对象形文中法老的名字“拉美西

    斯”的破译,这让他感觉到像是拿到了通向更多象形文秘密的

    钥匙。象形文的密码自此得以解开。

    未来,就像那些象形文一样,奇形怪状而且不可捉摸。到

    底什么才是能够破解这些代表未来的符号和语言的密码呢?我

    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足以让我们给未来建立模型,以从未预想

    过的方式去管理未来?

    本书介绍的未来的模型包含未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它们

    表明未来是可知的,未来暗含的秩序可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

    读,即通过一个因果模型破解深嵌在现实之中的未来秩序的内

    在驱动因素。

    未来用变化和我们交流,而变化的密码可以被破解,因为

    它遵循因果法则。

    通过发掘现实的物质定律和发展原理,现代科学已经破译

    了现实。尽管未来表面看来既隐秘又难以捉摸,它依然按照同

    样的普遍力量运行,这种力量持续不断地驱动现实的诞生。

    商博良破解了象形文字书写的密码,因而发现了古埃及的

    秘密,他为此欣喜若狂。但远比这更加引人入胜的是未来的情

    势、国家、人口和文明。迈克尔·李

    2014年6月第1章

    CHAPTER 1

    破译未来

    “观察让我们了解过去和现在,原因预告未来。”

    ——汉斯·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

    未来是因果关系的产物,原因从不撒谎。

    因果关系影响事物的发生发展,它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科学

    认知的核心。未来由因果关系组成,所以未来可知可解。同样的

    因果过程在过去发挥了作用,也将催生未来。通过分析因果过

    程,我们可以破译未来,明白即将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运用这

    种方式认识未来构成的机制,就可以建立未来的模型,甚至给未

    来编程。未来的模型将帮助我们掌握人类的命运,这将会是前所

    未有之举。

    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时代的符号。

    让我们欣慰的是,未来预先存在,这让我们可以预测、预

    构。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早在13世纪就曾提出,因中有果[1]。打个比方,我打算装修客厅,买了油漆和刷子,准备好了梯

    子、家具和地板的防护布。所有工具一应俱全后,我穿上旧衣

    服,在太太怀疑的目光中开始刷油漆。请注意,在我着手之前,我已经对我的行动作了预想和计划。我想要翻新房子,这是我行

    动的主要原因。翻新之后对房子外观的预想强化了我的动机,于

    是我才会买各种材料和工具。刷油漆这个行为让房间焕然一新。

    我在脑海中对这些结果预先进行了构想,我看着它们变成了

    现实。一旦原因——动机、愿景、计划、准备工作——到位,未

    来必然发生,就像粉刷一新的房间呈现在眼前。

    同样,未来作为一个阶段预先存在于一系列原因之中,这些

    原因从过去开始,穿越现在,通向未来。未来由各种能被预先确

    定的原因组成,我们因此能从现在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从人类思维最初一片混沌的时候,哲学家们就已提出疑问:

    永恒不变的变化之下存在什么样的物质元素?公元前5世纪,恩

    贝多克利提出了世界四元素之说:土、空气、水和火。他之后的

    很长时期,这个观念都占据主导地位,如今我们发现的元素不止

    4种,已知的元素已有118种,其中92种已在地球上找到,我们仍

    在继续寻找。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以精确的序列构成生命,是关

    键的物质模块,其基本特性在表中一一列出。对人类来说,物质

    世界曾经是一个谜。这个由门捷列夫于1869年制成的周期表,是

    化学界的一项杰作,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捕捉到了物质

    世界的原子本质,说明了科学如何识别变化背后的周期性秩序,使我们能够解释并控制曾经如同谜一般的自然物质过程。图1-1 化学元素周期表

    毫无疑问,图1-1中的周期表反映的秩序概念,不仅让我们

    对这些有序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也帮助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管理了生命的物理过程,如人

    们在医疗、技术改良或发明方面发挥的能动性。周期表的秩序概

    念必然会改善社会秩序、增加人类福祉,最终也会拓宽我们对物

    质世界的认知范围。

    看到图1-2,一个问题跃入我的脑海:未来是否也会有一个

    秩序?一个由科学的良性循环所主宰的秩序?如果有,我们就能

    对这个秩序进行诠释、建模和管理,正如化学家用元素周期表了

    解元素如何构成世界,以及它们之间如何有序关联一样。能够展示这种良性的科学循环的另一个例子是,用于定义包

    括地心引力和能量在内的宇宙力量的物理学法则和方程被运用在

    航天、太空探索、核能开发等诸多领域,这加大了我们对于自然

    的技术控制。比如,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主方程,解释了作用于物

    质的三大力(不包括地心引力)如何与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的原

    理。

    图1-2 科学秩序的良性循环图1-3 把自然规律纳入主方程

    图1-3的杯子上印的就是这个模型的基本内容,但人类的认

    知远不止这些。从宇宙学到生物学,科学家已经追溯到生命和物

    质的起源并认识了它们的长期发展过程,明确了太阳系、银河

    系、行星、生命有机体、社会甚至文明的漫长演化方式,并从不

    同的时间范围观察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生命周期和模式。可见事

    物是在根据自然规律演化。爱因斯坦坚信,我们生活在蕴含着因

    果关系的宇宙之中,宇宙根据法则和逻辑原则运行。

    这样一个宇宙必将产生一个由因果关系产生的未来,我们可

    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因果模型来了解由因果关系衍生的未来。

    有证据表明许多生命是按照其内在设计而自发演进的,这表

    明未来本身甚至可能是预设好的。它按照生命和物质中已预设好

    的模板演化。DNA就是一个预设好的生物模板的典型例子。大多

    数情况下大自然在DNA密码的掌控下繁衍生息。如果你不相信未来预先存在,那么稍微想想人类从受孕到生

    长的这一神奇的过程。人类生命起源于受精卵——母体卵子受精

    产生的一个单细胞。受精卵虽然非常小,但它却包含了新生儿生

    长所必需的所有遗传信息——基因组,基因组独特的染色体模式

    决定着个体的遗传特征。

    受精30个小时之后,包含DNA蓝图的受精卵开始自我复制、细胞分裂,这个过程称为有丝分裂,错综复杂的生命之旅随即开

    始。这个过程按受精卵预设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展开。

    在受精初期,每个人的未来被包含在一个被压缩进细胞的编

    码之中,这个细胞如此微小,只能用微米级别来衡量。未来已经

    存在于受精卵之中。

    尽管受精卵在其运行和活动之中没有意识,但显然是有智慧

    的。受精卵处理大量信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序列去执

    行下一个步骤。因此有人称受精卵的细胞核是信息中心,存储着

    自己的指令,简直就是一个人的生产程序。实际上DNA是决定生

    命特征的关键,它是一个密码,解答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原理。既

    然所有的生命体都用这种方式编码,那么,我们说未来也有自己

    的密码,这一点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有趣的是,嵌在受精卵中的个体基因似乎是自动开启和工作

    的,就像是计算机程序,它包含着控制一个执行过程的指令和规

    则,估计有数百万条规则[2]参与制造了一个生命体。

    受精卵的工作方式表明,生命的生物特质大部分是根据模板

    或蓝图预设的。由此可知,生命从起源到成年都包含在微小细胞的编码之中,物质世界中的演化是自发的或者说是程序化的,其

    他人对其发展过程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个体的未来之谜根据受

    孕蓝图的指令逐渐解开。毫无疑问,生命有其独特的密码。

    图1-4 携带个体基因的人类受精卵

    图1-4中的受精卵基因组携带了将近4万种基因,但它并不是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唯一因素[3]。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

    父母,无法选择父母基因组里早就存在着族谱,也无法选择我们

    出生的地点和时间,同样无法选择兄弟姐妹和成长及教育方式。

    我们从受孕到出生、成长都是自发的过程。我想这就是康德所言

    的意义:我了解自己的存在由时间决定[4]。

    一个非常典型的事实是,每个人的蓝图都执行着自己的程

    序,从而形成新的个体,像是被大自然无形的软件执行着一套自动程序。科学似乎是一条发现宇宙操作指南的旅程,计算机化的

    出现极大地加快了这一发现之旅。

    举例来说,开发了Mathematica[5]计算软件的科学家史蒂芬

    ·沃尔夫勒姆在《一种新科学》(2002)中提出,我们生活在数

    字宇宙之中,这个数字宇宙基于简单而普遍的计算机程序运行,产生复杂的自然系统。他用朴实的语言描绘道:“我们的宇宙本

    质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具有“独一、简单的内在规

    则”[6]。在他的简单程序理论中,复杂程度和计算机精密度都

    有上限[7]。1814年,拉普拉斯在其有影响力的文章《关于概率

    的哲学随笔》中曾提出“一切自然的影响只是少量不变规律的数

    学结果”[8]。霍夫曼和拉普拉斯也都发现,宇宙无时无刻不以

    一种数学秩序运行着。

    霍夫曼呼吁我们以这些简单的程序为切入点来理解自然界运

    行的方式,“任何系统的规则都可以看作是与某种程序相对应,因此这个系统的行为也可以看作与某种数值计算相对应……所有

    的过程,无论是由人类行为引起或自发产生,都可以看作为执行

    特定任务而建立的数值计算,为某种目的或用以执行指定任务而

    设计的计算指令”[9]。数值根据设置的任务和功能的规则或指

    令进行计算。霍夫曼认为,自然界所有复杂的设计背后都有一个

    简单而普遍的秩序。自然有一本规则手册,正如人类的生命一

    样,也经过了编码。其原型设计是程序化的,“我们可以通过基

    于简单规则的简单计算机程序来捕获自然过程背后的根本机

    制”[10]。自然界是基于一个预先确定的内置程序来运行的,霍夫曼举

    例指出,在许多品种的树木成长过程中,它们本身以及其叶子的

    形状由树的分枝过程直接决定。1808年,亚历山大·冯·洪堡识

    别出19种基本分枝现象[11]。同样,动物外表的多样性的背后也

    存在几种基本模式。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大量存在,这背后是一

    个自发而智能的过程。

    就未来而言,是否存在一种类似的、编入了存在的智能规则

    呢?

    如果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能像执行某一项计算机程序和

    规则,正如受精卵根据其蓝图解密个体生长一样,那么也许未来

    本身也是可以被破译、读取、预测的。构成未来的元素也可以编

    成“元素周期表”。

    通过搜集计算机程序和包括生物系统在内的自然系统的大量

    行为证据,霍夫曼发现了一个自我组织、“全程序化”的宇宙。

    他演示了数学和自然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智能

    的世界,其中所有的物理原理都显示出“计算机化的精密

    性”[12]。

    同样,未来也是智能的,而非盲目的。康德坚信,世界上没

    有偶然发生的事情,既然如此,未来也不会由偶然塑造,而是像

    现实一样,是高度结构化的。

    我们能否让未来自发产生?我们已经开发出能够预测未来的

    计算机程序,本书后文还将提到。自然的过程确实像是根据一本操作指南自动建立并运行。在这样一个自我组织的因果关系世界

    里,未来难道不能有一个秩序吗?

    事物的编码性强化了我们了解未来的想法。了解程序才能知

    道它会产出什么结果,如果自然中有如此多的周而复始的现象,有如此多的自动和明显的程序化过程,那么我们自然得出结论:

    未来和过去的基本模式和结构高度相似。

    进一步来说,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一个目的和功能,很多专

    家已经注意到事物如何努力实现自身的目的和功能,进化本身就

    表明了它是一个目标和目的驱动下的存在,像时间一样,它指向

    未来,即指向预先设计的发展范围。

    如果这些目的或目标作为存在的一部分植入生物体内,那么

    它们的未来命运就是注定的,是生命中设计好的,正如人类受精

    卵一样。

    除了生物DNA模板之外,生命还受生命体的精神因素驱动。

    行动可能源自愿景或想法,阿奎那称之为样本:“想法就是一种

    样本,就是事物产生的源头,作为样本,想法属于实践知

    识。”[13]在后面描述未来的因果关系模型时我们再去探讨未来

    的这些内部原因。

    现代科学已经从各个方面揭示了世界运行背后的基本物质力

    量,解答了事物如何在永恒的变化中保持规律这一古老的哲学问

    题。元素周期表、运动和重力定律、能量定律、生物定律即粒子

    物理标准模型,都表明变化的背后是秩序,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图1-5 因果关系的黄金链

    概念,通过力量的概念我们又理解了实体的概念”[15]。

    系引导我们理解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又引导我们理解力量的

    主干[14],也构成了关于未来的知识。正如康德所言,“因果关

    地球、自然界、社会和知识。这个因果关系链无疑是构成知识的

    具体而言,科学表明,因果关系的黄金链贯穿世界、时间、它也会延伸到未来世界。

    的最小原子结构到浩瀚无尽的宇宙,秩序无处不在。科学的知识宝库围绕着因果关系的核心概念建立,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口学这样的社会科学都用科学方法构建关于

    社会、人口和经济体如何以普遍的模式发挥功能并发展的理论。

    同时,我们已经形成了如何在系统行为框架内分析所有自然和社

    会系统的系统思维。这个庞大的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知识

    体,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发生之前进行预测。

    本书中,我们运用最新的社科和历史知识构建了一个未来模

    型。书中还要特别介绍一种解读我们共同未来的编码,它包含一

    系列指标,这些指标由现在可观察的和有规律的事物发展过程中

    对变化产生影响的已知因素构成。像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一样,我们可以概括并比较这些即将发生的变化的原因,这样一来,在

    未来发生之前我们就可以把对未来的认知拼接起来。通过系统地

    建立因果模型,人类预期就可以从古代的所谓天生的预测艺术发

    展成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

    本书第11—13章会介绍一个叫作“未来探测器”的建模系

    统,它按照重要性排序列出了影响人类未来的因素。“未来探测

    器”列出了影响社会变化的因素,以寻找社会、组织和个人未来

    的因果驱动力,正如元素周期表罗列已知的化学元素以比较、预

    测它们的属性和相互作用一样。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未来不可能凭空发生,除非是神话故

    事。

    相反,所有的现实都通过一系列可观察的、大部分可预见的

    过程发生,并且自从有时间以来就开始发生。事物都依照自然和发展的规律,在连续不断的时间框架内发生并持续演化。

    未来是一个产物,它以一种系统、机械、有时自动的方式产

    生。如果我们已经为万物变化背后的元素和推动力建立了模型,为何不能为产生我们共同未来的系统变化建立模型呢?

    随着我们有了对引起变化的一系列影响因素的研究,未来的

    编码也被逐渐破译,我们可以基于影响未来连续形成过程中的因

    素,建立一个未来成因的映射和测量系统。未来将不再是超越自

    然规律之上的隐晦地带,也不再是“凌驾于规律之上”的未知领

    域。

    相反,未来必须遵循规律,不仅遵循自然和社会演化规律,也将遵循现实中的时间规律。第4章中我们将介绍这些时间规

    律。

    未来应该不再是一个谜,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预先存

    在的事实,是在形成之前就已经知道的事实。我们通过未来隐含

    的编码,透过未来表面未知的象形文去了解更大范围的未来。恰

    如1822年,商博良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埃及学应运而

    生。

    简而言之,未来是时空前进的方向,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媒

    介。科学已经验证了时空运行的原理,如霍金在他编著的讲述数

    学历史的书的介绍中写道:“当今世界的最大奇迹是我们的认

    知。”[16]我同意这一观点,我们对世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

    了解,尽管如此,我们常常选择沉溺在未知之中,尤其是对未来

    的未知之中。未来不可能飘逸在科学和逻辑之外。

    既然未来是时空世界的下一个阶段,既然我们认识了时空背

    后的定律和法则,未来怎么可能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思议的呢?要

    知道,未来不是什么我们无法推理或看不到的世外桃源。

    毋庸置疑,未来的编码与未卜先知或占星术无关,而是把科

    学的方法扩展到对未来的研究,用于观察我们的时空世界。将

    来,我们将通过科学大幅提高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

    我们先来确定一下为什么要预测未来,那是因为我们要为未

    来建立模型和管理未来,这两个原因令人无法抗拒。

    [1]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1265—

    1274)31。

    [2]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383。

    [3]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1002。

    [4]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1002。

    [5]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Mathematica是应用于科学、工

    程 、 数 学 以 及 其 他 领 域 的 计 算 软 件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thematica0.

    [6]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471。

    [7]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720,721。[8]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平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177。

    [9]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5, 715。

    [10]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547。

    [11]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1004。

    [12]沃尔夫勒姆,《一种新科学》(2002) 1191—1192。

    [13] 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1274)

    26。

    [14]休谟提到:“至于研究概括事实的科学,则有政治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所考究的是一切

    物象的性质和因果。”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

    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 120。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181。

    [16]霍金,《上帝创造了整数》 (2005) xiii。第2章

    CHAPTER 2

    管理未来

    “科学的最直接作用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事物的原因掌控

    和管理未来事物。”

    ——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1748)

    休谟的这句话引人共鸣,他在呼吁人类要通过理解原因如

    何产生结果来管理未来。不先研究原因,就不能掌控未来。在

    必要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预见来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保证我

    们始终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即朝长期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我相信未来学,它是一个梦想——世界上每个人、每个组

    织和社会主动了解、深刻意识到未来学的力量,以休谟设想的

    方式利用它,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

    的。

    我们的文明追求进步,因而加强对未来的掌握很有意义。

    然而在这个时代,人类进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上演着人类

    历史上最血腥、最可怕的冲突。我们关于进步的理解一定是出了问题,并且是大错特错,否则,物质进步和行为之间不会如

    此南辕北辙。

    是什么阻碍了管理未来的问题?引用休谟的话来回答,就

    是变化比知识来得更快。作为一名矢志不渝的未来主义追随

    者,我宁愿知识比变化来得更快些,而事实却相反。时至今

    日,知识的积累痛苦而缓慢,学术知识尤为如此。正如阿尔文

    ·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中所说的那样,变化

    的速度令人困惑。结果就是,我们总是落后于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信息可以被数字化,甚至可以在几秒钟

    传遍世界,而通过未来学这个工具,我们最终可以转变知识滞

    后于变化这一状况。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世界每10分

    钟在互联网上产生50亿千兆的数据。我相信,我们获取和传播

    知识的速度终有一天将会超过世界变化的速度,这会让我们的

    社会更有序、更强大。

    未雨绸缪总好过后知后觉,因为变化会让我们和我们的体

    系措手不及。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需要根据逻辑和哲学原

    则把信息构建于一个科学的框架之中,让科学真正发挥作用。

    否则,如今这样规模的数字化数据,会让信息超载,让我们无

    法提高战略规划,也不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未来。图2-1 变化的速度超过知识获取的速度

    既然掌控变化远远好过被变化驾驭,那么,我们需要怎样

    做才能不被变化甩在后面呢?如图2-1所示。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预测才能跑在变化前面。所幸,预测是

    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既有技能,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重新拾

    起这个天生的技能,并把它转化为一门系统科学。

    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未来的秩序或隐藏在它背后的因果结

    构,这也是休谟管理未来的关键所在。理解未来如何运行有助

    于我们赶上变化的步伐,有助于我们引导科学和体系走向成

    功,走向秩序,走向可持续性。时间的物理特性强烈呼吁我们要积极预测未来。世界只有

    一个方向,那就是未来,生命永远向前方进化,时间在不断扩

    展的宇宙中快速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更好地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且越快越好。

    我们需要对未来建立模型,从而管理未来,然后才是控制

    变化的问题。此外,通过建立一个预测科学体系,我们可以建

    设最有秩序的知识型文明。

    正是基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我们了解和控制物质世界,并让物质世界更有价值。同样,对未来秩序的认识,将减少个

    人生活、组织与社会系统中的混乱,减少误判。

    图2-2 时间总是面向前方

    人类经历了几千年时断时续的发展之后,将迎来一个持续

    前进的时代。我认为无序是所有邪恶的源头,它滋养了行为失

    调和系统失灵的问题。系统失灵给我们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带

    来了巨大冲击。

    本书中概括的未来的编码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征服时间

    ——尽管为时已晚——从而掌控未来。虽然我们用各种科学包括宇宙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和化学来征服三

    维世界,包括外太空,但是我们的社会却往往无法预测政策、技术和制度的长期影响。

    在我们对时间有限的认知里,人类重点保留了艺术、文化

    和历史方面的集体记忆,而将未来神秘化。例如,中世纪的人

    们认为除了少数例外,未来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

    预测学家如孔多赛、托马斯·马尔赛斯、威廉姆·斯坦利

    ·杰文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哈伯特,未来学家如赫曼

    ·卡恩、巴克敏斯特·富勒、彼埃尔瓦克、阿尔文·托夫勒,这些学者和像世界未来协会、未来研究院这样的机构都为未来

    学倾注了活力。然而,当谈到预测未来时,不确定性的思想在

    今天乃至将来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今天,未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最后一个大大的未知数,截

    至我写这本书时,大部分未来依然是充满了猜测的神秘领域。

    包括思想家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的语言是象形文,不可

    捉摸。

    但是我们可以用因果关系破译未来的“象形文”。从古至

    今,因果关系在科学和哲学著作中都被认为是人类知识的核

    心。因果关系将用于揭开未来隐含的结构,或者说是暗含的秩

    序,产生未来的原因将构成一个预测体系。想想用科学的工具

    来武装预测技能,想想社会体系和人们的生活可能将得到全面

    提升,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如果基于爱因斯坦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时间

    是什么、时间以及如何成为空间世界变化的物理媒介,未来学

    可用来研究现象如何在时间中运行。虽然时间可能是知识中的

    最后一个未知领域,但时间不会凌驾于自然规律或我们的认知

    能力之上。让我们开启对未来的科学探索吧,等待我们的一定

    不是什么未知领域。

    正如每个人通过教育而具备文化素养和计算能力一样,未

    来的公民(我预计本世纪数量将快速增长至几百万)需要具有

    时间素养[1]。时间素养要求在合理的范围内评估实体从短期到

    未来长期的行为。时间素养让我们以事物的演化为背景,预测

    它们的未来方向。

    时间素养让人们有自主能力。曼德拉在《漫漫自由路》中

    写道,“我(在罗本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牢房的墙壁上自

    制一个日历,因为没有时间感容易让人失控,甚至失去理

    智”[2]。时间赋予世界意义,赋予事物目的和方向。

    更强的时间素养是对时间主要原则的理解,本书第4章将阐

    释时间的属性,现在我们只需要考虑时间的方向。如图2-2所

    示,时间只有一个物质方向——前方。无论人类作出怎样的努

    力——创造性的、破坏性的、英勇的或是微不足道的——都无

    法改变存在的这个根本事实,它对于我们的未来有两层含义:

    第一,所有的生命都有预定的方向,指向持续改善的前

    景。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目的决定论,它指出了本书中目前

    讨论的自动、智能世界的一种本质上积极的宿命。第二,时间固定向前一定会让历史呈波状运行。为什么

    呢?用波浪打个比方就能明白。波浪将其能量最大程度地向前

    推进,直到能量耗尽,而后在岸边消散,或回流到海洋深处,也就是说,波浪有方向,但能量有限。

    同样,从帝国到意识形态、从文明到价值体系、从国家到

    时尚和习俗,社会和历史运动的能量都是有限的,终将耗尽。

    正如波浪先被吸收、回流,积聚能量后再向前奔腾,气势越来

    越汹涌,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能量耗尽,回归大海。之后又有

    新的波浪形成,继续冲刷海岸。和时间一样,历史总是向前迈

    进,虽然时常转向新的方向,但背后的物质条件完全相同。无

    论是时间的方向还是自然的法则都无法改变,时间注定了我们

    必须前行。

    时间的方向激励人类必须要与时间的方向保持一致,既要

    保持长期稳定的最佳方向,又要符合时间更深层的原则(如可

    持续性、平衡性和积极性)。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动态移动的世界里,一个以不可思议

    的速度前行的世界,在我们到达一种动态平衡的理想状态之

    前,我们更需要的是预测而不是记忆来达到生存和繁衍的目

    的。

    时间本身总是朝向前方,而我们人类却总是回顾过去。我

    们花在了解过去的时间和精力远比花在为未来准备的时间和精

    力要多得多。我们对记忆和预测的投入不成比例。图2-3 记忆和预测在我们的意识中互相增进

    管理未来就是管理持续的变化,要与时间一致。未来

    的“元素周期表”——编码——是由变化背后的原因组成的。

    如果科学地梳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未来就会俯首帖耳。休谟

    的以科学之道掌控未来的梦想离实现也就会更进一步。

    [1]作为惯例,短期的未来主要由现实的直接影响决定,包

    括科技的发展与使用。中期的未来则似乎更大程度上是由强大

    的社会体系决定的,而长远的未来则是由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因

    素,包括人口以及气候变化决定的。

    [2]曼德拉,《漫漫自由路》 (1994) 373。第3章

    CHAPTER 3

    产生未来

    “现在的事件和后续的事件之间的联系遵循一个显而易见的

    原则:一件事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由此我们应该把宇宙现在的

    状态看作是之前状态的结果和后续状态的原因。天文学在彗星运

    动中发现的这种规律无疑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破译未来就是分析所有影响它的因素的总体效应。如果我们

    能密切跟踪就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在图1-5(第10页中)中,因果关系被视为科学知识的基

    础。休谟提出:“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理论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

    系上。”[1]

    正如前文拉普拉斯的话所揭示的,一条永不停歇的因果链确

    定无疑地贯穿着整个宇宙。你只要回想一下你的生命历程就会意

    识到,自己生命的轨迹由无数的原因塑造而成,不论是你自身的

    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

    因果链是知识的核心,它也是破译和理解未来隐藏密码的工

    具,是未来的罗塞塔石碑,由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因果模型。一个有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应该包含下面五个方面内容:

    论据——对于因果关系的哲学与科学解释。

    定义——对因果关系要素的概述。

    分类——对于原因种类的分类。

    测量——如何确定各种原因的相应影响。

    相关性——模型在未来学中的应用。

    那么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因果关系在哲学与科学中发挥的

    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天才拉普拉斯指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大哲

    学家康德也说过:“一切变化皆依据因果联结之法则发

    生。”[2]中世纪著名哲学家、神学家阿奎那甚至提出结果预先

    存在于它们的原因之中。

    因此,“遵循因果关系”必然是我们的不二法门。如果想要

    寻找未来并管理变化,就得遵循因果关系。如图3-1所示,未来

    的“元素周期表”由变化背后的原因组成。

    就像元素周期表呈现了表面上不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多样

    性背后的元素秩序一样,因果关系模型旨在透过表面的变化找到

    因果的结构性关系,包括直接引起变化的背景条件、大自然和社

    会体系中隐含的动态关系或最终原因。在图3-1中,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表面分布不均的无序与下方

    潜在的秩序或结构之间的差异。黑格尔也看到了自然现象之下的

    一条不变规律:“自然界尽管有意外的存在,但自然一直遵循着

    永恒的法则;而且这当然适用于自我意识领域,所谓‘成事在

    天’就是这个道理。”[3]

    图3-1 变化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构

    变化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对于寻找未来的暗含秩序至关重要。

    哲学和科学大师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了盖在暗含的秩序之上的

    面纱,揭示了产生变化的真正原因。

    我们用阿奎那的话作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研究的开始:“凡事

    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4]康德也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必然由之前的一个状态引起。一切发生之事物,自必预想

    有‘此事物所依据规律必然随之而起之先在状态’。”[5]这位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将这条原则称为变化法则,他认为这条法则在

    整个自然界中都发挥着作用。“依据此种法则,则不能有时间中

    所发生事物之经验上不受条件限制之因果作用。”[6]“不可

    能”指绝对不可能。康德认为,因果关系法则如同板上钉钉,排

    除了事情无缘无故发生的可能性:“自然规律一切发生之事象皆

    有一原因,乃自然之法则。今因此种原因之因果作用在时间中先

    于所随之而起之结果,故此种原因其自身不能永存,而必为所发

    生者,且在现象中必有此种原因之活动又复被其规定之原

    因。”[7]

    我们未来编码的模型就是以这条因果法则为基础,这条法则

    无疑证明了一切变化及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甚至出自自由意志

    的行为都能引起后续的一系列事件和结果,这些行为本身就是由

    之前的决策或状态引起的。休谟认为:“所有存在,不管是外在

    的还是内在的,要么是原因,要么是结果……”[8]

    因果关系的这种令人惊叹的普遍性根本上来自宇宙间事物相

    互依存的关系。鉴于一切事物都存在这么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生物基质理论描述的那样,一切事物都来自它之前的事物,这点就不奇怪了。父母生育子女,而子女又生育自己的子女;春

    去冬来,昼夜交替,韶华逝去,晚年迟暮,最后死亡;人类文明

    从中世纪走到现代,技术更新换代,科学知识不断积累。20世纪

    的物理学家大卫·博姆把这些现象称为“先行”,意思是相互依

    存的系统构成了一个互动的宇宙。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发生有先有后,在本质上存在因果关

    系。用铜制作雕像,种子开花结果,建筑工人盖房子,用笔写

    字,计算器求和,由假设推出结论……所有这些结果的产生都是

    由生成它们的实体造成的。

    这些现象说明世界是一个高度因果化的结构,因果过程大部

    分可以用科学解释。事实上,世界由自然规律构成,程度之深相

    当于世界被编进了一个程序一样,正如第1章我们对沃尔夫勒姆

    的科学原理进行的评价一样。

    你可以通过研究生命的内置编码来解读生命。

    探索未来也是同样道理。古人用茶叶、水晶球和龟骨来占卜

    未来。今天,我们可以透过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未来的编码。未来

    的编码就像电脑的源代码一样,只不过它是用因果关系这种语言

    写成的。

    对图3-2展示的因果关系模型的阐释贯穿本章。因果关系蕴

    含的哲学和科学原理是理解自然、普遍性和因果关系重要性的必

    备背景知识。

    在大哲学家看来,因果关系的普遍性解释了一个目的论的或

    者由目的驱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自然地、不可避免

    地受其本身固有目的驱动:“任何结果的主要有效原因严格意义

    上来说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但是世界的绝妙之处在于宇宙

    有一个良好秩序。”[9]因果关系法则证明一切事物是被驱动

    的,计划和目标本身是原因,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生命的确有内在

    的目的。图 3-2 因果关系模型

    因果关系里的原因可以改变其他事物的状态,因果关系里蕴

    含的这种秩序说明事物倾向于有不同层次的功能,有不同的地

    位,处在一个隐形的结构里。有不同的功能、重要性和无形的结

    构等级之分。

    阿奎那认为,自然“决定了某些事物运行的模式以及它们运

    行要达到的目标,但是事物通过执行移动的指令移动自己……一

    切事物都有向其自然形态靠拢的倾向,以至于会不断努力来获得

    这种形态,直到获得为止”[10]。也就是说,自然有一个规律化关系的潜在结构,这个结构正是阿奎那良好的自然秩序、康德的

    因果世界以及爱因斯坦的因果宇宙背后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因果学说几乎完全建立在事物的目的和动因之

    上,上文中阿奎那称之为自然形态:“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说明,为什么自然属于目的这一类原因……其次,在凡是有一个终结的

    连续过程里,前面的一个个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终结……可是技

    艺制作是为了某个目的,自然产生也是为了某个目的……形式是

    终结,其余一切都是为了终结,那么,形式该就是这个目的因

    了……那么显然,自然是一种原因,并且就是目的因。”[11]事

    物产生的目的成为做什么和如何演化的原因:“目的也是一个起

    点。”[12]刀用来切割,建筑工人接受培训建造房屋,健康是步

    行或训练的目的。因为计划的实施是为了实现目的,目的成为原

    因。亚里士多德看到处处存在目的,他知道科学家要理解事物的

    目的以及这些目的如何驱动世界的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图3-1(第23页中)所示,所有表面变化都遵循因果秩

    序,因此,表面变化有固有的“必要特征”[13]。

    阿奎那把人性,而不只是大自然,都囊括在他对目的驱动下

    的宇宙的描绘之中:“心智和自然都为了目标行动。因此,出于

    自我驱动的原因,心智让一个人预先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

    要手段。比如,弓箭手预先确定了目标和弓箭的射击轨迹。因此

    一个心智驱动下的原因自然会先于一个被本性驱动下的原

    因。”[14]他指出,每一个有效的原因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起

    作用”[15]。因而因果关系通常是由功能内在的目的驱动,这些目的是事

    物存在的原因[16]。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概念众所周知。每一件事

    情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形式和目的是同一的。”[17]因为它发

    生时,原因的意义与目的的意义密切相关。在希腊语里,aitia

    意思是“让一个事物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东西”。这里是说事物在

    努力实现其固有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事物的目的将

    其“拉”进未来以使其目的得以实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以达成

    目的为目标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对因果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建立了相

    关学说的大哲学家。为了接下来探讨因果关系的实际定义,我们

    不妨先看看这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相关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原因都是“变化、静止的根源”[18]。他进

    一步提出,变化是永恒的,也就是永无止境的[19]。我们时刻处

    在如大海般浩瀚的变化之中。亚里士多德说道,“凡运动着的事

    物必然都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运动”[20]。

    在绝大多数对因果关系的描述中首先引人注意的一点是,它

    被认为涉及某种在因果之间的物质交换:“存在一个变化的直接

    促因和一个正被改变的对象。”[21]亚里士多德确定了这种交换

    的三个要素:“引起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对象,和变化的终

    点。”[22]此外,变化既来自变化的对象之外,也可能是之

    内:“一种情况是凭借自身发生的改变,即自我改变,另一种情

    况是被外部因素改变。”[23]我在本章后面的部分还会谈到这一

    点。原因是变化的促因,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似乎总是产生相同的

    或相似的结果。“恒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常规关系,这是休

    谟的一个因果关系准则[24]。他认为,要想产生这种物理上的影

    响,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彼此接近。此外,结果总在原因之

    后:“物理上的接近和接续对原因和结果至关重要。”[25]

    笛卡儿认为完美的科学是“由原因推及结果的知识”[26]。

    梅勒(1995)解释说,原因决定其结果:“我指的是充分必

    要条件下的原因。’‘充分’在这里指原因的存在保证……其结

    果也是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指其不存在保证……它的结果也

    不存在。”[27]

    如此看来原因在两个方面优于结果。首先,它在时间上领

    先,或者说有时间的优势。这是第一位的。其次,它更有力量。

    钉子不会敲打锤子,开关不会反过来移动手,肉不能自己煮熟。

    我们所说的交换,是因果关系的核心所在。它是一种更高级

    力量所产生的,能带来变化的能量。

    霍金证明时间符合热动力学原理。它以强力影响和改变弱力

    的方式,在能量分配的过程中产生变化。因果关系说到底是能量

    问题。

    康德将变化定义为“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

    态”[28]。原因通过能量的再分配改变事物的状况或性质。“但

    变化是一个事件,而且只有通过原因才能成为事件”[29]。他指

    出任何结果都是其原因的必然结果[30],“必然”在这里指服从自然规律,特别是热力学和能量原则[31]。他声称“系列事件的

    每一项都必须遵循规则,即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在某个之前的事物

    发生之后”[32]。

    很明显,原因控制着它们的结果,放眼整个自然界都是如

    此。“盖一切原因皆以——为其结果之某种现象依据之继之而起

    之——规律为前提;而一切规律皆要求‘结果之整齐划

    一’。”[33]

    康德称这种因果力量为动力:“故一切变化皆有一原因,此

    原因乃在变化所发生之全部时间中展示其因果作用……是以一切

    变化仅由因果作用之连续的运动而可能者,此种运动在其齐一速

    度之限度内名为力率。但变化非由力率所成,乃力率所产生而为

    其结果者也。”[34]我们寻找的是产生结果的实际能量。

    因而我们认为原因通过它们更高级的力量引起变化,“因为

    一个具备有效力量的原因会赋予其结果作用力。”[35]休谟也一

    度使用了“力量”这个词,“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事物产生另一

    个事物都意味着一个力量……”[36]他也曾提到原因的“能

    量”[37]。我更喜欢休谟的说法,毕竟生命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伟

    大艰难的进化中,能量扮演了驱动力的角色。能量、力量或动力

    的这一关键交换意味着原因必须是更强大的物质因素,这遵循了

    部分因果关系秩序和一部分未来暗含秩序。康德认为“只要事物

    有缺失或不完美就会成为被作用的对象”[38]。把原因看作更强

    的因素,把结果看作更弱的存在是有道理的。能量交换可以造成连锁反应。保罗和霍尔(2003)解释说,原因是传递的:如果C

    引起D,D引起E,那么C引起[39]。

    让我们回顾一下因果关系的概念。理解它最简单的方式,用

    上面两位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原因引起了某事或使其发

    生”[40]。换句话说,原因使结果的状态发生改变。要做到这一

    点,原因在交换的时候比结果需要更多的能量。在遵循自然的物

    质定律时,因果关系是一种能量的交换。

    此外,显然宇宙及其所有运行过程中都蕴含着一个因果链。

    简单地说,因果关系永不停歇。这就是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概念和

    理论已经成为科学和哲学的核心。

    因果关系的工作模式表明自然界总是服从它的法则,这一点

    很重要,“用决定论作个假设的话,原因似乎要保证其结果的发

    生”[41]。正是原因运行的这种决定论视角,为解读未来的编码

    铺平了道路。我们之所以可以预测未来,是因为未来的原因作用

    方式非常有规律,可以预测。

    因果关系的过程是物质的,因此和一切事物一样,必须遵循

    物质的定律和原理。

    我们的因果关系模型的第三个方面是对不同原因类别进行概

    括。

    图3-2(第26页中)中列出了下面三组类别,共六种原因:

    内部的或外部的(原因的来源),主要的或次要的(原因的影响),主动的或缺失的(原因的发生)。我们来给图3-2(第26

    页中)中列出的6种类型的原因下定义并举例说明。

    ·内部原因

    这是指源自物体或人内部的原因,例如对事物的目的或设

    计、内部动机、人的欲望或意志,或事物的自然极限。

    ·外部原因

    这里指的是一些力、物体或系统,它们对世界上其他事物施

    加有形力量或能量,比如气候和天气,工具或仪器,物质运动。

    ·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产生结果的首要的、最有影响力和最直接的因

    素。例如,睡着的驾驶员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导致车祸发生。这

    有时被称为充分原因,因为通过它的作用才产生了实际结果。这

    是产生变化的真正根源,没有它,因果关系的转换将不会发生。

    主要原因造成结果测量变化的根本特征。

    ·次要原因

    次要原因对结果的影响不如主要原因对结果的影响那么直接

    或强烈。如,饮酒或服药导致司机在驾驶的时候睡着,或者司机

    没睡好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主动原因条件所必然的进行而来者也。”[43]

    详尽,则无一人之行动,吾人不能正确预言之,而认为自其先在

    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若吾人能就人之意志所有之一切现象研究

    于这些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因果关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正好属

    链的主要部分,而因果链又被看作是我们对生命认知的支柱。由

    对我们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理性。康德清楚地表明这些因素是因果

    当然有更深层次的意志驱动力,如欲望、动机和需求,以及

    部分事物的发生。

    因”[42]。这句话断定意志对行为的重要性,而行为继而引起大

    可 低 估 。 康 德 认 为 人 的 意 志 “ 是 他 一 切 行 动 之 经 验 的 原

    说到内部原因,有时也被称为内在原因,人类意志的作用不

    或者能量交换,那么它是外部原因。

    那么这个原因是内部原因。如果原因来自外部世界施加的一个力

    的一组原因是内部和外部原因。如果原因蕴含在事物本质之中,缺失原因将在其中发挥显著作用。目前理解未来形成过程最重要

    我们下一阶段建模时要测量因果关系,主要、次要、主动和

    有发生时,打乱了事物的秩序。例如,降水不足导致干旱。

    和主动原因截然相反,缺失原因是指当通常会发生的事情没

    ·缺失原因

    件事,或者执行一个行动进而带来相应的后果。

    系的过程时,我们说它是主动原因。例如,一个人告诉别人做某

    当某种物质能量通过一个行为、事件或活动推动实际因果关康德在这里把必要性原则——因果关系运行的决定论——应

    用到了人类生活,提示我们可以按因果关系的普遍轨迹来预测我

    们的行为。爱因斯坦鼓励科学家“对宇宙采取客观和因果关系的

    态度”[44]。

    说到康德和内部原因,我想用些篇幅谈谈人类理性对于决定

    未来的关键作用。康德指出理性的作用不取决于“时间的条

    件”,而且似乎相比人类其他所有的内在品质是一个更高级的力

    量,“就纯粹理性而言,吾人不能谓为决定意志之状态,有某某

    其他状态在其先,其自身为此其他状态所规定者也……所以说理

    性为人所由以显现之一切意志行动之长住条件……此等行动在其

    发生之前,皆在经验的性格中所预定者”[45]。

    康德似乎说的是人类行为和其本质一样具有因果性,必须服

    从法则;但是我们有一种凌驾于本质之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能

    力,就是理性。这是一种能“创始事件系列之力量”[46]。这为

    自由意志(与个人的道德责任[47])在一个高度决定论的宇宙之

    中发挥作用开辟了道路。

    理性,换句话说,是个强大的力量源泉,处在因果关系“食

    物链”的顶端,并享有无与伦比的行动和思考自由。就好像理性

    在时间里并不存在,但它往往是连锁事件的开端。拥有自由意志

    的人往往是变化的促因。

    另外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来自宇宙目的论或以目的为导向的

    本质。以目的为导向的因果关系,指的是当某个事物逐步向目标

    推进时,变化也随之产生。例如,一个生物体根据它的基因组生长进行技术改良以更好地实现目的。在这些例子中,变化的根源

    在物体的内部,回应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即“事情的本质包含

    目的”[48]。这在一些论者中被称之为模型因,指的是对结果的

    一个期待或模型,通过行动得以实现。例如,雕塑家心里有一个

    设计方案并通过雕刻这种行为实现这个方案。有些人认为这些内

    部原因能预想到结果。亚里士多德将一个行动的目标或目的称

    为“终极”原因。我们把这些具有因果性影响的目的称为“内

    部”原因。

    和内部原因不同的是,外部原因涉及强物质的物质力或能量

    对弱物质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原因,源于外部世界的物

    质。

    因果关系模型的第四个方面是测量。未来学家需要测量因果

    关系的哪些重要方面?一旦我们确定了原因的来源,无论它是内

    部还是外部的,我们都需要探究各种原因的相应影响。正如亚里

    士多德所说,“所有的变化都是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

    物……”[49]变化的测量内容包括列出产生变化的全部条件和原

    因。

    我建议对下列15个方面进行全部或部分确定和测量。

    1.什么引起了一个或多个变化?→ 确定事件发生的主要驱

    动力。

    2.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把事件按照由内部或

    是外部原因驱动进行分类。3.包括背景原因在内,次要原因有哪些?→ 确定所有的次

    要原因。

    4.实际发生了哪些变化?→ 界定发生的主要变化。

    5.每个原因的力度或强度有多大?→ 根据赋予主要原因和

    次要原因的影权重。

    6.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比如说,有没有一个原因链?→

    描绘时间发生的因果结构示意图[50]。

    7.有没有使用因果关系工具?→ 确定产生结果的行动所使

    用的工具。

    8.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描述发生了哪种变化(移动、质

    量或数量)。

    9.变化实现了一个理念、想法、计划、模板或设想吗?→

    确定变化的心理因素,例如设计、意图、计划。

    10. 变化的大小、程度和范围是多少?→ 决定变化的量

    级。

    11. 变化的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 测量变化耗费的时

    间。

    12. 变化过程都有哪些阶段时期?→ 将变化事件过程

    划分为阶段。13. 引起的变化能持续多久?→ 评估被改变的结果可能持

    续的时间。

    14. 原因在产生结果的时候消耗了什么能量?→ 描述实际

    引起变化的力能量动力力量。

    15. 类似的改变还会再发生吗?如果是,什么时候?→ 确

    定类似的变化在将来是否会发生,然后估计再次发生的大概时间

    框架。

    休谟证实,从原因推断结果既可以通过观察实际发生的事

    物,也可以从对过去相似的因果关系推断[51]。除了合理的推

    断,研究者还应当注意是否有不同的因果关系规则在发挥作用。

    既然我们要在特定因果关系中寻找对特定物体变化过程中施

    加最大影响的实体或力量,我们就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影响。它起

    源于一个拉丁术语,本意为“流入”,直译为“能够对人或事的

    特性、发展或行为产生结果的能力”[52]。影响力是一种塑造其

    他事物的力量,是表明强、弱两方的一种力量关系。力量,简单

    而言,是一种完成事情的能力,来源于拉丁语posse,意思

    是“指导或影响他人行为或事件进程的能力”[53]。因果关系就

    是一个实体或情况持续而反复地改变物体行为的力量。

    “影响力”的近义词包括效力、力量、力、能量和生产力。

    休谟讲到了原因的“产生能力”[54],很明显,“产生”或许是

    最接近“因果关系”的词。他把原因看作产生的原理[55]。了解了发生在因果事件中的交易、转让或交换的本质后,我

    们还需要记住以下几个规则,以便描绘出一个因果事件的全貌:

    ·注意很多原因的结果有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点:“自然中

    没有一种现象不是被那么多的不同的条件所组合、所改变

    的……。”[56]

    ·临近原则决定了原因的重要性,“接近的对象比远隔的对

    象必然有大得很多的影响”。[57]

    ·强壮的身体比瘦弱的身体能引起更多的改变。比如精力更

    充沛的话更能促成事情的发生。

    · 结果往往和原因的重要性对应[56],所以要根据相对重要

    性给每一个原因加权。“我们必须承认,再没有其他自然事物的

    原因能像这样既真实又充分地解释它们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尽量

    把相同的原因分配给相同的自然结果。”[57]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变化——地点的移动、质量的改变、数

    量的增减之中[60],最常见的变化是地点的移动。

    图3-2(第26页中)分几步对因果关系模型进行了阐释,但

    这和未来学有什么关联呢?

    未来的语言是原因。未来的事件和情况早在它们的原因中就

    已经存在了。用阿奎那的话说就是:“未来的事物可以从两种途径得知,从它们本身,以及从它们的原因中得知……我们之所以可以认识

    事物,是因为事物存在于它们的原因中,如果未来的事物存在于

    它们的原因中,是它们原因的必然结果,我们就可以用科学的确

    定性了解未来的事物,我们就能通过推理了解未来,因为原因或

    多或少倾向于产生这样的结果。”[61]注意阿奎那的用词“以科

    学的确定性”,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创造一门研究未来的科学。

    这里的确定性属于因果关系的决定论本质,康德称之为“经

    由先在的原因之时间规定”[62],一连串或者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原因在持续的时间内,以可观察到的逻辑顺序产生未来。休谟描

    绘道:“在这里,自然的原因和有意的运动就联系成为一串,而

    且人心在由此环节进到彼一环节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差异。人心

    对这种将来的事情是确信不疑的,正如那种事情是被一串原因联

    系于感官前或记忆中的一种物象似的,正如它们是被我们所谓物

    理的必然性黏合在一块似的。”[63]

    再看看康德的描述:“所视为现象之一切活动,在其发生一

    事件之限度内,其自身即为一事件(即所发生者),而以‘能在

    其中发现其原因之其他状态’为前提者也。于是凡发生之一切事

    象纯为系列之继续……故在时间继续中,自然的原因所有之活

    动,其自身即为结果;此等结果皆以时间系列中先于彼等之原因

    为前提。”[64]

    认为原因有一系列的观点与时间的延续性和变化过程的延续

    性一致。康德说:“一事物之状态,在其变化中达其第二状

    态……”[65]这样的想法也符合之前讨论过的先行原则。可以说,进化理论的原则与时间前行的原则相吻合。“故正

    与时间包含‘自存在者进展至继起者连续的进展所以可能之先天

    的感性条件情形相同,悟性由于统觉之统一,乃经由因果系列规

    定现象在此时间中之一切位置’之连续的规定所以可能之先天的

    条件,此因果系列中之因,必然的引达果之存在,因而使时间关

    系之经验的知识,普遍的对于一切时间适用有效,因而客观的有

    效。”[66]

    值得注意的是,休谟和康德都相信以自然规律和宇宙内在的

    相互依存的必然性为支撑的因果关系有助于预测未来。休谟所言

    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和阿奎那所说的“科学的确定性”相

    呼应。这不是猜测,而是严格的因果分析。

    总的来说,因果模型能够让我们全面、科学地研究未来。

    保罗和霍尔认为用因果关系看待未来的方法很有用:“为了

    分析一个情况的因果结构,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因果模

    型’……因果模型可以完美描绘出因果依赖结构,因此有很大的

    影响力。因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即用

    已知的因果结构去发现或确定以后的因果结构,去预测系统受到

    某些干扰的后果……因果建模经证明很有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用

    于描绘复杂的因果结构或进行复杂的因果解释时尤其如

    此。”[67]

    有了这样一个合乎逻辑和科学的因果模型,我们就能成为未

    来的侦探,精准地勾画出一个未来世界。但首先我们需要具备一个四维视野,因为未来一定是在一个

    四维空间里产生。

    [1]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19。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172。

    [3]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990)141。

    [4]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

    1274) 4。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0。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6。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1。[8]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123。

    [9]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 (2003) (1265—

    1274) 25。

    [10]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

    1274) 27, 29。

    [1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50—53。

    [1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54。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129。

    [14]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

    1274) 31。

    [15]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

    1274) 39。[16]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事物形成的本质,是它们的核心

    特征:“因为目的就是形式,而且一切事物又是为了目的而发

    生,所以形式就是原因,因为原因造就了一切事物的发生。”亚

    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52。

    [17]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

    350)49。

    [18]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

    350)40。

    [19]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56。

    [2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

    350)167。

    [2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118。

    [2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119。

    [2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196。

    [24]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136。他认为“各个对象的恒常结合决定了它们的因果关系”。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原

    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223。

    [25]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124。休谟概述了因果关系的八个规则,如下:(1)原因和结果

    必须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互相接近的。(2)原因必须是先于结

    果。(3)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有一种恒常的结合。构成因果关

    系的,主要是这种性质。(4)同样原因永远产生同样结果,同

    样结果也永远只能发生于同样原因……(5)……当若干不同的

    对象产生了同样结果时,那一定是借着我们所发现的它们的某种

    共同性质……(6)…… 两个相似对象的结果中的差异,必然是

    由它们互相差异的那一点而来。因为相似的原因既然永远产生相

    似的结果,那么在任何例子中我们如果不能实现我们的预料,我

    们便必须断言,这种不规则性是由那些原因中某种差异而来。

    (7) 当任何对象随着它的原因的增减而增减时,那个对象就应

    该被认为是一个复合的结果,是由原因中几个不同部分所发生的

    几个不同结果联合而生。这里人们假设,原因的一个部分的不存

    在或存在永远伴有结果中一个相应部分的不存在或存在。这个恒

    常的结合就充分证明了一个部分是另一个部分的原因。(8)我

    所要提出的最后第八条规则是:如果一个对象完整地存在了任何

    一个时期,而却没有产生任何结果,那么它便不是那个结果的唯

    一原因,而还需要被其他可以推进它的影响和作用的某种原则所

    协助。因为相似的结果既是必然在接近的时间和地点中跟随着相

    似的原因,所以它们的暂时分离就表明,这些原因是不完全的原

    因。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308—

    309。

    [26]笛卡儿,《形而上学的沉思》(1998)(1641)121。

    [27]梅勒,《因果关系真相》(1995)13。

    [2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162。

    [2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203。

    [3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173。

    [31]休谟说道:“但是许多一律的例证如果出现了,而且同

    一物象如果恒常被同一事情所伴随,那我们就开始有了原因和联

    系的意念。”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

    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56—57。他还对因果关系解释道:“因此,我们的必然

    观念和‘原因作用’观念所以生起,完全由于我们所见的自然作

    用是一律的缘故。在自然作用中,相似的各种物象是恒常会合在

    一块的,而且我们的心也被习惯所决定,由一种物象的出现来推

    断另一种的存在……超过了相似物象的恒常‘会合’,以及由此

    而生起的据此推彼的那种推断,那我们并没有任何‘必然’意念

    或‘联系’意念。”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

    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2008)(1748)59—60。[3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129。

    [3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385。

    [3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184。

    [3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59。

    [36]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139。

    [37]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1748)59。

    [3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44。

    [39]保罗和霍尔,《因果关系用户指南》(2013)4。

    [40]保罗和霍尔,《因果关系用户指南》(2013)1。

    [41]保罗和霍尔,《因果关系用户指南》(2013)4。

    [4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6。

    [4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1781) 385。

    [4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

    体系的对话》,《伽利略选集》,(2012)(1632).xxiii。

    [4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6。

    [4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7。

    [47]康德举了个说谎话的例子。尽管说谎的行为可能由周围

    一系列环境所决定,例如这个人受到身边坏人影响或有一些私人

    问题,但是他仍要为说谎的行为担责,因为他自由选择了说谎,并且理性才正是这个行为的原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998) (1781) 387—388。

    [48]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49。

    [49]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120。

    [50]黑格尔认为原因产生的结果能够激活另一个因果作

    用:“产生结果的原因本身就是结果,而不是处在自身结果之后

    或之外,确切地说最初即起源于自身结果之内。”黑格尔,《哲

    学科学全书纲要》(1990)98。[51]休谟声称:“因果的必然联系是我们在因果之间进行推

    断的基础。我们推断的基础就是发生于习惯性的结合的推移过

    程。”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216。

    [52]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1998) 936。

    [53]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1998) 1454。

    [54]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138。

    [55]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330。在休谟看来这些词的意思几乎是等同的:效力,媒介,力

    量,力,能量,必要性,关联和产生性质,并且它们都对因果关

    系的定义至关重要。见休谟,《人性论》(1985)(1739—

    1740)206。

    [56]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225。

    [57]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性论》(1985)(1739—1740)

    475。[58]休谟说道:“当我们根据结果来推测任何原因时,我们

    必须使原因和结果适成比例,而且我们所归于原因的各种性质只

    限于恰能产生那个结果所需要的,在此之外,我们绝不许妄认它

    有别的性质……但是我们如果说它除了必需的性质以外还有别的

    性质,或者说它可以产生出别的结果来,那我们只是任意瞎猜,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和根据,就妄来假设有各种性质和能力。”见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

    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1748)99。他

    给出了如下警告:“如果原因只能借结果被我们所知晓,则我们

    在原因上,除了产生此结果所必需的性质以外,再不能妄加别的

    性质。”见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99。总的来说,他主张:“原因必须和结果适成比

    例……”见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99。

    [59]牛顿,《原理》(1995) (1687), 320。

    [6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前350)170。

    [61]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大全》(2003) (1265—

    1274) 93—94。

    [6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6。[63]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66。

    [6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382。

    [6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184。

    [6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185。

    [67]保罗和霍尔,《因果关系用户指南》(2013)18。第4章

    CHAPTER 4

    未来是四维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四维时空连续体,没有比这更司空

    见惯的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1916)图4-1 方块钟的四维世界

    虽然我不喜欢看立体电影,但我提倡用四维视野看待日常生

    活,而且你无须佩戴特制眼镜就可以看到四维世界。但到底什么

    才是爱因斯坦认为的司空见惯的四维世界呢?

    图4-1中的方块钟展示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四维世界。每个方

    块在空间上有三个方向——长、宽、高,还有一个时间上的方向

    ——向前的时间。块的一个面嵌入了时钟之后,这四个维度像是

    被融合成为一个连续体,这就是时空连续体。

    我们就生活在这四个维度之中,我们都在一个空间里,时间

    在其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时间和空间同属四个维度融合而成的时空连续体。经证实,当物体高速运动时,时间确实会慢下来。而当物体从重力源移开

    时,时间则会加速,这表明时间并不独立于速度和重力等空间因

    素。相反,和图4-1中钟表嵌入方块一样,时间和空间融合在了

    一起。因此,时间深刻影响着事物的行为方式,这一点不足为

    奇。事物衰老、改变,运行有周期性、季节性,有一定的时间

    段。

    四维视野是时间与我们同在的意识,时间不断地给我们自己

    和我们的世界带来变化,此外,时间还呈现出前一章阐述的规律

    背后蕴含的秩序。

    即便睡着了,我们依然是在时间中穿梭着。静止的物体也一

    样。时间在空间中流逝,一刻不停。此外,就像时空守恒定律展示的那样,空间和时间之间存在

    着互惠关系。布莱恩·考克斯和杰夫·福肖在他们兼具趣味和启

    发性的书《为什么E=mc2:人人都能读懂的相对论》中对这个原

    则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如果你在空间用尽了速度,你必须按

    比例放弃一定的时间,这样你的总“时空速度”的精确配额才能

    保持不变。同理,如果你在空间放弃了速度,你就会在时空速度

    的限额内拥有更多的时间。时空速度的恒定性印证了时间和空间

    之间的互惠关系,我在其他地方把它比喻为婚姻关系。

    虽然不想变老,但我对时间充满感激,没有它,就没有生

    命,没有进化,没有改变。事物会如此静止和呆滞,就像死去一

    样。所以时间带来了活力。它也带来了规律,不管是昼夜和季节

    的更迭,还是一切事物运行的时间周期和生命周期都是如此。

    世界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三维方块,里面加了一个时间装

    置。你几乎可以在宇宙中听到这个时钟在滴答作响。它带来了生

    命和秩序,它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敌人。

    爱因斯坦认为四维视野司空见惯。不过,话又说回来,他是

    个天才。所有的现象应该由时间维度——何时,以及何地,即空

    间的三个坐标(长、宽和高)来度量,这是因为我们只能在特定

    的时间处在某个特定的位置。总之,我们所有时间的方位——我

    们何时在何地——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世界线。

    要成为一个有时间素养的未来公民,必须要培养四维视野,它是未来公民“智慧工具箱”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有一种看法,认为空间及空间中的事物会遵循自然规律,而

    时间和时间里的事物则不会遵循自然规律。我认为这种看法,虽

    然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至少是不合情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未

    来建模我有信心。物理学已经证明了在一个有生命的、不断进化

    和变化的四维世界里,空间和时间总是相伴而生的。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事物都表现出周期性和可预

    见性。为什么在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中,时间会与其他三个维

    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不是所有四个维度包括时间和未来都遵循物

    理学的宇宙法则运行呢?

    为了消除现今世界对未来几乎普遍的怀疑,让我们想想时空

    联姻的神奇效果吧。在这样的一种联合或融合下,未来仅仅是时

    空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是未来不断实现的一部分。我们不

    断见证它永无止境和有规律的演化。

    本书将要说明时间就像自然本身一样遵循规律。这是因为在

    爱因斯坦的四维世界里,时间与生命的物理过程相融合,就像时

    钟在方块钟里一样。

    因此,当我知道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博弈论

    者、投资者或历史学家揭示出人类和社会行为中隐含的时间模式

    时,我并不惊讶。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讨论很多这样的社会行

    为模式。这些模式是时间运行的生动体现。规律性是时间的脉

    搏。此外,这些行为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未来发展的模板。时

    间就像其他宇宙事物一样服从规则。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解读未

    来暗含的秩序。总而言之,时间的动态性似乎已被严重低估,甚至被人们忽

    视。人们对地球和外太空的征服并非一帆风顺,人们在套用三维

    的方式应对四维世界。

    耀眼夺目的四维世界由爱因斯坦首次展现给我们。人类一直

    在三维空间中穿行、探索、开拓自己的家园,却从未考虑过至关

    重要的第四维度——时间。难怪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可持续的经济

    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已经危及未来的文明进程。

    也许正是这种对时间维度的视而不见才使得整个社会占用地

    球资源却不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也

    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加入超级竞争,去争权夺利,把别人挤

    到食物链下端,不顾民族、国家、阶级、种族、性别和穷富之间

    的对立导致的社会分裂和由此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是狭隘的三维

    观,是盲目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四维视野可以拯救文明。

    未来公民将迎来一个四维世界。

    只有视野提升到四维,社会才能永远抛弃短视行为。迄今为

    止,社会进步让我们的物质更丰裕,但我们却变得更加短视。这

    主要是因为时间的重大意义常常被忽视,限制了我们对时间的研

    究。四维视野包括对时间维度的度量和敏感度分析,以及对时间

    周期的考虑。我们需要回想一下方块钟的滴答声。

    我们人类身处时空的方块钟之内。我们深受空间和时间维度

    的影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所有时间内的事物势必被包含在时间之内,就像任何事物都在任何东西之内。例如,所有空间

    内的事物势必被包含在空间内……事物在时间内,其存在须通过

    时间来测量”[1]。

    大多数思想家和未来学家认识到,如果我们继续在短视中前

    行,我们的世界会出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崩塌。出于对未来的无

    知,我们作出了无数的愚蠢决定,制定了无数失败的战略,建立

    了无数失灵的系统。

    难道我们不需要四维视野重新把我们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吗?

    不管是文明、人民、技术、系统或自然资源,从能源到商

    品,认识这些事物如何随着时间发展,这将会释放出多大的活

    力?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时间和未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切事物的

    发展都有时间周期,这些时间周期有助于我们准确观察和预测事

    物下一个周期的运行模式。

    一切事物都通过时间周期性运行,这样的一个世界可以预

    测。

    自然规律包括宇宙原则和进化原则,也包括社会法则和人类

    法则。但是有没有时间法则呢?

    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变化的媒介[2]。前面一章讲过,变化

    是有原因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因是运动的根源”[3]。他也将时间定义为“一些连续的变化”,因为“事物在时间里形成、终止、增加、改变、移动”[4]。

    这意味着变化由原因引发,通过时间实现。因果关系的影响

    既有其目的性也具有说服力。它存在于所有事物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于事物和力量之间。多种系统相互依存的这个世界是各种因

    果关系影响的熔炉。因而,原因是可以被研究的,结果是可以被

    预测的。

    我们在认识时间背后隐含秩序的道路上缓慢前行。亚里士多

    德认为:“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

    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如

    果不了解运动,也就必然无法了解自然。”[5]如果像伟大的希

    腊哲学家相信的那样,自然的本质是变化;如果像世界上有影响

    的思想家认同的那样,变化是有原因的;更进一步,如果像爱因

    斯坦证明了的那样,时空是真正融合的,那么由变化产生的所有

    结构性的力量而产生的这个世界的未来应该就像大自然本身那样

    可以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爱因斯坦褪去了时间的神秘外衣,把时间还原为所有变化的

    物质媒介[6]。这样,我们把时间作为未来研究的核心内容就顺

    理成章了,“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应把程度、变化和时间都考虑进

    去”[7]。我们应该认识时间、测量时间,因为时间“无所不在

    且以相似状态呈现在一切事物面前”[8]。康德也会认同这一看

    法,他曾说过:“吾人自内感之原理亦能谓一切现象,即感官之

    一切对象,皆在时间中,且必须在时间关系中。”[9]总之,时间的普遍属性(斯彭格勒称为时间的逻辑)包含以

    下五个方面(时间的五个原则)。

    第一条时间原则:时间是空间宇宙中的一个过程。

    第二条时间原则:时间只沿着一个方向推进——向前。这意

    味着两件事。首先,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没有任何逆向移动,只

    有连续移动。历史没有见证过任何物理运动可以逆向发生,大自

    然没有“倒车挡”。任何事物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一成不变,甚至看起来屹立不动的高山也是如此

    第三条时间原则:时间决定了变化即生命,生命即变化。因

    为我们在时间中向前移动,我们发生着变化:衰老、进化、发

    展。生命没有一成不变这一选项,永远不变的是变化。简言之,时间是不断变化的隧道。

    变化从很多角度来说是二元的。一切事物要么在不同的程度

    上不断改进,变得更受人欢迎;要么不断退步,变得更糟。一切

    事物都有一个不是向好就是向坏变化的固有倾向。因此时间不断

    地制造优势和劣势,即积极或消极的变化。时间的每一刻都是一

    个交叉口,要么向更好的方向移动,要么向更糟的方向移动。时

    间也许是我们存在的第四维度的一个物质过程,但是它的结果是

    定性的,要么进步要么退步,要么进化要么恶化。

    物理学与哲学都注意到时间伴随着很多无序。亚里士多德曾

    说:“因为时间本身主要是一个破坏性的因素。它是运动的数,而运动危害着事物的现状。”[10]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出的

    热力学时间箭头概念对熵提出了挑战。然而,对于拥有理性、想象和创造力的人类来说,时间带来

    了质的变化,让人类有机会通过战略干预在自然和社会进程中建

    立秩序。单对我们而言,时间产生命运,让我们理性地追求秩序

    与平衡。

    第四条时间原则:时间连续不断,像一条汹涌向前的河流,不是断断续续的点连成的一条线。时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

    成为一个进化的整体。“因为量是连续的,所以运动也是连续

    的;因为运动是连续的,时间也是连续的。”[11]

    时间的连续意味着什么?一个连续体可以无限分割,正如亚

    里士多德解释的那样:“连续体被分割的部分总可以进一步分

    割。”[12]时间是连续的,“‘现在’是时间的一个环结,……

    联结着过去和将来的时间,它又是时间的一个限:将来时间的开

    始,过去时间的终结……它是潜在地能分开时间。并且,作为这

    种分开时间的‘现在’,是彼此不同的,而作为起联结作用

    的‘现在’,则是永远同一的……‘现在’也如此:一方面它是

    时间的一个潜在的分开者,一方面是两部分时间的限,是合一

    者。分开者和合一者不仅在现实上同一,而且因为都是同时为两

    种限,所以是同一的,但分开者和合一者在本质上是不同

    的。”[13]

    他把现在比作数学上一条线上的点——不同的点,但是“线

    却是相同的”[14]。同样,现在是过去时间的结束、将来时间的

    开始,现在把时间的所有阶段连接为一个整体,每一刻都像是一

    条长线上的点。也就是说变化随着时间累积,建立在过去长期发展的基础之

    上。

    因此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密切相关,这一点削弱了变化的

    影响,并指向一个现实:大多数变化是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发

    展。

    第五条时间原则:尽管在浩瀚的宇宙范围内运行(参见附录

    1:时间轴),时间却是有限的。宇宙大约有137亿年的历史,这

    段时间的跨度和深度也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然而这也只是说明

    宇宙时空有一个确切的开始,宇宙学家已经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未

    来以及它不可思议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寿命。

    世界上的一些事物周期长到运行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短的

    却只有几个世纪或几十年。作为一个文明社会,我们应该敬畏深

    远的时间。我们需要用一个均衡的四维视野来看待这个世界。

    时间虽然深远,但却是有限的。时空中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就像我们有寿命和生命周期一样。生命周期是指开始或出生与终

    止或死亡之间的跨度。既然除了连续的变化之外还有连续的时

    间,那么变化就自然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逐步发生。实际上,贯穿宇宙的生命周期意味着事物在生命期限内呈周期性运行,根

    据这个时间原则,我们可以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对未来进行预

    测或预构,我们将在第7章中介绍这个方法。

    时空中存在的有限性意味着可能性的边界有限。有机体经历

    出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任何事物都不能永恒存

    在。一切实体和系统都有极限,都会在竞争优势、权力和资源的消耗中走向死亡,只不过是早晚问题,这是系统周期运行的模

    式。

    图4-2 时间的5个原则

    图4-2的五个原则突出了时空中时间的规律性,我们对一个

    现象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它是否可以被预测。本书将说明事物在时

    间中的运动方式。时间的规律指向未来的规律。

    未来学的目标是运用四维逻辑预测实体和系统在未来时段内

    的行为,这离不开对时间如何运行的理解。正如历史学家、经济

    学家和社会学家追踪历史和发展规律一样,未来学家可以追踪延

    伸到四维未来的周期行为的规律。

    但是就算我们用四维视野观察事物在逐步发展的时空世界中

    如何运行,我们对现实运行方式的认知就足以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预测科学吗?足以发展成为一门培根、笛卡儿、牛顿、休谟、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些伟大的科学和哲学家都能认

    可的未来学吗?

    [1]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11。

    [2]亚里士多德说道:“如果没有变化,怎么会有时间?”

    见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87。

    [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39。

    [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116。

    [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56。

    [6]亚里士多德写道:“……时间是测量变化的工具,物体

    在时间序列里存在的意义是其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见亚里

    士多德,《物理学》 (2008) (前350) 109—110。

    [7]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62。

    [8]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04。这

    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提到:“时间似乎是无处不在的……” 见亚

    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5。[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56—57。

    [1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11。

    [1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05。

    [12]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42。

    [1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12—113。

    [14]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2008) (前350) 113。第5章

    CHAPTER 5

    科学预测的兴起

    “宇宙不仅受进化法则支配——根据宇宙某个时刻的状态决

    定宇宙在时间中如何发展,还受决定初始状态的边界条件支

    配。”

    ——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和万物理论》

    (英国电视四台,探索频道纪录片,2008)

    当预测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因果关系以及时间是变化媒介这

    种理解之上时,它就是科学的。

    黑格尔的目标是把哲学提升到“一门科学的地位”,他相信

    真理产生于科学认知领域,就像他说过的“认知应该是科

    学”[1]。科学与哲学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不断融会贯通,是因为

    它们都在寻求基于事实的真理,这本书要探寻的是未来背后暗含

    的秩序,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未来进行系统研究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知识设置了一道很高的门

    槛,“任何知识,凡称为先天的所有者,皆要求被视为绝对必然

    者”[2]。康德所说的先验知识必须要完全独立于主观经验之外,有必要的逻辑性。康德指出只有理性而非感官才能获取这种

    纯粹的知识,“盖理性乃提供先天的知识之原理之能力”[3]。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兼现代逻辑学先驱乔治·布尔指出了科

    学的目标:“科学的目标……是认识法则与关系。能够从偶然联

    系中识别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科学进步最重要的条件

    之一。”[4]

    换句话说,科学就在这些法则之中。这样的法则就是“必要

    存在的规则”[5]。本书的目标就是证明未来也存在科学,未来

    是根据普遍法则形成的。

    表5-1概括了利用科学思维形成预知的六个原则。科学思维

    是建立在“对法则和关系的了解”的基础上的。

    表5-1 科学预测的六个原则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轻、原子结构最简单的元素“氢”开始,氢的原子序数为1,它

    有数量特定的质子,周围有移动的电子。元素周期表以质量最

    每个元素顺序取决于它特定的原子结构,其中原子核内部含

    我们就能够解释物质如何运行和反应。

    素,还在增加,其中约90个是自然元素)。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它依次列出了构成物质世界元素的周期性特征(118个元

    础,它包含了构成世界的固体、气体、液体和合成物的所有已知

    让我们再用元素周期表来说明。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的基

    规律目前情况的预测”[6]。

    认自然规律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规律之上的一个规则,提供超越

    霍金解释了规律对科学的重要性,“今天大多数的科学家承

    成为可能。

    第一条原则:自然规律和公式提供了充分的规律性,使建模以这种秩序排列的元素,让我们一眼就可以对元素的属性作

    出预测,比如,是活性的还是惰性的以及会和什么元素反应。它

    的发明者门捷列夫最初用它预测尚未发现的元素,并准确预测了

    镓和锗的属性[7]。

    能帮助我们建模的不仅仅是这些规律的元素或行星。能量和

    物质根据爱因斯坦发现的万能公式E=mc2相互作用。时间本身被

    锁进空间,空间里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由生命周期或不同时期组

    成的平均寿命。不管是古代、中世纪或是现代的大哲学家都一致

    认为变化是有原因的,世界具有高度因果规律。有了这些法则和

    公式,没有人会怀疑宇宙的内在规律性。

    第二条原则:人类行为是一致的。

    我不再相信人类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休谟这样说:“一个

    人如果在正午把装满金子的皮包遗落在查伦十字街沿街的台阶

    上,他如果设想那个皮包在一小时以后,还不会有人去动它,那

    他正可以设想那个皮包会如羽毛似的飞起来。人类的推论,多半

    含有相似的推断,至于我们对这种推断的确信程度之为大为小,那是看我们的经验而定的,那是要看人类在这些情形下的寻常行

    为而定的。”[8]

    休谟把人性放入世界因果关系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他认

    为人类行为有因果关系,“由此看来,人类的动机和其有意的动

    作之间那种会合,正和自然的任何部分中因果间的那种会合是一

    样有规则,一样一律的。不仅如此,而且这种有规则的会合,一向是为人类所普遍承认的,不论在哲学中或在日常生活中,它都

    不会成为争论的题目”[9]。

    对休谟而言,因果关系在人性里发挥作用,正如它在整个大

    自然中发挥作用一样。他甚至认为因果关系是人格同一性的关

    键:“记忆由于指出我们各个不同的知觉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与

    其说它产生了人格同一性,不如说它显现了人格的同一

    性。”[10]没有想法、印象,记忆和经历之间的因果联系,如何

    维持人格同一性?出于这些原因,休谟强调了因果关系对人格同

    一性多么至关重要:“同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他的性格和性情,以

    及其印象和观念,而并不致失去其同一性。不论他经历什么样的

    变化,他的各个部分仍然被因果关系所联系着……我们如果没有

    记忆,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有任何因果关系概念,因而也不会有

    构成自我或人格的那一系列原因和结果的概念。”[11]

    本质上讲,人性通过一个共同机制运行:“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

    用乃是没有变化的。同样的动机常产生出同样的行为来;同样的

    事情常跟着同一的原因而来……人类在一切时间和地方都是十分

    相仿的,所以历史在这个特殊的方面并不能告诉我们以什么新奇

    的事情。历史的主要功用只在于给我们发现出人性中恒常的普遍

    的原则来,它指示出人类在各种环境和情节下是什么样的,并且

    供给我们以材料,使我们从事观察,并且使我们熟悉人类动作和

    行为的有规则的动机。”[12]

    其中两个常见源头是痛苦和快乐:“因此,痛苦和快乐既是

    恶和德的原始原因,也就必然是它们一切结果的原因,因而也是骄傲和谦卑的原因。”[13]

    社会行为也有一致性:“如果法律和政府形式对于社会没有

    恒常一律的影响,那政治学将如何能成为科学呢?如果某一些特

    殊的性格没有可以产生某些情感的确定力量,而且这些情感在行

    为上也没有恒常的作用,那道德学的基础在哪里呢?”[14]

    博弈论成功利用人性这种明显的一致性预测决策,认为个人

    在社会环境中几乎总是采取战略行动以增加私利。如果人类行为

    没有根本的一致性,那么心理学还会存在吗?很难看到人性怎么

    独立于世界的因果结构之外。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条原则:变化和发展是有周期的。

    第3章已经证实了所有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如图3-1(第23页

    中)所示。变化的背后蕴藏着结构。

    从自然和社会演化的综合作用可以清晰地看出生物体和事物

    在明确的时间段内沿着结构化的过程发展。第7章将详细介绍生

    物体和事物发展的时间跨度和周期。很多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各自领域都证实了发展呈现出

    周期性的特点。

    对于未来学家,这些周期是预测未来演化的模板。

    第四条原则:所有的原因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第3章表明因果关系是我们科学认识世界的普遍原则。几百

    年前,阿奎那认为结果预先存在于原因之中。我们可以用因果关系预测原因如何产生结果。

    如前所述,世界具有高度因果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未来

    建模。事情并不像许多思想家说的那样不可预测。

    因果模型中还包含责任这一因素,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行为、决策、计划和政策的潜在后果,主动防止消极结果的产生,促进

    积极结果的产生。

    第五条原则:宇宙中的每个实体和生物体都是一个像机器一

    样的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还有什么不是一个系统呢?我们有太阳系、地球母亲和她所

    有的生态系统、人体系统及其所有的子系统[15],还有管理日常

    家庭事务的系统,物质元素的原子核和绕其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

    子系统,以及组织系统、社会系统和它们的子系统。这些都是系

    统。

    系统思维可以揭示系统如何一致运行以及如何与其他系统相

    互作用。

    从包含人类个体基因组的受精卵,到生物的进化本能,生

    长、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自发性似乎在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

    自然和系统具有机器一样的工作效率,是管理和创建社会秩

    序的基础。对于机器和自动化过程来说,一旦我们知道了它们的

    机制,我们就可以预测它们。

    第六条原则:事物不可能凭空发生。玻姆的先行原则,即一切事物从预先存在的状态或情况产

    生,与世界的因果本质相一致。世界上所有的变化都是有原因

    的。第3章中已经提出了因果关系链的思路。

    先行原则和因果关系有相同的相互依存的概念,即没有生物

    体或事物是可以单独存在的。相反,实体依赖于其他实体和系

    统,并通过在生物基质理论所描述的一个相互交织的系统中相互

    作用。

    如果因果关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并且如果先行原则真实存

    在,还有什么可以凭空发生呢?

    这意味着对未来学的预测需要高度情境化,因为未来通过多

    个组合的因素从过去产生,解读原因是关键,不管这个原因是未

    来的基本条件,还是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建立科学预测的6大原则是:

    · 世界的规律性使建模成为可能。

    · 人类行为是一致的。

    · 变化和发展周期性发生。

    · 所有的原因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 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系统。

    · 事物不可能凭空发生。这些原则将加深我们对变化背后蕴藏的结构的理解,而这些

    变化引领未来。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未来学的基础。

    此外,科学预测还需要满足逻辑原则,这将是我们下面要讲

    到的内容。

    [1]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1977) (1807) 3—4。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6。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一版。原著引自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42。

    [4]霍金, 《上帝创造了整数》(2005) 704。

    [5]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1998) (1781) 198 。

    [6]霍金, 《大设计》(2010) 27。

    [7]杰克逊, 《化学元素之旅》(2012) 73。

    [8]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2008)

    (1748) 66。[9]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2008)

    (1748) 64。

    [10]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性论》 (1985)(1739—1740)

    310。

    [11]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性论》 (1985)(1739—1740)

    309。

    [1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2008)

    (1748) 60。

    [13]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

    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性论》(1985)(1739—1740)

    347—348。

    [14]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 65。

    [15]休谟把人体描述成“一个大而复杂的机器”。见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

    著引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2008) (1748) 63。第6章

    CHAPTER 6

    未来的逻辑

    “一般人所谓的机会只是一个秘密而隐蔽的原因。”

    ——大卫·休谟,《人性论》(1739—1740)

    在我的第一本书《了解我们的未来——未来学的惊人案例》

    中,我提出了未来学研究的成果应局限在小区间内,这个小区间

    是从受到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的确定性知识到有高度可能性的知

    识,该情景可以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现。

    图6-1 概率坐标上未来学成果的区间

    这个坐标上的概率从0到1,其中0表示不可能,1表示确定或

    事物确定发生,“一个命题如果千真万确,或者说一个事件必定

    会发生,其概率即为1”[1]。

    图3-2(第26页中)中的因果模型为该情景提供了一个预测

    与分析的框架。通过找出影响未来的真正原因,可以使其成果局

    限在小区间之内。有趣的是,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概率只是一种“比确定性程

    度低的理性看法”[2]。理解概率背后的逻辑——它的理性程度

    ——是很重要的。不确定的知识没有什么可耻的。在1795年的系

    列讲座中,拉普拉斯假定我们整个知识系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

    率。他将概率定义为可以计算的一个分数,“其分子是有利情形

    的个数,而其分母是所有可能情形的个数”[3]。换句话说,概

    率就是“有利情形的个数和所有可能情形的个数的比值”[4]。

    关于不确定知识的最好的例子是精算师协会发布的死亡率表,拉

    普拉斯将其称为人类生命的概率表。概率是“每个有利情形的可

    能性之和”[5]。他还说,当所有情况都有利于一个事件,概率

    则变为确定。

    未来逻辑的一个方面是计算我们的预测接近确定的概率。拉

    普拉斯用他的概率学,摸索出一套预测未来事件可能性的理论。

    他这样描绘他的第七条原则:“将来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所有

    引起被观测时间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乘以在此原因下该事件发生的

    概率的乘积之和。只要这个原因存在,未来事件就会发

    生。”[6]他提议使用原因来确定任何在未来发生的特定事件的

    可能性。

    拉普拉斯也看到世界的规律足以让我们得出有理有据的预

    测:“所有事件,包括那些极其不重要的事件,都是像太阳公转

    那样,是伟大的自然规律的产物。”[7]事件总是和拉普拉斯笔

    下的那个宇宙的整个系统紧密相连。

    作为一个连偶然的真实性都否定的怀疑论者,休谟却深信因

    果关系在世界上的存在,“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至于偶然,则在严格的考察之后,它只是

    一个消极的字眼,它并不指示着自然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实在

    的东西”[8]。

    他宣称偶然不存在。

    如果自然和社会行为遵循科学法则或既定原则,这就为预测

    它们的未来状态和结果铺平了道路。行为越规律,就越容易预

    测。拉丁词praedicere意思是“使预先知道”,预测就是讲出在

    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下什么事情将会发生。

    在这里,我们如果更详细地考察规律的概念将会很有帮助。

    《新牛津英语词典》对规律的定义是“以一种恒定或明确的模式

    布置或构成……在相同的较短间隔内反复发生,以一种对称或协

    调的模式排列或构成……符合……公认的程序标准或者惯

    例”[9]。根据这个定义,规律的同义词应该包括模式、约定、对称,甚至样板;即具有确定形式的事物,如模具,可以被复

    制。因为关系固定,该模式必然持久。

    拉普拉斯深信,科学知识已先进到可以产生合理的预

    见:“人类对万有引力以及对力学、几何学的发现,已经使人类

    能通过同样的解析方式来理解世界的过去和将来的状态。将同样

    的方法应用到世界上的其他一些领域时,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一般

    规律观察到的现象,并成功地预测特定情况下会产生的结

    果。”[10]想一想拉普拉斯的概率计算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帮助。概

    率有助于我们度量结果、后果或未来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

    概率计算出对我们最有益的做法。甚至个人可以算出一个更有数

    学依据的“希望”。“希望这个词……通常说的是人们假设从中

    获利的一种优势,而这个假设仅仅是可能性。根据概率理论,这

    种优势是希望获得它的可能性之和的产物。”[11]

    拉普拉斯对人类决策的算法建立在数学概率之上。他认为我

    们可以权衡有利和不利的结果,了解未来事件或状态可能会导致

    的收益或损失。可能的潜在收益多于可能的潜在损失吗?只要答

    案经过了客观计算,那它就能指导决策,“但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准确地评价获利、损失和它们各自的概率”[12]。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沉迷于幻想,夸大主观概率,就会作出

    错误的决定。“大脑和视觉一样会出现错觉。感觉校正视觉的错

    觉,反思和计算校正大脑的错觉,它们的校正方式相同。基于日

    常经验,或被恐惧和希望夸大所得出的概率,比一个只由计算的

    简单结果得到的大概率更能冲击我们……我们的激情、偏见和主

    导观点,夸大了对其有利的概率而削弱了对其不利的概率,因而

    成为了危险错觉的丰富源泉。”[13]

    不用说,科学预测需要以客观概率为基础,个人和意识形态

    偏好对预测的影响应该被控制到最小或零。在后哥白尼世界,科

    学把我们摆在了普通的位置,而我们却把自己置于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沉醉于妄想之中。在我们的未来逻辑里,我们基于可能的、有时是确定的知识

    来寻找未来的理性真理:“首先,有一些科学命题,它们通过人

    类的思考和推理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只能提供一些可能的观点

    和合理的猜想……有一些命题指出通过实验、长期观察或必要证

    明确定哪些认知是可信的。”[14]

    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永恒

    的科学经典著作都试图寻找并证明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他们的

    研究发现都遵循理性规则。科学,是用事实和观察到的证据去描

    述世界。

    无论是数学还是哲学的逻辑都概述了事实如何成为可供人类

    使用的一般真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逐步建立能用来发展新技

    术、创造财富和建立社会制度的可信的知识体,推动文明向前发

    展。

    鉴于图6-1(第63页中)所示的真理范围很小,除了概率之

    外,我们还应该讨论确定性知识。确定性知识可以被定义为明

    确、全面、有说服力和经过证实的知识。图6-2 确定性知识的标准

    用科学易懂、富有逻辑的话给出定义,知识就是清晰的;对

    世界已有的认知体系来说讲得通,知识就是全面的;若反驳的观

    点一直无法撼动它提出的真理,知识就是令人信服的;若有足够

    的证据依托,知识就是确定的。

    这种确定性知识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拉普拉斯这样解释

    科学产生确定性的过程:“引导我们寻找真理最确切的方法在于

    从现象归纳出法则、从法则归纳出力量。法则是将特定现象关联

    起来的比率:如果特定现象显示出力量的一般原则,人们可以通

    过直接经验……或检验的方法,看这个原则是否和已知现象吻

    合;也可以通过严密的分析,看这些现象是否从这个原则产生

    (即使是很小的细节),如果这样的现象有很多而且多种多样,那么科学就能取得其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确定性和完整性。”[15]确定性知识的例子包括万有引力、运动定律、事实、数学真理和方程式这样的法则[16]。

    因果关系法则也是一个确定性知识,基于预见的预测是科学

    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哲学认为知识是预言的工具,感

    官观察是真理的唯一可接受的判断标准。”[17]赖欣巴哈称,他

    的终极目标是“预测骰子的点数”[18],从而控制和塑造未来。

    科学的方法是为未来学家量身定做的[19]。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大部分用于预测的知识是高度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确定的:“概率理论提供了用于预测的知识,以及自

    然规律的形式;它的主体正是科学的方法。”[20]

    预测知识大部分基于概率,但问题是概率有多大。根据赖欣

    巴哈的理论,概率基于“频率解释”,是“频率的极限”:“概

    率陈述所表达的是重复时间的相对频率,即是,作为总量的一个

    百分数而计算的频率。概率陈述一方面是从在过去观察到的频率

    中推导出来的,另一方面也包括着同样频率在未来之中将近似地

    发生这个假设。它们是通过归纳推论的手段而建成的。如果我们

    把抛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概率视为是一半,我们所意味的就是,在反复地抛掷硬币的情况下,正面朝上的场合将为50%。”[21]我

    们都很熟悉50%对50%的情形,也理解事情发生的概率是75%意味

    着什么。概率由重复事件总和以及对事件再发生的可能性的估计

    决定,被研究的行为越规律,概率就越接近确定(确定的定义是

    百分之百的概率。)有了概率论和科学的归纳法,未来学家就成了时间侦探,一

    个要耐心拼出明日世界的拼图并建立一个符合所有现实的逻辑假

    设的侦探[22]。

    和拼图爱好者一样,未来学家也可以参考研究对象生命期限

    内的周期性行为,它们就像时间模板,也就是行为的时间图表,可以帮我们预测未来。例如,预测海滩的涨潮时间、经济走势、新产品的需求和人口趋势等。

    因为时间模板表示事物在确定时期内的行为方式,并且是未

    来秩序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需要研究时间模板。

    [1]哈金,《概率与归纳逻辑引论》(2001)第四章“基础

    概率观”。

    [2]凯恩斯,《论概率》(1920),第一章“概率的意

    义”。

    [3]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平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 (1814) 7—8。

    [4]霍金, 《上帝创造了整数》(2005) 394。

    [5]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平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11。[6]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平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 (1814) 17。

    [7]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平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 (1814) 3。

    [8]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2008)

    (1748) 69。

    [9]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 (1998) 1563。

    [10]拉普拉斯,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4。拉

    普拉斯坚信存在一种基于万有引力及其他自然规律之上的宇宙秩

    序。

    [11] 霍金, 《上帝创造了整数》(2005) 399—

    400。“在一些引起获利而另一些引起损失的一系列可能的事件

    中,由我们从每个有利的事件的概率与获利之积,减去不利的事

    件的概率与损失之积,就是收益期望。如果上面两项的差等于负

    数,获利就变为损失,“期望”就变为“担心”。

    [12]拉普拉斯,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22。

    [13]霍金, 《上帝创造了整数》(2005) 470—471。“在

    机会游戏中支撑人们在不利局面中继续下去的主要是大量的错觉。玩彩票的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有多少有利于他们的机会,以及

    有多少不利于他们的机会,他们只看到了以小博大的可能性,而

    他们想象产生的计划夸大了他们自己眼中得奖的概率。”

    [14]伽利略,《伽利略选集》(2012) 78。

    [15]霍金, 《上帝创造了整数》(2005) 482。

    [16]拉普拉斯, 《天体力学》(1822)。

    [17]赖欣巴哈, 《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 252。

    [18]赖欣巴哈, 《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 249。

    [19]赖欣巴哈写道:“控制未来——即把未来的事件按照一

    个计划来安排——是以如果某些条件得到实现就将发生什么的预

    知的知识为前提的……证明归纳法为正当的理由是:它是我们已

    知的最好的行动工具。”见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

    (1951) 246。

    [20]赖欣巴哈, 《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 233。

    [21]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修订第二版。原著引自赖欣巴哈, 《科学哲学的兴

    起》(1951) 246。

    [22]拉普拉斯写道:“如果我们已就探寻现象背后发生的原

    因试验过所有的假说,我们就能通过排除法得到一个真实的结

    论。”见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183。第7章

    CHAPTER 7

    时间周期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文明社会的解体转向文明社会的成

    长,我们会发现:如同文明的解体一样,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

    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我们尚

    未发现有什么内在原因能够阻止这种挑战—应战过程无限延续

    下去。”

    ——约瑟夫·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1934—1961)

    四季轮回、太阳系轨道、海洋潮汐和洋流、气候的长期变

    化、人口增长、个体寿命、月经周期、楼房寿命、经济周期、消费者零售支出的年度波动、产品使用寿命、服装流行时尚、选举周期、政府任期,甚至历史上的帝国的兴衰和权力更迭,都存在周期。周期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时间周期呢?它对于我们理解未来到底有

    多重要?时间在产生行为的周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周期的无处不在让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极易预测的“钟摆

    世界”,从心跳到日常行为,生命的运动都是有周期的。本章

    中的周期表明实体的规律行为。时间好像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它解开了生活的类似 DNA的内置编码;它推动事物

    向自己自然的目标发展,也创造了周而复始的行为的节律。

    在讨论时间循环之前,我们首先来仔细研究一下规律这个

    概念,毕竟周期反映的是规律性行为。

    1687年,牛顿在他被公认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自然哲学

    的数学原理》中写道“宇宙的系统的中心是静止的”。

    根据定义,规律需要有周期性,也就是说,它的发生有一

    定的时间间隔,具有典型的持续时间。我们在发生的事物中寻

    找规律,也在事物发生所用的时间中寻找规律,如海洋潮汐、水循环、经济或生产周期、股市周期、历史运动或人口趋势

    等。对未来学家来说,像这样周而复始或高度规律的事物都是

    预测的基础。

    科学总是注重认识规律,它通过制定法则、原则、理论、模型,来解释周期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一旦这些规律得到

    证实,它们就成为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普遍特征,可以让全世

    界具有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用来科学地解决共同的问题。

    让我们快速环顾一下自然界和社会,观察其中的规律和时

    间模式。

    首先,太阳系中存在高度规律的运动。想一想,行星和恒

    星的形状几乎都是正圆形[1],太阳系的轨道也接近正圆形[2]。

    值得庆幸的是,月球和地球同步运动:“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也自转,无论是自转还是绕地球转动,都是按周期运

    动。”[3]

    众所周知,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同时,地球围绕太阳

    转一圈需365.25天,相当规律。一天没有26小时,一年也不会

    有400天。向水中投石子,泛起的波纹也是规整的圆形,一点也

    不杂乱。组织有序的模式无处不在。

    人们自然也能从对称和规律中看到美,例如,数学中有一

    种绝对的美。1751年,数学天才欧拉(1707—1783)证明,三

    维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总存在一种关系:顶点数-棱数

    +面数=2[4]。这个完美的公式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因为它表达

    了这些立体形状的抽象秩序和完美无缺。欧拉还证明,由于该

    公式成立,且该公式给多面体的排列设限,那么世界上最多只

    能存在五种正多面体。世界上也确实存在正多面体(如某些结

    晶体),欧拉定理表明了一种普遍的关系、一种数学秩序,是

    完美规律性的代表。

    数学规律看似比自然中观察到的规律更加抽象,但是我们

    经常从数学的秩序和知识获得启发,设计既实用又美观的产

    品。高尔夫球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尔夫球有220个正六

    边形和12个正五边形,可以完美地校对飞行时受力不均的现

    象。

    微观世界同样如此。开普勒早在17世纪就发现了雪花呈六

    边形。沃尔夫勒姆也认为,雪花的形状遵循着几个简单的规

    则,致使雪花的六边形各不相同,差异微妙。他还指出,植物的螺旋轨迹都是,或接近137.5°,他还注意到,树木和树叶形

    状的复杂多样性的背后是一种简单普遍的分枝方式。达芬奇也

    发现,叶子在茎上的排列顺序(叶序)是有规律的,这些在生

    活中看不到的规律对于数学家和艺术家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现

    象。

    有关太阳系和地球的物理学中都存在美妙的规律,由于月

    球和地球在各自轨道上自编自舞,月球对地球上的海洋施以连

    续的吸引力,导致地球上周期性的潮汐现象。地球每12小时自

    转180°,而月球在同样的时间内绕地球自转6°,因此,大约

    每12小时25分钟会出现一次涨潮,这就是牛顿发现的宇宙时

    钟,印证了太阳系是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系统。

    即使是卑微的蜣螂也会根据星辰和月亮来确定自己的方

    向。在最近对南非狩猎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这些对宇宙

    很敏感的小昆虫可以在晴朗的星空下直线滚动它们的小粪球,而阴天的时候却不会如此[5]。蜣螂通过识别天体的规律来帮自

    己定位。

    对斯托罗加茨来说,不同振荡器的节拍高度同步。这种规

    律在自然界同样普遍存在:“从原子到动物,从人到宇宙,同

    步趋向是世界上最普遍的驱动力。”[6]例如,人类心脏有自己

    的振荡器,一般来说,人的一生心脏跳动300万次,约有10000

    个细胞负责产生心电节律[7]。大脑也有振荡器,负责产生所谓

    的生理节律或者称为24小时生物时钟,是“让我们保持与世界

    同步的内部计时钟”[8]。即使大脑活动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复杂的现象,包含1000亿神经元以电流的方式工作,每一个

    神经元有几千个突触与其他的细胞相连,但大脑各个区域在明

    确的分工和合作中形成了一个有效运行的系统[9]。

    在人类社会层面,竟然随处可见的是,生活在一起的女性

    月经周期也趋同。这再一次说明,通过某种融合性化学置换,自然中的规律周期能够影响人类彼此。这些同步性超越人类意

    识范围,自动发生,深深根植在人类的生命周期之中。

    解释驱动振荡器反复工作或自然界时钟般运行的周期现象

    的是自组织的数学原理,是“无序中自发出现的秩序”[10]。

    斯托罗加茨所说的普遍振荡器现象揭示了一个本质上机械

    式的世界,在自然极其美丽多样的表面之下像脉搏般搏动。

    世界本身并不是一个牛顿式的时钟,而是一个爱因斯坦式

    的动态时间-空间体,然而,世界富含多种多样的时钟:生物钟

    (大脑和心脏振荡器)、生理时钟、星球时钟、原子时钟和各

    种非生命时钟。这些时钟的目的是建立秩序,为世界带来一个

    规律的节奏,一个巨大的、自动的脉动。

    无论是在宇宙还是地球,规律都对随机性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言,偶然就是伪装之下的

    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副手,根本谈不上统治世界。举例来

    说,休谟否认随机性存在的现实,他认为:“人人都承认,任

    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至于机会,则在严

    格的考察之后,它只是一个消极的字眼,它并不指示着自然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实在的东西。”[11]休谟断言偶然“在宇宙

    中不存在”,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的偶然只是一个秘密而隐蔽

    的原因”[12]。

    仔细观察自然和社会,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天体的秩序和地

    球上普遍存在的自发秩序都存在大量时钟般的规律。

    作数学概率论研究的拉普拉斯会这样看待“偶然

    性”:“变化而且未知的原因被我们理解为‘偶然’,它只是

    时间的行进不确定与不规则,但在操作次数倍增时,我们会从

    中发现惊人的规律性。”[13]从长远来看,规律的、持续的原因

    比不规律的原因更有影响力:“在被无限地延续的一系列事件

    中,规则的行为和不变的原因应该在进程中比不规则的原因更

    占优势。”[14]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包括未来学研究,都可以

    对规律的认知建立预测理论和计算机模型,这将使人们更多甚

    至以井喷式的规模把预测作为前瞻工具,用于解决如医疗、犯

    罪学、零售业、金融业、农业和能源等各种领域的问题。

    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我们需要理解从当前状态到未

    来状态的变化过程,来真正理解自然[15]。

    研究了隐含的规律以后,让我们仔细研究周期行为。

    我把周期看作时间模式,即,它们在时间的维度上呈现规

    律性。周期可以定义为以同样的顺序规律地或者间歇性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16]。最重要的周期可能是生命周期:一个有机体

    从生成到最终死亡的完整阶段[17]。生命周期跟踪了特定事物开

    始、变化、成长、到达顶峰、衰落到死亡的时间路径,沿着一

    条可预测的有序阶段,未来学家寻找的就是这些可测量的周期

    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而,周期本质上是一系列事件或状态,有典型的秩序,在特定的时间段发生[18]。

    尽管未来的编码由特殊的原因组成(如第3章所阐释),然

    而正是这些存在的大范围周期现象提供了宏观未来的轮廓。换

    句话说,周期提供了未来的时空框架,而原因是生成未来的推

    动力。可以说,我们本章中研究的时间周期是我们理解未来的

    大背景,但未来的细致图解肯定需要通过分析因果关系的影响

    来得出。

    人们从古代就观察到了不同的周期,玛雅人制定了一套时

    间跨度相当长的精细日历,用于预测未来。亚里士多德指出,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被制造的,抑或是被破坏的事物都有周

    期,“因为事物都有它们的终结和开始,事实上,人们认为时

    间本身就是一种周期。而这又是因为时间计量这种位移,时间

    本身又被这种位移计量之故,因此把事物的产生说成是一个循

    环,就等于说时间有循环,而所以说时间有循环则是因为它是

    被循环运动计量的”[19]。

    我想象不出自然界或社会中有任何实体不受制于某种生命

    周期,或不受制于其运行的时空框架,或任何事物能孤立于自然界中到处发生的周期之外。这些周期,或者重复性的时间模

    式,让人们能够随着时间运动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的

    状态。

    既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爱因斯坦的时空连续体中,它就要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深刻影响。自然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规定着

    系统在时空中如何运行。例如,我们在第4章介绍了时间的五个

    原则。昼夜节律研究方面领军的生物物理学家温弗里主张我们

    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的生命有机体以昼夜交替的

    24小时为循环以标记时间,人类的意识也遵循着这个日常循环

    [20],温弗里认为这种依据地球基本时钟而演化来的规律的时间

    标记深深地印刻在了生命有机体中[21]。

    文化和文明的幸存也总是依赖对自然周期的掌握。社会

    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家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人类发展的很长

    一段时间内都存在周期现象,在特定的社会科学中蕴含着历史

    规律。

    例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通过经济学、政治学以及

    社会学的方法展现了文明背后的规律,他对21个社会(其中5个

    至今仍存在)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后发现,文明演化的背后存在

    着一致原则[22]。

    仔细深究,不仅仅在历史上,也在生命的进化中,该原则

    的关键特征一直都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种动与静、运

    动与休止再运动的轮换韵律,被不同时代的许多观察者看作是宇宙的某种基本性质……”[23]汤因比称,“社会沿着变化与成

    长的路径不断前行”[24]。

    汤因比研究21个文明起源时发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理

    解人类探索的关键。探索源自自然的严峻挑战,人类需要集体

    应对来战胜这些挑战:“高原上的安第斯文明祖先面对着酷寒

    的气候与贫瘠的土地;海岸上的居民则要应付与海平面等高、降水极少的赤道沙漠区的干热气候,那里想使一株玫瑰花开花

    都得全靠人工劳动。”[25]同样的,汤因比认为希腊文明在应对

    海洋侵袭的过程中经历了发展和扩张,玛雅人为了开垦荒地,与恶劣的热带雨林气候进行斗争。汤因比的历史模型表明来自

    环境的挑战是激发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26]。

    汤因比认为推动文明的动力来自一个无以伦比的良性循

    环,对挑战的成功应对,加强了对更多挑战的应对力:“要把

    这种运动转变成周而复始的节律,必须有一种‘生命冲动’,以便将挑战的对象再度从平衡状态推入动荡之中,再次面对新

    的挑战,再度刺激它以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结束动荡继而作出新

    的应战,如此交替,不断前进以至无穷。”[27]

    汤因比把这个普遍的过程称之为“生长的节律”[29]。社会

    成功应对环境的挑战,为人们注入了活力,赋予了他们迎接下

    一个挑战的能力和意志,从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了承担更多益于社会的集体任务所需的活力。他提出了挑战和

    应对的方程式和基本节律,是一个成功孕育另一个成功的节

    律,“在成长的文明中,一个挑战遇到一个成功的应战后会产生另一个挑战,另一个不同的挑战再激起另一个不同的应

    战”[30]。

    发展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既具有物质和技术进步的特

    征又有更多的社会的文化自我表述特点。进步本身受制于“进

    步性简化法则”,一种“实际效率的提升”〔4〕。诚然,进化

    趋向于效率的增加,在科技和经济等高度竞争的领域尤为如

    此。从内部来看,一个繁荣的社会内含一种表达和确定自我的

    动力,如汤因比认为“工业主义”和“民主”就是驱动西方社

    会的两大目标,也是明确的社会理想[31]。

    汤因比还注意到,成长的文明发展模式都很一致,即以一

    种有创造力的少数人领导行动迟缓的多数人的模式发展。他认

    为社会的运行机制是对行为的模仿。当有创造力的少数人破旧

    立新、成为其他人追随的榜样时,社会向前发展。社会模仿必

    须有效,才能形成凝聚力[32]。他得出结论,一个强大而有创造

    力的领导力通过一个有效的模仿系统塑造国家,这种模式是人

    类本性和社会发展的固定法则。正如自然遵循法则运行,历史

    也是如此[33]。

    对汤因比来说,历史周期经证实的确存在。“诚然,在编

    织人类历史之网的所有这些力量的运动中,显而易见有一种重

    复的现象。”[34]这里的关键词是“重复”[35],当然,他已经

    发现了确定的“周期性重复运动”的证据,但是他仍不厌其烦

    地指出,文明的进步是渐进的过程,呈线性向前发展,而不是

    周期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发现不同社会的发展方向虽然迥然不同,但社会解体的方式却相同,即解体比发展更容易预测。

    事实上,他发现的社会解体的规律如此明显,以至于他将此规

    律编成了一个音乐节拍:“动乱—重整—动乱—重整—动乱—

    重整;即三拍半的节拍,这种模式已经被一些已经消亡的社会

    的历史所证明。”[36]

    未来学家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去识别隐含的模式。

    你可能会说,在汤因比看来,历史以循环或波浪方式前

    进,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周期。历史有一种节律,汤因比称

    为“一系列连续周期”[37],历史由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衰落、解体”构成[38],存在一个可识别的解体和发展过程

    [39]。

    这些波状发展周期以线性递进的方式推动历史向前,这有

    助于我们在周期演化过程中解读或识别出这些周期,从而预测

    未来。可是我们这么做的权利来自何方呢?

    图像

    支撑自然运行的因果结构同样支撑着历史的进程,因果关

    系的黄金链贯穿于世界和人类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历史蕴

    含着因果关系,和生命本身一样。

    除了社会发展的模式,汤因比还发现了人类社会解体的清

    晰模式:“文明衰落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三点:少数创造性群体

    丧失了创造能力,大多数人不再进行相应的模仿,随后整个社会出现分裂。”[40]这些历史模式的重复性本质表明同样的因果

    因素产生同样的长期影响。

    汤因比分析了在21个文明中,为什么13个已经消亡,7个正

    在衰落[41]。根据他的模型,如果一个社会由一些腐败、自私或

    军国主义政治家统治(这些社会的领导人不像曼德拉那样把一

    个分裂的社会用远见、目标和价值观统一起来),这种无人治

    理的状态迟早会让一个社会解体。

    成功和失败只是一步之遥。因为同样是模仿——领导人树

    立风范,人们追随——也可以引起衰落,例如,如果领导人利

    用职权腐败,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以权谋私,这将激起普

    罗大众的反抗[42]。

    汤因比构建的模型价值在于,它不但可以用来认识过往的

    兴衰,更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成败。例如,我们可以识别一个

    社会在文明演化过程所处的阶段,从而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

    级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作出诊断:“(社会)解体前的衰落过

    程的最根本标准和原因,是由于社会丧失了自决权而导致内部

    冲突的爆发。”[43]

    从诊断中,我们要看的是少数领导阶层和被领导阶层之间

    关系疏远的程度。这种疏远也是一种分裂,如果伴随着大量选

    举权被剥夺的话,也会把社会推向消亡。我们用汤因比的模型

    作出的判断是因果关系预测的基础。正是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先诊断、再预测,像医生经常

    做的那样。规律行为为我们的预测分析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特

    别是一段时间的行为模式可以让我们预测未来周期在一段时间

    内的行为。

    汤因比列出了历史阶段中典型的事件序列,以及可能的典

    型时间框架:

    “我们看到,在不同文明碰撞的领域,知识分子阶层从形

    成到起而反抗自己的创造者,从三四个实例来看,其间的间隔

    大约平均是137年;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连续三代或四代的世代

    绵延同样限定了战争与和平周期的波长。”[44]

    经历了“一战”对世界的摧残,这位历史学家中的代表人

    物问了自己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文明为什么会消

    亡?”他耗费了几十年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找到并公布

    了答案。在他那部学术巨著《历史研究》中,他发现,“人类

    历史的周期趋势”,像车轮一样“周而复始地循环转动”向

    前,这个过程受历史规律支配[45]。无论是文明的发展还是衰

    落,都存在规律,他认为,相对于社会发展现象的多样化和极

    其不规律性,社会解体现象非常规律和一致,这是历史事实

    [46]。

    那么,正如历史存在规律,经济是否也有规律呢?康德拉

    季耶夫和熊彼特开创性的研究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商业

    存在有规律的繁荣和崩溃交替的周期。推动这些周期的主要因

    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借贷风险,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到全球金融系统衍生出的巨大贷款风险导致了2008年的信贷危机。

    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崩盘前的动荡以及崩盘后的大萧条又有

    没有相似之处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把目光转向美国经济学会前主席、《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主编和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

    问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1908—2006)。他在1954年出

    版的《1929大崩盘》的前言中,把1929年股市大崩盘描述为当

    代最大的一个投机繁荣和崩盘周期。

    他认为所有的繁荣(以及经济高潮)都会结束,投机泡沫

    一戳就破:“当价格停止增长,即盼涨而买的人数趋于枯竭的

    时候,靠保证金获得的所有权就变得没有了意义,所有人都想

    抛售。”股市的走向被人类的本性驱动,人类的本性无疑是一

    切社会现象背后的普遍因素之一[47]。1929年的投机泡沫尤其如

    此,背后是“人们渴望一夜暴富、自欺欺人的心态在作

    祟”[48]。1929年3月,国际承兑银行的保罗·沃伯格呼吁停止

    无节制的投机行为,他认为如果美联储无所作为,那么一场波

    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将会发生[49]。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直

    接原因是无节制的股市投机行为,是格林斯潘所说的非理性繁

    荣。19世纪2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生产率和就业率高,物价稳

    定,工资处于控制之中。这段美好时期助燃了股市迅速起飞,公司收益不断增长,股价具有竞争力,收益丰厚,延期付款盛

    行,人们沉醉其中。然而,随着经济基本面逐渐恶化,股市过

    热和投机性高涨带来了一场灾难。在这个先繁荣后崩盘的经典案例中,加尔布雷思发现有一

    对原因和结果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他说股市是“一面镜子,反

    映了更重要或基本的经济形势。经济形势是因,而股市表现是

    果,这个顺序从不颠倒。1929年,美国经济出问题在先,最后

    其经济问题在华尔街爆发”[50]。

    当时还有一个经济因素发生着变化,即生产周期。加尔布

    雷思解释说:“当时的工业品生产超过了消费者需求和对工业

    投资品的需求……相应的结果是,企业减少采购,进而导致减

    产。简而言之,1929年夏天,库存开始下降。”[51]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的股票交易市场

    中有12,894,650股股票转手,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

    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希望和美梦破灭……股市笼罩在一片茫

    然和恐惧之中”[52]。金融界的大屠杀已经开始,恐慌开始蔓

    延,伴随着一系列的停业清盘[53],投资信托夭折,银行业遭受

    了永久性的损失,财富蒸发,“大崩盘夺去了数十万美国人的

    财产”[54]。

    股市大崩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股市)大

    崩盘之后,持续了10年之久、伴随着不同程度影响的经济大萧

    条接踵而至。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比1929年几

    乎减少了13,直到1937年实际产量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

    着又迅速滑坡。1941年之前的年份按美元计算的生产总值一直

    低于1929年;1930至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

    数少于800万人;1933年,有将近1300万人失业,即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失业,到了1938年,美国仍有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失

    业。”[55]

    1929年的大崩盘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早就暗含在投机泡沫和

    其他下滑的经济因素之中,这种周期波动的其中一个原因

    是:“投机最有可能在长期繁荣以后突然爆发,而不会出现在

    萧条过后的复苏初期。”[56]繁荣时期财富过剩,存款充足,乐

    观情绪助长经济过热。大崩盘的可怕影响在所有人记忆中久久

    挥之不去,抑制了非理性亢奋——但却是暂时的,“随后的崩

    盘自动抑制了投机心理,可见一场投机危机可以使人们合乎情

    理地相信另一次投机不会立刻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

    淡忘,免疫效应逐渐减弱,投机心理又开始慢慢滋生起来,1935年没有什么能诱使美国人进行投机冒险,但是到了1955

    年,这一概率就大大提高了”[57]。

    周期在经济表面的变化之下运行,受到人为和经济因素驱

    动:“经济不时需要休养生息的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显著

    的可行性。”[58]

    在《经济学史——过去即现在》中,加尔布雷思探讨了经

    济预测的潜在作用。他认为大部分的经济未来都存在于现在之

    中,但预测本身“本来是不可靠的”[59]。他主张,“很多引起

    变化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超出了经济学家的认知范围”[60]。

    但是他呼吁经济学家可以试着回答“经济的哪些过去和现在将

    成为未来历史的一部分”[61],因为“未来可以从现在中窥探”[62]。正如我们看到的,“过去不仅积极有力地塑造了现

    在,也塑造了未来……”[63]

    解读未来的关键在于解读历史周期和历史本身,识别驱动

    历史周期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还没有讨论最能影响国家和人类长期命运的周

    期,这个周期并不是本章中讨论的任何历史、社会或经济周

    期。

    决定社会未来的最大周期是人口。

    [1]沃尔夫勒姆, 《一种新科学》(2002) 973。

    [2]沃尔夫勒姆, 《一种新科学》(2002)1187。

    [3]斯托罗加茨, 《同步:作为新兴科学的自发秩序》

    (2003) 184。

    [4]里切森,《欧拉:多面体公式与类型学的诞生》

    (2008) 2。

    [5]“蜣螂通过星空导航”, 2013年1月25日, 卫报。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13 jan25dung-

    beetles-navigate-stars. 研究人员宣称该研究是首例发现动

    物利用银河系指导生活的研究:“非洲蜣螂通过太阳、月亮以

    及天体偏振模式的指引走直线,远离蜣螂们在粪堆中的竞争。

    在没有月亮的晚上,蜣螂们也能通过指引保持直线行走。因此,我们提出假说,认为蜣螂利用天上的星光作为指引。而就

    目前已知发现所见,此(利用星光做导航指引)现象未在昆虫

    当中出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星光璀璨的情况下,蜣螂能

    够推动它们的粪球直线向前,但在灰蒙蒙的天气里,它们无法

    做到这点。在天文厅内,蜣螂在星光璀璨以及只有银河系出现

    的情况下都能准确导航。”

    [6]斯托罗加茨, 《同步:作为新兴科学的自发秩序》

    (2003) 14。

    [7]斯托罗加茨, 《同步:作为新兴科学的自发秩序》

    (2003) 15。

    [8]斯托罗加茨认为,生理节律的同步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细胞与器官的同步;器官与人体的同步;人体与世界以及24小

    时生物钟的同步。见斯托罗加茨《同步:作为新兴科学的自发

    秩序》(2003) 69。

    [9]沃尔夫勒姆, 《一种新科学》(2002) 1098。

    [10]斯托罗加茨, 《同步:作为新兴科学的自发秩序》

    (2003) 14。

    [11]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2008)

    (1748) 69。[12]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第一版。原著引自休谟, 《人性论》(1985)(1739—1740)

    181。

    [13]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

    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60。

    [14]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龚光鲁,钱敏

    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原著引自拉普拉斯,《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1814) 62。

    [15]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 (2008) (前350) 56。

    [16]皮尔素,《新牛津英语词典》 (1998) 456。

    [17]克里斯托, 《剑桥百科全书》(2000) 649。

    [18]冬天不太可能在春天后马上到来;四季不太可能在时

    长上显著增加;我们不可能返老还童;太阳不会绕地球转,月

    亮不会比地球的重力大;调节欧洲气温的湾流不会一夜之间消

    失;福特的T型车不会再成为最畅销的车型了(尽管其他车型也

    会经历与T型车相似的路径,即以爆发式的增长达到生产高峰,紧接着迅速下滑);石油不再会变得特别便宜了;日本的人口

    不会突然年轻化;十月的零售业绩不会经常性地超过传统十二

    月的销售旺季;股市不会突然以线性方式通胀了。[19]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原著引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8)

    (前350) 117。

    [20]温弗里, 《生物钟的危机》(1987) 160。

    [21]温弗里, 《生物钟的危机》(1987) 12, 42,145。

    [22]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45。

    [23]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51。

    [2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49。

    [25]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75。

    [26]汤因比认为“安逸对文明来说是有害的”,只有在充

    满挑战的环境中,文明才能生存下来。汤因比,《 历史研究

    (1—6卷)》( 1946) 88。[27]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187。

    [28]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189。

    [29]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548。

    [30]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198。

    [31]汤因比认为:“如果自决是衡量文明成长的标准,而

    且自决意味着自我表现,那么我们探讨这个进步性的自我表现

    方式,应该就是分析成长的文明实际成长的自决过程。”见汤

    因比《历史研究(1—6卷)》( 1946) 206, 208。

    [32]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214—

    215。

    [33]汤因比说:“人性从未发生改变。”见汤因比,《 历

    史研究(1—6卷)》( 1946) 215。

    [3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原著引自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253。

    [35]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254。[36]汤因比,《 历史研究(1—6卷)》( 1946) 589。

    [37]汤因比,《 历史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104KB,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