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64347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10期
     3 采用“穴药”法研究中药成分群与经络脏腑的作用关系可降解直接与脏腑研究中药归经的难题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的探索从未停止。古代多通过临床疾病证候特点观察总结、以及气功内观返照体察,绘得了详尽的气血循经路线,现代多通过电、磁、光、热、药物的干预、实体组织解剖、生化物质测定及成像方法研究经络实体与现象,但目前其神密的面纱仍未揭开,没有统一公认的理论能对其所产生的生物现象进行完整的解释。对于经络的本质主要有[15,17] ①神经系统观:多年来在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从神经元到胶质细胞,企图找到与经络和穴位的对应关系,如“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18]。但由于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特别是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远高于“循经感传”速度:再加上“循经感传”能跨越神经节段,更重要的是经络可跨膜(如通过舌抵上腭可使督、任二脉之气贯通)、跨空腔(肝经经章门穴入腹,挟胃,属肝,络胆)等,使得神经学说的解释陷入困境;②广义的经络观:包括与体液循环有关的结构和自主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中枢部分指脑、脊髓、交感神经链、心脏等结构。外周部分包括器官间的动、静脉血管、淋巴管和附在其上的交感感觉和运动神经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