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7年第1期
编号:12979886
中药肝毒性研究方法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5)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第1期
     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网络毒理学和病/症模型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重要性,尝试着将两者结合运用到肝毒性的考察中。谭勇等[50]采用“氢化可的松造模法”建立肾阳虚证大鼠模型考察白附片对正常和肾阳虚大鼠的肝毒性差异。中医认为制附子入肾经、具有补火助阳的功效,这就可以解释同等剂量下白附片对正常大鼠的肝毒性更突出,在肾阳虚大鼠中肝毒性显著缓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氧化磷酸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异常是白附片干预2种状态大鼠代谢轮廓的差别所在。

    基于上述的毒性评价技术和体系,本课题组也初步探索了临床常用中药淫羊藿的肝毒性机制。近年来,传统认为无毒的补益类中药淫羊藿的毒副作用屡见报端。文献报道淫羊藿总黄酮没有明显的长期毒性[51],最大耐受量实验显示小鼠口服淫羊藿总黄酮最大耐受量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1 440倍,提示淫羊藿总黄酮急性毒性很小[52]。但也有极个别文献提及到淫羊藿的肝毒性,如,给药3 d小鼠即出现呕吐、纳差、活动减少,给药15 d处死,可见肝脏脂肪变性,该作者同时推测淫羊藿的雄激素样作用和肝毒性密切相关[53]。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停教授提出“基于基原用药部位工艺剂量疗程结合数学方法对淫羊藿肝毒性的研究” ......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