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5年第2期
编号:11081085
邻里称呼好为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5年第2期
     如果将社会角色导入邻里系统,卑人所居的单元可算得上小小的“官场”。局长深入中间( 三楼),四楼驻扎两位处长,五楼有一位主任,二楼一位经理,就连为领导们遮阳挡雨( 顶层),后来居“上”的我,也有个不足挂齿的副科长头衔。

    谈笑皆“鸿儒”,往来无布衣。邻居们见面怎么个称呼,实属不大不小、悬而难决的难题。

    曾与四楼一位处长探讨,花费了半天的时间也没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答案,他亦如我一般为难,难就难在“分寸”难握,“深浅”不一。直呼其名吧,按时下的风俗,行不通,又有不恭不敬之嫌。言必称“长”吧,敬重过度,很不“那个”,不合时宜,还可能大煞风景。我有过惨烈教训。那天,单位里的同事误将局长的电话拨到寒舍,那仁兄并无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仅有一段小情况汇报,完全可以周一上班再禀报,可不知为何偏偏在局长休息时打扰。为不背嫉妒、贪污之黑锅, 匆匆下了三九二十七级台阶,光临三楼,摁门铃,唤局长。久矣,门方微微启动,闪点细缝。如此开门风格,我十二分理解。谁无事来登三宝殿? 有人求的人自然水涨船高,自然矜持。我们的局长花裤衩、短背心,一脸凶怒,好为难全没了在局里多功能厅作报告的神韵风采。门里门外,我俩双双对峙,好生尴尬。

    邻里早不见晚见, 犹如一家,胜似亲人,还是不称职务好。假如把邻里的称呼从官本位中解放出来,老张、老李,“胖子”、“瘦子”地浑叫,把“庄严”等级转化为随意与平凡,甚至善意的戏谑,则少了些肃穆,多了亲和、自然。肩膀一拍,莞尔一笑,大事化小,柳暗花明。居家都要过日子,开门都是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楼道里谁比谁高尚巍峨? 大家素面朝天,各呼其名,该大还大,该小还小,童叟无欺,肝胆相照。重衔轻名是低俗的心态,细想想,姓名是咱们父母呕心沥血为我们申请的永久而牢固的注册商标,是生命的符号、个性的表现,不会无端背叛我们;而官衔只不过是社会颁发的临时执照,不但不可能享用终身,而且随时都有更换或没收的可能。

    说真的,邻里间见面喊喊职务大多是随随潮流,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无取悦巴结的意思。假若心灵不洁,动机不纯,在称呼上瞎下工夫,“舌头打滚叫人不蚀本”,与上司欢心效益直接挂钩,则不禁让人想起台湾作家柏杨老先生说过的话:“业务场所,为了明辨职责,还有说的,可是它却延伸到公共场所,甚至延伸到家庭之间,就肉香四溢,麻不可当矣!”, http://www.100md.com(谭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