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39652
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78KB,1页)。

     [摘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较为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纳洛酮;更昔洛韦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045-01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儿科夏秋季节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潜伏期一般为10~14 d[1]。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可留有后遗症[2]。本院儿科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取得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7~9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90例患者中,男53例,女37例;平均年龄(9.5±4.7)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征79例,发热74例,头痛53例,呕吐37例,惊厥25例,意识障碍19例,病理征阳性18例。经过所有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随机将9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病程、病情轻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1~0.03 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用药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惊厥、昏迷、肢体瘫痪的变化,并准确记录时间。

    1.2.2 疗效标准①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无明显的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②好转: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意识清醒,遗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③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能控制或继续恶化,遗有严重后遗症。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收集并记录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经统计学处理,χ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而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于乙型脑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繁殖引起的脑炎。在病毒性脑炎时,由于脑缺氧、机体应激及坏死脑细胞释放,ATP的生成不足,细胞水肿等,与此同时还会导致内源性β-内啡肽明显升高,它可通过作用于吗啡受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抑制,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4]。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GCV),是一种具有较广泛的强效抗病毒作用的核苷类似物,是一种新的广谱抗DNA病毒药,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

    而纳洛酮为β-内啡肽的特异性拮抗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并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从而使脑循环得到改善,减轻脑水肿及增强脑的代谢而促进意识恢复。具体通过以下机制来实现:①纳洛酮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稳定溶酶体膜,保护神经细胞,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及纠正机体内环境失衡。②纳洛酮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使缺氧后的脑血管流量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因而达到保护神经元、减轻脑水肿的目的[5]。

    本研究结果表明,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的观察组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较好地改善了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作用迅速、安全性好、临床效果肯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巍,方晓,王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7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