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009284
肝硬化腹水感染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8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感染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以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SBP患者76例为研究组,同期肝硬化腹水未继发腹水感染患者152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 、门静脉内径、侧支循环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病因、病程、腹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BiL 、门静脉内径及侧支循环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A/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门静脉增宽及侧支循环建立是腹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增高是腹水感染导致的结果,临床上应对存在危险因素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加强监测,提高肝脏和免疫功能,慎重应用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感染;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5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1(b)-154-02

    肝硬化晚期常合并腹水,并易继发腹水感染(SBP)。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SBP既是病情恶化的标准,也是引起促使病情发展的诱因之一[1]。笔者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SBP患者76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发生SBP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见和防治SBP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SBP患者7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37~66岁,平均48.34岁,病程6~21年,平均9.84年;肝炎后肝硬化68例,酒精性肝炎化8例;以同期肝硬化腹水未继发腹水感染患者15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0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失代偿性肝硬化诊断标准[2]。

    1.2 SBP 诊断标准

    排除结核性、癌性腹水,研究组患者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中2条:①患者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②腹水白细胞>0.5×109/L,中性粒细胞>0.50;③腹水涂片或培养致病菌阳性;④腹水鲎试验阳性。

    1.3 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门静脉内径、侧支循环等,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病因、病程、腹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功能、门静脉及侧支循环

    两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BiL、门静脉内径及侧支循环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A/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低下,导致长期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大量吞噬细胞灭活,免疫功能降低,加之腹水本身富含丰富的蛋白和糖类,易于发生感染。由于腹腔容积大,肝硬化腹水感染(SBP)对腹膜刺激作用较弱,加之长期腹水患者耐受性增高,故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顾长海[2]认为,SBP的及时诊断在于警惕性。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研究组与观察组性别、年龄分布、病因、病程、腹水量及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总BiL 、门静脉内径及侧支循环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A/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总BiL、门静脉内径及侧支循环是SPB的发生重要影响因素。门静脉内径增宽和侧支循环建立可使细菌通过门静脉系统或侧支血管进入腹腔,其中细菌异位定植机制在腹水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3-4]。胆红素增高应为腹水感染导致肝功能进一步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腹腔注射应用抗生素治疗腹水感染[5-6],但治疗效果不尽满意,且有造成细菌耐药的潜在危险,应慎重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8):324-3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