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90173
关于“自噬”有关内容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吴耀松,陈玉龙
第1页

    参见附件(2044KB,2页)。

     [摘要] 自噬是真核细胞普遍而特有的生命现象,在促进细胞生存、维持细胞自我稳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也成为了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当今的热点问题,笔者开展了“自噬”有关内容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 自噬;相关内容;研究生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R3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136-02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无论细胞处于正常还是病态中,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维持细胞的自我稳态或促进细胞生存[1]。自噬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而成为近年来医药界的研究热点。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当今的热点问题,对自噬的有关内容,本文在教学过程做了如下探索:

    1 了解Ⅰ型和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以及自噬体的种类

    1.1 Ⅰ型和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

    Clarke(1990)将细胞死亡分为四类:第一类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凋亡,也叫凋亡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典型特征是细胞皱缩,形成凋亡小体,核DNA降解,残余的部分被吞噬细胞的溶酶体消化,也叫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第二类指的是“自噬”,也就是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叫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另外两类为坏死,即细胞质型降解和非溶酶体降解。

    细胞凋亡与自噬作为Ⅰ型和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通常共存于同一个细胞内,而两者的作用和功能却相互影响、制约和平衡,可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结果。自噬通常有助于细胞存活,而细胞凋亡却无一例外地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1.2 自噬的种类

    根据细胞中底物进入溶酶体途径的不同,可将自噬分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mediated autophagy,CMA)、微(小)自噬(microautophagy)和巨(大)自噬(macroautophagy,即通常所指的自噬)[2]。它们之间的区别:巨自噬是由单层膜形成双层膜的结构,微自噬由溶酶体膜直接内陷形成;CMA则完全没有形成膜性结构的过程。CMA的底物是可溶性的蛋白质分子,因此清除受损大分子时具有选择性,而前两者无明显的选择性。胞内物质的降解途径与细胞的类型、状态及被降解物质的特性相关。降解后产生的氨基酸等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因此自噬过程也构成了细胞物质的再循环过程。

    2 了解自噬体的生理功能,突出自噬体对细胞生存的双向性作用

    细胞自噬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1]:①自噬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和细胞对代谢应激采取的措施。代谢应激是因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应激反应,这时机体动员自身储备。自噬作用所降解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进入物质能量循环,来满足应激条件下细胞和有机体代谢的需求[3]。②自噬有处理废物的功能。自噬可处理细胞中的废物,如丧失功能的细胞器、大分子等,还可防止异常蛋白质累积,去除细胞内病原体,这一过程对延缓衰老、阻止细胞癌变等有重要的意义。③自噬抑制活性氧簇(ROS)的产生,因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在一些不利于细胞生存的情况下,细胞可启动自噬来处置受损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对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④在细胞无法继续维持自身生存时,自噬可诱导细胞主动性死亡[4]。

    3 熟悉自噬体的形成过程

    见图1。

    3.1 启动阶段

    在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的诱导作用下,哺乳动物细胞开始发生自噬。启动阶段的靶点主要为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相关靶点,包括Ⅰ型PI3K(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和TOR复合体1(TOR Complex1,TORC1)[5]。

    3.2 形成阶段

    自噬体的形成可分为核化、延伸和完成3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多种Atg蛋白协同参与完成。

    3.3 降解再利用阶段

    在自噬溶酶体内,自噬体内膜及其中包裹的物质被多种蛋白酶降解,然后外排,回胞质后得以再利用[6]。

    4 了解自噬体在细胞中的信号通路,掌握自噬过程中药物的作用靶点

    在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中,每个阶段中都存在能调节自噬水平的关键酶和蛋白质,分子机制比较复杂,其中有些位点已经或将来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图1)[7]。

    5 掌握自噬体的研究和检测方法

    细胞自噬是一个动态的多基因参与调控的细胞生理过程。在高等真核生物中,自噬的检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自噬泡(phagophore)或自噬体(autophagosome)形成方面的稳态监测方法和细胞自噬的过程(Flux)监测[8]。

    对自噬过程的观察和检测常用的策略和技术有[8],①检测自噬的金指标:投射电镜检测。②自噬体膜标志性蛋白质的检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LC3-II/I比值的变化以评价自噬形成或在荧光显微镜下采用GFP-LC3融合蛋白来示踪自噬形成。③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法。④对自噬溶酶体及其残体的检测有吖啶橙染色法;残体的检测主要是对脂褐素颗粒的显微观察。

    自噬体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很多实验室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对于研究生有必要了解并把握其中的内容。我们在研究生的课程中,探索了自噬体的教学,希望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Levine B,Kroemer G.Autophag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J].Cell,2008,132(1):27-42.

    [2]Mizushima N.Autophagy:process and function[J].Genes Dev,2007,21(22): 2861-2873.

    [3]Mizushima N,Levine B,Cuervo AM,et al.Autophagy fights disease through cellular self-digestion[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4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