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年第3期
编号:13172656
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并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检出病原菌者44例,阳性率为30.34%,其中大肠埃希菌36株,占81.82%,弧菌属5株,占11.36%,其他菌种3株,占6.82%。对耐药性进行分析,其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美洛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左氧氛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不同,治疗细菌性腹泻应注意敏感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词】 细菌性腹泻; 病原菌;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058-02

    感染性腹泻是5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1],而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细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等原因,引起腹泻的各种致病细菌的耐药率均明显升高,同时也造成非致病菌引发感染的几率升高[2],致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种类增多,而如果不注意分辨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根据经验滥用抗生素,则会使耐药率和非致病菌的感染率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细菌性腹泻的患儿实施细菌培养并分析其耐药性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共收治腹泻患儿506例,其中细菌性腹泻145例,占28.66%;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男75例,女70例;年龄30 d~10岁,平均(4.58±1.05)岁,其中5岁以内115例,占79.31%;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10 h,平均(5.98±1.66)h。

    1.2 诊断标准

    患儿呈急性发病,伴有发热、腹痛或哭闹不止、脓血便、黏液便等症状;大便镜检可发现高倍视野中白细胞>10个;粪便培养可检测到细菌。以上3条诊断标准中至少符合2条则可明确诊断。

    1.3 细菌培养方法

    琼脂、平板和培养基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选择SS琼脂平板,患儿粪便为用药之前的新鲜粪便,选取其中的脓液部分,在35 ℃条件下培养24 h,选择其中的可疑菌落,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标准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准,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常见致病菌进行鉴定,用改良K-B法对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标本性状

    共收集患儿粪便145份,其中水样便23份,占15.86%,稀便38份,占26.21%,黏液便46份,占31.72%,脓血便20份,占13.79%,混合型18份,占12.41%。

    2.2 病原菌分布

    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检出病原菌者44例,阳性率为30.34%,其中大肠埃希菌36株,占81.82%,弧菌属5株,占11.36%,其他菌种3株,占6.82%。

    2.3 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氛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均较高;弧菌属对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氛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以往的经验中,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3],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使条件致病菌引发的腹泻越来越多,有报道显示,条件致病菌导致的腹泻可达培养阳性菌的67.6%[4],而不同的致病菌株其耐药性及抗生素敏感性是不同的,如果盲目靠经验使用抗生素,势必引起抗生素的滥用[5]。同时,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的致病细菌也是不同的,有报道称,沿海地区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弧菌,而内陆地区的主要致病菌为志贺菌[6-7],为增加对本地细菌性腹泻主要致病菌的认识,笔者对收治的14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研究发现,引起本地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并且对几种常见的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高,说明本地区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及菌群失调较为严重,导致条件致病菌成为引发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和美洛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说明氨苄西林和美洛西林已经不适用于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常见病原菌对左氧氛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但是左氧氛沙星可影响动物的骨骼发育,18岁以下者禁用,而庆大霉素也有一定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应尽量口服应用,所以对发生细菌性腹泻的患儿应谨慎选择抗生素,重视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尽量选择敏感性高并且副作用小的抗生素,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左素君,胡艳军.我院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3):34-36.

    [2]董路宁,党荣理,刘栓奎,等.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389-2390.

    [3]陈庆法,陈强.小儿细菌性腹泻致病菌及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0,45(10):1050-1052.

    [4]侯淑敏,李传霞,李红.细菌性腹泻468例药敏结果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7):115-116.

    [5]朱立强.2712株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80-82.

    [6]宋杰,蒲增惠,赵茂茂,等.烟台成人感染性腹泻533例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3):219-221.

    [7]黄涛.小儿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84-85.

    (收稿日期:2012-09-27) (编辑:何玉勤), 百拇医药(陈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