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4
编号:13656068
肺癌定位CT扫描不同呼吸方式对放疗剂量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表1 三种呼吸状态下患者的观察数据比较

    呼吸状态定位时间(min)计划时间(min)治疗时间(min)PGTV/GTV

    自然呼吸状态(n=5)26.01±4.234.78±0.2223.04±5.891.98±0.44

    吸气状态(n=5)11.35±2.214.41±1.239.56±2.23130.22±38.02

    呼气状态(n=5)10.34±3.234.23±1.1145.34±0.4523.42±4.89

    P值<0.05>0.05<0.05<0.05

    表2 三种呼吸下患者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 例

, http://www.100md.com     呼吸状态近期疗效

    放射性肺炎

    CRPRSDPDⅠⅡⅢⅣ

    自然呼吸状态(n=5)01100200

    吸气状态(n=5)01101100

    呼气状态(n=5)10110100

    CT扫描是患者身体纵轴的某区域扫描大量CT图像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呼吸信号,获取时间上整个呼吸周期的CT图像,从而更好的勾画出靶区和不同时刻的靶区形态,从而计算出合适的靶体积,与三维CT扫描相比较,可消除运动的伪图像,提供更加精确的肿瘤治疗范围和剂量[8]。主动呼吸控制利用特殊的装置,在呼吸的特定时期患者进行强制屏气,然后再进行定位扫描和放射治疗。此方法不但可以消除因呼吸造成的靶区异位,还可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量及受照体积,同时减少患者的放射损伤。但是呼吸过程中患者的残气量不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可使治疗时间延长,其中包含治疗前设备安装和实施治疗时间。
, http://www.100md.com
    本次研究结果,吸气状态下患者的定位时间和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三种呼气状态计划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气状态PGTV/GTV明显大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然呼吸状态、吸气状态、呼气状态在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呼吸控制技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呼吸受到控制,并且可在实行加速器呼吸进行控制,这需要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放射治疗只能限定于呼吸同步的特定时间段内,在日本该项技术的运用较多。有文献显示,通过荧光透视跟踪的呼吸控制加速器可植入标记在肿瘤内部。但是,实际肿瘤和标记物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标记物的位置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能保证放射肿瘤的准确性。自主呼吸技术通过控制解剖结构制约呼吸的运动程度,主要有主动呼吸控制和深呼吸控制两种方法。两者都采用重复的吸气屏气原理,但是屏气的程度不同。采用深度呼吸控制重复性较强,并且保持最大吸气状态时肿瘤的照射,减少因呼吸运动导致的边界减少。
, http://www.100md.com
    呼吸控制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其相关结果显示,采用大吸气量作为阈值的深吸气屏气,可使患者在相对舒服的状态下进行放射治疗,并且临床重复性较好[9]。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限制肺肿瘤运动和保护肺组织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并且患者的耐受程度较大。呼吸控制技术可使所辖肿瘤的靶区边界,文献[10-11]报道,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与正常呼吸状态下相比较,肿瘤靶区内边界缩小5 mm。运动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联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比自由呼吸状态的心脏照射体积下降了20%,肺部照射体积降低了百分之 物质,平均照射量降低20%,使肺部肿瘤组织得到精密照射,并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

    对于运动幅度影响较大的肺部肿瘤,采用吸气的呼气方法,均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治疗收益,吸气状态下患者明显延长治疗时间,同时还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何种方式的呼吸运动,可根据患者不同身体状况和靶区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收益。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阮长利,徐利明,宋启斌.加速器多叶准直器叶片重力对放疗剂量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10,16(12):941-945.

    [2]刘士远,宋伟.呼吸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26(8):17-34.

    [3]罗国民,王瑾.肺癌精确放疗的误差及其控制[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4):276-279.

    [4]李代蓉,李志平,郝德治.肺癌的适形放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2,5(2):154-157.

    [5]李真林,杨志刚,余建群.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评估[J].放射学实践,2003,18(3):202-203.

    [6]尚革,包永星.107例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或联合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11):998-1002.
, 百拇医药
    [7]闫婧,高山宝,刘娟.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造影剂影响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23):78-79.

    [8]崔天祥,徐燕梅,周一兵.4D-CT与ABC技术在肺部放疗呼吸管理中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3,42(28):3337-3339.

    [9]刘黎,曹逐,周强.CT定位增强扫描对中下段食管癌放疗剂量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2):136-137.

    [10]陈卫军,梁晓东,刘艳梅.CT增强定位扫描对放疗剂量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10,16(6):499-450.

    [11]杨金山,魏永兵,侯超,等.CT/MRI诊断影像融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靶区及三维适形治疗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22-24.

    (收稿日期:2014-08-13) (编辑:金燕), 百拇医药(金晓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