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14期
编号:13051935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研究和探讨EGFR基因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抽选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病理科进行检查的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他们的组织样本和血清进行EGFR基因检测,观察和分析其基因突变情况,并根据结果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均给予EGFR-TKI靶向治疗,统计、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结果。结果:经过试验检测得出,86例患者中共有40例出现EGFR基因突变(占46.5%),其中19-Del外显子缺失突变22例(占25.6%),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9例(占10.4%),20号外显子T790M插入突变3例(占3.5%),20号外显子T20 S768I为点突变3例(占3.5%),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及20号外显子T790M插入突变1例(占1.2%),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及20号外显子20-Ins点突变1例(占1.2%),20号外显子T790M点突变及20-Ins插入突变1例(占1.2%)。经过临床治疗,突变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非突变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存在较高的EGFR基因突变现象,且以EGFR基因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的突变率最高。同非基因突变患者相比,EGFR基因突变患者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因此,EGFR基因检测应该成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EGFR基因; 临床意义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0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17-02

    非小細胞肺癌的病症类型主要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其发病原因多与“二手烟”、生活环境、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有关[1-2]。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发现的时间较晚,扩散转移慢,死亡率高,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标准治疗方案(含铂两药)已经达到了临床有效率的平台期[3],如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成为当前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病理科进行EGFR基因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患者的年龄44~87岁,平均(61.7±4.5)岁;女31例,男55例;病症类型中,67例患者为肺腺癌,19例患者为肺鳞癌。

    1.2 方法

    1.2.1 EGFR基因检测 对全部86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EGFR基因检测,具体方法为,(1)试剂准备:采用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生产的人类EGFR基因21种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401228号)进行EGFR基因检测。(2)检测方法:根据患者病变组织标本中的肿瘤细胞含量和组织大小进行石蜡切片的提取(6~15片),进行二甲苯脱蜡处理后,将玻片组织刮取至Eppendorl管进行震荡混匀,在静置(约10 min)和离心(约5 min)处理后,将上清液舍弃并进行乙醇洗脱。重复离心、洗脱处理后,根据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而后,应用准备好的EGFR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通过荧光PCR法进行EGFR基因的突变检测。使用设备为ABI7500Real Time PCR System扩增仪。

    1.2.2 EGFR-TKI治疗 根据EGFR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基因突变组(40例)和非突变组(46例),统一给予两组患者常规EGFR-TKI靶向治疗。具体为:患者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150 mg/次,1次/d;口服吉非替尼片,250 mg/次,1次/d。连续治疗两个月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后,其肺部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大部分指标明显改善,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值内;有效:患者治疗后,其肺部肿瘤体积的缩小幅度在20%~40%,指标均有所改善但未恢复到正常范围值内;无效:患者治疗后,其肺部肿瘤体积无改变甚至继续增大,指标未有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EGFR基因检测的情况

    经过试验检测,86例患者中有46例(占53.5%)未出现EGFR基因突变,40例(占46.5%)出现EGFR基因突变,且19-Del外显子缺失突变的有22例(占25.6%),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的有9例(占10.4%)。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经过靶向治疗,突变组显效27例(67.50%),有效8例(20.00%),无效5例(12.50%),总有效35例(87.50%)。非突变组显效18例(39.13%),有效10例(21.74),无效18例(39.13%),总有效28例(60.87%),突变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50%(35/40),非突变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0.87%(28/4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改变,肺癌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主要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恶性肿瘤之一[4]。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占全部肺癌患者总数的80%左右。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含铂两药的标准方案,虽然治疗效果尚可,但近年来在总有效率方面已经达到平台阶段,患者在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均未有明显的提升。EGFR-TK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新兴起的一种针对于癌症治疗的靶向治疗技术,它相对于目前临床上现有的常用标准治疗方案而言,其服用方法简单,且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因而逐渐被临床医学界所认可和广泛应用[5-6]。但近年经过有些专家(Paez、Lynch等于2004年首次发现)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应用TKI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时,其有效性的不同同EGFR基因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性,即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现象时,他的临床敏感度和有效性偏高,不存在EGFR基因突变现象的则敏感度和有效性偏低[7-8]。因此,对EGFR基因的临床检测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http://www.100md.com(高艳 郭婵娟 张银 倪兵 朱顺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