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1期
编号:13144708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陈美琳 陈娟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致残率高,病程长,思想负担重或经济条件差等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患者对治疗及康复的依从性,同时易诱发或导致脑卒中的再发,对其预后带来不利影响。

    患者轻者常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重者可有生不如死、幻觉、妄想等,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医师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有消极自杀意念,避免意外发生,需谨慎防范。

    目前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认识,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6]。大量研究发现抑郁患者脑部神经递质浓度改变主要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下降[7]。生物学机制可能是脑卒中造成大脑器质性的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道,多巴胺代谢障碍,使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以致神经兴奋物质释放,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引起认知功能减退,同时还出现精神障碍,无法在短暂时间内恢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8]。脑卒中后抑郁会使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延缓,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下降[9]。

    临床上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缓解PSD的症状[10]。西酞普兰属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的5-羟色胺的再摄取,是选择性较高的SSRIs,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能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